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教学新模式探析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n1990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堂,既是科学知识、科学实验教学的场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实验精神提升的主陣地,而德育意识的渗透与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学科学是一门与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课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讲解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更多的是要帮助学生开阔心胸、拓宽视野,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及其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强调理性与实证,科学教学亦追求事实、公正,德育意识渗透下的小学科学课堂,将科学与道德合二为一,既增添了几分感性,又蕴含着人们的生活精神与人生哲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优秀的道德品质。小学科学教师将德育内容和科学教育内容完美融合,能使学生在探寻科学的路途上,获得精神与思想层面的感悟与体会,形成科学素养与优良道德品质。
  一、新模式之一:德科并重,富含生活气息
  以往,小学科学课堂上知识讲解、实验探究等,都强调理性,理性地让学生理解知识、分析科学现象。德育意识渗透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则是理性与感性并重——在理性理解知识的同时,感性体会德育内容,实现精神与思想的升华。德育意识渗透下的科学课堂,每一课内容都具有部分德育元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发现这些内容,并加以利用,以合适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立足于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从教材入手挖掘适合学生在科学学习时易接受的德育素材,掌握课本资源结构,提炼出所要渗透的德育内容,并通过预设,思考如何将科学知识与德育观念整合起来,促进科学知识教学与德育教育共赢发展,实现德育与智育相互融合,让学生理性理解知识、获得感性体验。
  例如,在“照相机和眼睛”这一章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小学生外出旅游拍旅游纪念照,让学生先说一说对照相机的认识,充分挖掘照相机与眼睛背后的工作原理,同时渗透一定的德育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照相机,如相机的保养、按键的功能及使用等;然后,让佩戴眼镜的学生或是了解近视等眼病的学生,讲一讲自己近视的原因以及日常生活中对眼病的认识。结合学生所讲的内容,教会学生健康用眼,深化学生对近视等眼病原因的了解,提倡适度用眼、注意休息以及经常做眼保健操等。这样,就在科学课堂中渗透了关于健康生活的德育内容,指导学生爱护眼睛,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
  二、新模式之二:德育渗透,培育科学素养
  德育意识渗透下的科学课堂,教学从细节入手,德育内容的渗透尤为巧妙,教学组织安排也更为合理。以往小学科学课堂中德育教育,要么是大部分时间讲解科学知识、科学技能与科学原理,只留下最后一小部分时间来单独进行德育教育;要么是将整个课堂变成道德说教的场所,小学科学课堂变成了一堂死气沉沉的训导课。在德育意识渗透下的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以科学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与线索,德育则是辅助教学成分,将德育内容恰到好处地融入相关科学知识,整个课堂不再以灌输知识和技能训练为主,教师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绪变化。为了帮助学生在科学学科学习中取得突破,教师可活用科学历史故事,通过与学生的耐心沟通与互动,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探究真理的科学故事以及科学发展史等。
  例如,在“声音”这一内容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声音的特点,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引领学生探究声音如何产生的、声音的变化等。但一些学生刚到教室就迫不及待地拿起实验用具开始敲击,导致整个课堂杂乱无章、声音刺耳。此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关于诺贝尔的相关事迹,着重讲解诺贝尔研究炸药过程中,实验操作不当引发的几次爆炸,因而导致失聪,让学生明白实验操作中的危险因素,懂得在实验中不要轻易触碰实验工具以及实验仪器的道理,自觉维护实验室的优良环境。
  三、新模式之三:立德树人,增添人文气息
  德育意识渗透下的科学课堂,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以身作则,起好模范带头作用,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学生的成长,与教师个人形象、言行举止密切相关。也许一天、两天内,教师的言行不会对学生造成什么大的影响,但教师是除了家长以外,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了,教师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修养与道德品质。“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严格要求自己,在科学课堂上,做到举止端庄得体、语言文明、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行为修养和人格品质。
  科学学科以实践为依托,多数内容都与实践密切关联,德育意识渗透下的小学科学课堂,讲究从实践中学习,通过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与认识教学内容,丰富精神与思想的体验。如,在《桥的形状与结构》一课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国的宝带桥、石拱桥,以及世界上著名的桥梁建筑、失败的桥梁建筑案例,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桥的接触,让学生对桥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指导学生用积木等学具,搭建桥梁并测试桥梁的抗压、抗冲击性能,了解不同模型桥梁的抗压、抗冲击特点;基于不同的桥梁结构,指导学生了解桥梁结构与形状、功能之间的相适应性,明白建设桥梁就与做人一样,外观不代表一切,最看重的是内在,毕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基础打得扎实,人生道路才会越来越宽。
  育人先育德,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时,应挖掘课本中的德育素材,以此为依据活用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增添科学课堂的人文气息,实现科学知识、科学实验理性教学的同时,遵循“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原则,将德育内容融入科学探究环节和知识学习中,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科学乐趣的同时,接受心灵滋润与情感熏陶,构建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其他文献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引入双语教学,将英语作为学科教学的第二语言,旨在让学生掌握学科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他们英语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克服传统英语教学学用脱节的弊端。以此为目标,笔者对三年级科学相关内容进行了校本化处理,尝试在三年级开展了小学科学双语教学。  一、尝试:实施双语教学的策略  囿于小学生的英语水平,一开始就把英语作为科学教学的主要语言显然是有困难的。因此,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加快,小学科学科目的教学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加强小学科学教学的学科化和规范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大部分的小学科学教学的方式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本文就如何设计学科化和规范化的小学科学教学措施进行了相关阐述。  一、学科化、规范化科学课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
科学教育注重学生动脑思考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中学习科学知识,在动手实践中形成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将“做”与“思”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设计相关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分析与思考做出合乎科学常识的推论,并运用推论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情境、指导学生探究科学基础知识和完成相关练习任务,提升科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支架原是指在建筑行业起支撑作用的脚手架。“教学支架”是指由教育者对学习者所提供的即时支持。本文以《弹簧测力计》一课为例,分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为学生学习科学搭建有效的“教学支架”。本课设置三个教学环节,分别是课堂引入、估测重力、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并测量物体重力的大小,对应设置三个“教学支架”,本文结合课堂实录进行分析。  一、设置“游戏支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用学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信息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好科学,探索科学,学以致用,是新时代赋予一代新人的要求。小学生尚处于接受科学知识的启蒙时期。因此,小学科学教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科学教育的关键阶段,良好的科学啟蒙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存在一些难懂的知识点,而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贴近生活
一、工程设计理念下校本科学课程开发的目的与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各地的学校通过远程教学和家庭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科学的机会。因此,适用于远程学习和家庭学习的校本课程开发尤为必要。  校本课程开发不能离开小学科学课标与课程。现行的小学科学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实践与科学探究两方面内容。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然规律。例如,杯子里的热水为什么会变凉?小学生的科学探究任务是了解和诠释科学
科学课改革后,小学科学新教材中自然科学内容增多,而这些内容在课内很难有效把握,需要增加课外观察时间。为了高效地完成课标内容,我们开发了自然笔记课程。这是一门融合课程,以项目任务为学习载体,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为目标。该课程对学科内容、学习时空、学习评价进行多维度的融合,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在真实项目任务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7年科学课进行改革,一二年级开始增设科学课。在新
科学工作室在区教科研中心教研室的指导下,紧紧围绕“集慧备课—有效课堂—专家引领—和谐成长”这一目标,突出抓好两个培训,扎实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探索科学课教学规律,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加强培训,提升能力  任教科学的教师普遍感觉科学课难教,难在哪?我觉得:难在科学性和探究性的把握上,难在研究解读教材中,难在指导实验的烦琐准备里,难在课堂教学组织的调控中……面对如此现状,科学工作室把“双培”(即
合适的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学习活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四课《它们吸水吗》一课中有“我们造一张纸”活动,课本中介绍的造纸方式采用的实验材料是玻璃杯、搅拌棒,首先将餐巾纸放入水杯浸泡,然后搅拌纸屑和水,调成浆状,最后把纸浆倒在棉布上,用纸巾吸水形成纸。这种方式造纸耗时很长,并且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手部力量不足,搅拌不够充分,造出来的纸形状不规则且比较粗糙,不符合学
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科学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再仅仅是某个科学知识,这些单一的知识在网络上都能直接查阅到,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更重要的科学精神和获取科学知识的科学方法,并在生活中进行迁移、运用,也就是深度学习。科学课堂上,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制定出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中发现知识和理解科学,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在科学课堂上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