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成就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25327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许多其他技术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一直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智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本科生适应材料科学的迅猛发展,具备跟踪材料科学发展前沿和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导论”课程采用了双语教学的形式。
  “材料导论”课程从设立之初,就一直将师资队伍的建设任务放在首位,经过10年的建设,该课程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教学观念新、教学效果好的研究型教学团队,这个团队的所有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认真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2007年,“材料导论”被评为教育部首批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008年又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
  
  一、名师领军,打造精英教学团队
  
  与汉语教学相比,双语教学需要授课教师不仅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技能,而且要具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更高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以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能力。为使“材料导论”双语课程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课程负责人由教学名师励杭泉教授担当。在名师的带领下,“材料导论”课程的师资队伍不断整合、优化,逐渐形成了一支精英教学队伍。
  励杭泉教授在浓乳液聚合、树脂基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改性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有开创之功,承担了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高新技术开发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是国内材料科学尖端和前沿的领军人物之一。同时,励教授还具有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在学科建设方面有高瞻远瞩的眼界。他还是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教育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精品课程“高分子物理”课程的负责人。以励杭泉教授为核心,“材料导论”组建起了初步的教学队伍。2002年以前,形成了一支8人教学梯队;2002年,5名从国外学成归来的青年教师加入了该课程的教学梯队,一次性完成了新老交替,原有的主讲教师只保留了3人;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又逐步吸收了英语水平较高的3名青年教师,形成了11人的教学梯队。
  “材料导论”的教师队伍是一支研究型的师资队伍,秉承“勤勤恳恳科研、认认真真教学”的精神,在教学名师的带领下,辛勤耕耘在教学和科研领域,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目前,课程组拥有教授4名、副教授6名、讲师1名。在科研方面,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9项,获发明专利28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
  在教学方面,注意结合科研成果,将材料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先进技术引入课堂,重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课程组近5年承担了国家级教改项目5项,省部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6项;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编写教材4部。
  
   二、狠抓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团队整体教学水平提升
  
  “材料导论”的11名主讲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8位拥有海外经历;其专业背景分布在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生物材料与复合材料各个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高的科研水平。
  针对教学队伍中青年教师居多的情况,学校、学院、课程组采取各种措施促进青年教师钻研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海归”青年教师英语应用能力较强,但普遍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技能,因此,重点培养他们适应教学岗位的基本要求,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国情、校情,了解学生情况,掌握教学规律和教学技巧,提高教学质量。没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在英语口语方面稍弱,学校、学院采用多种形式,为他们提高英语口语水平提供条件。新、老教师之间通过集体备课、学术研讨等方式相互交流,使教学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学校、学院两级教学督导组每学期逐人听课,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发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把多年的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例如,部分青年教师尤其是“海归”教师刚开始教学工作时,极易将双语课上成“英语单语课”,这种脱离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的教学,其效果很不理想,学校教学督导组听课后将意见反馈给任课教师并帮助其克服只顾自己讲而不顾学生语言基础的缺点。又如,针对高分子学术背景的教师对金属、陶瓷知识的积累不足,而非高分子学术背景的教师对高分子又钻研不够的情况,加强教师的交叉培训和教学研讨,让教师的知识结构更为合理,让教师首先成为“大材料”的复合型人才。教师队伍知识背景的复合化和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提高,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该教学团队中,从英美等国学成归来的赵静博士、耿海萍博士等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该课程的骨干教师,他们年富力强,为“材料导论”的课程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该课程两名青年教师分别荣获学校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同时,“材料导论”的11名主讲教师还是2008年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的“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团队”的重要成员。
  
  三、重视教材建设,固化教学改革成果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媒介,是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基石。教材的变迁不仅体现教学内容的变化,而且也体现了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变化。“材料导论”双语课程经历了从普通“科技英语”到偏重材料学的“科技英语”,从偏重材料科学基础的双语课到材料科学基础与英语交流能力并重的双语课的3次转型,这3次重大改革都伴随着教材的变革,体现出了课程组对教材建设的重视。
  “材料导论”课程的前身是“科技英语”,其内容多为18世纪、19世纪物理学、化学的重大发现以及当代的一些科技前沿动向,这些内容学生在“科技发展史”课程中已经接触过,因而除了学到一些科技术语外没有太多的收获。1997年起开始的第一轮改革将普通科技英语改造为了材料学的科技英语。励杭泉教授从国外材料学通用教材中摘取章节,配上英汉词汇表、思考题等,编写了一本校内讲义,完成了第一次转型。
  1999年,学校将当时以高分子材料为背景的塑料工程、橡塑工程、高分子化工、复合材料4个专业归并为教育部专业目录规定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同时开办了以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为主要学习方向的一级学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两个专业在一二年级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表。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建设一门讲授综合材料基础知识的课程。在科技英语性质的“材料导论”基础上,将其改造为以学习材料科学基础为主要任务的专业基础课,实现了该课程的第二次转型。励杭泉教授在英文版讲义的基础上,编写了中文版《材料导论》,于2000年由工业出版社出版,配合英文版讲义同时使用。中文版的内容比英文版讲义提高了深度、扩充了容量,满足了作为专业基础课的需要。由于该课程由“科技英语”改造而来,天生具有双语讲授的特点,所以在转型后依然保持了双语课的性质。
  2002年,随着教师队伍的充实和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外语应用能力的需要,开始了这门课程的第3次转型,即将其改造为材料科学基础与英语交流能力并重的课程。在这次改革中,课程组选择权威英文原版教材作为教学蓝本,在充分考虑国情和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增加了生物材料内容,于2004年编写了题为《工程材料技术》的讲义。在校内经过两年的试用与改进后,于2007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新编讲义的试用过程表明它能够完全满足材料科学与英语交流能力的双重培养目标,教材的出版也标志着“材料导论”双语课的成功。
  为了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英文原版教材的障碍,为促进学科知识与英语语言知识的有机融合提供基础教学资源,课程组还编写了两本补充教材用以辅助教学,内容包括标注音标的专业词汇表、全英语形式的思考题库、科技英语和专业英语知识等。
  
  四、更新教学理念,建立多元化双语教学新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课程组根据双语课程的特点,学习、借鉴了文化语言学、后现代主义、对话理论等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教育理念,在管理体制上,完善了作业、考试、反馈等各个体系;在教学资源上,建设了内容丰富的课程网站,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建立起了多元化的双语教学新模式。这里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例,介绍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语言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还是特定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承载物。“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运用于非语言类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在第二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类学科知识上获得同步增长,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智能结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汉、英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双语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备课、授课过程中的重点。课程组深入学习和借鉴文化语言学理论,将中西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作为教学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注意词语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帮助学生理清因思维方式不同而导致的逻辑误差,读懂承载着特定文化内涵的“言外之意”。通过培养学生从字里行间了解作者本意的能力,使学生在材料专业知识与英语交流能力方面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在教学方法上,课程组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交流、研讨、讲演等方法,营造真实语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双语教学不仅局限于教师用英语上课,更需要强调师生之间运用英语进行学科知识的交流与互动,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认同感和能动性。课程组结合材料学科知识点,充分利用“材料导论”双语教学这一平台,鼓励学生与教师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积极开展自主性的英语应用能力训练。
  首先,在课堂教学进程的不同阶段,用英语提出启发性、质疑性、核实性和联想性等形式的问题,来引导和推进教学内容的展开,激发教与学的互动。鼓励学生课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英文形式的学术报告会,以此拓展学生的学科知识面,让其自主检验在真实语境下的听力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认同感和紧迫感,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英语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听力水平。
  其次,通过演讲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学术口头表达能力。教师结合材料学科知识内容给学生提供开放式的演讲题目,学生据此自主命题,并以组为单位准备演讲。在准备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准备、演讲、观摩以及教师对每组演讲的点评,学生加深了对英语演讲的相关知识及其技巧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用英语进行学术演讲的意识和能力;引发了学生对某个选题的深度学习和对选题相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探究,激发了学生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意识;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建立了学生在公共场合演讲的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在小组中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尊重和欣赏他人、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的素养。
  再次,利用多样化的作业和考核形式,训练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使“材料导论”双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课程组对作业和考核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评价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材料导论”课程采用全英文形式的作业、随堂测验和闭卷考试进行考核。除通过基本概念与其定义的匹配、概念翻译、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综合题等形式,考查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知识的掌握,训练学生对英文原版教材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基础的写作能力外,另外创造性地增加了几种形式的平时作业。
  课程组一致认为,从学生的发展需要设计作业形式,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英文文献检索、阅读、理解、总结和归纳的能力,更能锻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英语应用能力。为此,作业形式添加了最新英文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让学生就“材料结构、加工与性能关系”,结合自身兴趣,查阅一篇最新的英文文献,提交扩展型中文摘要。另外,作业形式还添加了英文摘要写作。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背景或有关材料的合成、加工、改性等方面的文章,挑选出几篇有影响力的英文论文,让学生阅读后写出英文摘要。倡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项目(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专业实验等)尝试撰写英语科技论文。通过实践和教师对论文的点评,学生加深了对英语科技文章写作规范和写作要点的认识。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其他文献
刘岩,女,汉族,1982年出生,2008年入党,现任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北京市第十届青联委员,现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舞蹈学博士。她专业精湛,曾获得多项国内外舞蹈比赛金奖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四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北京市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 坚定信念—折翼天使执着追求  刘岩称自己是一个“为舞蹈而生的舞痴”,在她的舞蹈生涯中,囊括了国内外诸多舞蹈大赛的重要奖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始建于1954年,坐落于我国著名的电子工业基地——北京酒仙桥电子城。1999年,在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北京成人电子信息大学的基础上由多所学校合并升格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  学院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影视动画等30余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8,000人。在教育部开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推动下,2008年,学院开始建设北京示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高等艺术院校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光荣的使命。作为我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戏曲艺术高等学府,中国戏曲学院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坚持文化传承创新,科学谋划学院发展,推动学院向着建设“民族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戏曲艺术大学”目标迈进。     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在经济全
2010年,中共中央颁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了高校教师党支部的设置原则和主要职责等,这既是高校党建制度创新成果的总结,也是推进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行动指南。高校教师党支部是党在高校的最基层组织,是党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切实抓好党支部建设,对于加强和改善高校党的领导,团结广大教职员工,确保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基本任务的顺利完成具
刘冲,男,1928年8月出生,1990年7月离休,原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离休后一直担任离休党支部书记,是学校担任党的工作最年长的同志。2008年被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评为“关心下一代优秀党建工作者”,2009年被北京市委组织部评为“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1年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  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  刘冲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理论学习,努力做到思想常新、信念永存。无论是上级举办
高等教育管理界一直以来对本科生设立导师的做法倍加推崇。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和指导,从而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得以实现,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自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开创中国高等教育本科生导师制度先河至今,已有10年时光。此间,国内一流大学大
王强,四川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现任第十二届朝阳区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委员,九三学社朝阳区委副主委,九三学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支社主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和2011年被九三学社北京市委评为“优秀社员”,2013年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学者应该勇于承担起学术科研的重担,为往圣继绝学,用专业知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五年多来,深入研究和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教育者的自觉行为。本课题组通过对首都农业院校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的研究,提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和新举措,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界定与利用    所谓高校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是指高校发展过程中所创造或留下的物
关键词:国际化 学生国际交流 效果 元培学院  引言  1.问题的提出  元培学院是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的产物。出色的本科生资源、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为学生国际交流提供了良好基础和保障。元培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国际交流,努力开拓合作渠道,逐步建立了一批学生对外交流项目。除校际常规的学期交流、暑期学校、暑期科研等交流项目外,元培学院自身开展的项目有:北京大学—耶鲁联合本科生项目、北京大学
3月22日,受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共中央指派,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宋涛在北京应约会见朝鲜驻华大使李龙男。李龙男转达了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恩致习近平总书记的口信。宋涛转达了习近平总书记致金正恩总书记的口信。  3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电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通伦,祝贺他当选老挝国家主席。  3月26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郭业洲出席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以网络视频会议形式举办的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