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基础。如何在数学中选择恰当的学具,创设既合理又富有活力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学习过程。文章从学具选择的目的性、学具的作用、学具学则的原则、学具使用的环境作简单阐述。
关键词:合理;学具;感悟;过程
近几年来,随着小学数学学具的普及,使广大数学教师欣喜地看到,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更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具辅助教学,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的,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数学过程”。班级中的粉笔盒、教科书、文具盒-------随时成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好帮手。看到他们摆一摆时的认真劲,恍然大悟时的喜悦劲,我深深体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学习方法胜于求得知识本身。下面就谈谈自己教学过程中对学具的理解。
一、为什么要在课堂中使用学具?
为什么要用学具操作?学具操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学具操作解决什么问题?不使用学具与使用学具又有何不同?只有深入地去想过这些问题,才能使学具的使用走过形式,走向实质,才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真正地发挥作用。
学具操作仅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非目的。学具操作如何发挥语言表达或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取代的作用,让学具真正成为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为操作而操作?但学具操作是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学具操作如何发挥语言表达或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取代的作用,让学具真正成为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为操作而操作。
二、学具操作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的作用
所谓学具操作,实质上是把掌握特定的概念、命题等应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通过学生的操作,把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儿童的智力活动方式,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具操 作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法则等抽象知识,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小学数学里的很多概念,通过学具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 对圆形、长方表和正方形的纸片进行折叠,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形成对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的初步认识。
2.通过学具操作,推导抽象的法则和公式。数学教学不只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而且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记住数学的法则和公式,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法则和公式的来源及推导过程,学具操作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如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教学,要让学生用24块代表体积单位的小正方体拼摆出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比较,总结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3.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适当的学具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应用题的情景,理解题意,为应用题的正确解答创造条件。
4.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几何知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小学数学里的几何知识属于直观几何, 学生通过剪、拼、折、摆等动手操作活动,不仅掌握了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而且有助于 形成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学具选择的原则
1.学具的选择要有生活性
教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运用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物体,通过观察操作,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2.学具的选择要有趣味性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近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3. 学具的选择要有提倡开放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多种形式发现问题,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采取不同策略为学生创设展示才华的舞台,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体现,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四、合理运用学具,在活动课中求发展
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具,将数学的魅力延伸到活动课中,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运用数学学具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断探索,却身体验到了数学的和谐统一和简单的美,从而使学生神往而探索之,唤起了学生追求美的情感。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学具,加强学生的操作实践,不仅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更给他们以启迪。巧用学具,能让教师在课堂内游刃有余,让学生在学习中兴趣盎然。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内涵包括多方面,既包括 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又包括数学情感(兴趣、自信心和数学观等)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 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 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学具操作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操作材料;明确学具操作的目的;重视语言在学具操作 中的作用;注意加强表象的训练;引导学生及时抽象并回到具体中进行检验。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学具操作中,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学具操作中,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 与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大量感性材料,找出有规律的现象,学会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 。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和途径,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只有教师合理选材,适时使用,把准程度,才能让学具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好帮手,才能更好地理解感悟数学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2]教育出版社.《 实践取向小学教师教育教程:数学教学案例》.郜舒竹.
关键词:合理;学具;感悟;过程
近几年来,随着小学数学学具的普及,使广大数学教师欣喜地看到,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更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具辅助教学,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的,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数学过程”。班级中的粉笔盒、教科书、文具盒-------随时成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好帮手。看到他们摆一摆时的认真劲,恍然大悟时的喜悦劲,我深深体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学习方法胜于求得知识本身。下面就谈谈自己教学过程中对学具的理解。
一、为什么要在课堂中使用学具?
为什么要用学具操作?学具操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学具操作解决什么问题?不使用学具与使用学具又有何不同?只有深入地去想过这些问题,才能使学具的使用走过形式,走向实质,才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真正地发挥作用。
学具操作仅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非目的。学具操作如何发挥语言表达或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取代的作用,让学具真正成为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为操作而操作?但学具操作是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学具操作如何发挥语言表达或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取代的作用,让学具真正成为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为操作而操作。
二、学具操作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的作用
所谓学具操作,实质上是把掌握特定的概念、命题等应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通过学生的操作,把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儿童的智力活动方式,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具操 作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法则等抽象知识,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小学数学里的很多概念,通过学具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 对圆形、长方表和正方形的纸片进行折叠,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形成对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的初步认识。
2.通过学具操作,推导抽象的法则和公式。数学教学不只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而且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记住数学的法则和公式,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法则和公式的来源及推导过程,学具操作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如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教学,要让学生用24块代表体积单位的小正方体拼摆出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比较,总结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3.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适当的学具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应用题的情景,理解题意,为应用题的正确解答创造条件。
4.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几何知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小学数学里的几何知识属于直观几何, 学生通过剪、拼、折、摆等动手操作活动,不仅掌握了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而且有助于 形成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学具选择的原则
1.学具的选择要有生活性
教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运用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物体,通过观察操作,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2.学具的选择要有趣味性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近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3. 学具的选择要有提倡开放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多种形式发现问题,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采取不同策略为学生创设展示才华的舞台,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体现,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四、合理运用学具,在活动课中求发展
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具,将数学的魅力延伸到活动课中,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运用数学学具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断探索,却身体验到了数学的和谐统一和简单的美,从而使学生神往而探索之,唤起了学生追求美的情感。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学具,加强学生的操作实践,不仅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更给他们以启迪。巧用学具,能让教师在课堂内游刃有余,让学生在学习中兴趣盎然。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内涵包括多方面,既包括 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又包括数学情感(兴趣、自信心和数学观等)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 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 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学具操作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操作材料;明确学具操作的目的;重视语言在学具操作 中的作用;注意加强表象的训练;引导学生及时抽象并回到具体中进行检验。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学具操作中,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学具操作中,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 与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大量感性材料,找出有规律的现象,学会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 。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和途径,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只有教师合理选材,适时使用,把准程度,才能让学具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好帮手,才能更好地理解感悟数学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2]教育出版社.《 实践取向小学教师教育教程:数学教学案例》.郜舒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