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可视化教学增加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视觉”比重,强调对视觉的刺激,从学生单纯的传统的听讲,变为声音、动画、设备等统一共同作用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注意力。可视化的重视是合乎学生学习心理,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思维形式,是促进教与学共同发展的新方式。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思维方式,注重实验现象可视化、实验过程可视化、思维推进可视化,更好地形象地解决科学问题。
关键词:数字技术;实验教学;玻璃瓶
《玻璃瓶有弹性吗》这一微课题是学生掌握了弹性这一概念之后,会用现象来判断物体是否具有弹性。但是很多物体的弹性形变很小,触觉和视觉无法直接识别,对于这一类物体是否具有弹性,很难描述清晰。可视化设计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学生在视觉可视化上,增强现象观察;在思维层面上,逻辑推理可视化,突破认知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旧知识,联结导入
师: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钢尺)钢直尺有弹性吗?
生:有。因为用双手拗钢尺,钢尺弯曲了,发生了形状的改变,松手后,钢尺又变直了,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师:玻璃瓶有弹性吗?并说明理由。
生:玻璃瓶是没有弹性,因为用力后没有形变,也没有恢复原状。
师:说得真好。弹性知识学得很扎实。
二、移花接木,研究玻璃瓶的弹性
过渡:老师也想用力来按压玻璃瓶,看看到底有没有形状变化。
1、实验器材介绍
老师准备了一个同样的玻璃瓶,里面装满红色的水,瓶口用橡皮塞塞紧了,橡皮塞中间插一根空心细玻璃管,一根截去两头的温度计,看不清我们可以看屏幕上的图片(课件出示实验装置)。
生1:喷泉,这个装置我见过,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浇热水,红水会喷出来。
生2:液体受热体积会变大,水就会从这个管子里喷射出来。
师:但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瓶子有没有弹性。
为了安全,也为了防止老师手的温度传递给瓶子,老师拿毛巾把瓶子包起来,然后用力压玻璃瓶,为了观看清楚,老师拍成了视频,请看大屏幕,注意观察玻璃管内水柱的变化。
2、教师演示实验(录像),学生观看,并交流发现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隔着毛巾按压瓶子,水柱上升,松开手,水柱下降,又回到瓶子。
3、师小结并板书
【教学意图:这一实验玻璃器皿为主,有一定的危险性;操作要求比较高,一般建议演示实验。传统的演示实验中又受到距离远而严重影响视觉效果,看不清细小的实验现象,借用数字技术设备,将实验录制成视频,在大屏幕上播放,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可以将实验现象放大化,将微小的变化清晰可视化,并且视频资源可以反复利用,一劳永逸。】
5、逻辑推理,思维可视
师:这个现象的发现与玻璃瓶是否具有弹性有关系吗?为什么?
生:有关系。按压瓶子,玻璃瓶发生了形变,体积变小,把水挤进了细玻璃管;放开手,玻璃瓶形状还原,水柱下降,又回到瓶子。
师小结并板书
师: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了玻璃瓶也有弹性。
【教学意图: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进阶。图1是对现象的描述,是表象的反映;图2是对现象的解剖,是内在逻辑的呈现。逻辑推理在师生问答间日渐明朗,一条可视的思维链条清晰突破了实验难点,理清了玻璃瓶有弹性的思维过程。】
三、合理猜想,拓展延伸
師:玻璃瓶有弹性,铁块呢?桌面呢?黑板呢?关于物体的弹性,这时有没有新的认识或大胆的猜想?
生:一切物体都具有弹性。
师:到底是不是一切物体都具有弹性,还需不断学习,不断探究。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学生对于实验现象是否可以观察清晰到位,直接影响实验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和深入开展。只有对于实验现象捕捉全面,全程,才能有效推进实验发现,问题解决。教学中,笔者先后做了对比,用于不用微视频,效果相差甚远。及其简单的微视频,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探究兴趣,更对于从现象入手,顺势分析,问题解决做好了铺垫。
看不见,可能只是人的眼睛没看清;没看清,并不代表着没发生。只要用对方法,再细小的变化也能被发现。恰当的使用数字技术设备,将实验现象可视化呈现,为实验教学保驾护航。
2、实验教学中,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理清思路,发现内在规律,解决问题,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思维脉络,可视化呈现思维过程,将抽象的思维过程显性化,高效突破实验难点要点。
“这个现象的发现与玻璃瓶是否具有弹性有关系吗?为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调动,将断裂的思维联结,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探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一条可视化的思维路径中去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3、从这一课例中,感受到实验现象可视化为思维可视化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只有对实验现象、过程清晰观察,从实验现象入手,才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思维可视化就是对现象可视化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张平.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C]. .《当代教育评论》2018第8辑.: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8:270-271.
基金项目:
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师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数字技术介入及可视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A/E/2018/012。
关键词:数字技术;实验教学;玻璃瓶
《玻璃瓶有弹性吗》这一微课题是学生掌握了弹性这一概念之后,会用现象来判断物体是否具有弹性。但是很多物体的弹性形变很小,触觉和视觉无法直接识别,对于这一类物体是否具有弹性,很难描述清晰。可视化设计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学生在视觉可视化上,增强现象观察;在思维层面上,逻辑推理可视化,突破认知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旧知识,联结导入
师: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钢尺)钢直尺有弹性吗?
生:有。因为用双手拗钢尺,钢尺弯曲了,发生了形状的改变,松手后,钢尺又变直了,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师:玻璃瓶有弹性吗?并说明理由。
生:玻璃瓶是没有弹性,因为用力后没有形变,也没有恢复原状。
师:说得真好。弹性知识学得很扎实。
二、移花接木,研究玻璃瓶的弹性
过渡:老师也想用力来按压玻璃瓶,看看到底有没有形状变化。
1、实验器材介绍
老师准备了一个同样的玻璃瓶,里面装满红色的水,瓶口用橡皮塞塞紧了,橡皮塞中间插一根空心细玻璃管,一根截去两头的温度计,看不清我们可以看屏幕上的图片(课件出示实验装置)。
生1:喷泉,这个装置我见过,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浇热水,红水会喷出来。
生2:液体受热体积会变大,水就会从这个管子里喷射出来。
师:但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瓶子有没有弹性。
为了安全,也为了防止老师手的温度传递给瓶子,老师拿毛巾把瓶子包起来,然后用力压玻璃瓶,为了观看清楚,老师拍成了视频,请看大屏幕,注意观察玻璃管内水柱的变化。
2、教师演示实验(录像),学生观看,并交流发现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隔着毛巾按压瓶子,水柱上升,松开手,水柱下降,又回到瓶子。
3、师小结并板书
【教学意图:这一实验玻璃器皿为主,有一定的危险性;操作要求比较高,一般建议演示实验。传统的演示实验中又受到距离远而严重影响视觉效果,看不清细小的实验现象,借用数字技术设备,将实验录制成视频,在大屏幕上播放,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可以将实验现象放大化,将微小的变化清晰可视化,并且视频资源可以反复利用,一劳永逸。】
5、逻辑推理,思维可视
师:这个现象的发现与玻璃瓶是否具有弹性有关系吗?为什么?
生:有关系。按压瓶子,玻璃瓶发生了形变,体积变小,把水挤进了细玻璃管;放开手,玻璃瓶形状还原,水柱下降,又回到瓶子。
师小结并板书
师: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了玻璃瓶也有弹性。
【教学意图: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进阶。图1是对现象的描述,是表象的反映;图2是对现象的解剖,是内在逻辑的呈现。逻辑推理在师生问答间日渐明朗,一条可视的思维链条清晰突破了实验难点,理清了玻璃瓶有弹性的思维过程。】
三、合理猜想,拓展延伸
師:玻璃瓶有弹性,铁块呢?桌面呢?黑板呢?关于物体的弹性,这时有没有新的认识或大胆的猜想?
生:一切物体都具有弹性。
师:到底是不是一切物体都具有弹性,还需不断学习,不断探究。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学生对于实验现象是否可以观察清晰到位,直接影响实验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和深入开展。只有对于实验现象捕捉全面,全程,才能有效推进实验发现,问题解决。教学中,笔者先后做了对比,用于不用微视频,效果相差甚远。及其简单的微视频,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探究兴趣,更对于从现象入手,顺势分析,问题解决做好了铺垫。
看不见,可能只是人的眼睛没看清;没看清,并不代表着没发生。只要用对方法,再细小的变化也能被发现。恰当的使用数字技术设备,将实验现象可视化呈现,为实验教学保驾护航。
2、实验教学中,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理清思路,发现内在规律,解决问题,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思维脉络,可视化呈现思维过程,将抽象的思维过程显性化,高效突破实验难点要点。
“这个现象的发现与玻璃瓶是否具有弹性有关系吗?为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调动,将断裂的思维联结,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探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一条可视化的思维路径中去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3、从这一课例中,感受到实验现象可视化为思维可视化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只有对实验现象、过程清晰观察,从实验现象入手,才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思维可视化就是对现象可视化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张平.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C]. .《当代教育评论》2018第8辑.: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8:270-271.
基金项目:
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师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数字技术介入及可视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A/E/201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