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甄德贤先生长期在中央首长身边工作,养成了作风严谨、意志坚强、忠于职守、政治坚定的品德。书法从篆书入手,孜孜不倦,功力日深。挚爱国学、关注社会,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用小篆书国学经典名句135则,辑成《笔尖上的国学》一书,奉献社会。
【关键词】品行 篆书 典故 传承
一
结识德贤兄是在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的一次书法活动上,一位千练威武的军人形象印在了我的脑海。之后不久,他约我邀请苏士澍先生为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书法组织作了一次作品点评,那次才算真正相识。
德贤兄1969年参军,在中央警卫团服役,曾任正师职副团长,大校军衔,在中央领导身边工作,2000年转业到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任正局级副局长。
戎马生涯30多年,磨砺了钢铁一般的意志,铸就了松梅一样的品格。长期在中央首长身边工作,观察敏锐、纪律严明,信念忠诚坚贞、毅力坚忍不拔,光明磊落、一身正气。虽离开部队已十几年,然而军人风采依旧。
他一贯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以占代先哲为楷模,以儒家修齐治平的精神,垂范行为,修炼品行。
谦卑处人,尊长爱幼,真诚守信。铭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古训,广交诤友,互砥互砺。
勤奋好学,只争朝夕。他常说,我的时间没有你们多,因起步晚,所以就要多用功,力争往前赶。
德贤兄充满朝气和活力,虽年近七旬,仍风尘仆仆,雷厉风行。
二
《周礼》的“六艺”是教给贵族儿童的六种科学技术,其中的“书”,就是指识字和写字。《汉书-艺文志》:“占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我们现在习字读书,已不知字之本义,甚为遗憾。
唐代李阳冰在其《上采访李大夫书》中讲到:“缅想圣达立卦造书之意,乃复仰观俯察六合之际焉。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者矣。”他把篆书常、度、容、体、分、理、势之源做了形象的阐述。
有人认为,篆书仅作为朝廷纪功刻石和体现皇权印章的御用文字而已。其实篆书属于占文字,尚带有许多象形的成分,同时具有装饰功能,汉代以降,多以篆书作碑额;篆书还是中国书法对外交流的首选书体,只有那些仍保留象形成分的文字才能让外国人产生兴趣,并因此而喜欢上中国书法;篆书对中锋用笔要求极高,线条力感要以圆融、厚实为上,是学习书法练习线条的主要书体。
学习篆书的重要性,古人早有论述。王羲之《九势论》讲:“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篆集精易,形新而势显。”傅山道:“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不作篆隶,虽书三万六千日,终不到是处,昧所从来也。”“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钟王之不可测处,全得自阿堵。”(《霜红龕集》卷二十七·杂记)
但对于德贤兄来说,以他的年龄,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篆体字的字型记忆,是年轻人的优势。
2011年退休后正式研习书法,从篆书入手,这种选择无疑是正确的,正契合我的教学主张。
他先从《王福庵书说文部首》入手,后学邓石如《白石草堂记》,再习《吴昌硕临石鼓文》。
书法的美,只有参与书法实践的人才能体味到。线条中蕴含的力量是書法美的基础,线条的质感要反映鲜活生命的律动。
苏东坡讲:“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骨、肉、血三者是形质,都由线条来表现的,也是对线条的审美要求。
德贤兄运笔果敢,笔锋杀纸,作响沙沙。正合占人“把笔抵锋,肇乎本性”的要旨。
他的线条简洁明快,从不拖泥带水,干净扎实,婉转流畅,有一种机体的脉动,时而也有泉水叮咚的节奏,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召唤。他虽年近占稀,但是线条里始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仿佛是英姿勃发的年轻人所为。
中锋用笔,是篆书运笔最基本的方法,沉稳扎实、圆润华滋的线条功夫,将为其他书体的学习和创作做了基础性的准备。篆书线条的磨练解决了所有线条的中段部分,如将首尾作些变化就将成为其他书体的线条。我一直认为,学习书法,先从篆书人手,是练习线条的不二法门。
德贤兄裹锋起笔,中锋行笔,顺势出锋,利落洒脱。线形曲中含直,直中寓曲,婉媚道劲;圆转的弧线,轻松而灵动,刚健而婀娜;挺劲的直线,沉稳而厚重,雄强而壮实。力追“篆尚婉而通”的高标。
“在造型艺术部类,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线的艺术又恰好是与情感有关的。”(李泽厚《美的历程》,97页)德贤兄在线质的锤炼上深刻体悟,用心良苦,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其篆书结构以邓石如为基,同时观照石鼓文、《王福庵书说文部首》和李阳冰的篆书。字形纵长,近合黄金分割比例。因以小篆字形为主,所以结构多均衡匀称,大小一致。结字开合有度,可谓密不容针,疏可走马。30多年的军旅生涯,炼就了他敏锐的观察力,扎实的摄影构图方面的修养,对字形结构的精准定位提供了有力帮助。
墨的运用,一如童目,少有渴笔的出现,为其具有朝气的篆书提供了墨法上的保障。
形是基础,神采附焉。蔡邕在其《篆势》中讲:“或象龟文,或比龙麟,纤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缊。”对篆书的势做了精辟的阐述。形是表现静态的,势是寓示动态的,形势备而神显。
“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占人”的“书之妙道”。他深谙于心。虽不计工拙,而工拙自生。正所谓“大巧若拙”。
他兼收并蓄,融会古今,师物知变,学占善化。营造了一批具有鲜活艺术生命力和为大众喜爱的小篆作品。 篆书有节奏的书写,同样会产生韵律。如何表现节奏,这是我们篆书创作所要研究的课题。
他的篆书格调,沉稳厚重、端庄肃穆,如面对东岳泰山、高堂宝殿。雄浑饱满,气象正大。彬彬文质,超迈雅逸。
何为“雅”?《诗-大序》云:“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大也。
雅是一种精神的流露,是一种修养,绝不是矫揉造作,故作高深,雅需要书法家长期的技法修炼和文化积淀才能形成。
黄庭坚《论书》云:“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德贤兄挚爱中国传统文化,喜读国学经典名著,儒雅之风油然而生。
他运笔杀转有致,气脉不断,结字或疏或密,自然生发了生动活泼的气息。这种横生弥漫的用心和智慧完成的逸气,是一种“静雅之气”。
雅由静生。他作书在动中求静,正如明代哲人书家陈白沙论书所云:“予书每于动上求静,放而不放,留而不留,此吾所以妙乎动也;得志弗惊,厄而不忧,此吾所以保乎静也。”“静不可死,应当外现静而内含动;动不可躁,应当外现动而内含静。”“静为躁君”他自然深悟此道。
三
格言,是指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为精练,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警句,简练而含义深刻动人的语句。典故,指诗文里引用的占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德贤兄尤其擅长中堂,内容多是国学经典格言、警句,一气呵成,字字珠玑。均衡的布白,犹如阅兵的方阵。威武雄壮,正气凛然。
近期,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只争朝夕的使命,将中华国学经典135则写成了小篆书作,为社会传播正能量。特定的文本,采用中堂、条幅、扇面等多种不同形式,认真构思,反复尝试,兼顾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结字、行气、章法的妙用,使得其作品奕奕生辉。每幅作品均标明了释文、意译、原典以及作品的尺寸。在大家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学习国学经典,可谓一举两得。
正如他自己所言:“书写过程,也是我深入研究经典,努力学习国学的过程。”
德贤兄数年来深研国学经典。儒家注重阳刚和主动进取的精神,“笃行”、“慎独”的中庸哲学,已深入其心。他心无旁骛,殚精竭虑,孜孜不倦,在儒家笃行进取的思想感召下以铁杵磨针,水滴石穿的精神构创他《笔尖上的国学》。
创作文本以国学经典名言名句为主,艺术追求同样遵循儒释道的精神旨归。
蔡邕《九势》云:“转笔,亦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我们反观德贤兄的篆书作品,点画的藏露、曲直;结体的正欹、向背;节奏的留遣、轻重皆是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左与右的相兼一体,均体现着儒家中庸的法则。
他运笔挥洒回转,笔势多含“S”形,回环往复,势如太极。行笔疾而徐,走而留,顺而逆,这些都体现了对于道的深刻领悟。他学习前人书法离其迹而合其道,不见前人之迹,只存前人之神,化占为今。
“吾谓书法,亦犹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其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禅悟是一种直接感受的神秘经验。德贤兄以虔恪诚笃的宗教情操,对书法经典进行高屋建瓴的自性顿悟。先研究书法之道,即书法的内在规律,在透彻领悟之后,融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如僧家托钵,积千家米煮成一锅饭”。他藉天赋才智,后天积学,尽除障隔,明一法而通万法。遗貌取神,融会占今,构建属于自家面目的独特书风,这正是他的慧根所在。
德贤兄以弘扬光耀万占的国学为夙愿,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修身养性、济世治国的韧软功能”为己任,所著的《笔尖上的国学》一书,是现代人文品格的宣泄和人文精神的弘扬。不仅可以唤起民众的艺术感觉和文化思考,更有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光大和传承。
中国文化是中国书法的母体,只有中国的文化才能孕育出中国的书法。国学经典,多是中華占典名言、名句,是经过历史的积淀,对今天治理国家、振兴民族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是非常适合用篆书来表现的。
四
曲不离口,剑不离手。海量的练习,使他对一些字形已非常精熟,提笔写来,游刃有余,风姿飒爽。
赵孟頫评王羲之:“王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
篆书之外的行书、楷书的学习,毛笔颖、锋、肚、根不同部位的运用,墨的浓、淡、枯、湿的调和,宣纸生熟性能的体验,到了一定阶段也是要深入研究的。其他姊妹艺术的学习对书法同样大有裨益,不可偏废。
繁华落尽后守静气,平淡归真后求朴拙。
笔墨当随时代,希德贤兄紧扣时代脉搏,追求当代书法审美趣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书法作品中更多地赋予社会的、哲学的和道德的内涵。
人生有涯,艺无止境。望德贤兄尽享人生寿年,再攀艺术高峰。
【关键词】品行 篆书 典故 传承
一
结识德贤兄是在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的一次书法活动上,一位千练威武的军人形象印在了我的脑海。之后不久,他约我邀请苏士澍先生为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书法组织作了一次作品点评,那次才算真正相识。
德贤兄1969年参军,在中央警卫团服役,曾任正师职副团长,大校军衔,在中央领导身边工作,2000年转业到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任正局级副局长。
戎马生涯30多年,磨砺了钢铁一般的意志,铸就了松梅一样的品格。长期在中央首长身边工作,观察敏锐、纪律严明,信念忠诚坚贞、毅力坚忍不拔,光明磊落、一身正气。虽离开部队已十几年,然而军人风采依旧。
他一贯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以占代先哲为楷模,以儒家修齐治平的精神,垂范行为,修炼品行。
谦卑处人,尊长爱幼,真诚守信。铭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古训,广交诤友,互砥互砺。
勤奋好学,只争朝夕。他常说,我的时间没有你们多,因起步晚,所以就要多用功,力争往前赶。
德贤兄充满朝气和活力,虽年近七旬,仍风尘仆仆,雷厉风行。
二
《周礼》的“六艺”是教给贵族儿童的六种科学技术,其中的“书”,就是指识字和写字。《汉书-艺文志》:“占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我们现在习字读书,已不知字之本义,甚为遗憾。
唐代李阳冰在其《上采访李大夫书》中讲到:“缅想圣达立卦造书之意,乃复仰观俯察六合之际焉。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者矣。”他把篆书常、度、容、体、分、理、势之源做了形象的阐述。
有人认为,篆书仅作为朝廷纪功刻石和体现皇权印章的御用文字而已。其实篆书属于占文字,尚带有许多象形的成分,同时具有装饰功能,汉代以降,多以篆书作碑额;篆书还是中国书法对外交流的首选书体,只有那些仍保留象形成分的文字才能让外国人产生兴趣,并因此而喜欢上中国书法;篆书对中锋用笔要求极高,线条力感要以圆融、厚实为上,是学习书法练习线条的主要书体。
学习篆书的重要性,古人早有论述。王羲之《九势论》讲:“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篆集精易,形新而势显。”傅山道:“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不作篆隶,虽书三万六千日,终不到是处,昧所从来也。”“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钟王之不可测处,全得自阿堵。”(《霜红龕集》卷二十七·杂记)
但对于德贤兄来说,以他的年龄,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篆体字的字型记忆,是年轻人的优势。
2011年退休后正式研习书法,从篆书入手,这种选择无疑是正确的,正契合我的教学主张。
他先从《王福庵书说文部首》入手,后学邓石如《白石草堂记》,再习《吴昌硕临石鼓文》。
书法的美,只有参与书法实践的人才能体味到。线条中蕴含的力量是書法美的基础,线条的质感要反映鲜活生命的律动。
苏东坡讲:“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骨、肉、血三者是形质,都由线条来表现的,也是对线条的审美要求。
德贤兄运笔果敢,笔锋杀纸,作响沙沙。正合占人“把笔抵锋,肇乎本性”的要旨。
他的线条简洁明快,从不拖泥带水,干净扎实,婉转流畅,有一种机体的脉动,时而也有泉水叮咚的节奏,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召唤。他虽年近占稀,但是线条里始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仿佛是英姿勃发的年轻人所为。
中锋用笔,是篆书运笔最基本的方法,沉稳扎实、圆润华滋的线条功夫,将为其他书体的学习和创作做了基础性的准备。篆书线条的磨练解决了所有线条的中段部分,如将首尾作些变化就将成为其他书体的线条。我一直认为,学习书法,先从篆书人手,是练习线条的不二法门。
德贤兄裹锋起笔,中锋行笔,顺势出锋,利落洒脱。线形曲中含直,直中寓曲,婉媚道劲;圆转的弧线,轻松而灵动,刚健而婀娜;挺劲的直线,沉稳而厚重,雄强而壮实。力追“篆尚婉而通”的高标。
“在造型艺术部类,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线的艺术又恰好是与情感有关的。”(李泽厚《美的历程》,97页)德贤兄在线质的锤炼上深刻体悟,用心良苦,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其篆书结构以邓石如为基,同时观照石鼓文、《王福庵书说文部首》和李阳冰的篆书。字形纵长,近合黄金分割比例。因以小篆字形为主,所以结构多均衡匀称,大小一致。结字开合有度,可谓密不容针,疏可走马。30多年的军旅生涯,炼就了他敏锐的观察力,扎实的摄影构图方面的修养,对字形结构的精准定位提供了有力帮助。
墨的运用,一如童目,少有渴笔的出现,为其具有朝气的篆书提供了墨法上的保障。
形是基础,神采附焉。蔡邕在其《篆势》中讲:“或象龟文,或比龙麟,纤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缊。”对篆书的势做了精辟的阐述。形是表现静态的,势是寓示动态的,形势备而神显。
“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占人”的“书之妙道”。他深谙于心。虽不计工拙,而工拙自生。正所谓“大巧若拙”。
他兼收并蓄,融会古今,师物知变,学占善化。营造了一批具有鲜活艺术生命力和为大众喜爱的小篆作品。 篆书有节奏的书写,同样会产生韵律。如何表现节奏,这是我们篆书创作所要研究的课题。
他的篆书格调,沉稳厚重、端庄肃穆,如面对东岳泰山、高堂宝殿。雄浑饱满,气象正大。彬彬文质,超迈雅逸。
何为“雅”?《诗-大序》云:“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大也。
雅是一种精神的流露,是一种修养,绝不是矫揉造作,故作高深,雅需要书法家长期的技法修炼和文化积淀才能形成。
黄庭坚《论书》云:“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德贤兄挚爱中国传统文化,喜读国学经典名著,儒雅之风油然而生。
他运笔杀转有致,气脉不断,结字或疏或密,自然生发了生动活泼的气息。这种横生弥漫的用心和智慧完成的逸气,是一种“静雅之气”。
雅由静生。他作书在动中求静,正如明代哲人书家陈白沙论书所云:“予书每于动上求静,放而不放,留而不留,此吾所以妙乎动也;得志弗惊,厄而不忧,此吾所以保乎静也。”“静不可死,应当外现静而内含动;动不可躁,应当外现动而内含静。”“静为躁君”他自然深悟此道。
三
格言,是指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为精练,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警句,简练而含义深刻动人的语句。典故,指诗文里引用的占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德贤兄尤其擅长中堂,内容多是国学经典格言、警句,一气呵成,字字珠玑。均衡的布白,犹如阅兵的方阵。威武雄壮,正气凛然。
近期,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只争朝夕的使命,将中华国学经典135则写成了小篆书作,为社会传播正能量。特定的文本,采用中堂、条幅、扇面等多种不同形式,认真构思,反复尝试,兼顾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结字、行气、章法的妙用,使得其作品奕奕生辉。每幅作品均标明了释文、意译、原典以及作品的尺寸。在大家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学习国学经典,可谓一举两得。
正如他自己所言:“书写过程,也是我深入研究经典,努力学习国学的过程。”
德贤兄数年来深研国学经典。儒家注重阳刚和主动进取的精神,“笃行”、“慎独”的中庸哲学,已深入其心。他心无旁骛,殚精竭虑,孜孜不倦,在儒家笃行进取的思想感召下以铁杵磨针,水滴石穿的精神构创他《笔尖上的国学》。
创作文本以国学经典名言名句为主,艺术追求同样遵循儒释道的精神旨归。
蔡邕《九势》云:“转笔,亦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我们反观德贤兄的篆书作品,点画的藏露、曲直;结体的正欹、向背;节奏的留遣、轻重皆是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左与右的相兼一体,均体现着儒家中庸的法则。
他运笔挥洒回转,笔势多含“S”形,回环往复,势如太极。行笔疾而徐,走而留,顺而逆,这些都体现了对于道的深刻领悟。他学习前人书法离其迹而合其道,不见前人之迹,只存前人之神,化占为今。
“吾谓书法,亦犹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其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禅悟是一种直接感受的神秘经验。德贤兄以虔恪诚笃的宗教情操,对书法经典进行高屋建瓴的自性顿悟。先研究书法之道,即书法的内在规律,在透彻领悟之后,融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如僧家托钵,积千家米煮成一锅饭”。他藉天赋才智,后天积学,尽除障隔,明一法而通万法。遗貌取神,融会占今,构建属于自家面目的独特书风,这正是他的慧根所在。
德贤兄以弘扬光耀万占的国学为夙愿,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修身养性、济世治国的韧软功能”为己任,所著的《笔尖上的国学》一书,是现代人文品格的宣泄和人文精神的弘扬。不仅可以唤起民众的艺术感觉和文化思考,更有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光大和传承。
中国文化是中国书法的母体,只有中国的文化才能孕育出中国的书法。国学经典,多是中華占典名言、名句,是经过历史的积淀,对今天治理国家、振兴民族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是非常适合用篆书来表现的。
四
曲不离口,剑不离手。海量的练习,使他对一些字形已非常精熟,提笔写来,游刃有余,风姿飒爽。
赵孟頫评王羲之:“王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
篆书之外的行书、楷书的学习,毛笔颖、锋、肚、根不同部位的运用,墨的浓、淡、枯、湿的调和,宣纸生熟性能的体验,到了一定阶段也是要深入研究的。其他姊妹艺术的学习对书法同样大有裨益,不可偏废。
繁华落尽后守静气,平淡归真后求朴拙。
笔墨当随时代,希德贤兄紧扣时代脉搏,追求当代书法审美趣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书法作品中更多地赋予社会的、哲学的和道德的内涵。
人生有涯,艺无止境。望德贤兄尽享人生寿年,再攀艺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