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川地区画像砖主要分布在岷江和嘉陵江流域的不同等级的墓葬中,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现实生活、宗教信仰、神仙题材。在汉代随着秦汉移民入蜀以及民族融合的发展,大量的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入巴蜀地区,这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画像砖中充分的表现出来。古人有 “百里而异习、千里而异俗”“事死如事生”的重要思想,本文通过分析墓葬中画像砖石的内容,如舞蹈百戏、佛教内容以及历史故事等,与历史文献记载相结合来看汉代巴蜀地区对外文化的交流,以及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移民入蜀。
【关键字】巴蜀地区 画像砖 文化交流
巴蜀地区自古以来与中原及国外联系密切,据古老的传说,蜀国的创立者是蚕丛氏,主要活跃在岷江流域,到开明氏时蜀人南迁,根据中国和越南史籍的记载,蜀人最远的一支到达了今天的越南北部,并建立了国家。近年来考古发现,巴蜀地区不仅具有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与中原和西北地区联系密切,在三星堆二号坑中青铜器装饰上有大量的鸟纹,殷墟时期青铜器上已经出现鸟纹,可见二号坑上的鸟纹应是受到殷墟文化的影响或说二者存在交流,金沙遗址中的玉琮也可见到中原文化的缩影,巴蜀地区的红陶花纹与河南仰韶、山西西阴村的相似。由此可见,早在秦汉以前,巴蜀与中原以及外来的联系已经出露端倪。秦汉时期,由于张骞出使西域,路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西南丝绸之路的发展,致使巴蜀与中原和外来文化的联系更加的密切,从巴蜀地区“静态“的画像砖可见各种文化的”动态“流动。同时,可见移民入蜀是文化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 乐舞百戏画像砖
乐舞百戏是是汉代宴会的重要娱乐项目,乐舞百戏顾名思义,就是音乐和舞蹈。范小平认为汉代是我国舞蹈的集大成时代1,巴蜀地区乐舞百戏的盛况在画像砖上可充分的表现,同时,从巴蜀地区画像砖上乐舞百戏的发展,可窥探巴蜀与中原以及其它地区的文化联系。
“驼舞“画像砖和”胡舞“画像砖,在巴蜀地区画像砖上的图像,众所周知骆驼出产于非洲、中亚以及中国的内蒙古和西北地区,在巴蜀地区汉代以前很少见骆驼的踪影,而巴蜀地区的画像砖中“驼舞”是常见的题材之一。新都马家乡出土的“驼舞”画像砖,在驼背上展现舞姿。
通常,汉人称“胡“为匈奴人,从文献记载中,可知,胡人以披发左祍,脚穿尖靴或头戴帽为习俗,在新都出土的”二骑吏“画像砖中可见此种装扮,符合胡人的基本特征。在东汉的崖墓如中江塔梁崖墓中”胡舞“的图像,可见高鼻深目、留有络腮胡子,拉手,左祍长袍,头戴圆形毡帽的舞者。画像砖既是人类超脱现实的反应,同时也是人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画像是静止的,但是它从侧面可证实了巴蜀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存在。
在画像砖中不仅能够从乐舞中看到巴蜀与中原乃至西域外来文化的交流,在巴蜀地区出土的画像砖中也可见中原以及外来的乐器进入巴蜀地区,琴,在中原地区普遍流行,而在巴蜀土著文化中尚未发现这种乐器2,而在汉代的画像砖中,如绵竹新市镇出土“乐舞“、成都羊子山1号墓出土的”抚琴“图等,这些实物资料充分证实琴在汉代时期,已在巴蜀地区的社会生活中普及。巴蜀地区常见的”博戏“画像砖,这些都是由中原传入巴蜀的。在四川成都市郊出土的“骑吹”画像砖中可看见北方游牧民族民族的乐器 ,如“角”“笳“。骑吹是受到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汉初,“鼓吹乐”作为军对演奏的音乐,只用于出征或庆典之时演奏,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鼓吹乐”的种类和内容以及使用的场合有发生变化,不仅用于军队出征,同时在平常的宴饮场合有可见到,是平民以及贵族的娱乐项目之一3。
从画像砖中可窥探巴蜀与中原及外来文化的交流情况,但是具体的传播路线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但是从目前的文献记载,如《后汉书》中记载,“在107年有海西的杂技演员或魔术师,跟随掸国使者由四川到达洛阳,海西杂技演员来自埃及及亚历山大里亚,能变化吐火,自肢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大。”4可以看到不管外来的文化是由中原传入巴蜀,还是直接传入巴蜀,基本可见巴蜀地区自古以来不是闭塞而是开放自由的。
二、 佛塔画像砖
1972年在四川成都什邡皂角乡出土一“佛塔”画像砖,模印三座佛塔,正中是佛塔、相轮、伞盖、宝珠,左右各有一株巨大莲花和佛塔。印度佛教的主要建筑形式是佛塔和石窟,在巴蜀地区的崖墓中可明显的看到佛教的影响,而在画像砖中见到佛塔的图像少见,对于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学者大致认为由中亚经新疆传入内地,从“佛塔“画像砖中可知,在巴蜀地区佛教已经开始流行,其也证明巴蜀与中原和印度文化交流,同时,从图像学的角度证明了西南与西域文化交流的事实。
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必然有人的流动,移民入蜀对于巴蜀与中原乃至外來文化的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秦灭巴蜀后,曾大量的移民入蜀,将巴蜀地区作为罪犯的迁徙之地,同时,将俘虏的豪强或贵族发往蜀地,《货殖列传》云:“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治富。秦破赵,迁卓氏。程郑,山东迁虏………居临邛。”,这些移民进入巴蜀,与蜀地人民进行互动,对蜀地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汉代时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大力开发西南夷设立郡县,大量的中原人民进入巴蜀5,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的四川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多。移民将中原地区的儒家思想、农业、商业以及先进的文化带入巴蜀地区,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对开发巴蜀地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这种积极的影响在画像砖中生动的表现出来,可见移民入蜀是巴蜀与中原及外来文化交流的主要动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范小平.四川画像砖艺术[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
2.谭红.巴蜀移民史[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3.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砖[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4.刘志远.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M].文物出版社,1983
5.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M].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
7.俞伟超.东汉佛教图像考[J].文物,1980(5)
8. 傅天正.汉代杂技的表演和艺术内容[J].中国文化研究集刊(1986)三集.
9.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钮珊珊:女,满族,黑龙江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汉唐考古。
【关键字】巴蜀地区 画像砖 文化交流
巴蜀地区自古以来与中原及国外联系密切,据古老的传说,蜀国的创立者是蚕丛氏,主要活跃在岷江流域,到开明氏时蜀人南迁,根据中国和越南史籍的记载,蜀人最远的一支到达了今天的越南北部,并建立了国家。近年来考古发现,巴蜀地区不仅具有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与中原和西北地区联系密切,在三星堆二号坑中青铜器装饰上有大量的鸟纹,殷墟时期青铜器上已经出现鸟纹,可见二号坑上的鸟纹应是受到殷墟文化的影响或说二者存在交流,金沙遗址中的玉琮也可见到中原文化的缩影,巴蜀地区的红陶花纹与河南仰韶、山西西阴村的相似。由此可见,早在秦汉以前,巴蜀与中原以及外来的联系已经出露端倪。秦汉时期,由于张骞出使西域,路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西南丝绸之路的发展,致使巴蜀与中原和外来文化的联系更加的密切,从巴蜀地区“静态“的画像砖可见各种文化的”动态“流动。同时,可见移民入蜀是文化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 乐舞百戏画像砖
乐舞百戏是是汉代宴会的重要娱乐项目,乐舞百戏顾名思义,就是音乐和舞蹈。范小平认为汉代是我国舞蹈的集大成时代1,巴蜀地区乐舞百戏的盛况在画像砖上可充分的表现,同时,从巴蜀地区画像砖上乐舞百戏的发展,可窥探巴蜀与中原以及其它地区的文化联系。
“驼舞“画像砖和”胡舞“画像砖,在巴蜀地区画像砖上的图像,众所周知骆驼出产于非洲、中亚以及中国的内蒙古和西北地区,在巴蜀地区汉代以前很少见骆驼的踪影,而巴蜀地区的画像砖中“驼舞”是常见的题材之一。新都马家乡出土的“驼舞”画像砖,在驼背上展现舞姿。
通常,汉人称“胡“为匈奴人,从文献记载中,可知,胡人以披发左祍,脚穿尖靴或头戴帽为习俗,在新都出土的”二骑吏“画像砖中可见此种装扮,符合胡人的基本特征。在东汉的崖墓如中江塔梁崖墓中”胡舞“的图像,可见高鼻深目、留有络腮胡子,拉手,左祍长袍,头戴圆形毡帽的舞者。画像砖既是人类超脱现实的反应,同时也是人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画像是静止的,但是它从侧面可证实了巴蜀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存在。
在画像砖中不仅能够从乐舞中看到巴蜀与中原乃至西域外来文化的交流,在巴蜀地区出土的画像砖中也可见中原以及外来的乐器进入巴蜀地区,琴,在中原地区普遍流行,而在巴蜀土著文化中尚未发现这种乐器2,而在汉代的画像砖中,如绵竹新市镇出土“乐舞“、成都羊子山1号墓出土的”抚琴“图等,这些实物资料充分证实琴在汉代时期,已在巴蜀地区的社会生活中普及。巴蜀地区常见的”博戏“画像砖,这些都是由中原传入巴蜀的。在四川成都市郊出土的“骑吹”画像砖中可看见北方游牧民族民族的乐器 ,如“角”“笳“。骑吹是受到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汉初,“鼓吹乐”作为军对演奏的音乐,只用于出征或庆典之时演奏,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鼓吹乐”的种类和内容以及使用的场合有发生变化,不仅用于军队出征,同时在平常的宴饮场合有可见到,是平民以及贵族的娱乐项目之一3。
从画像砖中可窥探巴蜀与中原及外来文化的交流情况,但是具体的传播路线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但是从目前的文献记载,如《后汉书》中记载,“在107年有海西的杂技演员或魔术师,跟随掸国使者由四川到达洛阳,海西杂技演员来自埃及及亚历山大里亚,能变化吐火,自肢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大。”4可以看到不管外来的文化是由中原传入巴蜀,还是直接传入巴蜀,基本可见巴蜀地区自古以来不是闭塞而是开放自由的。
二、 佛塔画像砖
1972年在四川成都什邡皂角乡出土一“佛塔”画像砖,模印三座佛塔,正中是佛塔、相轮、伞盖、宝珠,左右各有一株巨大莲花和佛塔。印度佛教的主要建筑形式是佛塔和石窟,在巴蜀地区的崖墓中可明显的看到佛教的影响,而在画像砖中见到佛塔的图像少见,对于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学者大致认为由中亚经新疆传入内地,从“佛塔“画像砖中可知,在巴蜀地区佛教已经开始流行,其也证明巴蜀与中原和印度文化交流,同时,从图像学的角度证明了西南与西域文化交流的事实。
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必然有人的流动,移民入蜀对于巴蜀与中原乃至外來文化的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秦灭巴蜀后,曾大量的移民入蜀,将巴蜀地区作为罪犯的迁徙之地,同时,将俘虏的豪强或贵族发往蜀地,《货殖列传》云:“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治富。秦破赵,迁卓氏。程郑,山东迁虏………居临邛。”,这些移民进入巴蜀,与蜀地人民进行互动,对蜀地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汉代时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大力开发西南夷设立郡县,大量的中原人民进入巴蜀5,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的四川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多。移民将中原地区的儒家思想、农业、商业以及先进的文化带入巴蜀地区,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对开发巴蜀地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这种积极的影响在画像砖中生动的表现出来,可见移民入蜀是巴蜀与中原及外来文化交流的主要动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范小平.四川画像砖艺术[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
2.谭红.巴蜀移民史[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3.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砖[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4.刘志远.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M].文物出版社,1983
5.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M].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
7.俞伟超.东汉佛教图像考[J].文物,1980(5)
8. 傅天正.汉代杂技的表演和艺术内容[J].中国文化研究集刊(1986)三集.
9.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钮珊珊:女,满族,黑龙江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汉唐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