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纪峰的雕塑作品以历史文化名人和现当代文化名流这两个方面的肖像为主,不仅为我们塑造了鲜活的可以敬尊的逼真形象,同时也揭示了他重走大师的成才之路,体验大师的心路历程,传承大师精神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开幕,鲜活,重走,体验,传承
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工作室、中国建筑装饰集团设计研究院、《雕塑》杂志社、山西宇达集团等单位协办,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等单位承办的《纪峰雕塑艺术展》,于2015年11月2日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拉开帷幕。雕塑家纪峰的两个恩师 93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大家冯其庸先生和80高龄的著名艺术大家韩美林先生因故不能出席开幕式。百岁人瑞、著名文化巨匠饶宗颐先生亲自命笔为展览题写了展标。主办单位以及相关单位的领导和在京的文化界、艺术界等各界的社会名流,以及新闻界人士齐聚展场,出席展览的开幕式。
一
本次展览共展出纪峰创作的雕塑作品40件左右,是从他二十几年创作的上百件作品之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纪峰的主要创作方向是为古往今来的圣哲贤达造像,所以展览的作品也就以历史文化名人和现当代文化名流这两个方面的肖像作品为主,而以后者居多,如《作家巴金》、《学者钱仲联》、《学者启功》、《学者饶宗颐》、《词作家乔羽》、《艺术家韩美林》、《翻译家杨宪益》、《词人叶嘉莹》、《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等;也有几件情感沛然的亲人纪念肖像或者是写生肖像,如《爷爷》、《夫人》。纪峰在纪念性重大题材的创作和大型公共艺术设计方面也积极实践,本次展览选取了其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几件,如江苏南通范氏诗文博物馆的《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江苏泰州溱潼古镇的《清代词人蒋鹿潭》、北京天寿陵园的《书画鉴定家徐邦达》、河北易县华龙陵园的《周巍峙王昆》、江苏泗县的《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还有中国建筑装饰集团援建的非洲赤道几内亚的《奥比昂总统》等作品,皆以图版的形式展出,使观众得以窥其一斑。而他在动物造型塑造、绘画、书法等方面的艺术探索也就只能在之后的专项展览中与观众交流、对话了。
在现场,还将模拟纪峰的工作室,展出纪峰的工作笔记和创作草稿、小稿,不仅丰富了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而且还可以让观众大致了解到雕塑的创作过程,体会到雕塑创作者的背后艰辛。
纪峰的作品,一如他的为人一样质朴、平实,没有炫目的色彩,没有华丽的线条,没有过分夸张的姿态,作品身上所蕴含的丰富温情触手可及,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与所要表现的创作对象的精神气质相当吻合,一个个文化大家、艺术巨匠如邻家老翁那样亲切、鲜活,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二
在现场展出的表现现当代文化艺术名流的作品之中,头像类以1999年创作的《学者启功先生》为代表。作者抓住了启功先生脑门较宽的生理特征,和“笑面人生”的自在、超脱的精神特征,与“圆融”的佛家旨趣相结合,塑造了一尊在世活佛的形象;胸像类以2012年创作的汉白玉作品《学者冯其庸先生》为代表,落成于江苏无锡前洲冯其庸学术馆。此件作品除了“形神兼备”之外,还妙在选材。作者以坚硬之石象征乃师坚韧不拔的性格,以白石象征乃师高尚纯洁的品德。在造型上,借鉴了钱绍武先生创作的《李大钊同志纪念像》。钱氏把李大钊同志比喻成“中国革命的基石”,而纪峰则把冯其庸塑造成了《石头记》(即《红楼梦》)研究的基石;全身造像则以2010年创作的《学者季羡林先生》为代表,落成于河北易县清西陵近左的一座华龙陵园。纪峰先后十几次为季羡林先生塑像,无疑这尊像是最为打动人心的。睿智、宽厚的季老,双臂抱膝而作,跟随了多年的猫奴依旧陪伴在他的身旁。阔大的笔触,粗犷的肌理,彰显了季老的朴实与浑厚。此作,可谓平中见奇,在平凡中彰显了伟大;纪峰创作的群像类作品不多,而以2003年创作的《黄金搭档 姜昆、李文华》为代表。姜昆的俏皮、机智,李文华的沉稳、幽默,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相声表演舞台上,逗哏的姜昆是主角,捧哏的李文华是配角,所以姜昆面对的是观众,而李文华的眼睛却始终不能离开姜昆。这种顾盼,既是职业的分工造成,也是职业操守而使然。这种默契的配合,不仅再现了二位先生舞台上的合作,而且也暗示了生活中的情谊。两个人既是工作上的黄金搭档,也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而新近在通州区张家湾曹雪芹墓地落成的《曹雪芹先生像》,则堪称是纪峰表现历史文化名人的扛鼎之作。作品的原创小稿位于展厅中相对显眼的位置,也可以说是他大型室外纪念性公共艺术的一个代表吧。高踞于垒石之上的曹雪芹雕像,凸显了曹雪芹的孤傲,作品相当符合曹雪芹的生理特征和精神气质。曹雪芹的不幸一生,造成了他矛盾而且复杂的思想,与孤傲、愤世嫉俗的性格和反叛精神。好酒,是曹雪芹的人生一大嗜好,故曹雪芹也时常处于微醺的状态。雕像也反映了这一特点,把曹雪芹的创作状态与生活习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右手执笔,搁置于稿纸之上,蓄势而待发;左手抚膝,旁边放有酒杯一盏,随时可以一饮而尽。《红楼梦》是一部思想深邃、包罗万象的文学巨著和百科全书,也是作者深刻人生体验的综合反映。雕像的眉头微蹙,神情沉郁和坚毅,做冷静思考之状,表现的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思想家曹雪芹,而不是一个普通的潦倒文人。雕像面向东南方,目光投向遥远的运河那头,似乎在追忆儿时秦淮河畔那曾经的富贵与奢靡,思索当下贫穷与困顿之原因,从而将之幻作了“红楼之梦”。总而言之,纪峰的作品体现了他对曹雪芹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和鲜明个性的提炼与把握,反映了他对这个创作题材的驾轻就熟,在“形似”的基础上力逼“神似”,基本上吻合了社会公众对曹雪芹形象的心理期许。而红学大家冯其庸先生以93岁高龄,不辞体弱,不仅带病题写了碑铭,而且一连赋诗三首,均刻在了雕像基座的四壁,足以说明冯先生对这件作品的认同。
三
冯其庸和韩美林两位大家调教出来的纪峰,选择了为古今名人造像这条高难度的创作路径,既表示了要虔诚地向大师们学习、致敬的决心,也表现了要不断地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志向。纪峰为文化艺术大师造像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重走大师的成才之路。
自古以来,成才之路有千条万条。可以说,在中国社会,古往今来的文坛名宿、艺坛巨匠,或是师徒相承所直接培养的,或是先由师父领进门的。师徒相承、父子相授都是迈向成才之路的关键和锁钥,是中国文化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传袭方式与路径。这条隐伏于民间的私密路径,与西方式开放的公共课堂集体授课教育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师父和徒弟之间建立了一种血缘之外的宗法体系,获得了亲情之外的“亲情”和友情,有时候师徒之情、同门之谊与血缘之亲并列。这种传承方式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纪峰追随冯其庸、韩美林二十余年所凝结的情感,就是这个方面的最好例证。
幸运的纪峰,同时列入了冯其庸和韩美林这两位大家的门墙。纪峰从冯其庸学书法、绘画,兼修诗词文赋;从韩美林学雕塑和绘画,兼修工艺美术设计。不同方面的学养,培养、造就了纪峰的宽厚与深沉。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对纪峰也格外看重,如果纪峰改学了相声,他一定也会将他收在门下。而更为幸运的是,纪峰重走了他所追慕的大师们共同经过的路径,与大师们有了三分亲近,在为他们造像之时自然就缩短了三分距离。
从纪峰现在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他的成才之路虽然也造成了他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与欠缺,但是更多的却是他少了许多规矩、套子的束缚,使他获得了无拘无束的创作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现,从而形成了具有个性化色彩的表现方式与表现语言的倾向。
其二,体验大师的心路历程。
中国的传统文人,能够光耀千秋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显于仕途,一种是隐于江湖。前者以宋代名相、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为代表,后者以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为代表。这些人,堪称那个时代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时空的巨匠大师。出身寒微的范仲淹,虽少年贫苦,但进士及第之后便逐步进入了“人生三不朽”的阶段,以文治(立言)武功(立功)而在生前出将入相,身后也倍享哀荣,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立德)而名垂千古;出生于没落贵族阶级的曹雪芹,生前穷困潦倒,身后萧条冷落,却是“寂寞身后事,千秋万岁名”。终其一生,均无建立功业之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以泣血之作《石头记》而立言,在百年之后被追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为历代大师造像、传神,首先是一个学习过程,其次是一个心灵感应、沟通的过程。每一次的创作之先,纪峰常常是悉心研究创作对象,探索其成才之路、成功之路,研读他们的作品,体味其中之甘苦,探访作者辉煌背后所潜伏的孤寂与苦闷。他的创作,基本上都是经过多次地与被创作对象面对面的交流,现场写生做速塑,然后与对象进行沟通、交流,征询对象和其家人意见,再反复推敲而来。每一次的创作过程,几乎是随每一个创作对象都游历了一番,踏着他们的足迹“潜行”,重蹈了他们的“覆辙”。仅以曹雪芹的造像为例。纪峰本人对于曹雪芹的向往与执著,可谓由来已久,二十几年来曾不止一次地塑造过曹雪芹的头像和胸像、坐像,而且有的作品被分别立于中华红学会和西山黄叶村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等地,对曹雪芹的雕像具有一定的创作惯性,用功、用情均很深。再加上从冯其庸游之后,不仅深入而细致地研读了各种版本的《石头记》,对曹雪芹的研究也是与日俱深。而且为了使这项研究能够深入且持久,他随冯其庸定居在曹氏家族产业和墓葬所在地——通州张家湾古镇,而且一住就是20年。所以,纪峰创作的曹雪芹雕像样式,没有对曹雪芹进行概念化的、程式化的表现,而是自出机杼。
其三,传承大师的精神。
概而言之,纪峰所选取的古今创作对象,应该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最典型代表,他们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群体,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肉体虽然已逝,但是他们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艺术史上奠定的地位,则是一座座难以企及的高峰。纪峰为之塑像,不仅是可“以像布道”,可“以像助教”,使当下和后来的人们拥有一个纪念、追思的偶像和精神寄托的所在,而且是重塑了一座座文化高峰。
还有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润物无声。雕塑家纪峰和他的作品观众,通过作品的创作过程或者观摩过程,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了这些文化艺术巨匠的感染,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传递了他们的薪火,延续了他们的精神。
自古雄才多磨难。历经坎坷的纪峰虽然年已不惑,但是依然还很年轻,未来之路还有很长很长,也可能潜伏着、隐藏着许多意想不到的艰辛与困苦,然而他所具有的艺术创作天赋和苦心孤诣而取得的当下艺术成就,足以支撑他能够进一步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去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去创造更大的辉煌。
【关键词】开幕,鲜活,重走,体验,传承
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工作室、中国建筑装饰集团设计研究院、《雕塑》杂志社、山西宇达集团等单位协办,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等单位承办的《纪峰雕塑艺术展》,于2015年11月2日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拉开帷幕。雕塑家纪峰的两个恩师 93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大家冯其庸先生和80高龄的著名艺术大家韩美林先生因故不能出席开幕式。百岁人瑞、著名文化巨匠饶宗颐先生亲自命笔为展览题写了展标。主办单位以及相关单位的领导和在京的文化界、艺术界等各界的社会名流,以及新闻界人士齐聚展场,出席展览的开幕式。
一
本次展览共展出纪峰创作的雕塑作品40件左右,是从他二十几年创作的上百件作品之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纪峰的主要创作方向是为古往今来的圣哲贤达造像,所以展览的作品也就以历史文化名人和现当代文化名流这两个方面的肖像作品为主,而以后者居多,如《作家巴金》、《学者钱仲联》、《学者启功》、《学者饶宗颐》、《词作家乔羽》、《艺术家韩美林》、《翻译家杨宪益》、《词人叶嘉莹》、《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等;也有几件情感沛然的亲人纪念肖像或者是写生肖像,如《爷爷》、《夫人》。纪峰在纪念性重大题材的创作和大型公共艺术设计方面也积极实践,本次展览选取了其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几件,如江苏南通范氏诗文博物馆的《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江苏泰州溱潼古镇的《清代词人蒋鹿潭》、北京天寿陵园的《书画鉴定家徐邦达》、河北易县华龙陵园的《周巍峙王昆》、江苏泗县的《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还有中国建筑装饰集团援建的非洲赤道几内亚的《奥比昂总统》等作品,皆以图版的形式展出,使观众得以窥其一斑。而他在动物造型塑造、绘画、书法等方面的艺术探索也就只能在之后的专项展览中与观众交流、对话了。
在现场,还将模拟纪峰的工作室,展出纪峰的工作笔记和创作草稿、小稿,不仅丰富了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而且还可以让观众大致了解到雕塑的创作过程,体会到雕塑创作者的背后艰辛。
纪峰的作品,一如他的为人一样质朴、平实,没有炫目的色彩,没有华丽的线条,没有过分夸张的姿态,作品身上所蕴含的丰富温情触手可及,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与所要表现的创作对象的精神气质相当吻合,一个个文化大家、艺术巨匠如邻家老翁那样亲切、鲜活,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二
在现场展出的表现现当代文化艺术名流的作品之中,头像类以1999年创作的《学者启功先生》为代表。作者抓住了启功先生脑门较宽的生理特征,和“笑面人生”的自在、超脱的精神特征,与“圆融”的佛家旨趣相结合,塑造了一尊在世活佛的形象;胸像类以2012年创作的汉白玉作品《学者冯其庸先生》为代表,落成于江苏无锡前洲冯其庸学术馆。此件作品除了“形神兼备”之外,还妙在选材。作者以坚硬之石象征乃师坚韧不拔的性格,以白石象征乃师高尚纯洁的品德。在造型上,借鉴了钱绍武先生创作的《李大钊同志纪念像》。钱氏把李大钊同志比喻成“中国革命的基石”,而纪峰则把冯其庸塑造成了《石头记》(即《红楼梦》)研究的基石;全身造像则以2010年创作的《学者季羡林先生》为代表,落成于河北易县清西陵近左的一座华龙陵园。纪峰先后十几次为季羡林先生塑像,无疑这尊像是最为打动人心的。睿智、宽厚的季老,双臂抱膝而作,跟随了多年的猫奴依旧陪伴在他的身旁。阔大的笔触,粗犷的肌理,彰显了季老的朴实与浑厚。此作,可谓平中见奇,在平凡中彰显了伟大;纪峰创作的群像类作品不多,而以2003年创作的《黄金搭档 姜昆、李文华》为代表。姜昆的俏皮、机智,李文华的沉稳、幽默,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相声表演舞台上,逗哏的姜昆是主角,捧哏的李文华是配角,所以姜昆面对的是观众,而李文华的眼睛却始终不能离开姜昆。这种顾盼,既是职业的分工造成,也是职业操守而使然。这种默契的配合,不仅再现了二位先生舞台上的合作,而且也暗示了生活中的情谊。两个人既是工作上的黄金搭档,也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而新近在通州区张家湾曹雪芹墓地落成的《曹雪芹先生像》,则堪称是纪峰表现历史文化名人的扛鼎之作。作品的原创小稿位于展厅中相对显眼的位置,也可以说是他大型室外纪念性公共艺术的一个代表吧。高踞于垒石之上的曹雪芹雕像,凸显了曹雪芹的孤傲,作品相当符合曹雪芹的生理特征和精神气质。曹雪芹的不幸一生,造成了他矛盾而且复杂的思想,与孤傲、愤世嫉俗的性格和反叛精神。好酒,是曹雪芹的人生一大嗜好,故曹雪芹也时常处于微醺的状态。雕像也反映了这一特点,把曹雪芹的创作状态与生活习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右手执笔,搁置于稿纸之上,蓄势而待发;左手抚膝,旁边放有酒杯一盏,随时可以一饮而尽。《红楼梦》是一部思想深邃、包罗万象的文学巨著和百科全书,也是作者深刻人生体验的综合反映。雕像的眉头微蹙,神情沉郁和坚毅,做冷静思考之状,表现的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思想家曹雪芹,而不是一个普通的潦倒文人。雕像面向东南方,目光投向遥远的运河那头,似乎在追忆儿时秦淮河畔那曾经的富贵与奢靡,思索当下贫穷与困顿之原因,从而将之幻作了“红楼之梦”。总而言之,纪峰的作品体现了他对曹雪芹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和鲜明个性的提炼与把握,反映了他对这个创作题材的驾轻就熟,在“形似”的基础上力逼“神似”,基本上吻合了社会公众对曹雪芹形象的心理期许。而红学大家冯其庸先生以93岁高龄,不辞体弱,不仅带病题写了碑铭,而且一连赋诗三首,均刻在了雕像基座的四壁,足以说明冯先生对这件作品的认同。
三
冯其庸和韩美林两位大家调教出来的纪峰,选择了为古今名人造像这条高难度的创作路径,既表示了要虔诚地向大师们学习、致敬的决心,也表现了要不断地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志向。纪峰为文化艺术大师造像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重走大师的成才之路。
自古以来,成才之路有千条万条。可以说,在中国社会,古往今来的文坛名宿、艺坛巨匠,或是师徒相承所直接培养的,或是先由师父领进门的。师徒相承、父子相授都是迈向成才之路的关键和锁钥,是中国文化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传袭方式与路径。这条隐伏于民间的私密路径,与西方式开放的公共课堂集体授课教育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师父和徒弟之间建立了一种血缘之外的宗法体系,获得了亲情之外的“亲情”和友情,有时候师徒之情、同门之谊与血缘之亲并列。这种传承方式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纪峰追随冯其庸、韩美林二十余年所凝结的情感,就是这个方面的最好例证。
幸运的纪峰,同时列入了冯其庸和韩美林这两位大家的门墙。纪峰从冯其庸学书法、绘画,兼修诗词文赋;从韩美林学雕塑和绘画,兼修工艺美术设计。不同方面的学养,培养、造就了纪峰的宽厚与深沉。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对纪峰也格外看重,如果纪峰改学了相声,他一定也会将他收在门下。而更为幸运的是,纪峰重走了他所追慕的大师们共同经过的路径,与大师们有了三分亲近,在为他们造像之时自然就缩短了三分距离。
从纪峰现在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他的成才之路虽然也造成了他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与欠缺,但是更多的却是他少了许多规矩、套子的束缚,使他获得了无拘无束的创作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现,从而形成了具有个性化色彩的表现方式与表现语言的倾向。
其二,体验大师的心路历程。
中国的传统文人,能够光耀千秋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显于仕途,一种是隐于江湖。前者以宋代名相、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为代表,后者以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为代表。这些人,堪称那个时代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时空的巨匠大师。出身寒微的范仲淹,虽少年贫苦,但进士及第之后便逐步进入了“人生三不朽”的阶段,以文治(立言)武功(立功)而在生前出将入相,身后也倍享哀荣,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立德)而名垂千古;出生于没落贵族阶级的曹雪芹,生前穷困潦倒,身后萧条冷落,却是“寂寞身后事,千秋万岁名”。终其一生,均无建立功业之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以泣血之作《石头记》而立言,在百年之后被追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为历代大师造像、传神,首先是一个学习过程,其次是一个心灵感应、沟通的过程。每一次的创作之先,纪峰常常是悉心研究创作对象,探索其成才之路、成功之路,研读他们的作品,体味其中之甘苦,探访作者辉煌背后所潜伏的孤寂与苦闷。他的创作,基本上都是经过多次地与被创作对象面对面的交流,现场写生做速塑,然后与对象进行沟通、交流,征询对象和其家人意见,再反复推敲而来。每一次的创作过程,几乎是随每一个创作对象都游历了一番,踏着他们的足迹“潜行”,重蹈了他们的“覆辙”。仅以曹雪芹的造像为例。纪峰本人对于曹雪芹的向往与执著,可谓由来已久,二十几年来曾不止一次地塑造过曹雪芹的头像和胸像、坐像,而且有的作品被分别立于中华红学会和西山黄叶村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等地,对曹雪芹的雕像具有一定的创作惯性,用功、用情均很深。再加上从冯其庸游之后,不仅深入而细致地研读了各种版本的《石头记》,对曹雪芹的研究也是与日俱深。而且为了使这项研究能够深入且持久,他随冯其庸定居在曹氏家族产业和墓葬所在地——通州张家湾古镇,而且一住就是20年。所以,纪峰创作的曹雪芹雕像样式,没有对曹雪芹进行概念化的、程式化的表现,而是自出机杼。
其三,传承大师的精神。
概而言之,纪峰所选取的古今创作对象,应该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最典型代表,他们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群体,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肉体虽然已逝,但是他们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艺术史上奠定的地位,则是一座座难以企及的高峰。纪峰为之塑像,不仅是可“以像布道”,可“以像助教”,使当下和后来的人们拥有一个纪念、追思的偶像和精神寄托的所在,而且是重塑了一座座文化高峰。
还有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润物无声。雕塑家纪峰和他的作品观众,通过作品的创作过程或者观摩过程,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了这些文化艺术巨匠的感染,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传递了他们的薪火,延续了他们的精神。
自古雄才多磨难。历经坎坷的纪峰虽然年已不惑,但是依然还很年轻,未来之路还有很长很长,也可能潜伏着、隐藏着许多意想不到的艰辛与困苦,然而他所具有的艺术创作天赋和苦心孤诣而取得的当下艺术成就,足以支撑他能够进一步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去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去创造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