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的认知基础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专家这样说“数学是玩概念的”而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这种过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丰富的感性材料。所以数学概念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的。
  下面结合本人在任意角的一节的不断的磨课过程和备课过程中的感悟,谈谈自己对概念教学尤其这种起始课教学的认识。任意角作为三角函数的第一节课而三角函数这一章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章主要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例和周期现象的分析亲历建构三角函数这一数学模型的过程研究和学习三角函数及其性质。在学习任意角这一节之前学生对角的理解只停留在静态的理解所以这一节课的设计意图:是从最基本的圆周运动引入角的动态概念类比数学中正负数的相反意义的量定义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顺时针旋转的角为负角。作为三角函数的入门课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结构是不适应的。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对思维结构进行调整。具体操作如下:
  一、任意角的概念引入
  图
  一个能够绕着O点转动的圆盘指针的起止位置如图OA拨动转盘问从OA转动到O位置请问转了多少度?
  师:你来比划一下:
  通过学生们的比划及补充发现有顺时针的和逆时针的。
  他们的角度的大小呢?从两个方向来说:
  生:逆时针0°0°+30°,0°+×30°…
  顺时针:70°,70°+30°,70°+×30°…
  这里很多角的度数已经超过了0°<α≤30°范围?
  师:你能不举再举几个生活中的这种例子呢?
  点评:通过追问的方式促进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自己感受旋转的两个方向及旋转量的增大并配有多媒体动态展示让学生去感悟角的变化并为后面的终边相同的角的发现过程打下了伏笔。
  师:下面我们从中选取两个特殊的角把它嘗试着画出来:
  问题:顺时针:0°+30°逆时针:70°+30°的度数呢谈谈你的做法。
  点评: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角并尝试用形来表示角。
  问题:刚才研究的角显然初中的定义已经不能描述我们需要对角的概念进行一次推广从刚才的作图中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启发呢?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呢?。
  师:逆时针、顺时针方向相反从数上我们怎么来表示这个相反量呢?联系我们曾经学过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正、负数。把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顺时针旋转的角为负角。如果射线没有旋转称为零角得到角的定义。
  师:顺时针:0°+30°逆时针:70°+30°的度数。
  生:50°,-30°。
  点评:使得形与数达到了统一。
  0°0°+30°,0°+×30°…
  顺时针:70°,70°+30°,70°+×30°…变成-70°,-70°-30°,-70°-×30°…0°-30°,0°-×30°,0°-3×30°,为后面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表示埋下伏笔。
  二、象限角的引入
  起初设计时本章重点研究三角函数而三角函数通常在坐标系中研究所以我们把任意角放在坐标系中研究从而对角进行了划分显得很突兀。经过修改改成:
  问题3:画出-0°,0°0°330°的角。
  师:这些角画得杂乱无序能否画在一起呢?
  生:请同学上来画有共顶点始边。有共终边共顶点。
  师:我们从角的旋转定义看习惯共顶点、共始边。
  这样的角仅由终边来决定能画00个角呢?能画出无数角这些角的终边将画满了整个平面能用什么方式粗略的区分它们呢?用坐标系。
  师:如何放呢?顶点在原点始边在x轴的非负半轴上。用坐标系的好处是什么呢?这样把平面的角进行了一次划分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的角是不是所有的角都是象限角呢?不是,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称为轴线角。)
  三、“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的概念的引入
  师:问题。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300°-0°0°50°0°并分别指出第几象限角?
  问题5:把-300°0°用0°表示。
  师:请你从形和数两个方面加以解释:-300°=0°-30°0°=0°+30°
  生:加30°表示逆时针转一圈减30°表示顺时针转一圈。
  师:任意角的学习除了把角的大小进行了推广把角的运算也进行了推广加角终边逆时针转减角终边瞬时针转。
  师:与α终边相同的角的角的集合:{β|β=k·30°+α,k∈Z}。
  教学反思:
  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的学情基础上的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在学生的认知的难处通过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猜想——演绎结论——应用拓展来进行的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探索、生成这样一个过程不但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概念的本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探究与合作的无限快乐感觉到自己精神、智慧力量的增长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物理习题课上,基于问题解决的目的,利用基本模型,例如摩擦力、圆周运动、共点力的平衡等,借助有效的简化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认识,提高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解决;模型;简化  在问题解决的策略上,有一种是简化策略。这个策略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抛开问题的某些细节直接抓住问题的关键信息,将抽象的问题简化成简单的形式,然后解决已简化的问题,最后实现对复杂问题的解决。在习题课的教学
期刊
摘要:近年,全国各地教育界,掀起了一场打造满意课堂的教学风暴,对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笔者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展示了满意课堂是如何打造的。  关键词:满意课堂;教与学;学生主体;探究学习;学生评价  物理课堂的有效,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教得如何精彩,也不在于课堂的气氛有多么热烈。一堂优质高效的物理课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实践、思考,体会到了
期刊
力学是整个高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始终,是学习高中物理的基石,同时又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往往会涉及物理学的很多知识点,所以学好力学极为重要。而摩擦力又是力学当中的重头戏,其灵活多变,具有与物理运动状态密切结合的多变性。因为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无法顺利解决摩擦力的各种各类问题,从而影响学习物理的热情。要想解决有关摩擦力的问题,应先要掌握处理此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可以对此类问题
期刊
摘要: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教师必须善于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既要注重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本文以高中数学点、线、面位置关系为例展开教学,分析了科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点线面;位置关系;教学策略  点、线、面位置关系是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扎实地掌握了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理解一些必备的定理,才能逐步深入地学习空间立体几何的其他知识。教师要善
期刊
摘要:数列在高中数学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在高考中它更是一项必考的内容之一,而数列的求和常常是以压轴的“身份”出现在解答题中。由此可见,数列的求和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数列的求和问题及论述一下其在高考中的地位。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望“数列求和”而生畏,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数列求解方法。当遇到
期刊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数学;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进入课改实验后,教师应越来越多地把合作学习的学习方
期刊
摘要:近年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压强》教学案例分析来谈谈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字: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在现代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强调高效,在教学领域也是如此,下面结合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和浮力》中的《压力》教学案例分析,来谈谈具体的教学策略,
期刊
如今,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已经成为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课程改革的推广之下,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问题引领学生的兴趣,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为此,要想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就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化学问题提问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巧,让问题引领兴趣,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创设有效合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数学情景的创设给学生呈现的是数学信息一个好的情景引入,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起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探讨和解决数学问题积极地投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活动进展顺利,课堂效率相对提高。下面结合笔者
期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双曲线的概念掌握双曲线的定义会用双曲线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化简无理方程的常用方法;  3。了解借助信息技术探究动点轨迹的几何画板的制作或操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理解双曲线的概念;  。通过类比椭圆掌握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通过观察实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他们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