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青春的杨振宁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s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振宁先生写了首诗歌给他的妻子翁帆: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勇敢好奇而又轻盈灵巧,生气勃勃而又可爱俏皮,是的,永远的青春。
  诗歌我基本上是外行,不敢贸然下判断,改天问一问我的诗人朋友小七先生,看看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写得如何。不过,不管好坏,它至少是一首名诗了。是的,永远的名诗。
  这桩姻缘,眼红的人不少。我倾向于认为,凡是骂的人,哪怕你抬出了多少理论,骨子里就是嫉妒。我看到的最古怪的反对意见是:如果82岁的人还来娶28岁的姑娘,那么,28岁青春男人的资源不是被侵占了吗?太不公平了。功成名就的中老年人若是都爱上了小姑娘,年轻人怎么办呢?
  年轻人怎么办?趁年轻去拿诺贝尔奖嘛,还能怎么办。而且,中老年人,无论成不成功,从人的本性来看,都是容易爱上小姑娘的,关键是小姑娘爱不爱他们。
  一个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过28岁的小姑娘嫁给82岁老头儿这等新鲜事,那么,只能说,这个社会的男人都太失败了。失败到年轻人都害怕老年竞争者,只能呐喊:我们的老婆从哪里来?
  永远的青春是没有的,但是青春可能会非常长,若要牵强地找个例证,在《旧约·创世纪》中有“第一个人”亚当的简历:“亚当活到一百三十岁,生了一个儿子,形象样式和自己相似,就给他起名叫塞特。亚当生塞特之后,又在世八百年,并且生儿养女。亚当共活了九百三十岁就死了。”
  那时候的人,活得这么长,连耶和华都不耐烦了,他说:“人既属乎血气,我的灵就不永远住在他里面,然而他的日子还可到一百二十年。”
  120岁,就不牵强了。那么,杨振宁先生还有近四十年,谁说他太老了?
  82岁还有28岁的人爱,无论如何,都是一种荣耀,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其他文献
两条鱼惹来训斥  1981年8月14日,是我父亲70岁生日。我买了两条共六斤多重的草鱼,给父亲祝寿,想让他老人家补补身体,开心开心,万万没想到却遭到父亲的一顿训斥。  那时,我家生活很困难,全家共八口人,四个孩子还在上学。父亲1971年患脑血栓病,不仅不能参加劳动,还要买药治疗。母亲年老,只能在家操持家务和管理菜园。全家只有妻子和我两人挣工分。我在潼口中学教书,报酬是按同等劳力记工分。因此,我家属
我从小生长在乱世里,在粮食极为短缺的时代,我吃过麦渣糊粥,我以地瓜当饭,每天三顿,吃得都怕了起来。12岁出家以后,寺里仍是以稀粥代替干饭,经常一个月吃不到一块豆腐或素菜。这对于正处在成长期的我来说,当然是不够,但是想到时代的艰辛,心中的感念便使我忘却了饥饿之苦,就这样,我养成了忍的习惯。  1949年,刚来到台湾时,我四处漂泊,无人收容,真正遇到难以度日的苦楚。后来我辗转来到宜兰,生活才逐渐安定下
期刊
解放前,上海菜市场上卖的淡水鱼和其他淡水产品,就像现在集市上卖的淡水鱼一样,都是活蹦乱跳的。现在集市上的淡水鱼,都是装在充了水和氧气的袋子里,从市郊养鱼专业户那里,用汽车、摩托车运进市区的,所以都是活的。可在解放前没有这样的条件。那时没有养鱼专业户,都是捉的野鱼。水网地区也没有公路,更缺少汽车,不可能用汽车来运鱼。所以,鱼和其他水产品都是从太湖、淀山湖等水网地区走水路用船运进上海市区的。路近的走四
昨天晚上,阔别38年的初恋男友打电话给我,约好今天无论如何见一面,以解当年没有实现五年之约的心结.早上8点我从家里出发,乘坐360去北京动物园,然后去天文馆门口等候他的到来
去年秋收时节回老家,看到仓库的柜盖上摆着一只米斗。那米斗比装水的水桶略低一些,不是圆形而是方体,上口略宽于底部,有底没有盖,上方有横梁,与口齐平。斗的制作工艺十分精良,四壁的木板都是榫铆连接,通体没有一根钉子,上下有三圈铁箍相围,虽然锈迹斑斑,但看得出依然结实。斗壁刷的红漆只剩片片暗褐色的痕迹,但仍清晰可见“孙记”“癸亥年”的记号。这个米斗是土改时期分得的物件,按照六十年一甲子推算,这米斗距今起码
1971年,我参加三营的伐木队到满归,记得从车站开到伐木点有一百多公里,营里由张声文、崔广兑带队.我们到的时候,先遣队已搭好帐篷.我走进帐篷,只见张声文躺在那里,手捂着肚子
八岁那年的秋天,和我一张课桌睡觉的波说,他中午吃红烧肉了,是在县城工作的叔叔带来的,红烧肉一方块一方块的。我暗地里发狠,到过生日的时候,打死也要吃一次红烧肉。  10月的天气已是寒意料峭。庄稼已经收割完了,眼看生日逼近,我终于痛下决心,在饭桌上跟父母亲说出了自己的那个要求。全家人都愣了。我大着胆子重复了一遍:“过生日我要吃红烧肉!”母亲重重地叹了口气说:“你生日还早着呢,放心吧,娘一定做红烧肉给你
钱锺书在《围城》中塑造了一个有趣的父亲———方遯翁,这位父亲不仅名字怪,为人也很别致。比如喜欢给儿子赠言,方鸿渐去三闾大学任教时,方遯翁就赠言一箩筐,什么“咬紧牙关,站定脚跟”“可长日思家,而不可一刻恋家”,成双作对,朗朗上口。方遯翁很看重自己的这些赠品,常说“赠人以车,不如赠人以言”。  钱锺书把方遯翁这种嗜好归咎于“语文狂”心理,其实不然,大凡中国人,即便目不识丁,到了一定年纪也会喜欢“赠人以
期刊
我从新闻单位退休后,曾被健康报社聘为记者、编辑,主持过名人健康、老年养生等栏目,朋友称我为“养生行家”。  2010年,我彻底退了下来。一次,我在路上遇到以前住的小区的一位大组长,62岁的李先生。他恳切地问我:“我们小区老人很多,十分关注健康长寿问题,你来讲一课怎么样?”  讲养生知识课这件事很快传了出去,我原来的单位,还有一些社区、企业、学校都来邀请,我也是有求必应,有请必去。为了使养生课讲得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