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冲击,加之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在校园中,大学生违纪行为呈现出日趋凸显的态势,不仅对高校校园环境和教育教学活动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干扰,而且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现状进行梳理,进一步提出对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预警与防范措施,从而更好地避免学生二次违纪,营造良好的校风校纪。
【关键词】高校学生 违纪行为 预警 防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2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战略主题。因此,有效地预警与防范高校学生违纪行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其健康、全面发展是目前社会尤其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我国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类型及特点
(一)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类型
由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是高校管理学生的重要文件,为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分类提供依据。《规定》是国家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法规性文件,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学生应遵循在学习、生活、行为上的规范。违反其中的规定,毋庸置疑属于违纪行为,将受到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依据《规定》及《准则》,高校学生违纪行为可分为学籍管理类、课外活动类和校园秩序类的违纪行为。在每一种违纪行为中又以具体行为性质和范围再进行分类。《准则》既包括了《规定》的基本内容,又包括按照我国文化传统和社会道德要求,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违背了某些准则,虽然不一定受到纪律的处分,但是一定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因此加强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预警与防范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特点
1.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潜伏性
由于高校学生深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与社会舆论当中,因此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生理与心理、个性与社会发展冲突时,学生的首先反应在内心世界的辩驳与挣扎,当这种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而解决不了时,才会显现出突发的违纪行为。因此,高校学生违纪行为具有一定的潜伏性,不会当下凸显,需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2.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群体性
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不仅存在学生会、各系、班级这类的正式群体,还存在由美国心理学家梅耶最初提出的由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观点、爱好等情感性关系的非正式群体。依据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划分,消极型与破环型的非正式群体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巨大,极易造成群体性的违纪行为。
3.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情绪性
高校学生年龄正处在少年期过渡到青年期阶段,生理和心理沒有完全成熟,自我情绪的掌控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再加上高校学生虽然进入大学,但其社会认知与是非辨别能力不高,因此一旦受到外界哪怕是微小刺激,都有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这种情绪可以是极度的激动、兴奋、热情,也可以是极端的焦躁、愤怒、绝望,而当这种情绪与各种外界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产生违纪行为。
4.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智力性
高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普遍具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能力,因此,诸多像“课桌文化”、“墙壁文化”在高校中普遍盛行。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将这种能力用作它途,做出违纪行为。
二、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预警措施
(一)建立专门的学校管理委员会
高校学生违纪行为并不单单只是高校、学生的事情,事关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学生,因此,为了避免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需要几者联合成立专门的学校管理委员会。学校管理委员会要制定相应的规章与制度,尤其特别关注问题学生以及违纪学生,从这些学生身上得到帮助,共同致力于阻止学生违纪行为,维护良好的校园秩序,肃清不利因素,强化学生的防违纪意识。此外,委员会应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创造安全有效的学习之地,引导学生学习社会欣赏的行为。
(二)借助早期警示标志
早期警示标志可能有的表现:社交困难;过多的隔离与孤独感;强烈拒绝感;暴力受害者;低上学兴趣;成绩后进者;通过写与画表现出来的暴力倾向;已经违纪过的学生;酗酒以及吸食毒品;不受控制的愤怒等,通过这些重要的警示标志,帮助及教育学生,避免其误入歧途。
(三)从违纪学生中得到帮助
从违纪学生中得到帮助,借助于他们在违纪前出现的情况,加以警惕,帮助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规避违纪。并且针对违纪学生有必要让他们在班级当中,认真改错,纠正意识上的错误,进而加强对违纪行为评价与群体规范,形成群体压力。处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处分是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教育的开始。
(四)建立学生信用档案
建立学生信用档案的初衷是希望借助于此,一方面给予违纪学生信心,能够改过自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降低违纪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逐步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防止违纪学生的再违纪。
三、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防范
(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不管学生在违纪前抱有何种心态,但在违纪后可能会呈现出羞愧、后悔、自卑、茫然、痛苦、内疚、焦虑、抑郁、矛盾、戒备、侥幸、无所谓等心理状态。因此,高校应加强违纪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他们的内心变化及行为方式,根据个体的特点和心理状态进行教育和转化,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将有利于学生个体健康成长成才,同时也有利于规避违纪学生的二次违纪。
(二)加强家校合作
对于违纪学生,家长不能一味的批评、谴责、谩骂,高校也不能仅仅是纪律处分,应当是家长与高校一起探究学生违纪背后的原因,分析学生违纪的行为、目的、情感等,在此基础上关注、包容违纪学生。在违纪过程中,暴力、过激行为等只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高校与家长应当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情感。家校合作更有利于违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抓住教育时机,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面对的勇气。
(三)树立“成才”理念
每个高学学生,在进入高校前,都曾有梦想,憧憬未来,然而由于进入高校后,复杂的社会环境与舆论导向,生理与心理、个性与共性的碰撞与毛多,使得部分学生进入高校的初衷发生偏差,甚至出现违纪行为。而在此时,高校可以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来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层面,树立“成才”理念,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自我实现。
(四)发挥学校职能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奋进、文明守纪的良好校风。再次,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力度,使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为人之本。最后要着力构建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
[1]刘天.高校学生违纪预防体系构建和后续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
【关键词】高校学生 违纪行为 预警 防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2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战略主题。因此,有效地预警与防范高校学生违纪行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其健康、全面发展是目前社会尤其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我国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类型及特点
(一)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类型
由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是高校管理学生的重要文件,为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分类提供依据。《规定》是国家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法规性文件,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学生应遵循在学习、生活、行为上的规范。违反其中的规定,毋庸置疑属于违纪行为,将受到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依据《规定》及《准则》,高校学生违纪行为可分为学籍管理类、课外活动类和校园秩序类的违纪行为。在每一种违纪行为中又以具体行为性质和范围再进行分类。《准则》既包括了《规定》的基本内容,又包括按照我国文化传统和社会道德要求,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违背了某些准则,虽然不一定受到纪律的处分,但是一定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因此加强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预警与防范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特点
1.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潜伏性
由于高校学生深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与社会舆论当中,因此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生理与心理、个性与社会发展冲突时,学生的首先反应在内心世界的辩驳与挣扎,当这种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而解决不了时,才会显现出突发的违纪行为。因此,高校学生违纪行为具有一定的潜伏性,不会当下凸显,需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2.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群体性
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不仅存在学生会、各系、班级这类的正式群体,还存在由美国心理学家梅耶最初提出的由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观点、爱好等情感性关系的非正式群体。依据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划分,消极型与破环型的非正式群体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巨大,极易造成群体性的违纪行为。
3.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情绪性
高校学生年龄正处在少年期过渡到青年期阶段,生理和心理沒有完全成熟,自我情绪的掌控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再加上高校学生虽然进入大学,但其社会认知与是非辨别能力不高,因此一旦受到外界哪怕是微小刺激,都有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这种情绪可以是极度的激动、兴奋、热情,也可以是极端的焦躁、愤怒、绝望,而当这种情绪与各种外界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产生违纪行为。
4.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智力性
高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普遍具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能力,因此,诸多像“课桌文化”、“墙壁文化”在高校中普遍盛行。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将这种能力用作它途,做出违纪行为。
二、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预警措施
(一)建立专门的学校管理委员会
高校学生违纪行为并不单单只是高校、学生的事情,事关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学生,因此,为了避免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需要几者联合成立专门的学校管理委员会。学校管理委员会要制定相应的规章与制度,尤其特别关注问题学生以及违纪学生,从这些学生身上得到帮助,共同致力于阻止学生违纪行为,维护良好的校园秩序,肃清不利因素,强化学生的防违纪意识。此外,委员会应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创造安全有效的学习之地,引导学生学习社会欣赏的行为。
(二)借助早期警示标志
早期警示标志可能有的表现:社交困难;过多的隔离与孤独感;强烈拒绝感;暴力受害者;低上学兴趣;成绩后进者;通过写与画表现出来的暴力倾向;已经违纪过的学生;酗酒以及吸食毒品;不受控制的愤怒等,通过这些重要的警示标志,帮助及教育学生,避免其误入歧途。
(三)从违纪学生中得到帮助
从违纪学生中得到帮助,借助于他们在违纪前出现的情况,加以警惕,帮助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规避违纪。并且针对违纪学生有必要让他们在班级当中,认真改错,纠正意识上的错误,进而加强对违纪行为评价与群体规范,形成群体压力。处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处分是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教育的开始。
(四)建立学生信用档案
建立学生信用档案的初衷是希望借助于此,一方面给予违纪学生信心,能够改过自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降低违纪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逐步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防止违纪学生的再违纪。
三、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防范
(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不管学生在违纪前抱有何种心态,但在违纪后可能会呈现出羞愧、后悔、自卑、茫然、痛苦、内疚、焦虑、抑郁、矛盾、戒备、侥幸、无所谓等心理状态。因此,高校应加强违纪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他们的内心变化及行为方式,根据个体的特点和心理状态进行教育和转化,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将有利于学生个体健康成长成才,同时也有利于规避违纪学生的二次违纪。
(二)加强家校合作
对于违纪学生,家长不能一味的批评、谴责、谩骂,高校也不能仅仅是纪律处分,应当是家长与高校一起探究学生违纪背后的原因,分析学生违纪的行为、目的、情感等,在此基础上关注、包容违纪学生。在违纪过程中,暴力、过激行为等只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高校与家长应当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情感。家校合作更有利于违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抓住教育时机,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面对的勇气。
(三)树立“成才”理念
每个高学学生,在进入高校前,都曾有梦想,憧憬未来,然而由于进入高校后,复杂的社会环境与舆论导向,生理与心理、个性与共性的碰撞与毛多,使得部分学生进入高校的初衷发生偏差,甚至出现违纪行为。而在此时,高校可以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来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层面,树立“成才”理念,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自我实现。
(四)发挥学校职能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奋进、文明守纪的良好校风。再次,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力度,使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为人之本。最后要着力构建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
[1]刘天.高校学生违纪预防体系构建和后续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