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抉择,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改革主线的高度。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数十次提及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俨然形成了涵盖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利用生态制度和生态红线保护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理念。习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无疑是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与延续,学习理解这一新的发展理念不仅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更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目标指引。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学习
一、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结合党的十八大有关论述,对生态文明的定义可概括为: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我国历届领导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均予以高度关注。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就发出绿化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倡导,并开展了绿化荒山、整治河道等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但由此引发的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间矛盾也日益突出。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景象下,人民愈加注重自身健康并期盼良好生态与生存环境的恶化不能满足人民要求间的矛盾也逐步凸显而出。为此,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的要求,并明确指出要把生态的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成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形;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将生态良好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充分发挥市场、人民与法制的积极作用,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新思想,后又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一步丰富了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进入历史发展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 虽然,党和国家历界领导人均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政策主张也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2] 党的十八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3] 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 习总书记用朴实清新的话语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也蕴含在他的一系列讲话里。
(一)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生命于人而言无疑是十分宝贵的,习总书记将生态环境喻之为生命,凸显出其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与毅力。人类自出现就与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改造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情况并非少见,后果则是遭到自然的报复并花费高昂的代价予以挽回。恩格斯也认为,人类征服自然界所取得的“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习近平还列举了古代丝绸之路被沙漠湮没,楼兰古国的衰败以及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等环境问题以警醒世人。保护生态环境看似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切实抓好生态工作,“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6]
(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7] 这是对生产力发展要素的辩证看待,也是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深刻诠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或多或少存在着以环境换GDP的错误发展方式,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在近年逐渐凸显,如若这种状况继续下去,我国的能源资源将难以为继。习近平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下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8] 此前,包括不少发达国家在内,其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结果是花费数倍于前的财富来修复造成的生态破坏,这种案例必须引以为戒。因此,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接受生态反馈的经济效益,就是为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银行”存入一笔笔资金。
(三)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目标的最优有赖于部分目标的实现,部分制约着整体。习近平认为:“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9] 从系统工程的思路,习近平提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在保护生态问题上,不能跨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必受惩罚;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统筹各要素间关系;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将资源节约作为根本之策,推动能源结构变革并严格保护耕地;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解决损害人民健康的环境问题,有计划的实施生态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四)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正所谓“粮草未动,兵马先行”。全面深化改革,于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对人们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因此必须依靠完善有效的制度和法治。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0] 为此,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建立了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指标纳入考核标准并放在突出位置,从官员政绩上为生态文明建设护航;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职责,强调保护环境“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完善自然资源的归属与使用权,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完善格局。
三、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11]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之后被习总书记数十次提及,表明了党和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习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引必须认真学习,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5-6(1).
[3][4][6][7][8][9][10]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学习
一、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结合党的十八大有关论述,对生态文明的定义可概括为: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我国历届领导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均予以高度关注。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就发出绿化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倡导,并开展了绿化荒山、整治河道等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但由此引发的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间矛盾也日益突出。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景象下,人民愈加注重自身健康并期盼良好生态与生存环境的恶化不能满足人民要求间的矛盾也逐步凸显而出。为此,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的要求,并明确指出要把生态的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成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形;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将生态良好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充分发挥市场、人民与法制的积极作用,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新思想,后又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一步丰富了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进入历史发展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 虽然,党和国家历界领导人均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政策主张也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2] 党的十八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3] 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 习总书记用朴实清新的话语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也蕴含在他的一系列讲话里。
(一)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生命于人而言无疑是十分宝贵的,习总书记将生态环境喻之为生命,凸显出其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与毅力。人类自出现就与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改造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情况并非少见,后果则是遭到自然的报复并花费高昂的代价予以挽回。恩格斯也认为,人类征服自然界所取得的“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习近平还列举了古代丝绸之路被沙漠湮没,楼兰古国的衰败以及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等环境问题以警醒世人。保护生态环境看似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切实抓好生态工作,“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6]
(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7] 这是对生产力发展要素的辩证看待,也是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深刻诠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或多或少存在着以环境换GDP的错误发展方式,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在近年逐渐凸显,如若这种状况继续下去,我国的能源资源将难以为继。习近平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下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8] 此前,包括不少发达国家在内,其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结果是花费数倍于前的财富来修复造成的生态破坏,这种案例必须引以为戒。因此,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接受生态反馈的经济效益,就是为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银行”存入一笔笔资金。
(三)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目标的最优有赖于部分目标的实现,部分制约着整体。习近平认为:“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9] 从系统工程的思路,习近平提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在保护生态问题上,不能跨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必受惩罚;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统筹各要素间关系;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将资源节约作为根本之策,推动能源结构变革并严格保护耕地;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解决损害人民健康的环境问题,有计划的实施生态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四)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正所谓“粮草未动,兵马先行”。全面深化改革,于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对人们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因此必须依靠完善有效的制度和法治。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0] 为此,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建立了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指标纳入考核标准并放在突出位置,从官员政绩上为生态文明建设护航;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职责,强调保护环境“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完善自然资源的归属与使用权,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完善格局。
三、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11]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之后被习总书记数十次提及,表明了党和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习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引必须认真学习,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5-6(1).
[3][4][6][7][8][9][10]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