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反馈评价机制的构建

来源 :语文世界(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ik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既要关照整体的完整性又要突出局部的特色,因此在对整本书的评价体系中,要使用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兼顾。本文以《乡土中国》为例来探究“如何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反馈评价机制”,将全班同学分成六组,将这节课分成四个互动环节。

一、自主阅读,了解相关背景


  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阅读全书,利用手中资料查询作家作品及费孝通先生写作此书的目的。课堂上抽查三个组来展讲这个问题,根据情况给予对应的量化考核加分。三个小组提交的答案大致相同:费孝通,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36年赴英留学……主要著作《江村经济》《生育制度》等,作者想借“乡村社会学”这个讲台来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进行深入探究。最终A、B、F三组均获量化加分1分。

二、粗读全书,梳理文本梗概


  为了考核的公平性,第二模块的问题交给了C、D、E三个组:阅读全书,梳理文本内容。三个组给出的答案也高度一致:全书包括《乡土本色》等14篇论文,是一本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著作,其目的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同样每组加1分。

三、精读文本,赏析乡村特色


  如果说前两个问题是课堂的起点与基础,那么后面的才是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团队互助意识的关键,它是对文本的深层次研究。这个环节设置了三个问题:第一,本书把中国社会的基层社会定义为乡土性的,请找出“乡土性”的相关语句,概括其特征;第二,根据《无讼》中“乡绅评理”内容自编情景剧,自导自演;第三,阅读《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四篇,结合文本思考: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为什么会在别人忙于“祝福”的时候凄惨死去,是谁杀死了她?A、B两组抢答第一个问题,C、D两组抢答第二题,E、F两组抢答第三题,小组内部成员合作探究,生成答案,先完成任务的一组通过举手的方式取得发言权。
  第一题被B组抢答——“乡土性”的特征有三: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种地是乡下人最为普便的谋生方式,因而他们也最懂得泥土的价值;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所以不流动性是其第二特征;三、“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第二题被D组抢答——D组同学自编“农地灌溉争水,老村长调节”为主题的剧本,并抢在C组同学前面完成排练。剧情如下:春耕之季,水源匮乏,两户庄稼人都想比对方先打通水渠给自己的庄稼灌溉,但水源只有一条,两家互不相让,最终只得由德高望重的前任老村长出马,劝其各让一步,谁先谁后抓阄儿决定,灌溉时间都采取限时的方式,这才罢了。
  第三题为E组所得:“谁杀死祥林嫂?”——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死了之后,她的婆婆和堂伯代表着夫权和族权,支配着她的命运;鲁四老爷、四婶家在祭祀过程中以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神权的名义剥夺了她的劳动权;以柳妈为代表的鲁镇的男男女女们则是这些权力的帮凶。夫权、族权、神权,权权索命,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凶手,生生把一个顽强、善良、质朴的妇女推向了地狱。
  抢答的方式让同学们树立了竞争意识,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帮大家建立了共同的目标,情景表演剧使课堂趣味横生。这三种方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拓展延伸,探究今之乡村


  社会在发展,农村也在与时俱变,对于今之农村,现状如何?教师设置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阅读《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思考对比往昔,分析今之乡土社会需要文字吗?第二个问题,阅读《名实的分离》《血缘和地缘》 《从欲望到需要》,思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乡土观念日渐式微,你对振兴今之乡村,有哪些好的建议?
  本次依旧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和搶答竞争的模式,同时采用六进二模式让竞争更加激烈。最终这两个问题被E组和F组同学抢答。
  第一个问题——文字是人们在传情达意时代表意义的符号。而中国乡土社会因土地的不流动性,有话当面交流,所以文字的作用没那么大。但如今的社会高速发展,文字下乡更多的意义在于将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生产方式等传播到乡村,促进乡村的发展,所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个问题——农村人口外流,是现今面临的最大问题。很多村落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儿童,城市的工作和福利对农村的年轻人很有吸引力。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振兴今之农村,乡土城镇化就显得尤其重要。给出建议如下:第一,转变生产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等,让人们就地城镇化;第二,珍视历史遗存,把农村当地的特色宗族文化转换成自身的优势,打造特色乡村文化,留住乡愁,增强人们的认同感与归宿感。
  两组同学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至此课堂教学结束。最终统计各组的得分情况:E组3分,B、D、F组各2分,A、C组各1分。胜利方属于E组,同学们给E组送去了祝贺的掌声。
  “教”无定法,不管如何构建“课堂的反馈评价机制”,只要能激发起同学们的“课堂参与度”,并在保证知识量的基础上让大多数同学完成老师预设的学习目标,那么你的课堂就是有意义的,成功的。
其他文献
这是摄影家布列松的一幅广受赞誉的经典作品。巴黎的大街上,一个男孩的两只手里各抱着一个大的酒瓶,正走回家去。他不觉得买酒是件小事。他认为自己能像大人那样去办大事了,今天就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像一个凯旋的将军,踌躇满志,昂首阔步!摄影家抓拍下这个镜头,小主人公的情绪真实、自然。
期刊
期刊
  
期刊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诗歌写到宋代,对景物具体描摹的功能和目的都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以往的诗歌以能够生动展现事情物态为能,如果偶有哲思之妙,也是自然天成。而宋人写诗词,似乎更在意细腻的哲理思索和人生体验,其感人处常常不是展现出来的情境,而是言辞
期刊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初中阶段的“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将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摆到突出的位置。甚至可以说诗教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简短字词有限,诗歌含蓄主题朦胧,诗歌回环结构简单。可以说“字词、主题、结构”都不是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的。  那么诗歌到底能给孩子们什么?想象、审美
期刊
阅读教学中要借助显性的言语形式和语用方法、语用规律,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隐性的言语思维方法,发展言语思维能力,实现语言建构和思维发展一体化。在写作教学中则要引导学生将所习得的隐性言语思维方法、言语思维图式转换成显性的言语形式,运用到写作中。这是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思维过程。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一来到这个世界,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
期刊
最近,我采访了上海市徐汇中学的曾宪一校长。曾校长从教33年,是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中考語文命题专家。在与曾校长畅谈的2个多小时里,我们就语文学习等一系列教育问题谈了很多,无论是语文学科的学习,还是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曾校长都有他独特的见解与经验。  这篇访谈,从语文学习、信任与放手、自学能力这三方面充分阐述了曾校长的观点,凝结着他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体悟,以飨读者,希望对大家今后引导
期刊
好的语文课有无标准,王君老师的《春天不会生气》可称之为典范。王老师的这节课中,其亮点主要表现在巧妙的移情之法、严谨的环节过渡、辩证思维的训练三个方面,尤其是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追加了育人之功用,使课堂的价值最大化。本文就与大家共赏之。一、换位思考,移情入境  把学生快速带入课堂状态,让其大脑与老师保持同步,这是很多老师都在探究的教学难题,而王老师的“换位思考,移情入境”之法,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期刊
季羡林先生说:“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关于新意,我们从前已经讨论过很多,这里简单小结一下。  一、立意创新“五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逆向思考、多向辐射、巧设比喻。前面的四法容易理解,“巧设比喻”可略举一例。  一位考生写“经验与勇气”的关系型话题作文:  “‘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老切割师说得对。有时,我们总会有太多的顾虑,手忙脚乱甚至看不清自己,就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