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读•浅读•范读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考诗歌是真正的“孤读”
  试题展示给考生的,往往只是孤单单的没有任何注释和提示的诗歌,即使有,也是非常有限。辅助材料少,怎么读?课堂上我们往往为了特定的赏析目标,会提前花很多气力,在各种鉴赏辞典上找很多资料,然后细致入微地挖掘,做到字词明白,句意顺通,内容掌握,意境体悟,当然是非常理想的效果。但问题是从学生的基本能力、从资料的占有、从特定时间的特殊氛围等因素考虑,在短短的十多分钟里,这样的目标是完成不了的!如: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说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的感受。
  (2)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简要赏析。
  除了一个字的注音外,再没有任何辅助材料。如果我们通过常说的“知人论世”之法,调动有关李清照和南宋的一些知识储备做想当然的解释,那就不是文学鉴赏。高考诗歌鉴赏的立意重在考查学生通过文本言语的深入体悟,即“以意逆志”的能力,绝对不是考查学生的政治、历史等常识的积累。所以学会紧扣文本言语研究,淡化外在知识积累的影响才是正路。如果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纲、题目,我们就会发现,在考场上,紧扣文本而读的“孤读”足以解决后面的问题。
  二、高考诗歌又是确实的“浅读”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什么样的古代诗文算浅易?恐怕大家的看法大相径庭,专家教授眼中之浅易与十几岁中学生心中之浅易绝非一回事儿。如: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不难发现,考场十几分钟的解读时间里,从字词到诗句到典故到文化历史背景都有很多疑难点,比如字词句“畿、提、清、却;荒烟、珠翠、风尘、寥落;膏锋锷;再续汉阳游,骑黄鹤”等的理解,恐怕就存在很多盲点,这不单单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文学鉴赏能力缺乏的问题。
  正因如此,每年的高考考场上很多学生都会“望诗兴叹”,那么多的不懂处横在眼前;考试结束后师生又定会“亡羊补牢”,铺天盖地地做很多知识性技能性求深求细的补救结果是古诗词鉴赏题的成绩仍然提高不大。
  如果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以及各年的考试题,能正确定位中学生水平的高低和题目的难易,思维稍微变通一下,就会豁然开朗:“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在考试中其实是“浅易地阅读古代诗文”或“阅读古代诗文的浅易(处)”!高考并没有要求中学生做专家式的鉴赏辞典式的解读,严格遵循着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
  再看岳飞的这首词的题目:
  1.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虽然有前面提到的很多模糊点,但题目要求解读的内容基本都集中在“浅易处”。题1要找出两个“对比”句子,容易:“想当年”“到而今”;再联系歌舞升平的生活和必须要掌握的8种修辞,也能很快推出修辞方法是“借代”。题2要找出风尘之“恶”(险恶、衰败),兵“膏锋锷”不理解不影响做题,后面有“民填沟壑”的交代。题3要求解读前后感情的变化。通读全诗,按前后顺序,大致表达的五种思想感情:A、悲慨昔盛今衰。B、讽刺(痛心)统治阶层奢侈误国(歌舞升平)。C、愤恨敌人入侵大好河山,造成的生灵涂炭。D、决心抗击敌人,收复失地。E、想象“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或:胜利后的)舒畅。学生基本能捋出三四条,回答这个题足矣。但说实在,题答了,疑点肯定还是存在。这就是“浅读”。
  三、高考诗歌还要实在的“范读”
  根据题干的要求把自己的理解规范地表达出来。这里所指的规范不仅仅是文从字顺式的规范,最主要的是符合诗歌鉴赏要求的术语的正确运用。
  第一步: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会分辨清楚每个题属于“形象题、语言题、表达技巧题、思想内容题”里的哪一种类型。如:
  
  西江月•黄陵庙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问题: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解读:题目问“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可见,第一问属于思想内容型的题,第二问属于表达技巧型的题。
  第二步:再依据“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四个主干归纳整理相应的知识储备,练习自如规范地运用相应的术语表达出来。如有关“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术语:
  
  
  以下举例说说语言型题的“范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题: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解读:第一步:区分类型——属语言型题,且属于“炼字类”。第二步:回顾知识,分析“范读”——古诗中常炼之字无非动词、副词、形容词、数词等。按照诗律常识,“摩”字虽不懂,但和“入”字的位置一致,定是动词,“三万里”言长,“五千仞”言高,则“摩”为“接近”之意不难推出。“范读”之难在于“表达效果”,学习的重点也在这里。简单地说,炼字类题,只要树立了“某某字对什么对象起什么效果”的意识,便迎刃而解。“入”所言对象是长长的(三万里)的黄河(河),“摩”所言对象是高高的(五千仞)华山(岳),那么,此题的表述就明朗了:“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作者简介】
  杨林,高级教师,执教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一中,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李婷婷
  
其他文献
金牌教练精讲    作文要做到“符合文体要求”,应注意三点:(1)平时积累文体知识,对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小说、寓言等考场常用文体的基本体式了如指掌。(2)要有较强的文体意识。一是试题本身要求写某种文体就按这种文体来写,二是试题允许“自选文体”,就要写出自己选定文体的特征。(3)要学会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有素材的,能够张扬个性的文体来写。  要使文章在不同场合发挥不同的作用,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就需
期刊
金牌教练精讲  刘勰主张“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心雕龙》),也就是说作者要在情感化氛围中写作,让思维在情感的河流里穿梭,语言在情感的波浪里翻花,灵魂在情感的激荡中净化,这样,有真情,有文采,有创新的文章就会应运而生。  感情真挚是近年来高考特别提出的,是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重要要求。人常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若想打动人、感染人,就要挖掘内心深处的灵魂,抒发内心深处的真情。“感情真挚”就是要
期刊
眼前摆着争执之点:要做到通俗,就会“降低标准”,要达到质的提高,就得牺牲通俗。  但这个争执是把通俗误解为庸俗而来的。通俗并非庸俗。《水浒》在中国民间是通俗的读物,但何尝庸俗?反之,明清的才子佳人小说,庸俗已极,可是一点也不通俗。《文武香球》之类的东西,只有旧式大户人家的书僮和新式公馆的汽车夫喜欢看看,人民大众连书名也不大知道。《吉诃德先生》在欧洲也算是通俗的读物了,但无碍起为杰作。  “通俗”这
期刊
今年是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二年,和去年相比,文言文阅读部分体例大致相同,有一长一短两个文言文选段,较长的为客观题,有4道单项选择题,较短的为主观题,考查3个句子的翻译。  从题目设计上来看,今年福建卷仍旧是依据《考试说明》来命题的,其指导思路与命题意图与全国卷及其他省(市)卷一脉相承,相互间的借鉴意义十分明显。  下面就高考福建卷文言客观题作一简要分析。  一、真题回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期刊
金牌教练精讲    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的作文,它限时,限题,独立,且又有篇幅所限。如何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写出光彩照人,令阅卷老师的眼睛亮起来的文章,这就要求你的文章有新意。  对于中学生来说,作文创新就是指作文超过或突破常规写法,“非一般化”,“非‘旧我”’(超越“旧我”),就是“领异标新二月花”,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努力追求与众不同。针对高考来说,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级的16个评分点都
期刊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语言艺术,与作家文学具有同样的学习价值,是语文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如何认识民间文学,其根本特性是什么?记者就此提问刘宗迪教授。  记者: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民间文学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刘宗迪: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它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
期刊
“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在阅读时,我们应看出作者对所论说事物的观点和态度,作者对所说事物是赞颂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所保留,需要我们读者通过分析思考来分辨。  【练习设计】  阅读文章,完成1-4题。  怀念有信的日子  ①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忙忙碌碌,表达感情的方式随着电讯事业的发展日趋丰富多彩,对着话筒、敲着键盘、发电子邮件、发电子贺卡,将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期刊
《考试大纲》对文言实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这里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常见文言实虚词”,这是考察的范围,重点是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在文中”强调的是具体语境,不是死记硬背。  一、理解常见实词  (一)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的重点应放在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古今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
期刊
字音字形琐碎、庞杂。如何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结合记忆的规律,总结了以下学习字音字形的方法,望能给同学们以借鉴和帮助。  一、熟记特殊情况:  如:“龟”在“龟裂”一词中必须读“jūn”,而不能读成“guī”;“露”在书面语中读成“lù”,而口语中必须读成“lòu”。如“藏头露(lù)尾”“风餐露(lù)宿”“露(lòu)富”“露
期刊
近年的考场作文以不限文体者居多,将考场作文写成说理文的也不在少数。真正能写出高品位说理文的实在不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理性和光彩。  一篇高品位的说理文表现在考生所具备的“才”和“识”上。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厚实的积累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大胆的想象、娴熟的技巧、优美的语言是把作文写活的基本保障。但是,一个人拥有了这些“才”其实还不够。因为好的说理文不是简单地堆积材料或展示才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