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活力的批评力量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由金莉教授等人所著的《美国当代女权主义文学评论家研究》一书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的作品和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渊源和轨迹、基本理论、重要特征、与其他理论思潮的关系,及其在21世纪的发展态势,从中国学者的视角全面透彻地把握了这一以性别意识为核心词的思想传统。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既是一种文学批评,也是一种文化批评。女权运动、女权批评和女性创作三者之间相互强化和渗透,成为具有鲜明的政治诉求和身份意识的女性主义思想策源地。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女权运动第二次浪潮的推动下,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成为“显学”,“性别”已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主要视角之一,动摇了西方几千年来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和思想观念。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认为:“女性主义批评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影响都大,它也许是当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势力。”美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简·弗莱克斯在《女性主义理论中的后现代主义与社会性别的关系》一文中指出,女权主义批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批评理论的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女性主义批评传入中国已近30年。作为一种外来理论,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当下文学批评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之一。很多专家学者对西方的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进行了译介,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坛和评论界的文化思维。中国新时期的女性文学创作与女性文学批评明显受到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尝试在“拿来”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的具体实际,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理论。
  在女性文学批评不断走向深入、理论探讨求“新”求“异”的语境下,金莉教授的这本《美国当代女权主义文学评论家研究》却独辟蹊径、回望历史,成为国内首部系统梳理美国女权主义发展史的专著,体现了可贵的历史自省意识。整部专著既是女权主义批评史,又是女性思想发展史,具体内容包括对史料和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对女权批评家的思想进行介绍和分析,又对女权主义批评的作品进行研究和阐释,从史学角度全面考察了社会、文化、文学和女性思想之间的联系。
  迄今为止,国内外以美国女权主义理论为研究对象的著述多以一个流派或单个理论家为对象,缺乏对于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史进行专门梳理,并对每一阶段和流派的理论家进行全方位深入探讨的专门研究。相较而言,金莉教授的《美国当代女权主义文学评论家研究》具有如下特色。
  一,在研究内容上显得更加全面和系统。该书从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理论入手,追溯美国女权主义理论发展历程,以美国女权主义理论发展历程为经,以不同时期和流派的有代表性的理论家为纬,构建和绘制了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理论和实践的全景图。
  二,强调面和点的结合。该书以美国女权主义理论发展历程和代表性的理论家为核心,概述了每个美国女性主义批评流派的社会背景、重大历史事件、文化思潮,将社会历史文化和理论结合起来,视野宏大而不失深度,论述细致而自成体系。这一语境重置使得理论介绍具体生动,也避免了读者断章取义地理解和应用某些观点。
  三,坚持史与论的结合。该书在全面展示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历史发展的脉络的同时,也运用了20世纪流行的各种批评方法和哲学观点对美国的女权主义批评展开批评。这使得全书不仅限于对于文学批评发展的一般性记载和介绍,而达到了一定的学术深度。
  四,强调跨学科研究。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本身借鉴了诸多理论,包括哲学思想、社会理论、政治学、文学艺术、文化研究、多元文化主义等。该书没有忽视这一重要的特征,在其研究中体现出了相对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在用多元化文化视角重现女权主义批评内容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成功的尝试。其结果是,该书展现了一个既独立又和其它领域密切相关的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史,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综合性。
  五,具有跨文化的研究视野。该书对于外来理论没有抱有全篇接受的态度,而对中西方的女权主义批评进行了横向的比较研究,在对美国理论的阐释中注意到中国学界对于这一理论和具体理论家的运用和解读,体现出可喜的中国视角。
  《美国当代女权主义文学评论家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层面讲,该书梳理了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流派特征,解读了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中的所遇到的问题,探讨了女性主义的发展去向,介绍和分析了美国最重要的女权批评家的思想。而从实践层面来说,该书具有鲜明时代性,通过理论研究为理想两性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借鉴。女权批评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激烈反抗男权文化所造成的两性政治、经济、文学等领域的不平等,后来注重文化对女性身份的塑造,积极构建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进入21世纪后,世界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流行文化的飞速发展,网络和博客时代的到来,让女性主义的表达有了空前发展,使她们本来只在私人领域享有的话语权进入了公共领域。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女性和西方女性的互动加强,具有了诸多共同的特征。《美国当代女权主义文学评论家研究》一书通过对于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和解读,对中国女性主义中的政治经济性别平等、家庭母职与事业女性、婚姻差异和开放态度、话语权与话语空间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以其强劲的革新精神给西方乃至世界带来了批评的时代新风,是全球化语境下仍然保持巨大活力的理论话语,其影响涉及哲学、社会理论、政治学、文学艺术、以及各式的文化研究。当前流行的多元文化主义和少数话语理论更直接得益于女权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当代女权主义文学评论家研究》一书最大的贡献在于让读者重新审视女权主义思想的历史重要性,重温其内在逻辑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进而体味思想话语与社会语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作者系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其他文献
嵩山在历史上又被称崧高、岳山等,古称祖诸山、外方、崇山等。《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名。”嵩山居五岳之中,处中原腹地,东接开封、郑州,西邻洛阳,北依黄河,南临颖水,是黄河流域东部的主要山脉。气候上属于暖温带,四季分明,冷热适中,优越的气候条件为嵩山成为“天下之中”提供了自然保障;夏、商、周三代,都城多建于嵩山周围,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水平较高,奠定了嵩山
当看到作为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之一的刘岳兵教授的新著《近代中日思想文化交涉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时,我首先被其书名所吸引,很想知道究竟何谓思想文化交涉史?读完全书,感觉该书确实突破了以往一般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框架,内容丰富多彩,颇有新意。/壹/  作者吸收和借鉴了日本学者关于“文化交涉学”的概念。根据日本关西大学教授、东亚文化交涉学会创始会长陶德民的解释,交流“在现代语境里往往指对
新中国70年是风雨与梦想之路,也是光荣与梦想之路。文学经典作为时代的见证者,记录了这样的历程,承载了历史记忆,也彰显了现实精神。经典携着春泥筑巢,让激情与理性、理想与现实安顿;经典透着生命的亮色,击穿世俗的羁绊,让美好想象飞驰。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说:“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但同时我们又无法离开这种背景噪音。”经典意在将尘世中懵懂的人们唤
连环画《沙家浜》  按照以连环画为旅行线索的“按图索骥”的习惯,在有机会抵达南方的地理现场的时候,先在地图上查到了沙家浜镇。驱车而至,沙家浜镇却没有任何游人的痕迹,甚至可以说是很冷清,没有古迹,没有景点;而所有的房子、街道都是最近几十年的建筑。外环上的红绿灯没有启用,断头路上作为临时停车场停满了车辆。沙家浜镇是因为沙家浜的名声在外才在后来改成的,过去并不是这个名字。这也是很多包含了非常有名的不知名
/壹/  红学研究,渊源深长,现已成为一门显学。在曹雪芹没有把《红楼梦》写完时,就有人在研究了。其实中国的《尚书》,也有小说的成分,可从没人拿来作小说研究。而日本的《源氏物语》,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虽有人研究,却没有像《红楼梦》研究那样持久不息。作为一部小说能持续被研究几百年,既要有一代代研究者,还须有不断的推动力。近三百年中,推动红学史发展,有几个关键人物。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曹雪芹
2018年6月起,每年秋分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国家层面为农民和农业设立的节日,传承着对辛勤耕耘、春华秋实的礼赞,延续着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深层民族心理,既汇聚对祖国山、水、土地的情感寄托,也推动乡村振兴和乡土文化传承。作为有上万年农耕传统的古老中国,“五谷蕃熟,穰穰满家”的丰收愿景凝结起文明的澎湃力量,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相当篇幅留存了先民关于“丰收”的企盼和记忆。  
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苏联著名新闻电影摄影师罗曼·卡尔曼的纪实著作《在华一年》中文版正式上市。《在华一年》俄文版于1941年5月由苏联作家出版社出版,是国际上珍贵的记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侵略的重要书籍。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李辉大使翻译的中文版,首次披露大量珍贵史料,意义重大。  1938年9月至193
“重阳”亦称“重九”。“九”是阳数之极数,两九相逢,乃称“重九”。重阳,作为九月九日这一特殊节日的代名词,文中始见西汉末刘歆《西京杂记》的“三月上巳,九月重阳”;诗中始见梁代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的“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东晋陶渊明《九日闲居》已将九月九日称为“重九”:“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唐前重阳习俗  重阳风习,代代相传。佩戴茱萸、登高、赏菊饮酒、宴会赋诗这样的活动,在唐前已逐渐形
在金庸的武俠世界版图中,众多名山是其中特别耀眼的存在。它们不但是故事发生的舞台、情节铺展的线索、传奇演绎的关节,还充满着审美弹性,寄寓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金庸创造性地把它们作为一种环境背景布设于其小说中,赋予大山以人格化,也赋予人格以自然化。在他笔下,每座山似乎都隐藏着江湖故事,见证着恩怨情仇,砥砺着血性胆识,呼唤着人间道义,承载着赤子情怀。多少神秘幻想、浪漫情愫,多少凌云壮志、侠义肝胆,都在雄伟、
在浩如煙海的文艺作品中,“门”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作为一个意蕴丰富的重要意象,“门”以其承载的人物心理和社会景观,凭借象征或寓言化的映射形式,呈现人类复杂多变的情感,沉淀出具有启示意义的哲思,这样的作品不胜枚举。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正是通过“锁着的门”“敞开的门”等意象展现主人公渴望与人接触又排斥他人的矛盾心理,展示了19世纪 60 年代俄国底层民众的苦难。而在梅特林克的戏剧中,“门”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