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效益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iwe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数学教学不是靠给学生“加压”,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联系数学知识,抓住 “热点、活点、趣点”,正确引导,“点穴”到位,挖掘开发教学知识的趣源,在教学中实施“趣教”,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氛围,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喜爱,让学生在清新的感知活动中掌握知识,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学习方法,真正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彩,美妙和趣味。下面我就此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动作、表情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可敬。课堂气氛的轻松活泼,对学生数学学习大有益处。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课堂应该是乐园,教者应该是愉快、乐观、热情、真挚、满怀信心的。 我经常告诫自己:今天要比昨天教得更好,这样便在极累的时候也能振作精神,精力充沛。虽然课堂有时也要有紧张的竞争,甚至需要教师严厉,但那必须是基于对学生真诚爱护而产生的严厉,决不允许教师把在别处带来的不愉快拿到课堂上渲泄。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教师还应剖析学生的认知方式,并结合教学内容提供具体的数学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鼓励他们在数学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对有些学生要培养他们树立独立思考的习惯,对有些学生要在鼓励与尊重他们独立思考习惯的同时,还应当引导他们敢于参与数学讨论与交流。
  二、课堂教学方法多元化,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量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传授和接受,忽视探究和体验。长期的被动灌注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能动性的弱化,缺乏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久儿久之,必然对被动接受知识产生厌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内容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
  具体方法,是改变单一的传授模式,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和“自主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我说:我们已经学了什么图形的面积公式?那么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求呢?转化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较,面积有没有变?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变成了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围绕如下问题展开激烈讨论与动手操作,学习兴趣自然很浓。
  三、利用“数字美”,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美
  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心理学告诉我们,在美的享受中能启迪人的心灵。通常说的美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而数学美结合了自然美和科学美,它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领域中的数学美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如注意发掘和利用,可以激发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例如,习题:“一列数1,4,7,10,13, , ,…… ①请按照规律填写13后面的两个数;②请用n来表示第n个数字;③请求出前n个数字的和S” 。我在讲解这个问题时,遇到奥数的知识点,它是将小学奥数的等差数列纳入到习题中,一般学生没学过等差数列求和,怎么办?本题目的就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这个问题中最后两个问题学生无法接受,大部分学生认为题目难,那么教师该怎样讲解这个问题呢?第②小题,让学生找规律,每个数字比前面一个数字大3,第二个数字是第一个数加1个3,第三个数字是第一个数字加2个3……,第n个数字是第一个数字加(n-1)个3,则第n个数字为1+3(n-1)=3n-2,。第三小题可以摆出两个对称的等式,S=1+4+7+10+13+……+3n-2,S=3n-2+……+13+10+7+4+1,左边加左边,右边加右边2S= n(3n-2+1),所以S=n(3n-1)/2。没用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一样能做出来。这个题目从表面看,是一些枯燥数字的累加,但从理性上认识它,却在严整的排列中有优美匀称规律,利用对称美将这些枯燥乏味的数字和谐组合,就产生了神奇的力量,令人赏心悦目。
  四、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数学教学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需要一个和谐、融洽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感染力,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心理学专家认为没有融洽的师生关系,任何教育都注定要失败的,而亲近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热情关怀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诚心和爱心,沟通师生情感使之达到被学生看作是可信赖的朋友。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诚挚的爱,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你所教的知识就会产生兴趣,能愉快的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为,才能愿学、爱学、乐学。尤其是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帮助数学学习差的学生增强信心。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说:“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创造取得成绩的情景,是刺激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因此,对学习差的学生绝不能歧视,要耐心给予辅导补课,善于发现、捕捉“闪光点”,用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使他们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他们的感情距离,鼓励他们微小的进步。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果就好,这就要求教师要联系教学内容,结合具体实例,做到"识趣",即找出问题中现实中的趣味点,"引趣"把带"趣味"性的问题,方法引入课堂,指导学生参与讨论。适时"激趣",这是目的,通过激发兴趣,激活教学活动,以趣促学,收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其他文献
【摘 要】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愈来愈引起广泛的关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以试论生命教育在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为研究视角,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实践误区进行阐述,以期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得以顺利开展提供参考性建议,进而增强初中语文教学实效。  【关键词】生命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 参考性建议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的内涵有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与学是个难题。一方面,新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的要求本身就会影响到选修课,另一方面,选修课和必修课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微观策略与宏观策略之
【摘要】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高中化学新课标的理念是“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课程整合”的理念、“教学民主”的理念,这一系列的要求,对我们教师在教学实施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期待。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摘要】本文通过生物课堂活动中采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教学,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刺激学生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常用方法 科学思维能力  多年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趋势。我们的教学方法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提倡创造性思维教学,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流畅、变通、独创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摘要】本文通过对注册入学学生的调查,发现了当前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注册入学学生学风建设的对策策略。  【关键词】注册入学 高职院校 学风建设 策略  一、注册入学学生的学风现状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上了大学以后,对三年的高职大学生活没有计划,没有目标,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不能实际的掌握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漫无目的地
班主任不仅是个普通教育者,更是一个心理教育家,用心解除学生学习上、心理上的各种障碍,就能让学生增强对学习生活的希望和信心。作为一个已经担任班主任工作六年的老师来说,说实话,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由于经验的不足,付出了很多,但有时效果不佳,不过艰辛的工作也有一定的收获---那就是我的工作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认可,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以下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谈:一是班级管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为国务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单位,2010年底,改革项目获批立项。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强内涵建设,强化人才培养的各项保障机制,对高职院
针对中国现有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存在通信模式不统一、难以与国内各级应急指挥通信技术平台配接和灾变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以点状和面状应急救援模型为基本技术框架,对现有矿
【摘要】历史是一门时间性、综合性、概念性、趣味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要紧扣教学大纲和新课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积累经验,进一步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转变,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  【关键词】教材 高中历史 课堂  一、紧扣课标,整合教材  整合教材的另一个依据是以生为本,教学过程和教材内容的调整要适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我校是一所
良好的品德是我们现代社会共同追求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而良好品德的培养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而孝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道德的基石,也是贯穿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