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恐怖怪异与四神祠之谜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chblu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多年,除去感受到雄伟壮丽的古建,举世闻名的珍宝文物外,故宫确实存在另一面,森严宫殿群使人肃穆,甚至还带有几分恐怖。实际上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明清皇宫,长期与百姓隔绝,使人们留下了太多的神秘面纱,故宫闹神闹鬼的传说层出不穷,游人也大多怀着窥秘的心理参观故宫。
  我曾在办公室值过夜班,在院中站立,在昏暗的夜色中,在近十米高的城墙与高耸宫墙之间,望不到边的甬道空空荡荡,漆黑一片,孤身一人,不寒而栗。偶而听到些异常响动,杯弓蛇影,能不胆战心惊吗?一向自命唯物主义的我,处在这氛围中,心理上确实经受着是否迷信的考验。
  至于故宫人历险之说,许多人言犹在耳。记得最清晰的一个故事,是一位老故宫人讲的。说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故宫景运门外广场是一片茶座,摆放了很多藤桌藤椅。他有一次和同伴夜间巡逻走到景运门,突然发现有个藤椅自己跳动了一下,处身广场,空无一人,发生这种怪异现象,心中不由十分害怕,屏住呼吸,仔细观察。不一会那藤椅又在一下一下地跳动。这时两人不由心惊胆寒,赶紧蹑手蹑脚地离开,然后气喘嘘嘘地赶回警卫室汇报。值班员马上带上人和他们一起赶到了景运门观察,果然发现那藤椅还不时地跳动。大伙仗着人多壮胆慢慢走向前去,在手电照耀下发现椅下有一灰暗之物,近前观察原来是一只硕大的刺猬在扑那个藤椅,扑一下,椅子就跳动一下。见到了这个现象,大家不由得松一口气。一次恐怖之事实际上是一场虚惊。可当时真是吓得魂不附体了。对于故宫人来说,这样离奇的故事很少,但受动物的惊吓是屡见不鲜的,都会多多少少增添些恐怖气氛。
  说到动物的骚扰,我联想到另一个神秘的处所——御花园四神祠。四神祠位于御花园内钦安殿西墙外,北与延晖阁相对。平面呈八角形,实际为御花园的一处小亭,黄琉璃瓦顶,四周出廊,前接抱厦一间,厦前出阶。四神祠与宫内其他祠堂不同,不但体积小,而且既无匾额,祠内也无神像牌位。因此对四神说法不一,从典籍上考察,或说主风、云、雷、雨之神,或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之神,莫衷一是。如按典籍所说,供奉上述诸神,则连一个供案也难以摆下的四神祠未免太小。既无法与御花园内供奉玄天上帝的钦安殿相比拟,也远不及禁城西北角楼下三进院落的城隍庙,及城隍庙东的祀马神所。而在故宫一些人口口相传四神祠是供蛇、黄鼠狼、刺猬、老鼠诸神之所,却别具一说,只是未见典籍记载,被认为是异端邪说而未被采纳。但细究起来,这种传说绝非荒唐无稽,而是流传有绪的。
  在我国民间历来有供奉五大仙的风俗,五大仙为狐、黄、白、柳、灰。即狐仙(狐)、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灰仙(老鼠)。民间普遍认为五大仙是与人类长期伴生,亦妖亦仙,若侵犯了它们,使它们受到损害,它们便会以术法对人类进行报复,使人们受到不同程度的灾难;倘若人们敬奉它们,则会得到福佑。因此,民间许多家庭中都供奉五大仙。供奉方法多是在院中角落盖“仙家楼”,供奉五大家牌位。仙家楼是木制的3尺多宽、2尺多高的庙宇模型。前面还有4扇门。五大家的牌位就供在里面,而且把供品也放在仙家楼里。人们在仙家楼下做一个木托,高半尺左右,托上部与仙家楼连接处挖有一个圆孔,在托的侧面也挖一个圆孔,目的是便于五大仙们食用供品,出入方便。
  五大仙传说在华北特别是满族的聚居地的东北地区流行,而宫中习俗往往是民俗的集中反映,五大仙之说或许会流入宫中。特别是清朝从东北入关后能不影响宫廷吗?从一些记载中也可以发现些蛛丝马迹。据《清宫述闻》载,延晖阁“相传阁供狐仙”,据《青琱杂记》:“顺治间宫中出一元狐,纯黑色,额点白,遍体光泽,前趾螺纹如柔荑。”如记述属实,延晖阁供狐仙,阁前四神祠供黄、白、柳、灰四神仙就是顺理成章了。四神祠为小亭,四门洞开,实际上是放大了的民间仙人楼格局,或多或少接近民俗传说,也可作为根据吧!实际上这几种动物在故宫确实存在,除黄鼠狼昼伏夜出,鲜为人知外,我确见非对外开放的宫殿里大老鼠蹿来蹿去,也见过有人捕获的大刺猬,也听说过巨蛇蜿蜒梁柱之间。试想到了夜深人静之时,有硕鼠在纸顶棚上哗哗作响,有蛇在屋顶盘旋,加上类似老人咳嗽声音的刺猬叫,难道能不增添些恐怖气氛吗?
  既然四神祠供祀的是什么神位至今仍在存疑,那供奉黄白柳灰,未必是异端邪说,也可作为一说供研究参考吧。
  (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
  责任编辑 沈飞德
其他文献
1942年4月中旬,中国远征军第66军新编第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在英缅军第一师官兵和眷属以及英美国传教士、新闻记者等7500多人被日军围困于缅甸仁安羌油田地区,断粮断水,陷于绝境时,奉命飞兵相救,以不足一团兵力,在军力、装备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鏖战数昼夜,出奇制胜,一举击溃数倍于己的日寇强敌,解救盟军于危亡之中。  仁安羌一战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中唯一的大捷,也是盟军于缅甸战场的第一次
期刊
乾隆皇帝弘历(1711—1799),是个自命不凡、好大喜功的皇帝,他大兴土木,兴建别囿园林,到处游历,留下许多御题碑刻,一生仅御制诗就达四万余首。他又喜爱书画,宫藏许多古代珍贵书画中有许多他涂抹的题跋,没有题跋的也会有“乾隆御览之宝”等印章。他还自诩“十全武功”,晚年自号“十全老人”。所有这些,都为他树立了“万古流芳”的形象。尤其出人意料的是:我在故宫工作时,有一次参观佛堂,陪伴我的工作人员指着一
期刊
1938年秋末,苏州一位朋友约我去常州一个刘姓朋友家看古瓷。一大清早出门,路上一点不敢耽误,可是,赶到主人家里,已是中午时分。只见大厅内一桌酒席早已备好,只等我俩入席。说完招呼厅后三位亲友一起入席,主人迎交新友,定六人之数合旧俗“六六大顺”之意,我心领神会。席间宾主洽谈甚欢,菜肴精细,清淡爽口 。  饭后,品茶,茶水色清,香浓。精美茶具,捧在手里,似同拱璧。不一会,主人捧出两件瓷器,皆清代中叶粉彩
期刊
孙中山过世后,国民党的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各种力量重新组合,标志之一是蒋介石的崛起,其对权力的追求不断挑战原有的党内格局,他与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关系渐趋恶化,并最终决裂。以往的史料中,多侧重叙述导致蒋与鲍罗廷决裂的得益因素与蒋如何“决断”,而《蒋介石日记》则若隐若现地展示出他与鲍罗廷决裂的另外一面,即蒋对鲍个人的观感的变化、蒋在最初的犹豫甚至略带恐惧的情绪及其为驱鲍所采取的策略。  蒋介石得益于苏
期刊
自打初中起,我就没完没了要在各种表格上填写“成份”。这是新社会的规矩。“成份”这东西究竟是什么,好像很清楚,但好像又很不清楚。不过我知道,“成份”如何,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譬如在农村,成份是雇农、贫农,自然响当当。中农还凑合,没有什么优待可也没有什么苛待。富裕中农就差点事儿了。若是富农、地主,升学、高考、工作、婚姻、提拔,麻烦可就多了。虽说党的政策既是有成份论又不是唯成份论,但事到临头,“有成
期刊
蒋介石为巩固其统治,通过“中统”、“军统”等特务组织来对外镇压中共及其他反对势力,对内剪除国民党内异己力量的史实,已人所共知。1932年,是国民党特务组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军统”的前身是1932年4月成立的三民主义力行社(复兴社)特务处。“中统”的前身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科虽成立于1928年初,但其成规模也是在1932年将调查科扩编为特工总部之后。为什么蒋介石在1932年会如此重视
期刊
为推翻北京政府,孙中山需要强有力的外援,经过再三呼吁和奔走,1923年初莫斯科从称赞陈炯明到采纳越飞和马林的建议,决定不再援助中国任何一派图谋私利的军阀,而只援助国民党。5月1日时在日本热海的越飞通过马林告诉孙中山,苏联政府向他“提供200万金卢布,作为筹备统一中国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工作之用”,还准备协助国民党“利用中国北方或中国西部的省份建立一个大的作战单位”。一批批苏联顾问陆续前来广州。孙中山要
期刊
经历了久远的宗法社会,洎乎近世,虽说已经经历了无数“革命”,但家族的烙印深入肌髓,即便清末以还的各种革命党,骨子里仍旧像个大家族,领袖便是大家长,家族之事成于众手,但决于一人。这种家族式的革命党犹如水泊梁山,虽也能聚合英雄于一时,终究会因“家族”内的分歧或大家长的独断,闹到火并乃至败亡。  家族为核心的宗法社会,对姓名常带有一种迷信,只相信同姓的弟兄,不相信异姓的朋友。这种迷信有时会闹到非常可笑的
期刊
1966年5月28日,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立,这是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之一。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我阴差阳错被卷入了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1966年6月末的一天,我从马列主义研究院借调到中央文革,在那里工作了一年零两个月,我给自己定位用一句话概括:在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下面,做一个忠实的、顺驯的“牛马走”。下面就我能回忆起来的一些事情,说说我
期刊
陈依范(1908-1995) 现代画家,作家,新闻记者。父亲陈友仁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广东中山人,生于南美特列尼达。早年在英国受教育,1927年按照父亲的要求到中国,在武汉人民论坛报英文版任漫画编辑。后又到莫斯科绘画学院学习,毕业后作为漫画家和记者先后在苏联和英国工作。1937-1938年在欧美与亚洲二十个城市展出中国画家作品,向世界介绍中国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曾以外国报社记者身份驻华,到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