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城市公祭公园而言,多数设计以单一的纪念诉求为表达方式,由于主题过于沉重,可能造成缺乏公众主动参与等现象。本研究针对处于城市中心区的公祭广场与城市公园,如何营造出具有标志性、互动性、兼容性、秩序性和谐环境,同时给参与者思考和休闲空间等问题,结合设计实践探究并提出可提参考的规划设计理念。
关键词:公祭公园 规划设计 兼容性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23-03
1项目背景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建筑密度也越来越大,建造商一味的建造房屋,虽满足了人们生活上的物质需求,却不能为其提供精神需要。并且,由于城市楼房的边界越来越近,一些位于城市中心的公园场所却被压缩,特别是一些名人故居、纪念遗址都游离于城市空间和人们的生活之外,被“象征性”地保留下来。因此,打造主题鲜明、兼容多元的纪念性公园景观刻不容缓。
哈尔滨市内目前现存的烈士纪念碑都是以一位烈士为主题的,与之不同的是坐落在长青公园的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是以“东北地区抗日战争、爱国自卫战争”烈士为祭奠对象,因此更具祭奠对象的广泛性和公祭主题的祭奠性。
哈尔滨长青公园位于道外区、道里区、南岗区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周边两公里以内绿化率低,没有一个较大的城市公园,而与其邻近的老八区体育场也一直疏于管理。位置好、主题明、拆迁少、适民生这四个优点,使长青公园更适宜扩建为红色哈尔滨的公祭活动场所。
2规划理念
2.1注重人性的特征
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最终目标,这成为设计师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景观设计中不单单考虑形式的美感,更加注重的是景观中的主体一人,注重人的心理体验。因此在纪念性空间的设计中,要依据人们的心理特点,注重参观者的感受。让这些冷冰冰的纪念空间、沉重的历史,从人们不接受到主动接受,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思考,成为人们的情感寄托。
2.2强调公众的参与性
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在空间的塑造中,越来越开始关注以人的体验为核心的设计,更加关注公众的参与性。通过各种不同的空间的参与、体验达到景观设计的最佳效果。
对于纪念性景观而言,现今大多数的纪念性景观多以单一纪念诉求的表达方式,其过于沉重,而针对在市区内部的大型纪念园区,更大程度上要表达的是空间的多元化,将纪念主题与公众的休闲体验结合在一起,努力达到自身的和谐性,营造出一个参与者与景观和平相处、共生共荣的和谐环境,同时给予参与者思考的空间。
哈尔滨长青公园位于市中心,其内的抗日纪念碑早已被数十载的乔木遮挡,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只将其当作休闲散步的公园,忘却了其本身的纪念价值。因此在设计中既要展现公园的纪念性,又要使其兼具功能性,不能为了“纪念”一味推倒重来,而是应该在保留和延续公园的基础上,增设纪念场所,从而达到人与景观的和谐型。
2.3延续地方文化特色
哈尔滨作为全国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大城市,它的红色历史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提起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哈尔滨也是一座革命的城市、红色的城市。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以后都做过了重大贡献。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哈尔滨公开称赞哈尔滨为共和国长子,为解放东北乃至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将规划改造与当地历史文化脉络联系起来,保留和延续地方文化,展现哈尔滨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2.4打造高绩效的景观
景观绩效是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来记录景观效益,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冲突,在设计中如果利用好彼此之间的关系,那么可持续发展就会落到实处。
针对公祭及纪念性公园而言,这种高绩效更多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人们思想的教育,提醒人们不忘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对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回忆。其二是对公祭公园设计的氛围营造,但这么大的市区公园空间,不能单纯为公祭所用,公祭之后的利用也必须纳入设计的考虑,设计手法也相应调整。
3规划定位
在政治意义方面,使其具有标志性,展现哈尔滨抗战十四年的红色历史,成为红色文化主题的公园;在民生需求方面,使其具有群众性,补全城市公园的缺失,完善升级健休闲设施,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公园;在使用要求方面,满足公祭、爱国主义教育、体育健身及休闲娱乐同时兼顾的功能,成为多种功能兼容的公园。
将分割、杂乱、无整体规划的现状协同整合,从而打造哈尔滨长青公园成为哈尔滨市第一个红色主题的城市公园。
4总体布局与改造设计
4.1平面布局
在平面上总体分为四个部分:主要仪式空间、大型观礼空间、抗战雕塑体验园以及新长青综合馆。主要仪式空间指抗战纪念碑的原址,其周边环境并未做改动。大型观礼空间原址是门球场、篮球场、轮滑场地,现将其改造成为公祭广场,其内由含五心广场,五感花园等组成。抗战雕塑体验园原址是体育场,现将其改造成建党、抗日、解放、抗援雕塑区。新长青综合馆则是由幼儿园改造而成,其内部包含展览中心、接待中心、服务中心、管理中心。
在轴线上,将原址纪念碑的轴线延续扩展,形成轴对称的仪式感,这条中轴线也成为纪念的主轴,使空间更加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可以更好地突出表述纪念主题。在立面表现上,新长青综合馆与纪念塔的轮廓线,形成一种指向性,将视野不由自主地指向到纪念塔,缓解了周边住宅对于纪念塔的体量压迫,与周边环境形成较为宏大的气势。
4.2交通流线 在景观设计中,交通流线的组织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览线路组织以方便旅游及与景观视廊相结合为基本准则。在设计中应该参考“象征一叙述一再现一隐喻”的手法,将所纪念的事件线索贯穿起来,既要自然顺畅又要秩序井然,令人们忘记了是在纪念空间环境中,而是置身于可以感受凝思的场所。
在长青公园设计之初,将设定的纪念主题通过情节线索贯穿始终,运用叙事的手法,从而将整个公园串联起来。公园为开放性质,主要入口为三个,为不同人群设置不同的参与路线。
北入口到抗战纪念塔、公祭广场、五心广场、抗战雕塑体验区,再至新长青综合馆的环线为主要游览路线。而其余连接主要游览线路与各个景区及出入口的线路为游览支线。结合游览线路,规划在东、西、南等出入口设置集中停车场。
其中公祭及游览参观人士将从北部的主要仪式空间进入,一眼望去的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给人们带来一种震撼感,随之来到大型观礼空间进行仪式,人们的情感得以升华,结束后则进入抗战雕塑体验园区,再现抗战时期的红色哈尔滨,留给人以思考的空间。周边居民则可以从不同入口进入,进行日常的休闲娱乐。
4.3景观设计
4.3.1入口景区与红色丰碑。
主入口和纪念碑分别作为整个公祭公园的主体部分。规划不改变原有的平面布局,沿用铺装及植被,只在原有基础上将门球场与足球场之间的围栏阻碍了两块场地的可达性,不能实现大型活动的疏散,将其拆除,创造空间的可达性与灵活性。在纪念碑周边植物体量较大,遮挡视线,导致纪念碑失去了原有的庄严之感。规划将大尺度的植物移栽别处,营造开敞的环境以凸显纪念碑的宏伟高大。
4.3.2公祭广场
规划原址的门球场数量远远超出周边居民的使用需求,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设计将门球场缩减到三个,既为老百姓保留活动场地、体现人文关怀,又能够将更多的面积合理利用。
该区域以开场的活动空间为主,便于公祭活动时的人流疏散,两侧设有十四个文化传播的展板,有图片、有文字、还有相关的碑拓,讲述了抗战十四年里发生的重大事件。
运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将其分为抗战遗存展示互动体验区、五心广场、五感花园及红色长廊体验区。其中抗战遗存展示互动区域还原历史场景,将坦克、飞机、营地以真实的手法还原到公园中;
五感花园则从感官体验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这段历史的鉴赏与感知;红色长廊体验区展现红色文化与抗战历史展示,通过花坛、树木与铺地体现长距离的视线效果。
4.3.3抗战雕塑体验园
规划将足球场改造,可作为能够容纳上万人的礼仪空间,让更多的人聚集于此,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将蓝色废弃板房拆除,替换为舞台以及红旗雕塑,并配以LED大屏幕帮助人们更好地观礼,并且与纪念碑形成对景,增加场地的庄重感。
南部的雕塑体验区分为抗战记忆雕塑、抗战胜利浮雕墙、走向胜利群雕、抗战齐心雕塑四组雕塑,运用四种不同的雕塑形式反映从革命到抗战胜利的情景,表达敬仰、纪念之情。
在北部设计了相关于抗战第一枪及光复第一区的坦克雕塑,围栏用象征战车的轮胎为标志物,还能供人们在这些标志物上小憩一下,来往的游客也可在此处留影留念,互动感受这些历史文化。与此同时旗帜雕塑与纪念碑相互呼应,烘托整个景区的气氛。
4.3.4新长青综合馆
规划原址为幼儿园,将其改造成为长青综合馆,内包含展览中心、接待中心、服务中心及管理中心。
设计完善了公园附属的服务功能,其中展览中心旨在为青少年及参观人士,进一步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以纪念1923年哈尔滨成立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哈尔滨做出的贡献,通过回顾哈尔滨的红色历史,不仅能继承光荣传统,还能正确定位哈尔滨的城市精神,继承和发扬哈尔滨的革命城市精神,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提醒人们不忘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以反映对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回忆。
5结语
每一个设计都是在创造一种场所。
长青公园规划改造设计以敬先烈、记国耻为意义,从利百姓、适需求的角度,打造主题鲜明、令人驻足、兼容多元、为民务实的公祭公园。同时以休闲体验为主体,结合旅游开发,打造具有哈尔滨地域特点的高绩效园林景观。
设计充分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将哈尔滨的红色历史、作为共和国长子的文化特质隐含在内,并且在设计中延用象征-叙述-再现-隐喻的手法,充分体现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的思想,将公园景观与哈尔滨的发展结合起来,用全新的设计延续历史文化,不仅做到有意义也要有意思,也使公园成为凝心聚力、强大自信,展现本土文化的场所。
关键词:公祭公园 规划设计 兼容性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23-03
1项目背景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建筑密度也越来越大,建造商一味的建造房屋,虽满足了人们生活上的物质需求,却不能为其提供精神需要。并且,由于城市楼房的边界越来越近,一些位于城市中心的公园场所却被压缩,特别是一些名人故居、纪念遗址都游离于城市空间和人们的生活之外,被“象征性”地保留下来。因此,打造主题鲜明、兼容多元的纪念性公园景观刻不容缓。
哈尔滨市内目前现存的烈士纪念碑都是以一位烈士为主题的,与之不同的是坐落在长青公园的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是以“东北地区抗日战争、爱国自卫战争”烈士为祭奠对象,因此更具祭奠对象的广泛性和公祭主题的祭奠性。
哈尔滨长青公园位于道外区、道里区、南岗区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周边两公里以内绿化率低,没有一个较大的城市公园,而与其邻近的老八区体育场也一直疏于管理。位置好、主题明、拆迁少、适民生这四个优点,使长青公园更适宜扩建为红色哈尔滨的公祭活动场所。
2规划理念
2.1注重人性的特征
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最终目标,这成为设计师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景观设计中不单单考虑形式的美感,更加注重的是景观中的主体一人,注重人的心理体验。因此在纪念性空间的设计中,要依据人们的心理特点,注重参观者的感受。让这些冷冰冰的纪念空间、沉重的历史,从人们不接受到主动接受,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思考,成为人们的情感寄托。
2.2强调公众的参与性
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在空间的塑造中,越来越开始关注以人的体验为核心的设计,更加关注公众的参与性。通过各种不同的空间的参与、体验达到景观设计的最佳效果。
对于纪念性景观而言,现今大多数的纪念性景观多以单一纪念诉求的表达方式,其过于沉重,而针对在市区内部的大型纪念园区,更大程度上要表达的是空间的多元化,将纪念主题与公众的休闲体验结合在一起,努力达到自身的和谐性,营造出一个参与者与景观和平相处、共生共荣的和谐环境,同时给予参与者思考的空间。
哈尔滨长青公园位于市中心,其内的抗日纪念碑早已被数十载的乔木遮挡,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只将其当作休闲散步的公园,忘却了其本身的纪念价值。因此在设计中既要展现公园的纪念性,又要使其兼具功能性,不能为了“纪念”一味推倒重来,而是应该在保留和延续公园的基础上,增设纪念场所,从而达到人与景观的和谐型。
2.3延续地方文化特色
哈尔滨作为全国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大城市,它的红色历史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提起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哈尔滨也是一座革命的城市、红色的城市。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以后都做过了重大贡献。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哈尔滨公开称赞哈尔滨为共和国长子,为解放东北乃至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将规划改造与当地历史文化脉络联系起来,保留和延续地方文化,展现哈尔滨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2.4打造高绩效的景观
景观绩效是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来记录景观效益,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冲突,在设计中如果利用好彼此之间的关系,那么可持续发展就会落到实处。
针对公祭及纪念性公园而言,这种高绩效更多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人们思想的教育,提醒人们不忘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对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回忆。其二是对公祭公园设计的氛围营造,但这么大的市区公园空间,不能单纯为公祭所用,公祭之后的利用也必须纳入设计的考虑,设计手法也相应调整。
3规划定位
在政治意义方面,使其具有标志性,展现哈尔滨抗战十四年的红色历史,成为红色文化主题的公园;在民生需求方面,使其具有群众性,补全城市公园的缺失,完善升级健休闲设施,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公园;在使用要求方面,满足公祭、爱国主义教育、体育健身及休闲娱乐同时兼顾的功能,成为多种功能兼容的公园。
将分割、杂乱、无整体规划的现状协同整合,从而打造哈尔滨长青公园成为哈尔滨市第一个红色主题的城市公园。
4总体布局与改造设计
4.1平面布局
在平面上总体分为四个部分:主要仪式空间、大型观礼空间、抗战雕塑体验园以及新长青综合馆。主要仪式空间指抗战纪念碑的原址,其周边环境并未做改动。大型观礼空间原址是门球场、篮球场、轮滑场地,现将其改造成为公祭广场,其内由含五心广场,五感花园等组成。抗战雕塑体验园原址是体育场,现将其改造成建党、抗日、解放、抗援雕塑区。新长青综合馆则是由幼儿园改造而成,其内部包含展览中心、接待中心、服务中心、管理中心。
在轴线上,将原址纪念碑的轴线延续扩展,形成轴对称的仪式感,这条中轴线也成为纪念的主轴,使空间更加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可以更好地突出表述纪念主题。在立面表现上,新长青综合馆与纪念塔的轮廓线,形成一种指向性,将视野不由自主地指向到纪念塔,缓解了周边住宅对于纪念塔的体量压迫,与周边环境形成较为宏大的气势。
4.2交通流线 在景观设计中,交通流线的组织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览线路组织以方便旅游及与景观视廊相结合为基本准则。在设计中应该参考“象征一叙述一再现一隐喻”的手法,将所纪念的事件线索贯穿起来,既要自然顺畅又要秩序井然,令人们忘记了是在纪念空间环境中,而是置身于可以感受凝思的场所。
在长青公园设计之初,将设定的纪念主题通过情节线索贯穿始终,运用叙事的手法,从而将整个公园串联起来。公园为开放性质,主要入口为三个,为不同人群设置不同的参与路线。
北入口到抗战纪念塔、公祭广场、五心广场、抗战雕塑体验区,再至新长青综合馆的环线为主要游览路线。而其余连接主要游览线路与各个景区及出入口的线路为游览支线。结合游览线路,规划在东、西、南等出入口设置集中停车场。
其中公祭及游览参观人士将从北部的主要仪式空间进入,一眼望去的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给人们带来一种震撼感,随之来到大型观礼空间进行仪式,人们的情感得以升华,结束后则进入抗战雕塑体验园区,再现抗战时期的红色哈尔滨,留给人以思考的空间。周边居民则可以从不同入口进入,进行日常的休闲娱乐。
4.3景观设计
4.3.1入口景区与红色丰碑。
主入口和纪念碑分别作为整个公祭公园的主体部分。规划不改变原有的平面布局,沿用铺装及植被,只在原有基础上将门球场与足球场之间的围栏阻碍了两块场地的可达性,不能实现大型活动的疏散,将其拆除,创造空间的可达性与灵活性。在纪念碑周边植物体量较大,遮挡视线,导致纪念碑失去了原有的庄严之感。规划将大尺度的植物移栽别处,营造开敞的环境以凸显纪念碑的宏伟高大。
4.3.2公祭广场
规划原址的门球场数量远远超出周边居民的使用需求,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设计将门球场缩减到三个,既为老百姓保留活动场地、体现人文关怀,又能够将更多的面积合理利用。
该区域以开场的活动空间为主,便于公祭活动时的人流疏散,两侧设有十四个文化传播的展板,有图片、有文字、还有相关的碑拓,讲述了抗战十四年里发生的重大事件。
运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将其分为抗战遗存展示互动体验区、五心广场、五感花园及红色长廊体验区。其中抗战遗存展示互动区域还原历史场景,将坦克、飞机、营地以真实的手法还原到公园中;
五感花园则从感官体验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这段历史的鉴赏与感知;红色长廊体验区展现红色文化与抗战历史展示,通过花坛、树木与铺地体现长距离的视线效果。
4.3.3抗战雕塑体验园
规划将足球场改造,可作为能够容纳上万人的礼仪空间,让更多的人聚集于此,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将蓝色废弃板房拆除,替换为舞台以及红旗雕塑,并配以LED大屏幕帮助人们更好地观礼,并且与纪念碑形成对景,增加场地的庄重感。
南部的雕塑体验区分为抗战记忆雕塑、抗战胜利浮雕墙、走向胜利群雕、抗战齐心雕塑四组雕塑,运用四种不同的雕塑形式反映从革命到抗战胜利的情景,表达敬仰、纪念之情。
在北部设计了相关于抗战第一枪及光复第一区的坦克雕塑,围栏用象征战车的轮胎为标志物,还能供人们在这些标志物上小憩一下,来往的游客也可在此处留影留念,互动感受这些历史文化。与此同时旗帜雕塑与纪念碑相互呼应,烘托整个景区的气氛。
4.3.4新长青综合馆
规划原址为幼儿园,将其改造成为长青综合馆,内包含展览中心、接待中心、服务中心及管理中心。
设计完善了公园附属的服务功能,其中展览中心旨在为青少年及参观人士,进一步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以纪念1923年哈尔滨成立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哈尔滨做出的贡献,通过回顾哈尔滨的红色历史,不仅能继承光荣传统,还能正确定位哈尔滨的城市精神,继承和发扬哈尔滨的革命城市精神,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提醒人们不忘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以反映对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回忆。
5结语
每一个设计都是在创造一种场所。
长青公园规划改造设计以敬先烈、记国耻为意义,从利百姓、适需求的角度,打造主题鲜明、令人驻足、兼容多元、为民务实的公祭公园。同时以休闲体验为主体,结合旅游开发,打造具有哈尔滨地域特点的高绩效园林景观。
设计充分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将哈尔滨的红色历史、作为共和国长子的文化特质隐含在内,并且在设计中延用象征-叙述-再现-隐喻的手法,充分体现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的思想,将公园景观与哈尔滨的发展结合起来,用全新的设计延续历史文化,不仅做到有意义也要有意思,也使公园成为凝心聚力、强大自信,展现本土文化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