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工作报告:立足国情、求真务实
细心的人们发现:在谈到今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着眼点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这一基本着眼点,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适时、适度的调控原则,不急刹车、不一刀切。这一温和的调控,意在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
众所周知,只有平稳较快的增长,才能追求协调和可持续增长。它所体现的科学发展观,是基于国情的选择。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资源相对不足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如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近几年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这种不平衡如果不加以解决,继续下去,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就可能被中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会受到影响。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可谓抓住了要害。
在去年经济增长达到9.1%,不少地方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时,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测目标为7%左右。代表、委员们纷纷认为,这是一个适中的数字,表明中国正在改变对GDP的片面追求,力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人们也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对宏观调控的力度和重点进行了适度的调整,以平衡经济发展中的局部失调,同时为长远的发展打基础:进一步调减国债发行量,促进结构的调整和协调发展;运用多种手段抑制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防止这种过热的苗头演化为全局性的问题;针对当前能源、重要原材料和运输供应紧张的状况,把节约放在优先的位置;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逐步改变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的状况。
体察民情,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长期以来,有的干部为了个人的升迁,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搞“形象工程”,甚至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经济指标上去了,人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实惠。人们惊喜地看到,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工作时注重解决“为谁发展”的问题,导向十分鲜明。政府站在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角度,特别强调要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在政府该管的事情中,体察民情,细致入微,连‘冬季取暖’这样的问题也被政府工作报告考虑进去了。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新上马的大工程少了,而事关百姓利益的工程多了。这样的工程,是真正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也是最大的政绩。
为民修宪,中国开始踏上宪政之路
修宪固本,惠及长远。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现行宪法做出郑重修改,是今年“两会”的一项重大议题。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实践经验,将十六大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方针政策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是党的主张,人民的意愿。
“两会”修宪引起海内外普遍关注,它标志着中国在宪政之路上前进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宪政的主要特点是宪法在一个国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凌驾于宪法之上。其核心内容和主要标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一是对公民权利的主张和保障。人们留意到,中共十六大后,新一届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的内容就是宪法知识讲座。当时授课的著名宪法学家周叶中教授说:“此举充分表明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宪法至上地位的认同,同时意味着党的执政方式正发生重大变革。”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法定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最近颁布了新的党内监督条例,对党员干部进行更严格的约束。《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文规定,党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本次修宪对公民权利作出了更充分的主张与保障。比如,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等。事实上,中国宪法保障的公民权利多达18项,涵盖范围已超过了国际人权公约。
从加强党内监督到约束政府权力再到修宪,党纪、政规、国法协力推进,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封建史的大国以独特的方式在宪政之路上前进。王利明教授说:“中国向宪政时代前进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国外舆论对中国提出“依法治国”的方针也予以积极评价,有媒体称:“在宪政道路上,中国可以说一分钟都没耽误。”当然,正如有的观察家指出的那样,由于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传统和几十年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中国的宪政之路仍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本届政府:面对挑战迎难而上
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当改革开放进入第26个年头,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暴露,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的关键阶段,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现代化大业的成败。
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禽流感疫情,让我们再次深刻认识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过去一年,新一届政府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一手狠抓对各种复杂问题的处置,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发展和进步。科学发展观逐步深入人心,干部群众展示出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共兴大局的合力。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与会的代表、委员深切感到,为多数人说话,为农民说话,为低收入者说话,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说话,这是他们在两会上最强烈的感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以人为本提高到执政理念的新高度。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政府工作报告就逐步取消农业税、解决清欠农民工工资等下达严格的指标,就落实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就医难、扩大就业问题等提出明确的措施,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使科学发展观更为具体、更为深化,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单列为一大部分,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体例上的突破,从内容看,更是“报告的最大亮点”。报告提出的加强政府建设五大任务,即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以及加强政风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表明了建设服务政府、阳光政府和法制政府的决心。
在谈到依法行政时,温家宝表示,“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这一郑重宣示用百姓都能听懂的语言,确立了这样的现代法制理念:政府的行政行为、行政权力,必须要有法律依据,就是说,政府不能自己赋予自己权力,如果这样做,那就是违法的。
报告对于“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政府要接受人大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的强调,明确地界定了人民与政府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这也表明,本届政府希望用制度安排来确保人民的政府能为人民谋利益。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牢固树立、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两会”代表、委员的共识,更是全国人民的心声。大家认为,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更要关注人文指标;不仅要增加经济投入,更要增加社会发展投入,逐步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中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代表、委员们认为,对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