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弹奏一曲《东风破》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104740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社出版的《教案》及一些教师用书,将本课教学时间定为1课时,但我不能,我的学生不能。用这么少的时间来学习这么一篇极有文化内涵的课文,顶多算是教过了一学期24篇课文中的一篇,学生是无法“浸润”其中的。我将时间定为2课时。
  可教什么,怎么教呢?
  反复阅读全著和相关资料后,我心中有谱子。我把教学内容确定为三个板块:1.介绍《边城》故事情节。2.《边城》导读。3.课文赏析。其中前两个板块为重点,第三个板块为难点。
  这并没有脱离讲节选课文的常规老套,我还想为讲授添一抹亮色。经过思考,我为每个板块拟定了一个题目,分别是:《那船 那人 那狗——<边城>基本故事情节》,《风景美 风俗美 人情美 人性美——读<边城>读什么》,《谁在弹奏一曲<东风破>——<边城>(节选)赏析》。
  我给学生解释了题目来源、拟题过程和拟题目的。第一个题目化用的是湖南作家彭见明1983年发表的一个小说篇目《那山 那人 那狗》,我略讲了彭见明小说的诗意化及其与沈从文的师从关系,讲了《边城》中爷爷对船的钟爱和那黄狗的极通人性,特别讲了“那”字的意味悠长。拟第三个题目是我煞费苦心的。拟了七八条都觉缺少魅力,不能打动中学生。是儿子的哼唱点化了我。其时,周杰伦的《东风破》正风靡校园,“……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我的等候,你没听过,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黄烟蔓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忧伤的歌词和忧伤的旋律,与《边城》的意境还是很吻合的,更何况节选部分几次写到傩送的月夜清歌及翠翠和爷爷吹奏芦管,这是沈从文给我们创造出来的美境,“谁在弹奏一曲《东风破》”的“谁”,姑且理解为傩送、翠翠,爷爷,也可理解为沈大师吧!
  我给原著情节的21章每章都拟了小标题。我不打算只作简单的梗概式复述,梗概复述只有骨骼却无血肉。“用细节打动读者”,我要利用我精熟于这部小说的优势,给学生背诵许多细节:翠翠那“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的纯真;与傩送第一次见面时“你个悖时砍脑壳”的童声轻骂;那内心不同意天保,但爷爷问时却不作理会,“只顾用手去掐葱”,搞得爷爷心想“还是等等看,再说下去这一坪葱会全掐掉了”的不满;那听了杨马兵的讲述,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的成熟;以及爷爷“大鱼咬你”打趣孙女的独特方式;船总顺顺“虽还笑着谈到许多笑话,心中却似乎很沉郁,把牌用力掷到桌上去”的给爷爷“一个闷拳”的打击方式;还有对歌、赛龙舟、丧事中“念经起水招魂绕棺”的地方风俗。我想让学生了解一点“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的创作理念,让学生在所述中感受到作品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的自然光华。我还将小说的最后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改动为“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沈老也许是想给翠翠留点希望,我却想给作品留下更多的凄凉。
  如何给学生点拨这篇课文呢?
  课文后的几道练习题和教参中的几个问题,在讲授第二版块《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中“导读”即可。但好为人师的本性总让我还想给学生再“点拨”点什么,我也觉得那么几个问题,并没有把课文点透。
  把课文放在原著全文中去看,我发现课文有三个“第一”。
  第一次写爷孙冲突。当然,这种冲突不是以外部激烈的形式出现,而是内在的、含蓄的,甚至是优美的、动人的。爷爷因三番五次问及翠翠对天保的态度时,看见翠翠“总不作声”、“不作理会”,差点“把一坪葱全掐掉”后,便“常常陷入一种沉思里去”,更担心“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在这种心境下,连女儿出了那么大的事,“也不加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予以责备的爷爷,对于“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和日头同时死去”的平日说话常是“谄媚”口吻的翠翠,竟有了“粗声粗气”的教训口吻,这是爱啊!而翠翠呢,不同意天保,内心爱着傩送,但少女的矜持和羞涩使她无法开口向爷爷这样一位男性老人倾诉(也许有一位女性长辈情况就不是这样了),爷爷三番五次的探问,使她产生了误解,她无奈,悲伤,为爷爷不理解自己的内心而埋怨哀痛,于是便用胡思乱想离家出走让爷爷满世界去找的方式“惩罚”爷爷,但爷爷毕竟是她相依为命的唯一亲人,所以她很快被这种想法“吓怕起来了”。这种冲突,是建立在祖孙互爱而又误会的基础上,它反映了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孤寂的内心,也体现了一种至亲至爱。一旦误会解除(爷爷尽管欣赏天保,但只要翠翠不乐意,他就放弃,转而促成翠翠和傩送的爱情),爷爷便会又给翠翠说笑话、唱歌,翠翠的心也会被他的芦管“吹柔软了”。
  第一次出现“虎耳草”。虎耳草在小说后半部分多次出现,但第一次出现却是在第14章(课文第二部分):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并且给爷爷说梦:“……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第15章,听了祖父的歌,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第17章,为促成翠翠的爱情,在向二老正面说事时,爷爷也是用“虎耳草”作含蓄垫托:“我家翠翠说,五月里有天晚上,做了一个梦……说在梦中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上对溪悬岩摘了一把虎耳草!”当翠翠从林中归来,祖父看见除了十来根小小鞭笋外,只是一大把虎耳草时,“翠翠两颊绯红,跑了”。虎耳草是爱情信物,还是有什么特殊含义?课文没有注释,相关资料也未有说明,但估计会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需继续查找资料。但从上述材料综合分析,虎耳草与爱情婚姻有关是无疑的。
  第一次正面写唱歌、议歌。对歌正是《边城》这支美妙清音中的重要音符,在茶峒,“走马路”实则“歌为媒”。翠翠的父母以歌唱出了翠翠,傩送以歌向翠翠求爱,爷爷以歌向翠翠探底,天保在歌声中成全了弟弟。小说节选的课文部分,山溪高崖的月夜清歌和小小芦管的吹奏,构成课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几乎成为串连课文情节帮助解读人物的一条线索。而爷爷对翠翠关于“谁是第一个做这个小管子的人”的问题的回答(“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做的,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是个最不快乐的人做的,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如哲理诗般含蓄优美,它更饱含了作者沈从文的人生体验,令人快乐不已而又忧伤不已。
  找出了这三个“第一”,我释然了,我可以给学生上一堂新鲜而不落俗套的课了。
  (作者通联:陕西宝鸡渭滨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每个领域都广泛应用的实用技术,因此,互联网+成为各行各业热议的焦点话题,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的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探索互联网+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路径,并根据融合路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互联网+;信息技术
期刊
摘 要 阅读与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两大重要内容,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纵观高中生的写作现状,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写作内容单一,缺乏真情实感等问题,导致学生作文的得分率比较低。引入阅读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但语文教材收录的文本有一定时代感,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抗拒心理。电影艺术是高中生普遍喜欢的艺术形式,将电影艺术引入语文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读写品质
期刊
摘 要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得到进步的有效途径,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书籍都能发挥出这样的作用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在阅读的时候随意性比较大,他们往往随意地挑选阅读作品,有些阅读文本根本无法给学生增加知识,学生也无法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内容。究其根本,是学生缺乏阅读审美能力。有鉴于此,本文从挖掘审美因素、教师进行审美引导、开展审美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想象等四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如何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期刊
摘 要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内容,二者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对文章的阅读学习能够获取写作的技巧,积累写作的素材,而通过写作练习则能够有效地切换学生的视角,帮助学生找到阅读分析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与质量。语文教师应立足于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带给学生全新的课堂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阅读;写作;以读促写;教
期刊
【评析样本】  步进:《走出“语文学案教学”的认识误区》,《语文学习》,2014(4)  余宏亮 石耀华:《试论学案导学的本质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014(8)  王天平:《学案导学:要求、条件、策略及局限》,《课程·教材·教法》,2014(8)  刘岗:《我国学案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14(8)  魏本亚:《语文学案教学实验批判的再反思》,《
期刊
摘 要 语文教育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三者将决定人在面对某些事物时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而批判性思维正是由以上三者组成的一种思维形式,它强调思维主动性、情感认知、“三观”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学生形成独立思想和创新意识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本文对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
期刊
摘 要 《列夫·托尔斯泰》中,茨威格抓住托尔斯泰的“眼睛”,进行了细致的肖像描绘,运笔洋洋洒洒,大肆铺排,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强烈的印象。在这篇作品中,比喻手法的运用非常富有特色,表现的角度各异,且具有层递性、条理性,文本中的比喻往往避实就虚,追求神肖,喻意深刻、韵味无穷,揭示了主人公犀利深刻的灵魂深处。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比喻手法   《列夫·托尔斯泰》是茨威格的一部传记作
期刊
摘 要 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2020年中考,又是全面使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后的第一轮考试。在新的考试背景下,中考语文试卷在命题思路、试卷结构、试题题型和赋分比例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和调整。为适应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中考的试题走向,提升教学与复习备考的效率,本文拟从2019、2020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题所呈现出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归纳
期刊
摘 要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写作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与语言运用水平,它是学生语文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集中体现。但是在目前的高中写作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学生的写作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对此,语文教师可尝试采用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经典文本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从而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共同进步。本文对在高中写作教学中如何开展以读促写的教学
期刊
摘 要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教师高度关注。名著阅读的过程关系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我调控能力的提升,它对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作用,重点阐述了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名著阅读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旨在通过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