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奖项的轻重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叶菲勇于面对自己曾出现过的小小偏差,这份勇气也可以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近日,一位美国华裔女孩叶菲和她的励志故事频繁走进公众视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这位23岁女孩自我介绍,她自幼随父母去匈牙利生活,13岁又随父母去美国生活,在美从ABC开始学起,完成了中学阶段的学习,高中毕业时拿到了“美国总统奖”。2006年12月,叶菲所作的《做最棒的自己:一个获美国总统奖的女孩的成长经历》一书出版,2009年叶菲大学毕业,并就职于美国某电视台。
然而,就是这个被越来越多的鲜花与掌声围拢的女孩,却遭到了网友的质疑,有学者在微博中写道:“美国总统奖”的含金量并不高,只相当于国内的“三好学生”。叶菲夸大其词,误导他人。
2010年11月27日,在央视的节目中,叶菲向大家展示了自己2005年所获得“美国总统奖”的奖状。她说,这个奖项是美国高中毕业生可以获得的最高荣誉,美国50个州,每个州只能有1名高中毕业生获得这个奖项,奖状由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亲自签发。在节目中,叶菲还讲述了一段趣闻: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小布什总统认出了在美国代表团任志愿者的叶菲。“他当时对我说,哦,我还记得你,给你颁过总统奖。”叶菲推测,能被认出可能因为自己是当年唯一获奖的华人。
叶菲在书中也写到,自己初到美国时连一句英语都不会说。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她熟练掌握英语并当选学生会主席,在任期间组织成立了亚洲俱乐部,让同学们了解亚洲文化。在2005年6月16日的高中毕业典礼上,她获得了当年度的“美国总统奖”。“在所有人的鼓掌和父母激动的挥手祝贺中,我快步跑上领奖台,从校长手中接过获奖证书。”当时,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在贺信中说:“祝福你获得美国总统奖!这些都是你努力学习得来的,我和我的夫人劳拉为你感到高兴,我们衷心希望你好好学习,快乐地成长!你们将是这个世纪美国的精英。”
其实,叶菲口中的“美国总统奖”是美国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美国总统学者奖、美国总统教育奖等多种奖项的简称。记者联系了美国卡耐基麦隆大学计算机系的中国教授Mike。他告诉记者,在美国,高中生获得的总统奖奖项,并不是最具分量的,总统奖的评选要求也不算苛刻。“在总统奖项的评选中,含金量较高的是颁发给全美100个年轻科学家或者其他优秀人才的‘美国总统学者奖’,该奖项在美国的教育界一直具有良好的口碑。”他说,只有“美国总统学者奖”的获得者才可以受到总统接见并与总统合影。
随后,记者在“美国总统学者奖”官网Presidential Scholar.org上查询,该网站上有历届获奖学生的名单、照片和介绍。但在2005年141个获奖名单中,并没有叫叶菲的人。
Mike告诉记者,在美国,“美国总统教育奖”的获奖范围相对宽泛很多,叶菲获得的,也正是该种奖项。“美国总统教育奖”要求,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专业课学习成绩平均保持在“A”(90分/100分)以上,单科成绩可包含1~2个C(60分/100分),都可获得参与“美国总统教育奖”的竞争资格。除此以外,曾获得过数学等国家级专业竞赛最高荣誉的学生,或由学校老师、交流服务机构等推荐,在科学、历史、地理、艺术等专业领域成为核心人物的学生均可以参与到总统奖的评选中。此外,每所美国高中的校长都可依据该校情况自行颁发给成绩突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优秀学生,每年颁发数量并无具体限制。由于获奖人数巨大,因此,取得“总统教育奖”的学生并不能获得总统亲自颁奖的资格,因此也就更谈不上,总统对其留有印象了。
“总统教育奖”的奖状由每个学校的校长在网上订购,每个1.5美元左右。除了奖状,还配有美国总统的一个印刷签名和总统的一封祝贺信,信件为一封笼统的印刷体信件,通常只需要修改一下名字即可。另外,学生还能得到一个别针,用来装饰西服,上面刻有总统印章。
一位同样曾获“总统教育奖”的华裔学生告诉记者,美国公立学校的在校高中生约有1540万,根据各校的标准不同,“美国总统奖”一般会颁发给学校内TOP 10%的学生。按照最保守估计,每年高中毕业生385万左右,TOP5%也要有将近20万。
“当然,获奖肯定是非常高兴的。起码,我的努力得到了更高级别的赞赏。但是,我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生活发生了任何改变,也没有觉得和同学之间产生差距感。在美国,我们接受的美式教育非常自由,家长和老师不会过多干涉我们的成长,他们认为所有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优势,都能得到他人的认可。有同学得奖,老师、朋友和家长都会为获奖的学生感到骄傲,送去祝福。但大家都还是像往常一样,获奖就当是更多人在我的成绩单上打了高分。”这名学生说。
央视4频道一名编导也告诉记者,在做节目之前,他们也并不知道“学者奖”和“教育奖”的区别,有人向他们推荐了叶菲的书,“可以获得每年只颁给100多人的奖项,并且由总统亲自颁发,这很不容易”于是才邀请叶菲做了节目。
在质疑事件发生后,叶菲一直没有做出正面回应。而她的母亲孙萍女士也仅仅提供了简单的回复:“她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并不是炫耀,她是想励志。要是说都有,哪有这么容易,跨三种语言,跨三种文化环境,能那么容易吗?其实这件事情让时间来说明问题就行了。”
其实,近一段时间以来,因捏造求学经历遭受质疑的事情并不鲜见。今年7月,“打工皇帝”唐骏就陷入了“学历造假门”。随后,上市公司蒙牛乳业也在香港交易所发布公告,称其执行董事丁圣只是在南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进修,并未获得工商管理学位。而在之前的2009年年报中,丁圣则被描述为:毕业于南开大学,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法律规定,上市公司不得发布虚假信息,高管“学历”的有无在这里可不仅涉及面子问题,更关乎法律责任。
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夏咨询网资深心理师荀炎告诉记者,从人们的内心世界出发,奖项和光鲜的教育背景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是价值感的体现。在社会的开放进程中,人们在强劲的竞争诱导下,去实施“推销自己,谋求市场,获取更多资源”的行为,并不是错误的。而炫耀和自信往往只在一线之间。奖项在被社会价值化后,已经变成一种无形的资本。
中国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与发达国家存在差异时,就会开始迎合西方的步伐。比如,中国在2000年以后开始向美国进行教育输出,截止到2009年,教育部统计中国赴美国、法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地区的学生人数已经达到22.9万。“随着差距感的缩小,中国人开始洗涤自己的观念,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用猎奇的眼神审视外国人的优越,‘海归’变成‘海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说明我们已经学会迅速适应,并试图达到平衡。”荀炎说。
人们生存在快速变形的社会中,各种空白和疏忽的可能性开始增多,使人们越发缺失安全感,人们不得不通过一种更大范围的认可来架构遗失的安全感。荀炎告诉记者:“虽然,包装能给人们带来高价值的回报,却也隐藏着潜在的风险。如果拿捏不好火候,那将会给人生带来污点,势必要承担心理的负罪感。相比较之下,诚信感则更像是无法替代的长远价值,严密而无懈可击。”
“这些事情及时反映了当下人们的浮躁心态。” 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问题专家胡星斗告诉记者,在中国社会转型阶段,人们频频出现一种“短视”效应。很多人将自己停留在“名”与“利”之间,利用各种夸大的包装来武装自己,并获取更丰厚的利益。
胡星斗告诉记者,在国外,很多奖项都是个人举办的,官办机构评选的奖项比较少。因此,我们不应该盲目认可,甚至膜拜西方教育。“我们对国外的教育环境并不是十分了解,甚至对‘总统奖’的了解微乎其微,人们不能只从字面意义去解读它的含金量。比如,西方国家的教育机制鼓励学位自由,这也催生了很多三流大学,它们的出现就是为了促进学校学科之间的竞争关系。这些学校在培养人才及学术研究等方面并没有在国际舞台取得佳绩。”
当人们信仰成功的价值轨迹出现偏颇时,社会将如何为这场励志的迷信买单呢?
“这种现象的发生,源于中国没有一个透明、健全的评价体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益龙告诉记者,中国的评价体制一直都缺乏公正的价值观念,导致信息不透明、民众表达渠道不畅,因此它不被大众所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大众、甚至官方机构等都将国外的各种标准作为参照物,应用到本国的发展中。“比如,中国科学界一直膜拜诺贝尔奖,将其作为全球最具权威的奖项。但是,我们发现诺贝尔奖也存在着自己的价值倾向。因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模仿参考,应该寻找一套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评价体制,重新给人们建立千百年来被印证的立身之本——诚信。”
陆益龙解释说,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人们通过奖惩机制来分配利益。“有机制,就一定要有标准。我们的标准经常背离客观而科学的评价,甚至和利益紧密结合,能拧出大量水分。因此,这个社会急需要建立一个第三方评估机构,站在客观的立场去对人、事、物做出更具有公信力的判断。”
陆益龙认为,“揭露”是对当下评价体系的挑战。“揭露”的目的不是摧毁一个人,而是让更多的人引起反思,让每个人重新审视个体行为,去建立一个更值得信赖的社会体系,重拾人们的自信。
社会需要有人发出各种监督的声音,扮演“净化”的角色。胡星斗解释说:“我们不能从动机去推测一个人掀起舆论的目的,质疑他人的行为,而要从结果去看其对社会的意义。”
而荀炎也告诉记者:“社会在行使监督权时,也需要掌握火候。社会可以指出个体行为的错误,对其进行批评,但绝不能批判。很多时候,媒体等监督团队会将事件无限放大,来助推事件的严重性,这也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看重事件背后出现的新行为。比如,人们减少包装给自己带来的飘渺感,回归到诚信的世界,来正确认可自己的存在。”
在荀炎看来,人性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在人生中走过偏差的足迹。经历过后,面对真实的自己则显得尤为重要。“奖项的轻重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叶菲勇于面对自己曾出现过的小小偏差,这份勇气也可以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近日,一位美国华裔女孩叶菲和她的励志故事频繁走进公众视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这位23岁女孩自我介绍,她自幼随父母去匈牙利生活,13岁又随父母去美国生活,在美从ABC开始学起,完成了中学阶段的学习,高中毕业时拿到了“美国总统奖”。2006年12月,叶菲所作的《做最棒的自己:一个获美国总统奖的女孩的成长经历》一书出版,2009年叶菲大学毕业,并就职于美国某电视台。
然而,就是这个被越来越多的鲜花与掌声围拢的女孩,却遭到了网友的质疑,有学者在微博中写道:“美国总统奖”的含金量并不高,只相当于国内的“三好学生”。叶菲夸大其词,误导他人。
2010年11月27日,在央视的节目中,叶菲向大家展示了自己2005年所获得“美国总统奖”的奖状。她说,这个奖项是美国高中毕业生可以获得的最高荣誉,美国50个州,每个州只能有1名高中毕业生获得这个奖项,奖状由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亲自签发。在节目中,叶菲还讲述了一段趣闻: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小布什总统认出了在美国代表团任志愿者的叶菲。“他当时对我说,哦,我还记得你,给你颁过总统奖。”叶菲推测,能被认出可能因为自己是当年唯一获奖的华人。
叶菲在书中也写到,自己初到美国时连一句英语都不会说。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她熟练掌握英语并当选学生会主席,在任期间组织成立了亚洲俱乐部,让同学们了解亚洲文化。在2005年6月16日的高中毕业典礼上,她获得了当年度的“美国总统奖”。“在所有人的鼓掌和父母激动的挥手祝贺中,我快步跑上领奖台,从校长手中接过获奖证书。”当时,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在贺信中说:“祝福你获得美国总统奖!这些都是你努力学习得来的,我和我的夫人劳拉为你感到高兴,我们衷心希望你好好学习,快乐地成长!你们将是这个世纪美国的精英。”
其实,叶菲口中的“美国总统奖”是美国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美国总统学者奖、美国总统教育奖等多种奖项的简称。记者联系了美国卡耐基麦隆大学计算机系的中国教授Mike。他告诉记者,在美国,高中生获得的总统奖奖项,并不是最具分量的,总统奖的评选要求也不算苛刻。“在总统奖项的评选中,含金量较高的是颁发给全美100个年轻科学家或者其他优秀人才的‘美国总统学者奖’,该奖项在美国的教育界一直具有良好的口碑。”他说,只有“美国总统学者奖”的获得者才可以受到总统接见并与总统合影。
随后,记者在“美国总统学者奖”官网Presidential Scholar.org上查询,该网站上有历届获奖学生的名单、照片和介绍。但在2005年141个获奖名单中,并没有叫叶菲的人。
Mike告诉记者,在美国,“美国总统教育奖”的获奖范围相对宽泛很多,叶菲获得的,也正是该种奖项。“美国总统教育奖”要求,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专业课学习成绩平均保持在“A”(90分/100分)以上,单科成绩可包含1~2个C(60分/100分),都可获得参与“美国总统教育奖”的竞争资格。除此以外,曾获得过数学等国家级专业竞赛最高荣誉的学生,或由学校老师、交流服务机构等推荐,在科学、历史、地理、艺术等专业领域成为核心人物的学生均可以参与到总统奖的评选中。此外,每所美国高中的校长都可依据该校情况自行颁发给成绩突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优秀学生,每年颁发数量并无具体限制。由于获奖人数巨大,因此,取得“总统教育奖”的学生并不能获得总统亲自颁奖的资格,因此也就更谈不上,总统对其留有印象了。
“总统教育奖”的奖状由每个学校的校长在网上订购,每个1.5美元左右。除了奖状,还配有美国总统的一个印刷签名和总统的一封祝贺信,信件为一封笼统的印刷体信件,通常只需要修改一下名字即可。另外,学生还能得到一个别针,用来装饰西服,上面刻有总统印章。
一位同样曾获“总统教育奖”的华裔学生告诉记者,美国公立学校的在校高中生约有1540万,根据各校的标准不同,“美国总统奖”一般会颁发给学校内TOP 10%的学生。按照最保守估计,每年高中毕业生385万左右,TOP5%也要有将近20万。
“当然,获奖肯定是非常高兴的。起码,我的努力得到了更高级别的赞赏。但是,我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生活发生了任何改变,也没有觉得和同学之间产生差距感。在美国,我们接受的美式教育非常自由,家长和老师不会过多干涉我们的成长,他们认为所有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优势,都能得到他人的认可。有同学得奖,老师、朋友和家长都会为获奖的学生感到骄傲,送去祝福。但大家都还是像往常一样,获奖就当是更多人在我的成绩单上打了高分。”这名学生说。
央视4频道一名编导也告诉记者,在做节目之前,他们也并不知道“学者奖”和“教育奖”的区别,有人向他们推荐了叶菲的书,“可以获得每年只颁给100多人的奖项,并且由总统亲自颁发,这很不容易”于是才邀请叶菲做了节目。
在质疑事件发生后,叶菲一直没有做出正面回应。而她的母亲孙萍女士也仅仅提供了简单的回复:“她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并不是炫耀,她是想励志。要是说都有,哪有这么容易,跨三种语言,跨三种文化环境,能那么容易吗?其实这件事情让时间来说明问题就行了。”
其实,近一段时间以来,因捏造求学经历遭受质疑的事情并不鲜见。今年7月,“打工皇帝”唐骏就陷入了“学历造假门”。随后,上市公司蒙牛乳业也在香港交易所发布公告,称其执行董事丁圣只是在南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进修,并未获得工商管理学位。而在之前的2009年年报中,丁圣则被描述为:毕业于南开大学,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法律规定,上市公司不得发布虚假信息,高管“学历”的有无在这里可不仅涉及面子问题,更关乎法律责任。
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夏咨询网资深心理师荀炎告诉记者,从人们的内心世界出发,奖项和光鲜的教育背景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是价值感的体现。在社会的开放进程中,人们在强劲的竞争诱导下,去实施“推销自己,谋求市场,获取更多资源”的行为,并不是错误的。而炫耀和自信往往只在一线之间。奖项在被社会价值化后,已经变成一种无形的资本。
中国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与发达国家存在差异时,就会开始迎合西方的步伐。比如,中国在2000年以后开始向美国进行教育输出,截止到2009年,教育部统计中国赴美国、法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地区的学生人数已经达到22.9万。“随着差距感的缩小,中国人开始洗涤自己的观念,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用猎奇的眼神审视外国人的优越,‘海归’变成‘海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说明我们已经学会迅速适应,并试图达到平衡。”荀炎说。
人们生存在快速变形的社会中,各种空白和疏忽的可能性开始增多,使人们越发缺失安全感,人们不得不通过一种更大范围的认可来架构遗失的安全感。荀炎告诉记者:“虽然,包装能给人们带来高价值的回报,却也隐藏着潜在的风险。如果拿捏不好火候,那将会给人生带来污点,势必要承担心理的负罪感。相比较之下,诚信感则更像是无法替代的长远价值,严密而无懈可击。”
“这些事情及时反映了当下人们的浮躁心态。” 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问题专家胡星斗告诉记者,在中国社会转型阶段,人们频频出现一种“短视”效应。很多人将自己停留在“名”与“利”之间,利用各种夸大的包装来武装自己,并获取更丰厚的利益。
胡星斗告诉记者,在国外,很多奖项都是个人举办的,官办机构评选的奖项比较少。因此,我们不应该盲目认可,甚至膜拜西方教育。“我们对国外的教育环境并不是十分了解,甚至对‘总统奖’的了解微乎其微,人们不能只从字面意义去解读它的含金量。比如,西方国家的教育机制鼓励学位自由,这也催生了很多三流大学,它们的出现就是为了促进学校学科之间的竞争关系。这些学校在培养人才及学术研究等方面并没有在国际舞台取得佳绩。”
当人们信仰成功的价值轨迹出现偏颇时,社会将如何为这场励志的迷信买单呢?
“这种现象的发生,源于中国没有一个透明、健全的评价体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益龙告诉记者,中国的评价体制一直都缺乏公正的价值观念,导致信息不透明、民众表达渠道不畅,因此它不被大众所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大众、甚至官方机构等都将国外的各种标准作为参照物,应用到本国的发展中。“比如,中国科学界一直膜拜诺贝尔奖,将其作为全球最具权威的奖项。但是,我们发现诺贝尔奖也存在着自己的价值倾向。因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模仿参考,应该寻找一套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评价体制,重新给人们建立千百年来被印证的立身之本——诚信。”
陆益龙解释说,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人们通过奖惩机制来分配利益。“有机制,就一定要有标准。我们的标准经常背离客观而科学的评价,甚至和利益紧密结合,能拧出大量水分。因此,这个社会急需要建立一个第三方评估机构,站在客观的立场去对人、事、物做出更具有公信力的判断。”
陆益龙认为,“揭露”是对当下评价体系的挑战。“揭露”的目的不是摧毁一个人,而是让更多的人引起反思,让每个人重新审视个体行为,去建立一个更值得信赖的社会体系,重拾人们的自信。
社会需要有人发出各种监督的声音,扮演“净化”的角色。胡星斗解释说:“我们不能从动机去推测一个人掀起舆论的目的,质疑他人的行为,而要从结果去看其对社会的意义。”
而荀炎也告诉记者:“社会在行使监督权时,也需要掌握火候。社会可以指出个体行为的错误,对其进行批评,但绝不能批判。很多时候,媒体等监督团队会将事件无限放大,来助推事件的严重性,这也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看重事件背后出现的新行为。比如,人们减少包装给自己带来的飘渺感,回归到诚信的世界,来正确认可自己的存在。”
在荀炎看来,人性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在人生中走过偏差的足迹。经历过后,面对真实的自己则显得尤为重要。“奖项的轻重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叶菲勇于面对自己曾出现过的小小偏差,这份勇气也可以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