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露声色中激情已经远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了《玉米地》,就想起了《红高粱》,因为看上去有几分相似,写的都是不合理法的性关系,写的都是大自然中的性行为。或许有的读者会因此觉得这篇小说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自然,《玉米地》很可能难有《红高粱》那样的经典价值,但是它却绝非某种小说套路的简单模拟,而是颇具微言大义的风范,于不动声色中揭示了时代精神的变迁。
  应该说,人的本能欲望之于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两篇小说的共同点。但是这种本能欲望必然受到文明、道德、礼法的制约,也是两篇小说主人公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缺憾》中说过:“文明是服从效益需要(ecoAnomicnecesity)的法则的,因为文明用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大量心理能量必须从性欲中节省下来。”因此要充分施展和宣泄自己的本能欲望,就必须克服各种功利的因素。在《红高粱》中,这样的“克服”以及由“克服”所展示出来的那种生发欲望的生命力,是何等震撼人心,生命力甚至可以强大得弃生命本身于不顾的程度。就从细节描写上来看,高粱地的火红一片如“汪洋的海洋”,其所酿之酒令男男女女血脉喷张,皆使人心醉神往。
  《玉米地》中的男女主人公自然也有他们的壮举。他们最大的壮举倒未必是在玉米地里完成的,而是在城市立交桥的暗影中——如果他们能不顾射来的灯光一如既往沉醉在自己的性爱中,那么他们就是《红高粱》里激情男女更加有种的传人。然而他们落荒而逃。他们有自己的欲望,他们也渴望宣泄,但是和红高粱里的英雄相比,他们身上总透着一股软弱:
  “刚把裤带解开,两道汽车的灯光刷地照过来,他们只好赶紧把裤带系上”——他们为什么不能对着汽车骂一句呢?
  “汽车竟停下了,一个男人从车窗里探出头来,大声呵斥道:干什么呢?你们是狗哇!可把高山和春河吓坏了”——于是他们只好离开城市去寻找一个更为安全的交欢之所。
  因此《红高粱》中的高粱地是生命中不期而至的缘分,象征了反抗;而《玉米地》里的玉米地却是事先安排的退路,象征了爱欲对文明从精神上已经做出了妥协。因此在《红高粱》里,我爷爷我奶奶钻高粱地充满了对一切束缚与危险的藐视,而《玉米地》里的主人公钻玉米地却里外透着一层怯:“大概觉得老是顺着钻不太保险,就挤过玉米棵子,横着钻。”
  所以这篇小说最后的情节发展并不让人觉得突然。女家收了男家的彩礼,就此“闪人”,男主人公虽然号称要一直找下去,却也终于又出去打工,重归平静生活了,就如同开始声称半年即可重回赛场的刘翔,其实估计是永远也回不去了一样。
  时代不一样了。人的主体精神在日益蓬勃的市场大潮中渐渐萎顿了。但是这种萎顿却并非以一种否定的状态出现,而是在貌似肯定中被抽去了脊梁骨。在《红高粱》诞生的年代,性与本能欲望还处于“非法”状态,却有着无可遏制的力量。今天,性与本能欲望早已泛滥成寻常之事,却失去了内在的豪迈之气。
  评一篇小说,真的不能就事论事,就好像我们看荣格的名言“性格决定命运”,不仅要看它本身说了什么,还要看它实际上没说什么——没有说“财富决定命运”、“道德决定命运”、“信仰决定命运”、“教育决定命运”等等。同样道理,评小说也需将所论对象和其它作品进行比较,以显现出其隐义与旨趣。即如这篇《玉米地》——作者于不露声色中,已经细腻地勾勒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变迁。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将它和《红高粱》做更细致的比较,就可看出,作者并没有重复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他的小说同样包含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智慧。
  金立群,文学博士,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教师。
其他文献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愈来愈显得重要,“读风”盛行起来,有“读”占鳌头之势。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的阅读量、阅读目标、阅读策略都作了具体的要求,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学生
传统教学模式“灌输之道”、“题海之术”盛行,结果教师累,学生苦。教学走进了“低效率——重负担——低效率”的怪圈。这种模式下的课堂经常是说者津津有味、口沫横飞,听者却昏昏欲睡。长此以往,课堂必出现“昏昏者多,昭昭者少”的局面。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犹如一潭死水,令人生厌。这种课堂的结果是低分者比比皆是,即使偶有高分者,也是高分低能者。这种课堂培养出的此种人才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的。要改变这种情况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理念和行为都是新型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也应该有新的内涵和外延。广大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既要继承和发扬,又应该创新。“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让课堂因为广大教师的智慧和匠心呈现出勃勃生机。  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整个改革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核心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要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
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是相差无几的,那么造成他们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主要作用的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学校教育是关键。那么作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首先,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语文是人们运用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可利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融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三千年来,穿越《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一座座文化高峰,灵秀的中国人积淀下优秀的诗歌传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诗坛也发生了质的变革,出现了以白话为载体,以弘扬“德先生”、“赛先生”为旗帜的新兴诗歌运动。它吹响了那狂飙突进的崭新时代的号角,唤醒了那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自由的性灵,开创了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也使中国诗学、诗歌美学步
蔡宏发,男,1962年2月出生,研究生学历,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高中党总支书记、校长。在工作中能坚持“致力于学生终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力求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安全搭台、质量唱戏、师德铸魂的和谐发展之路。并有《师爱无痕》《党建凝人心,立德铸师魂》等十多篇教育管理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赵:蔡校长,您好!夷陵区小溪塔高中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建校仅有十年时间,却犹如一颗璀
唐代僧人齐己曾在《早梅》中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一听颇觉不妥,提议将“数”字改为“一”字,于是,郑谷便成了齐己的“一字之师”。传说贾岛在长安跨驴背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炼“推”“敲”字不决,误冲京兆尹韩愈车骑,韩为他拟定“敲”字,于是便有了“推敲”的说法。唐代诗人卢延让自述写诗的苦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见古人作诗常是精雕细刻,关键的字句更是诗人呕心沥血思索的结果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笔者经过多年的文言文教学探索,总结出的“引领自悟,巧妙点拨”,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解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    一、悟字词含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王力先生也指出:“古代汉
新课程的实施和新教材的投入使用,使文本更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在课堂教学上,一改过去沉闷的灌输式教学,倡导自主的、合作的、互动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一个自由、自主的学习空间,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平台。新课改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作为一个一直在一线努力实践着新课改的语文教师,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多媒体辅助
剑锋  门,在我背后隐然作响  我回头,只感觉到一阵风,从暗处  悄然袭来。似乎只有门的形象  存在。为你命名之后,梦  就经常游走于水與火之间  剑锋的两刃相遇而不相见  看不见的仍是那  握剑之手  岩石  岩石的梦是静谧的  在暗流涌动的湖底  光滑柔软的绸缎轻轻展开  遮住了岩石赤裸的身体  天风拂过湖面,滋养湖底的岩石  使他皮肤调柔,腠理致密  岩石上的离离水草  如美少女的长发在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