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巷处一片苍凉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shu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经不是第一次到鼓浪屿了,12月并不是一个很适合到岛上旅游的季节。岛上的花也快凋谢了,树叶也不那么绿了。这时候岛上游人不多,那些幽静的家庭旅馆也好订,可以从容地选择喜欢的房间入住。我们选在这样一个可以在海浪起伏间聆听落叶的季节来,就是为了可以真正惬意地在岛上闲逛,好好寻觅那些曾有过豪华往昔的老宅的身影。
  虽然已经是入冬的季节,但岛上气候温和,金黄色的炮仗花还在开放,枝枝叶叶地缠绕在那些老宅的围墙上,灰色的墙砖与橙黄色的花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午后的阳光照射下,发出闪闪的亮光。
  鼓浪屿岛上的名人宅子多,故事也多。每一栋老屋里,都有着一部家族的兴衰史。有的故事我们可以从岛上的老人们嘴里听到,有的可以从那些家族的名人自传里读到,但是那些真正不带“添加剂”的故事,只有房前屋后那些植物最清楚。岛上的每一种植物,不管是院门前的白兰花树,还是石梯下的野花,都好像是老宅们最忠实的守护者,一年又一年守护着这些院落里当年的红尘往事。它们是多么深情又多么幸运!
  来鼓浪屿的游客,都会买一张牛皮纸手绘地图。岛上的道路如迷宫一般,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就算来过几次,还是很容易迷路;稍微一个不注意,拐错一个路口,就迷失在另一条花繁叶茂的巷子里了。但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很乐意不断迷失在其间,这样的“迷失”充满了迷幻色彩和情调,一处不经意的风景,一只招摇过市的肥猫,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惊喜。不过我有时也会很刻意地照着地图上的标注,寻找某一处心仪已久的建筑。在看《林家次女》时,我记住了鼓浪屿漳州路44号,那个掩藏在绿荫深处的花园洋房——廖宅(现在人们习惯把它称为林语堂故居)。这处老宅也在手绘地图上被标示了出来。看上去不难找,就在音乐学校的附近。午后,决定去看看。许多年前读林语堂先生的作品,我就充满了敬仰之情。
  鼓浪屿岛上的门牌号,都是双号、单号各在一边。林语堂故居在漳州路44号,是双号;心想,只要先找到2号,再顺着走,就很容易找到。漳州路虽然名为“路”,其实是一条上坡的宽巷,路旁两边满布着枝叶茂密的芒果树和榕树。榕树上垂下好多树胡须,那是榕树的气根。因为是冬天了,那些树胡须黑黑的、干干的,又被人刚刚修剪过,看上去,像是在树上长了门帘,很滑稽的样子。
  我顺着巷子一直往上走,却怎么也不见44号这个门牌。是不是自己粗心没注意走过了?我心里颇纳闷。我可是一个个门牌细细数着走过来的呀,不至于没看见吧。可是走到巷子尽头了,也数完了漳州路的门牌,都拐到另一条路上了,我还是没有找到。看见有两位老人在散步,过去询问,才被告知我走过了;我只好又折回漳州路上。
  刚才是一路往上,现在是一路往下,而且不敢只数双数的门牌号,连单号也一起看。还是不见44号。林语堂故居难道是藏起来了,也如他本人一般幽默,要和我这从外地来的开个玩笑吗?我很无奈,只好怅然地再次走到坡上一个岔路口,那里有一间卖饮料的小店,经店主指点,就在这坡中段,那所陈宅旁的一条岔巷里。
  果然在陈宅和另一栋暗红色的别墅之间又有一条三四米宽的小巷,往里走再右拐便是巷子尽头,一处很大的庭院,两幢古老的别墅就静静地矗立在里端。别墅墙柱上订着一个门牌号:漳州路44号。走在这条外貌古旧、庭院深深的巷道里,不禁思绪翩然。林语堂当年在鼓浪屿求学,就寄寓这里。兴许是机缘巧合,出生于漳州的林语堂在厦门的故居,竟是鼓浪屿的漳州路44号。1919年8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举行婚礼,洞房就设在廖家别墅前厅右侧的厢房里。新婚虽然甜蜜,岛上又这样幽静可读书,林语堂的心绪却像大海浪涛那样漫向远方,婚后3天,就离开了廖家。他就是从这里下岛、乘舟走向世界的。
  微风吹过,一朵白兰花随着一股苍凉的味道轻轻落在我脸颊上。是这里吗?我想象不出眼前这栋英式的U型别墅会残破到如此程度。楼旁写着“危楼”的字样。正门已经封死,外墙剥落,原本雕刻精美的屋檐被白蚁啃去大半,墙上的玻璃窗早已不知所踪。石楼梯已经移位,每一个阶梯之间都有大大的裂痕。石楼梯下散乱地堆放着大大小小的石条,估计是别墅中曾经的部件。因为在上世纪70年代,别墅曾被拆除过一层。
  我努力寻觅着当年的旧迹,突然门楣上“立人斋”三个模糊的字迹映入我的眼帘。可以确定,当年这里便是林语堂的书房。这才让我觉得这栋破旧的危楼终于和林语堂联系上了。一片破败之间,也就是这三个字似乎还透露出这栋老宅的一丝优雅之气。
  站在这院子里,遥想林语堂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来到廖家迎亲,不了解岛上风俗的他,贸然喝下茶里的桂圆,让廖家女人取笑的情景,那是多么有趣。如今,物是人非,在小巷的拐角处,一片寂寥,只有这令人惆怅的苍凉。这座名人故居在风雨中矗立了150多年,不知何时又可能在一场暴雨中坍塌掉哪一部分,何时才能重新焕发出当年的风姿?还好,我们心中还留有林语堂先生的文学著作,那是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精神建筑。
  [感悟]这篇散文的题目就很有嚼头:“拐巷处”有什么?为何会“一片苍凉”?这样的悬念,会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文章开篇用简洁的文笔交代了游览鼓浪屿的时季以及出游的目的——寻觅老宅(林语堂故居)。全文总共10段,从第2段一直到第6段,作者运用铺陈的手法,不厌其烦地写了岛上的气候、竞相开放的花花草草,如同迷宫一样充满迷幻色彩和情调的道路,并穿插交代了多年以前看《林家次女》知道了林语堂故居的具体方位:鼓浪屿漳州路44号。然后还浓墨重彩地叙述了寻找林语堂故居的不容易:顺着巷子,一个个门牌细细数着从头走到尾,没见着,又向当地两个老人打听然后是再一路向下,门牌号单双一个也不放过,也还是不见,最后在一个饮料店店主的指点下,才左转右拐,终于在一个小巷子的尽头才千寻万找始出来。真可谓踏破草鞋无觅处,得来真是费工夫啊。如此难觅,暗示了其位置的偏僻,为下文写其成为“危楼”,苍凉破败的景象做足了铺垫。前文的充满生机的烂漫及永恒的花花草草与拐巷处残破、寂寥苍凉一片的林语堂故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与反差,令人不由得唏嘘不已,顿生人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悲凉、惆怅之感。文章虚实相生,多处运用联想和插叙手法,再现了林语堂故居当年的人与事、情与景,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表达了对林语堂先生的追思与缅怀。而今昔对比,则更表达了作者对名人故居在风雨飘摇中还能撑多久的忧思。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
其他文献
秒针、分针、时针,日月旋转、嘀嗒不止,记录了昼夜交替、四季轮回,更见证着时世变迁、物是人非。时间,就这样永不回头地悄然滑过,似乎无从察觉,但却依存载体留刻下过往的印痕,亦可触
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同样的经历,不需要打车,出租车总是频频出现,一旦有急事打车,望眼欲穿也看不到空车,即使偶尔路过的空车也对你视而不见。还有准备乘坐公交车,快到站点就看
昏暗的牢房,透过窗缝一点微乎其微的光,年轻人还是找到了他要找的人,但里面一股混杂着霉味、粪臭味的气流几乎使他窒息。他深吸了一口气,拿着从买通的狱卒手里讨来的钥匙,终
左手红帕,右手绸扇,身着一袭洁白的舞蹈服,伴随着节奏感极强的音乐,挥臂,扭胯,转身,开扇……他率领着一群老太太尽情地舞动着,一头银发飞扬,满眼笑意盈盈。——这就是我的舅
清人赵翼曾说:“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诗句原是针对诗歌创作而言的,提倡创新。高考作文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只有选用鲜活的材料,言他人所未言,写他人所未写,才有可能让阅卷老师兴致大增,进而打出高分。如果老是选用一些老掉牙的素材,肯定会让人大跌眼镜、大倒胃口。所谓“鲜活”,指所选材料就是发生在当下现实中的人物、事件或者现象。这类素材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材料,是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发散性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和基础。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议论主要简述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
夜宿周庄,木格窗没有掩好,格外古戏台“咿咿呀呀”的唱声.雨水滑过鱼鳞瓦的滴答声,一齐流进我的梦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都不由自主地引导学生作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学生的交流意识和能力。笔者从口语教学的语言规范、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学形式采用互动讨
村庄真是一个固执的地方,多少代就在那里矗立着。而且村庄自信:从村庄走出的人,无论走多远,有了多大的变化都还会回来看她。而远走的人,无论去了哪里,梦里都还是村庄里的人和村庄里的事。  你端起一个异地的碗,你会想起放在家中碗柜里的碗。什么碗柜呀,就是一个搁碗的木架子,也可能炉台上有一个放碗的空间,垒炉子时就丢下的放碗的地方。筷笼子就挂在墙壁上,风吹来,筷子们像占卦人抖动的卦签,那种响动忽然就搅动了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