科学课教师卓越品质的养成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y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卓越的内涵应该怎么去理解呢?这就需要我们充实专业知识,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熟练运用教学技能,提升教研、科研的能力。
  卓越的小学科学教师就是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研科研、科技创新等领域表现突出,超出一般的科学教师。要在小学教学中彰显科学教师的卓越品质,改变课程教学模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改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太看重知识的传授,就忽视了专业的目标——师能培养。卓越的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先进的教育思想、极强的理解教材的能力。这样的能力不是知识灌输能够解决的,必须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来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培养学生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正是基于“学本式卓越课堂”的建构模式。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科学课堂上的分组,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性别等几个方面来平均分组,每组4人左右。分组完成后,教师对小组成员进行编号和分工,这样既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四年级《比较韧性》一课教学中,小组内分工如下。1号——操作员,任务:将小棒固定于桌面边缘;2号——操作员,任务:挂一个钩码于木棒、铜棒、塑料棒上;3号——测量员,任务:用测量卡纸测量弯曲距离;4号——记录员,任务:记录测得数据,汇报实验结果。
  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构建小组文化、制作小组展示栏、建立小组评优机制等,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全面展示。
  (二)学生小组合作技能的培养
  学生的合作学习,主要是通过自学、互学、表达、讨论、争辩、倾听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①训练组长是关键;②组内交流,经历自学,学会表达;③组际交流,学会倾听,学会评价。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倾听他人发言后,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
  二、思维型教学——聚焦思维发展,促进深度学习
  思维型教学模式正是一种以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为核心,基于“行动 思维 互动”的合作建构,是一种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聚焦思维发展、促进深度学习呢?
  (一)优化教学目标,拓宽思维发展空间
  以《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一课为例,原本的教学实验繁多,需要学生对食盐、沙、面粉分别实验,最终得出结论水能溶解哪些物质;而且课程时间紧张、课程内容单一,这就造成课程无趣、教学目标不能落地,使学生产生为达到最后教学目标而在做实验的错觉。
  但如果在本节课的开头用“攀登者”的故事引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终优化教学目标、简化实验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既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又能扩充思维空间,提升学习价值。
  (二)进化概念体系,形成思维发展通道
  以《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教研改进,由有趣的“吸管笛子”激趣,以生活经验调集学生对空气的认识。通过分组实验“猜一猜”,让学生运用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五大感官,猜猜哪个袋子里是空气,建构空气的科学概念及特点。通过对袋子里空气、醋和石头的进一步探究,深化空气的科学概念及特点。在不断唤起、调集前概念,修正、重建、完善概念体系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思维活动,形成了思维发展的通道。
  (三)活化学习材料,搭建思维发展支架
  以《冰融化了》一课的教学为例,首先进行了学科融合,以信息技术课中的SCRATCH动画贯穿课程始终,“儿童之趣”与“科学之理”完美融合,使科学课堂有趣、有序、有效。整节课框架清晰、指令准确,学习材料“生活化、灵活化”,有效地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建支架,使得他们能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做”。
  (四)強化科学探究,建立思维发展模式
  以《制作一个测量纸带》一课教学为例,以真实的体验活动、学生的认知规律、化繁为简的原理,教研出了一节遵从学生天性的课堂。以小组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看似无意的环境中求得知识、建立初步的思维发展模式。
  (五)深化自主建构,提升思维品质
  利用思维型教学作为指导思想实施科学教学,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不仅让他们 “学知识”,更让他们“学思维”,有效提升他们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STEM教学方法,融合观察分析指导,提升互学品质
  随着知识的不同,STEM教学方法也正在发生转变,从验证式、制造式教学到探究式、创造式教学,从项目式教学到产生式教学,也可采用视觉化思维教学(VTS)、5C教学方法、6E教学方法、Web
其他文献
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科学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再仅仅是某个科学知识,这些单一的知识在网络上都能直接查阅到,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更重要的科学精神和获取科学知识的科学方法,并在生活中进行迁移、运用,也就是深度学习。科学课堂上,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制定出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中发现知识和理解科学,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在科学课堂上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期刊
小学科学课堂,既是科学知识、科学实验教学的场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实验精神提升的主陣地,而德育意识的渗透与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学科学是一门与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课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讲解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更多的是要帮助学生开阔心胸、拓宽视野,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及其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强调理性与实证,科学教学亦追求事实、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教育模式如同按下“转换器”,在教师指导下的线上学习成为教育常态。后疫情时期,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助力科学素养养成?笔者从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出发,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五年级上册《搭支架》为例,从学习起点的厘清、混合模式的衔接、有效学习的促进几方面展开思考,对小学科学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与教学策略转换进行探讨。  一、起——厘清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即学生现
建构主义心理学指出,一个个知识不是靠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也就是学生主动去建构而形成的。中学阶段对溶解的描述更理性、抽象。但是如果缺少前期的建构过程,那么学生对“溶解”的认知还是不够深入的。小学阶段其实是学生初次感知、认识溶解的时候。这时,教师不妨带着学生适当放慢脚步,尝试将一些抽象的认知具象化,让学生自主去建构关于溶解的认知。  一、以“旧”引“新”,发展认知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
在小学教育阶段,科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认知和渗透德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方式将产生极大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敢于探索自然的信心,拓宽学生认识社会的眼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德育渗透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心理快速成长期的小学生更是如此,此时的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将会迅速地构建重要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有极强互动性的教学模式,近几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这一教学方法在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上的优势不容忽视。本文从“问题式”教学的内涵出发,思考过去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式”教学的不足,提出优化“问题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举措,以期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果。  “问题式”教学,也可以叫作“问题导入式”教学。通常,在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中,教师会结合课程内容为学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将其渗透于小学教育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能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对开拓学生的眼界也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在其中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健康地接受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是一门开放实践、鼓励创新的课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这门课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以往的经验看,信息技术对教学成果的展示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这项技术的运用,
小学科学是科学知识启蒙教育的重要课程,做好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能够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构建带来助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策略研究,能够帮助教师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向,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带来重要助力。小学科学作为以科学知识启蒙为核心目标的学科,其教学工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认知兴趣,以及吃透素质教育目标要
本文以“科—工整合”的思路来搭建教学框架,对《设计电路》一课进行了重新设计,从整合设计思路、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汇报方式的选择、实验器材的改进、拓展环节的优化等方面阐述了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试教时的一些思考。  一、教材课程分析  《设计电路》是湘科版科学课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与我们的生活”中的第3课。在前面两课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电路的组成部分,知道了闭合电路的基本概念,本课将引领学生在此基础上根
在科学教学中,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并不于在知识重复的次数,而在于概念的挖掘和思维的呈现。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隐形的思维可视化,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能帮助学生深入、透彻、系统理解科学知识,从而进入有效学与教的良性循环。如何将思维可视化运用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本文从“看”“画”“说”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思维可视是针对小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局限性而提出的认知策略。它是指通过图画或者分析表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