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戴镣铐好跳舞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uto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就地取材 多思善取
  当下,中学写作的难度并不表现为“怎么写的艺术形式问题”,而是表现为“写什么的材料内容问题”。作家余华回答记者关于他的小说简洁的语言风格时,余华风趣地说,他识字不多,所以语言简洁。而在一些文学随笔中,余华还表示,当他有话想说时,一种表达就会找上门来,这是多么美妙的表达。我们纵观余华的许多小说确实很少看到所谓的“高级词汇”。余华写作昭示中学生写作困境,我们可以理解,中学写作的苦难就是要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也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只有解决好了“米”,才能解决“怎么炊”。这本是一个常识问题,但在中学日常教学中,这个难题常常被“错位”。这种倒置使得学生感到作文可憎可恨,但又惹不起躲不得。无话可说和有话废话的写作由此产生,这两难境地使学生中学毕业多年后还在梦中常被考场作文惊醒。中学语文老师罪莫大焉。
  在谈到怎么学写作这个大话题时,语文老师常把“多读多写”挂在嘴边,认为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太极似的回答常让学生感到沮丧,她就像哲学家回答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一样大而无当。其实,我们语文老师也不妨把眼光聚焦到课文及中高考中的必读名著,并把她当做活水(一部《红楼梦》就催生了“红学”)。当然,在具体语文教学语境里,我们不可能全面且深刻到专家级,但我们可以做到:就地取材,多思善取。
  所谓“就地取材”,就是在课内及名著阅读中培养“就地取材”意识。笔者以高三复习《红楼梦》为例,在讲到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刘姥姥三次进大观园中,哪一次最具有“双赢”色彩,请简述之。第二问:以“双赢”为题,以刘姥姥为例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这两问不仅辨析了刘姥姥三次进大观园的内容,而且较好处理了写作素材问题。
  同时,因写作的需要和多思善取的焦虑压迫,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消化接受更为全面和深刻了。这本身也是双赢!
  但还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课内及名著都能在第一现场解决所有的写作素材问题。比如,福建省福州市2011年市统考作文题为“威信”,若平时没做好辩证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寻找直接合适可用素材(考场作文的特点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这就是她的难度之一)。所以,如果单有就地取材意识,而没能深入思考,没能多思善取,还是无法回答学生在写作中的困惑。可见,多思善取是在就地取材基础上的厚积薄发。
  问题的关键在于,若理论没能够解决实际的写作问题,这个理论在根本上还是死水一潭。故老师在平时教学时如何培养多思善取习惯并形成能力显得尤其关键。
  多思善取在内涵上有四个特点:第一,多思其实就是辩证思维法(运动而静止观,联系而非孤立观,全面而非局部观)。第二,善取其实就是一个素材有多个面,从这个面可用,从那个角度也可用。第三,多思是善取的基础和前提,善取是为写作中心服务的。第四,多思要能够加深对素材的理解,提升课内课文及名著的品格。以上四点最终都要落实在写作这个中心来,不然,一切都是徒劳。
  还以“威信”为题,以《孟子·梁惠王下》为例: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这则材料从本质上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关于这一点学生容易理解,但若要和“威信”题目相联系还有点赶鸭子上架之嫌。为此,老师要多思善取,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问题可设计如下:一,国君有没有威信的条件?为什么?二,在哪种情形下,国君容易丧失威信?三,孟子对攻打燕国的态度如何?齐宣王的态度和孟子不同吗?
  以上三个问题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素材,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在“威信”这个题目要求下找材料的切入点。这样一来我们就把材料自然化为“威信”素材了。学生也容易得出“树威信要以民为本”这样的中心论点了。这样既提炼了材料中心又可单用为议论文的论据。同时,又加深了对文化经典孟子的理解,何乐而不为。
  二、定点论证 纵深推进
  如上部开篇第一段所说,中学写作的难度并不表现为“怎么写的艺术形式问题”,而是表现为“写什么的材料内容问题”。但这是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问题。主要矛盾“米”的问题的解决后,次要矛盾“怎么炊”当然也要解决好。不然,就成了半吊子工程。
  写作的难度之所以成为语言学科的重点和难度就在于,作文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她不仅涉及到文章写作思路,素材及具体语言组织问题,具体形成完整的文章这个成品还需考虑到方方面面。从这个角度而言,就地取材和多思善取只是解决了议论文写作素材和写作基本思路问题。为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写作艺术形式问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前的议论文教学缺少系统性和操作性。特别是,语文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更需要一个半扶半走的跟学训练。
  议论文写作特点之一就是要在文章中心指引下“按图索骥式”寻找论据(没有论据的文章很容易陷入“言之无物”境地)。所以,在考场作文或平时写作时,往往先在审题立意确定后再定点论证。定点论证就意味着旗帜鲜明表明写作者的观点,而且还要把素材收归麾下以供调配使用。
  以《三国演义》为例。诸葛亮三气周瑜是个著名篇章。孙刘联盟既联合又斗争,周瑜和诸葛亮各侍其主,从政治本质上看他们只是为争夺地盘而争斗。但从审美心理学而言,周瑜表面上和诸葛亮在斗智,实为斗气,一个人会因为斗气而死(当然,斗智是内因;外因是周瑜中毒箭未愈)。这是人类心理学上的奇观。若以此为反面论据来论证“人要学会宽容”。那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一、周瑜算得上风流人物吗?您可以举出几个证据?二、三气周瑜的内容是平衡的,还是叠加式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三、若周瑜胸怀更宽阔些,他会这么早死吗?在学生思考成熟后,再由老师写一个片段让学生参考模仿,即半扶半走式:   人要学会宽容(老师范文)
  周瑜是个不会宽容自己也不会宽容他人的人。
  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是一个明证。周瑜死时一言道破自己的死因“既生瑜,何生亮”。其实,周瑜不是生不逢时,而是没宽容之心,没宽容之心也就罢了。但他又太过于自信,过度自信而又气量狭小的结果就是:在智力比拼中,过于斤斤计较,斤斤计较的恶果就是损人不利己。其实,周瑜本身是个风流才俊,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周瑜赞誉有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是怎样的豪迈气势。但周瑜和诸葛亮比错了地方,他可以和他比美丽的妻子和美满的婚姻(诸葛亮的妻子贤者贤矣,但外貌不容乐观)。所以说,周瑜既不懂宽容自己也不懂宽容和分享诸葛亮的才智。
  和一代奸雄曹操相比,周瑜更显得小家子气:曹操对待关羽可谓是恩重如山,但当他得知关羽要去找刘备时,虽惜才但还能割爱,且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挫其锐气。但曹操还能宽容关羽。可见,人要学会宽容才能包容天下。
  以上片段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第一句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本段用了什么手法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最后一句有何意义?
  小结该部分行文思路:(一)总括本文行文思路,开门见山亮出观点。
  (二)周瑜自比(辩证思维)。
  (三)周瑜与曹操对比(对比论证)。
  (四)回应中心论点,再扣题。
  从上面的片段引导和分析小结,我们还可以因时利导学习议论文写作中最常使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和辩证思维法,而对比论证有包含自比和他比。这就是纵深推进方法。
  模仿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课内经典文章阅读本质上也是模仿,但课内名篇在具体的中学写作前面难以贴近学生实际,而老师的范文不失为一种选择。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纵深推进的辩证思维呢?在辩证思维写作时,也可以先从自己正面开始辩证分析,再由反例对比中深入批判,最后合成中心观点,彰显观点。这就是纵深推入。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归结为正反思辨即可,这样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三、总论
  贴近学生实际的写作呼声日益深入人心,但怎样具体操作却无人问津;杂乱无章的生活世相又让人无从下手;日新月异的语文改革使人无所适从。所以与其寄希望于学生多读多写,厚积薄发的不切实际的浪漫理想,还不如就从课内名著名篇中汲取养料就地取材,多思善取。与其在语文课堂上滔滔不绝大讲特讲文学写作技巧,还不如脚踏实地定点论证依样画葫芦有迹可循;与其在复印室里排着长龙等待汗牛充栋的复印资料来自欺欺人,还不如精讲精练一课一得辩证分析对比论证纵深推入。
  ★作者单位:福州琅岐中学。
其他文献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升写作基础,提高综合写作能力呢?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偷”即模仿,意为肤浅者只是对前人词句的模仿,稍高者则是对前人文意的模仿,而高明者则是对前人意境气势的模仿。朱熹曾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杜甫也曾有言“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几千年来,模仿早就成为了文坛里不争的成名捷径和潜规则。此义之大,放之学海而
笛卡尔说:“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方法掌握要靠平时训练。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该如何训练呢?我们要先弄明白创造性思维是什么。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超越固定的、习惯的认知方式,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提出不为一般人所有的、超乎寻常的新观念。创造性
一、知识与能力层面  高中语文的第一节课,我和学生聊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好它。我问学生“完璧归赵”“璧”为何物?他们回答璧就是玉啊。我接着问璧中心空的部分叫什么?学生们答不上来,很好奇。我告诉他们那叫“好”,看到的玉的部分称为“肉”。“肉”直径大于“好”的直径时,称为璧;“肉”等于“好”时称为“环”;“肉”小于“好”时称为瑗。一节课举了几个这样的例子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知道语文知识和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教书育人。“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承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不仅点明了二者的关系,还明确告诉我们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办法。  一、紧扣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语文教学是“人”学。
【摘 要】先秦历史散文中,“武”是一个常用字,但好多注本对它的含义解释不确。“武”字的本义,首先是舞蹈的形象.以后才引申出军武、征伐之义,武德之义,“不武”即不合武德。  【关键词】先秦 武 武德     《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一篇被选入现行新课标人教必修一,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郑国大夫烛之武的劝说,与晋文公共同围攻郑国的秦穆公毅然单方面与郑国私下讲和,撤兵回国。晋文
【摘 要】对于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解读,在文学史界一直存在着许多分歧。本文借助细致的文本分析,对作品的深层内蕴作了深入的挖掘,从而认定该诗是一首荡气回肠的爱情赞歌。  【关键词】《长恨歌》 主题 爱情    自古以来,人们对《长恨歌》的主题就一直存在着颇多的争议:有人认为,这篇作品主要表现了李、杨之间坚贞的爱情,描写二人死别后绵长的相思之“恨”;有人认为,此诗前一半着力批判唐玄宗“重色”误国,后
有一次,我们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文本选用了女作家筱敏的名作《山峦》。这篇文章2006年被重庆市高考语文试卷用过。散文的背景是俄罗斯十二月党人的起义,主要描写的是那些毅然抛却一切到西伯利亚追随身为囚徒的丈夫的年轻妻子们。阅读问题三为:“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做这道题时首先应看到这
【摘 要】毛泽东于1961年12月,面对当时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形势,受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启发,“反其意而用之”,创作出了同题材同词调而立意却相反的词作。他以陆游所不具备的昂扬格调和时代精神,诉诸优美的“梅花”物象以新意——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开放,迎春而不争春,出色地塑造了一个自信自强自豪的革命家形象,表现了崇高的领袖风范、坚强的战斗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关键词】赏析 《卜算子·咏梅》 奇
《归去来兮辞》是“隐逸诗人之宗”陶潜的传世名篇,不少人在解读诗人归隐心境时,走入了仰视文本的误区,肆意拔高、神化,作了“表现了陶潜与黑暗官场彻底决裂的豪迈气概”,“表现了诗人超脱尘世、欣然归隐的主题”的解读。在这种盲目的跪拜式解读中,人物戴着“伟大”“崇高”的光环飘渺起来,幻化成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遥不可及的圣人影像。如此解读势必影响读者与文本进行情感的碰撞、汇聚和融合,也终将让阅读课堂迷失为空中
【摘要】要想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充分开掘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体验生活、用心读书、训练思维即是这样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写作水平 体验生活 用心读书 训练思维    一、生活积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力求写出富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作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