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祠堂遗产的特色解读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oqing1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祠堂内涵及构成要素入手,探讨了当代祠堂的价值,并以惠山祠堂群为例,介绍了其相关情况并分析了当前规划实践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举措。
  关键词:惠山祠堂群 文化价值 修旧如旧 特色保护 发展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025-03
  祠堂,又称祠庙、祠室,也有称作家庙、宗祠的,是旧时祭祀祖宗的所在。《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正屋)。”即天子宗庙有七所,三所昭庙,三所穆庙,连及太祖之庙共七所。诸侯宗庙五所,二所昭庙,二所穆庙,连及太祖之庙共五所。大夫宗庙三所,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只有一庙。庶人则连一庙亦没有,其祭祀合并于嫡子之家举行。《礼记》关于天子、诸侯、士大夫和庶人设立宗庙的规制,对中国以后的祠堂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标志着中国祠堂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的正式诞生,从而影响了中国整整两千年来祠堂建制的发展。
  作为祭礼的物质形式和空间场所,一个完整的祠堂包含三个要素:祠堂是祭祀的建筑,有着纪念和感恩的意义;祠堂祭祀的对象有三类:家族先祖,名贤先哲,山川、天地和神灵;祭祀场所为房屋,堂者,房屋也,是在房屋内举行祭祀礼仪,三者缺一不可。作为一个家族的中心,祠堂象征着一个家庭的团结,通过祠堂祭祖和其他活动以及行之有效的管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族众牢固地团结在一起,成为严密的家族组织。祠堂文化从夏、商、周朝开始兴起,到宋代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代发展到高峰。从历史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及其发展状况。
  如何理解当代祠堂建筑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如何在城市化背景下保护与继承祠堂建筑及其文化便成了本文研究的对象。
  1当代祠堂价值
  1.1文物价值
  祠堂作为文物建筑,承载了诸多历史、人文、科学、艺术、建筑、民俗等多方面的信息,是我国珍贵历史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祠堂的文物价值得到了更集中的关注,全国及各省市都将祠堂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且成为数量迅速增加的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对祠堂建筑文物价值确定级别,能够让有关部门有的放矢地制订相应的修缮措施,并有针对性地利用有限资源对现有祠堂进行有效修缮与保护,这些被列为文物的祠堂经修缮后对外开放,起到了很好的历史文化教育效果。
  1.2教化价值
  在很多祠堂的墙壁上,往往挂有家训、族规、家法内容的牌匾,它包含了以忠、信、孝、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这些观念长期延续,代代相传,从而积淀为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当然,其中有不少如“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属于需要批判的封建糟粕。但有些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友兄弟、尊师长、睦近邻、祟简朴、恤孤寡、戒淫逸、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对今天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也能起到的推进作用。
  从宏观角度审视,很多祠堂建筑均已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动、直观的祠堂文物,使数以万计前来参观、学习的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受到深刻教育,这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1.3寻根价值
  祠堂是宗族祖先的“根”。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寻根热的兴起,文化认同成了所有海外华人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宝岛台湾与大陆不仅有着连成一体的地缘关系,更有着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1987年,台湾开放了大陆探亲的政策,台湾同胞赴大陆寻根形成一个热潮。近20多年来,台湾每年到大陆探亲寻根的人数都超过百万。一批批回大陆的探亲人中,有的手持族谱来寻根,有的寻找祖墓来祭祖,更有不少凭借祠堂来寻源。这种寻根心里,在长期漂泊在海外的侨胞身上也表现得很突出,他们大多数人对祖国、家乡都怀有亲情,强烈地渴望到家乡寻根问祖。四海漂泊梦,天涯游子心。许多回乡寻根问祖的海外侨亲,正是借助族谱、祠堂的记载,找到自己的祖根与血缘关系的。
  1.4旅游价值
  由于旅游业的需要,村落成为城市人口旅游的热点,很多祠堂已经转化为旅游景点或者人文公园。各地在规划城乡发展计划时,很多地区都将以祠堂为代表的传统历史文化作为政府发展规划的一部分,这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业的勃兴,这些保存下来的祠庙,有的由于规模宏大,建筑特别,装饰富丽,好看好玩,被当作名胜古迹开发使用。这些祠庙所以能吸引游人,主要原因还在于其本身的价值。祠堂建筑还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外国客人来大陆参观访问,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1.5文化娱乐价值
  宗祠“神庙剧场”,本是中国民间戏曲重要的演出场所。不少规模巨大的祠堂,往往建有戏台,逢时过节,为族众和村民演出。发展到现代社会之后,农村戏曲仍然与神庙有着不解之缘,在宗祠中布设大量的戏曲壁画、戏曲雕刻,经常演出戏曲以戏敬祖娱神,便成为祠堂文化和农村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现代城市不断组织着各种“艺术节”的时候,这些逐渐城市化的农村(社区),又在强烈的自觉意识中延续民间的祠堂祭祀演戏、谢神演戏的传统,不断地在“菩萨生日”或其他民间节日里请戏演出,构成了特别的“民间戏曲艺术节”。实际上,绝大多数村落社区在祠堂新建的戏台,同时又兼做了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在很多地方,社区公共生活空间几乎是空白。经过修缮后的祠堂,则成为老年活动的一个理想场所。老年协会是地方政府认可的合法组织,传统的祠堂与村庙组织往往假借老年协会名义进行活动。   今天,经过20世纪历史的洗礼,传统的祠堂功能已大为减弱,但古老的祠堂因系着过去而越发受到重视,它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开始承载着许多新的文化功能,这是古代祠堂功能在新形势下的不断延伸与发展。
  2惠山祠堂群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惠山祠堂群现状
  惠山祠堂群位于无锡市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东西以黄埠墩和惠山寺为界,南北位于锡惠大桥和通惠西路之间,主体在无锡市惠山横街、直街至宝善桥以东惠山浜一带,面积约20万平方米,占古镇总面积的56.8%。今存比较完整和可以修整的祠堂及其重要的建筑遗址118处,年代自唐至民国。祠堂的建筑总面积共47000余平方米,大小房屋1500余间,形制以硬山式江南民居为主,也有规格较高的歇山式厅堂或阁楼,不少有附属园林。黛瓦粉墙,小桥流水,古朴清幽,饶有特色。形成了沿河、沿街、近泉、靠山密集的祠堂分布群落,是较为系统有序、完整、典型地保存中国数千年祠堂文化发展的实物载体。祠堂群从性质来区别,可分为宗祠、专祠、神祠三大类。祠堂涉及的历史名人达80多人,其中宰相、尚书、御史25人,儒家学者17人,忠节之士30多人。祠堂群还集中荟萃了运河文化、名人文化、泉茶文化、园林文化等多种文化,祠堂群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1)
  2.2惠山祠堂群面临的困境
  2000年,无锡市就惠山正式向建设部申报全国100个著名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称号。2008年9月惠山古镇首次向公众开放,至今主体项目分为新锡路西侧0.3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与东北侧0.7平方公里的风貌协调区。核心保护区主要涵盖听松坊、天下第二泉、横街、直街、中心祠堂群、上下河塘、惠山浜、宝善街:风貌协调区主要是在原来迁移工厂的平地上所建设的仿古商业街区,为核心保护区提供旅游等服务。虽然惠山古镇开发耗资巨大并被给予厚望,但是通过实地考察及网络调查发现:游客对于惠山古镇的满意度普遍不高,当地的原住户也对于目前的保护开发不是很满意,总的来看,惠山古镇开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过度商业化
  自从惠山古镇祠堂群被开辟为旅游景区后,不少居民将沿街房屋改造为店面从事商业经营,仅在横街和直街的餐饮店就有数十家,诚然,商业化的运营模式给惠山古镇带来了一定的繁荣,当地居民也可从中获益,但是这种过度繁荣的局面于祠堂文化的传承益处不大。
  空城凸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城区改造不但推倒了古老的建筑,也割裂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血脉关系,根据调查,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如今惠山古镇区域内居民的地域归属感和空间认同感与以往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原来的住户有1309户(多数是看护祠堂的祠丁及其后代),这些居民均被拆迁至锡惠苑、惠麓东苑等小区;现在的住户基本上是外来的居民,对于祠堂的感情比较淡薄。以往惠山直街上秋风酒楼、清琴丝竹、米市、布市等场景如今已很难觅,昔时过往客商熙熙攘攘,许多菜农挑着新鲜的菜来贩卖;诸如此类生活场景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来说来说应该是一种损失。(图2-4)
  招商效果不佳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许多店面早晨开门营业时间较晚,下午4点左右便陆续打烊了,就连一些展览馆如“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馆”、“市民捐赠物品陈列展”、“赵红育锡绣大师工作室”、惠山救火会等古迹的大门也多半是大门紧锁。本来进祠堂参观的游客就不多,再加上部分祠堂从今年开始需要收取一定的参观费用,因此到了下午五点过后,整个景区便完全沉寂下来,毫无生气。
  3惠山祠堂群的保护与发展措施
  上述问题表明惠山祠堂群在开发过程中并未克服古建筑在修复保护与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同时自身不恰当的开发与运营使祠堂群在祠堂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面临着困境。在未来发展中应按照“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原则进行适宜调整,才能在“修旧如旧”的保护开发中找到一条合理的路径。
  3.1建立全面保护的规划原则
  按照建立“无锡历史文化展示舞台”的理念,全面发掘和保护惠山老街的历史文化遗存,在确保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的基础上实施合理改造和修复。对街区的保护性修复坚持整体规划、分阶段推进,做到试验先行、慎重建设。将街区保护性修复与无锡历史名城建设有机结合,文物保护与街区风貌有机结合,街区环境整治与环保截污有机结合,街区建筑恢复与危旧房改造有机结合。老街的保护性修复,能够切实维护和保障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满足人们对生活、工作、休闲的要求,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积极探索老街搬迁新模式,创新融资平台,探索市场化保护性修复的新路子。
  3.2构筑“一河、两馆、三街、四片”的保护格局
  “一河”及惠山浜龙头水系。惠山浜是无锡工商业文化、市井文化的重要见证,龙头河是清代皇室巡游惠山所必经的“黄金游览水道”,其两侧上、下河塘区域形成了祠堂群中最具历史价值的核心地区。疏通地下水系,使龙头河龙嘴再吐汨汨山涧清泉;控源截污,搬迁河道两侧的企业,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实施关闭,将老居民迁入新居后,做到污水全部实行接管处理。生态修复,改造河床,进行清淤,使河底土壤发挥功能;进行生物治理及生态修复,投放观赏鱼等动物,种植鸢尾等植物用于吸收氮、磷,使河道达到最合理的生态平衡系统。修复后的下河塘,可以成为历届中国(无锡)吴文化节惠山庙会巡游的必经之地,再现当年“乾隆下江南”的盛况;从而将吴文化变成“活文化”,实现动态展示。(图5-7)
  “两馆”及中国泥人博物馆、祠堂博物馆。祠堂和泥人是街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中国泥人博物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集文化推广与产业整合于一体,将工艺展示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祠堂博物馆集聚了丰富的族谱家乘,成为认知历史、剖析社会的微观窗口,成为追源溯流、寻根问祖的情感源泉。根据老街民俗文化、市井文化的特色,充分尊重原住居民的生活习俗,将保护街区形态与传承展示文化有机结合,惠山泥人前店后坊的结构,使游人可以与老祠丁互动体验制作泥人的过程,过百龄棋院前街后宅的构造,使游人可以与老艺人切磋围棋技艺;惠泉酒坊前店后馆的形式,是游客亲睹老居民酿制黄酒的传统工艺,展示无锡黄酒文化的悠久历史。   “三街”即惠山直街、横街、宝善街。其构成的三条线性空间串起了惠山直街的所有精彩地段,是街区的特色所在和保护重点。恢复原有形态修缮宝善桥,以老街民俗生活风情为主题,形成多层次的亲和空间,增加符合老街业态、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华老字号,营造亲切舒适的传统老字号一条街。三条街共同勾勒出街区特色鲜明、高度复合的历史空间轮廓。在传统节日来临时,可以进行撕纸、剪纸、糖塑、面塑、九连环、藤编等吴地工艺表演,邀请一些民间团体来“三街”开展戏曲清唱、民乐合奏、汉服巡演等自娱自乐的演出活动。整饬惠山豆腐花、惠山油酥、秦园小笼包、惠山小馄饨等具有惠山民俗特色的小吃一条街经营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展示吴文化的窗口。(图8-10)
  “四片”即古华山门广场片区、直街入口片区、横街入口片区和宝善桥沿通惠西路入口片区。“四片”是核心保护区与风貌协调区的缓冲区域,在这个片区,农耕经济到工业文明时代祠堂的变迁过程与惠山寺紧密相连,诗冢、牌坊群点缀其中,与直街的整体风貌和谐共生,能够呈现“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的盛景。同时,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定期举办惠山民俗文化庙会,将饮食文化、民间工艺、“非遗”展示整合为一个整体,可以动态展示吴地民俗风情,而且可以成为传承、弘扬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在生活和具体环境中保护文化遗产,形成保护地方文化的“精神植被”,杜绝地方文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水土流失”。结语
  凯文林奇曾在《城市意象》中指出,城市不是为某一个人建造的,而是服务于众多背景、性格、职业、阶层各不相同的人。在这样的城市中,不同的观察者都会发现与自己的眼光相适宜的感性材料,就像有人会记得街道的砖铺路面,有人记忆的却是道路的弧度,还有人印象中的只是沿路一些小的标志物。王文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也指出,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性,决定了人们一般不会对其价值视而不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决定了其包含的“文化记忆”更容易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被人们忽略或忘却。我们只有在保护和重新唤醒这些“记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懂得人类文化整体的内涵与意义。否则,我们的损失不仅是失去了一种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寄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而且这种损失是难以挽回的。同样,如果我们能够在经济建设、旅游业发展、历史建筑文化保护和民俗传承这四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决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将增加参与、认同与归属,达到对自然和人的和谐。“那么,本课题的研究也就实现了其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其他文献
摘要:互联网正在兴起并迅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中国的企业面临数字营销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为了更好应对这种挑战,需要把握好品牌的传播策略。本文在概述大数据的概念和特点及变革品牌传播模式的基础上,以小米手机为例,从品牌传播的视角来分析其成功的原因、特点及策略,为欲沿袭小米模式的电商企业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 品牌传播策略 小米手机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
期刊
摘要:本文以“春雨医生”为例,分析了其品牌提升的三大策略:挖掘用户需求提高用户体验;建立能够自身造血的商业模式;建立品牌与用户的情感纽带。通过案例解析并总结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医疗品牌建设方略。  关键词:互联网 移动医疗 品牌策略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039-02  1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增多和网络设施的完备,整合互联网的资源优势,为用户提供
期刊
摘要:定格动画的材料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材料,经过设计与再创造应用到影片中。黏土这种材料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定格动画中,但与传统的黏土相比,现在定格动画中使用的黏土多加入了其他的化学材料,使其制作更迅速且更容易成型。材料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影片在角色上的设计,但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材料的限制性越来越小,科技与材料的完美结合赋予了定格动画新的内涵。  关键词:定格动画 材料 设计 制作  中图
期刊
摘要: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追求现代化生活方式,那些代表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非物质渐渐湮灭在了历史的边缘。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申遗不等于保护,仅仅是申遗,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能像文物一样被保护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死的,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 保护政策 传承 发
期刊
“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是互联网战略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通过互联网+,将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互联网+”中“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弹珠游戏,分析弹珠游戏在儿童认知的感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方面的表现,揭示了该游戏设计与儿童认知机制的相互对应关系,挖掘游戏设计的认知功能和心理依据,寻找符合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认知规律和对应生理发育特点的游戏设计方法,进而对游戏设计和传统玩具设计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游戏设计 弹珠游戏 认知机制  中图分类号:G8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期刊
摘要:阿尔瓦罗·西扎是葡萄牙的一位重量级的建筑设计师,他以其对建筑构造的特殊处理来赋予建筑作品一种更为理性且深刻的涵义。本文基于对其主要建筑作品的解读,揭示了西扎建筑构造的特殊性,以及其无法理解与捕捉的形态背后的真相。在当今,越发浮躁的设计创作中,如何更好地寻求形式上的一种突破?阿尔瓦罗·西扎的理性设计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阿尔瓦罗·西扎 建筑构造 理性处理  中图分类号:J59  
期刊
摘要:以广西民俗文化视角下的石饰艺术设计为切入点,分析了广西桂林民俗文化内涵和石饰工艺品生态包装设计的研究现状和意义,从石饰艺术产品的结构、设计和功能等角度进行探析,分析了石饰工艺品生态包装设计的研究内容和视觉品牌理念。进而阐释了桂林民俗文化的石饰工艺品包装设计的实践价值,提出“以型就美”的包装设计原则来体现生态化包装设计理念,为石饰工艺品生态包装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民俗文化
期刊
摘要: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是一个特别的设计师,与其说他是在做设计不如说他是在雕琢建筑,如同制作他的玻璃制品一样细致。通过对卡洛斯卡帕建筑的漫读,并以布里昂墓园为例,从点滴的细节上去品味建筑,感受现代少有的一种设计状态,即斯卡帕设计中如古典音乐般的厚度。  关键词:斯卡帕 布里昂墓园 细齿线脚 细节 双圆环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期刊
摘要:美学属于哲学二级学科,设计学却与之密切相连。本文以工业设计为研究范畴,在开篇论述了美的相关概念、意义及本行业现状等问题,再以先民的石器打造活动论述了审美的起源及其社会属性,最后以典型的案例分析了功效之美、自然之美、人体之美、工艺之美等概念并总结其应用策略。  关键词:工业设计 美 功效 自然 人体 工艺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