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艺术品市场的热潮与暗涌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69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历史原因,国内许多文物艺术品流失国外,不少艺术珍品被外国大型博物馆和大收藏家所收藏,其中不乏国宝级的佳作。近几年,随着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熟、规范并与国际市场接轨,一些珍贵的古代字画、精美的当代艺术品在经历了漂泊的沧桑后开始踏上回家的路途,海外的中国艺术精品相继回国竟卖。在艺术品拍卖中也出现了不少引人瞩目的“海外回流”拍品,如今年春拍诞生的4件亿元拍品也均是回流之作。但据业内人透露目前为止从国外搜罗回来的艺术珍品只是“海外回流”艺术品的冰山一角,国外仍有大量珍稀中国文物艺术品存在。由此可预测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收藏风气越趋成熟,“海外回流”艺术品市场将持续收到热捧,市场仍会再现破纪录的天价作品。
  
  拍场新贵:海外回流藏品占据拍卖市场半壁江山精品佳作屡破亿
  
  近年来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相当活跃,高价拍品层出不穷,成交纪录屡屡刷新,其中“海外回流”文物艺术品表现尤为突出。就2010年春季拍卖而言,出现的4件突破亿元大关的拍品均是“海外回流”艺术品,北京保利推出的尤仑斯夫妇旧藏北宋黄庭坚《砥柱铭》手卷(以4.368亿元成交,创造了中国书画拍卖最高纪录)、美国藏家提供的元王蒙《秋山萧寺图》立轴(以1.3664亿元成交)、2002年由中贸圣佳从海外征集回来的清钱维城《雁荡图》手卷(当时的拍卖成交价为429万元,今春在北京保利再次上拍,以1.2992亿元成交)、中国嘉德推出美国藏家提供的张大千《爱痕湖》(以1.008亿元成交)。
  此外,在今年春拍成交价超过5000万元的13件拍品中,也有不少于6件的拍品属于“海外回流”艺术品。如中国嘉德推出的宋佚名《宋人摹郭忠恕四猎骑图》手卷,是1922年被溥仪以赏赐溥杰名义盗运出宫,后流往国外,颠沛70余年后又重回祖国,最后以7952万元成交。北京保利推出的徐悲鸿《十二生肖册》以7280万元成交,创造了徐悲鸿作品最高价位,该作完成于1945年12月,先由蒋碧薇女士收藏,后流入海外藏家手中;尤仑斯夫妇旧藏明代夏昶《湘江竹石图》,以5936万元成交;上世纪70年代被美国著名鉴藏家王己千收藏,收入其在纽约的溪岸草堂中的王冕《墨梅图》立轴,以5712万元成交:法国吉美家族旧藏的清乾隆《御制白玉自强不息宝玺》,以5656万元易手。北京翰海推出的仇英《浮峦暖翠图》手卷以6500万元成交,该作于1956年由美国收藏家麦克·盖勒斯从旧金山华人收藏家曹伸英处购得,还有华裔美国学者王方宇旧藏杨维桢《赠装潢萧生显序》手卷以6600万元成交。
  同样,去年“海外回流”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成绩不俗,北京保利推出的比利时尤伦斯夫妇珍藏专场,18件作品全部成交,总成交额近1.7亿元;从日本回流的15件清朝帝王书法,也得以全部拍出,而且斩获了2400余万元;在西泠印社付拍的、由日本同一藏家提供的15件吴昌硕书画精品成交率为100%,且价格大多高出起拍价4至5倍。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艺术品拍卖恢复后的15年中,流失海外的文物艺术品共有近10万件通过国内拍卖市场回流,出现了不少引人瞩目的拍品,还不断刷新单件拍品的成交纪录。以目前国内十余家著名拍卖公司的拍卖记录粗略统计,“海外回流”文物艺术品已占全部拍品的53%左右,成交额超过全部拍品成交额的60%,“海外回流”的文物艺术品差不多占据了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半壁江山。近年来,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迅速升温,这些回流艺术品的身价也一路走高,成为拍卖市场上人气最高的艺术品,2009年秋季至今各大拍卖行已积极推出“海外回流”艺术品的专场拍卖。海外还珠:特殊历史导致国宝级珍品流失海
  
  外借由艺术市场海外精品“回归”内地
  
  所谓“海外回流”艺术品即为国内流失于海外后回流到中国内地的文物艺术品。此类文物艺术品流失海外主要分为旧中国及新中国两个时期。旧中国文物艺术品流失国外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在鸦片战争后帝国列强从中国抢夺;二是一些来华的外国人通过不同途径从中国偷走;三是外国人勾结反动军阀和奸商以极低的价格购置,并偷运出境。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在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多年间,我国有数以百万计的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有100余万件,精品达几十万件。部分珍品随国内艺术品拍卖的复苏得以回流,其中包括中国历史博物馆于1995年从北京翰海公司以8.8万元购买到清乾隆银合金兽面纹铺首。铺首镌刻“乾隆造办处庚午年制长春园画玲珑馆陶嘉书屋”,乃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掠走的文物。上海博物馆经中国嘉德协助于1997年与翁同龢的后人翁万戈协商,经过3年的努力于2000年以450万美元购置了翁氏藏书。翁氏藏书其中包括古籍善本80种,542册,有宋刻本11种(150册),元代刻本4种(50册)。明代刻本12种,清代刻本26种,名家抄本稿本27种,这是目前海外回流最重要最完整的中国古籍善本私家珍藏。2002年,在中贸圣佳上拍的流落海外300年之久的宋代米芾大字作品《研山铭》,国家机构以2990万元的天价拍下,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最终由故宫博物院收藏。《研山铭》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此帖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在放达,不受先人规律的限制,表达天趣,为米芾大字作品中稀有珍品。此手卷流传有序,曾经入北宋、南宋宫廷。南宋理宗时,被右丞相贾似道收藏。递传到元代,被元代最负盛名的书画鉴藏家柯九思收藏。清代雍正年问,被书画鉴赏家、四川成都知府于腾收藏。及至近代流落日本,待及进入20世纪,方以拍卖方式回归祖国。
  国内文物艺术品第二次流失在建国初期,这是由于当时国内对文物艺术品监管力度不足以及市场购买力有限所致。此时期的文物艺术品主要以两种途径流失国外:一是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的不法分子盗掘走私出境的文物;二是在1992年之后,一些国外买家通过拍卖会、古玩摊子、文物商店等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公开购得。如2009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夜场上被上海买家刘益谦以6171.2万元竞得宋微宗的《写生珍禽图》,便是比利时藏家尤伦斯于2002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以2530万元,创下了当时中国绘画拍卖成交的世界纪录。正由于“海外回流”文物艺术品出现了如此等等的国宝级珍品,也促使了中国内地各大拍行、古董商等加大力度前往港澳台、欧洲、美国等地征集或搜罗作品。
  
  冰山一角:回流文物中精品不到一成顶级珍品“养在深闺人未识”
  
  进入21世纪,国内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内地艺术市场购买力也随即提升,藏家与投资客迅速增加,艺术品市场逐步走向繁荣。尤其是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允许民间通过购买、拍卖等多种方式取得文物并依法流通,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海外回流”作品的进程。由于回流 作品具有特殊的历史性质,中国内地不少资金雄厚的藏家也会出于爱国情结,开始关注回流作品。随着艺术品市场步入红火,藏家们越趋成熟,对收藏精品的要求不断提高,频频出现国宝级的“海外回流”也成为了藏家的抢手货,再加上近年中国艺术品不断上涨的成交价格等因素也促使了大量海外藏家出手藏品。
  受到市场的需求,这两年国内各大拍行及古董商等前往海外征集或搜罗作品规模的壮大速度更是势如破竹,来自于中国港澳台与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地的海外回流文物,成为艺术品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业内人士透露,虽然自1992年至今中国内地拍行及古董商前往各地搜罗流失海外的艺术精品已有10余年之久,但目前为止国内搜罗回来的艺术珍品只是全部流失海外艺术品的冰山一角。北京著名收藏家、鉴赏家马未都先生还曾表示:“这些年来,回流的文物中罕见精品,精品数量仅占全部回流文物的5%至10%,好的东西根本没回来。”他分析认为,之所以回来的好东西少,是因为国内藏家出不起国外藏家给出的价格。尽管现在国内艺术品交易市场行情好了,但是国内藏家的财力与国外藏家相比,还差一个档次。另还有资深藏家透露除了瓷器、书画等现今国内市场火热的门类外,国外还存有大量诸如铜器、石雕、佛像、唐三彩等流失海外的顶级珍品,过往也有拍行及古董商征集此类作品引入市场,但仍然未见如书画、瓷器类的国宝级精品。由此可窥见“海外回流”艺术品市场将持续红火,随着各大拍行及古董商奔赴海外大力征集,以及国内艺术品购买力的逐步增强,仍会再现破纪录的天价作品。
  
  暗流涌动:海外回流藏品的光环背后
  
  随着市场中“海外回流”艺术品势不可挡的形势,特别是回流作品屡创天价的同时,不少藏家步入了另一收藏误区:先入为主地认为只要是海外回流的东西都是珍品。这种认识也为投机者带来了钻空子的机会, 些拍行及古董店出现打着“回流文物”的旗号哄抬拍品价格,有的还将国内仿制的赝品运到国外,通过私人藏家或收藏机构转手后再回流入境,带有海关柃查标记的作品更让人真假难辨。也有不少古董商将国内仿制的瓷器送到国外拍卖行上拍镀金,即便流拍。回来时拍卖目录上也会赫然标注:该拍品曾于某时在某国际著名拍卖行拍卖。在前往国内外古玩店购买藏品时,买家也需要提防绘声绘色地给藏品制造虚构传承故事的卖家。诸如此类借助“海外回流”的光环打造藏品身价的例子并不少见。事实上,“海外回流”仅仅是作品流传的一种过程,过分迷信作品背后的故事,只会被那些传奇的光芒迷惑,对于藏家而言,无论是什么样的流传方式,都要以作品为本,根据作品的年代、风格等来鉴定,而不要单凭来源可信就掉以轻心,同样重要的还要衡量其艺术价格和文化价值。在购置藏品时可尽量选择从艺术家手中、知名拍卖行、画廊和文物店购得,而藏友之间的交易相对更需谨慎。
其他文献
美秀博物馆(MIHO MUSEUM)在世界博物馆界是个传奇,它是由一个钱永远也花不完的日本老太太建立的;老太太叫小山美秀子,动建博物馆念头时已逾八十岁了,当时她的心气很高,请世界最知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不惜金钱,只求最好。  贝聿铭先生对外宣称,此博物馆为他的封山之作(尽管他后来又封了好几回山)。从草图开始,他多次到日本在现场指挥,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亲自过问,直至落成。我们从下车开始,
期刊
每年6月在瑞士巴塞尔小镇举行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始于1970年,今年已经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第41个年头。6月16日,第41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迎来全球37个国家的近300家画廊,展示了2500位艺术家的现代及当代作品,成为一年一度的艺术盛会。但就在开幕前3个多月前的2月25日,巴塞尔博览会的合伙创始人之一恩斯特·拜尔勒(Ernst Beyeler)在瑞士的家中逝世,享年88岁。拜尔勒是一位艺术经销商
期刊
岭南画坛的隐者吴灏,虽数十年不求闻达于主流画界,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里自得其乐,其画作却被谢稚柳评价为:“足使青藤却步、苦瓜袖手。”。自称为“岭南派叛徒”的吴灏家学渊源,自幼酷爱艺术,5岁学画,18岁考入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为校长丁衍庸所器重。24岁拜谢稚柳为师,学业精进,绘画上追宋、元水墨,下及明董其昌、徐渭,清八大山人、石涛,直取古人神韵。近日,“大道甚夷——吴灏艺术展”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举
期刊
百余年来,中国艺术品以各种方式流散到世界各地,其中不乏许多国宝级艺术珍品;近十几年来,不少中国艺术品又以各种方式纷纷从海外归来,而中国坚挺的艺术市场是这些艺术品回流中国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富在深山有远亲”,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藏家迅速增长的需求使得文物回流已成趋势;另一方面,拍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内地货源紧张,群雄逐鹿,促使各拍卖行纷纷走出国门,海外“寻宝”。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艺术品拍卖恢复后的
期刊
打造世界上最奢华古董博览会    创立于1956年的巴黎古董双年展被誉为世界上最奢华的古董博览会,一方面双年展上的所有参展者都是法国国家古董联合会的成员,他们都认同联合会制定的“行为准则”章程,共同坚持藏品真实性以维护联合会在国际上的声誉;另一方面,在欧洲,巴黎古董双年展是最早引入专家审核机制来保证作品的品质的博览会,开幕前所有的展品都必须通过来自全球各地的古董专家审核。2010年的巴黎古董双年展
期刊
中国流失的文物艺术品无数,其中不少是弥足珍贵的国宝。但随着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兴旺,各大拍行纷纷奔赴海外征集流失的文物艺术品,“海外回流”也成为了国内艺术品市场中一道亮丽风景线。近年来“海外回流”身价可谓一路走高,还屡创天价,成为拍卖市场上人气最高的艺术品之一。本刊选取了历年拍出高价的“海外回流”珍品,以飨读者。    米芾《研山铭》    纸本,手卷,1102年作,36cm×136cm  200
期刊
今年春拍,长风拍卖行首次推出的海外回流专场“海外还珠——北美回流中国书画专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此专场所征集的拍品集中来源于北美的华裔藏家,如加拿大华侨顾小坤等,专场中的唐云、程十发等海派名家作品成交价创造多项成交新纪录。身为长风拍卖行副总的张艺涛,在采访中透露,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文物回流已成趋势,加上近年来拍卖行业竞争激烈,群雄逐鹿,内地货源紧张,都促使长风拍卖行“走出去”,而依托自身所握资源
期刊
2010年是德国迈森瓷厂诞生300周年。在300年中迈森瓷厂经历了11场战争和6种社会体制,但即使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迈森瓷厂的生产也从未间断过,甚至时至今日仍然保持着全手工制作的生产方式。凭借着这历史悠久且持续到现今的工艺,“迈森瓷器”成为了德国传统高档商品的贵族。据世界著名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评定,“迈森瓷器”至今在德国传统高档商品中是第二大知名品牌,仅次于保时捷跑车。在周年庆祝之际,迈森瓷厂
期刊
刘洋于2004年前后就开始关注我国历代海外流失文物的追索和回流,并且将依法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作为一个法律课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曾于2009年代表中国律师团赴法国巴黎追索圆明园流失铜兽首,目前兼任“全球国宝追索及维护国家尊严华人律师团”首席律师,该团体2009年3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宣布成立,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跨国性的国际律师组织。由此他被称为;“诉讼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第一人”。在此次采访中,刘洋为大家解读了
期刊
艺术家的“转售权” (Droit de Suite)又称“追续权”,是指艺术创作者可以从作品转售中获取一定比例的版税,其继承人在本人过世后仍可享有70年的专收版权。欧洲许多国家早在19世纪就制定了“转售权”的规定,如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等。但此标准遭到英国政府及相关组织机构的强烈反对。最近,艺术家“转售权”又一次对英国艺术市场产生了波动,因为欧盟即将于2012年全面实施艺术品税收政策,这给英国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