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分组教学;合作学习;学科学习小组、课堂评价与阶段评价【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85-01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形式就是分组教学,它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单一与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以学生为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全员参与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能力。分组教学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解决的因材施教、合作学习的问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做法,出现了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综合看来有以下几种。
1分组过于粗放,不利于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一般地讲,学习小组的分组的原则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但是学生的发展有两种不平衡——生生间发展不平衡和学生个体各学科间的发展不平衡。在分组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只考虑其中的一个方面的因素,即生生间的发展不平衡来当作分组标准,而忽视的小组内部成员个体发展的不平衡,只用一次或者几次的测试成绩当作参考,把学生划分为ABC层,进而分出学习小组。这种划分学习小组方法存在着严重弊端,因其粗放,而忽视了成员间各学科的互补性,有时出现总成绩虽然是ABC三层,而某一科却都A层或B层或层的现象,出现了这种现象,该学科在合作学习时就会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效率。
2小组建设不完善,合作学习效率低下
学习小组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团体,尽管它的规模很小,因此要通过完善的组织建设来保证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但是,从具体操作来看,小组组织建设还不完善,行政组与学习小组不分,各组员组内职责不分明,造成课堂展示时成员相互推诿,课堂没有活力。
3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部分学生“蛰伏”与小组“发言人”现象
做为一个学习团体,它的组成是由异质学生构成的,而这些学生的个性不同,学科发展不平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总是积极主动发言,努力表现自己,有一些学生只能听众甚至成为合作学习的旁观者,导致优秀的学生越来越优秀,落后的学生越来越落后。
4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缺乏持久性与稳定性
从分组教学的实践过程来看,开始实施分组教学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合作,主动展示,但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对这种学习方式的新鲜感丧失,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渐渐丧失。从较为流行的课堂评价办法来看,教师的评价一般是小组整个评价,而不评价个人,学生个体的进步与成长无法得到及时的肯定与激励,其学习兴趣便会慢慢消失。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以下的几种办法,针对性地解决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4.1分组精细化,合理配置学生资源,使小组成员间形成全面的互补关系。 科学分组是实施分组教学、高效合作学习的前提,所以对于学生的分组一定要做到精细化。具体来说,在分组时首先要将学习小组与日常班级管理小组分开,设置学科学习小组,专门用于课堂合作学习。在学科学习小组分组时,既要考虑到学生整体学习状况,更要关注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把以总成绩为标准的分层分组法变为以学科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学科分组方法。每一学科都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分组原则分成几个学科学习小组,各学科之间实行 “走组制”。
以最常用的6人学习小组为例,一个小组内同一学科同一层次组员有2 人,组成 “2A-2B-2C”小組搭配形式,使小组成员间真正形成异质互补的格局,便于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的同层次间的讨论交流和不同层次间的互帮互助,很好地解决粗放式分组所造成的各种问题。
4.2在学科学习小组内部建立小组学习组织、管理与奖惩体系,调动每一个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力来自于小组内部的每一个成员的活力,而成员学习的活力除了来自于其本身的成长动力之外,还来自于小组内部的组织、管理与评价。学科学习小组设学习组长一名,负责本小组内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与对成员的评价,组长要选择组织工作能力强、该学科A层同学担任,充分发挥他们的学科优势,引领本组其他成员开展本学科的学习。学习小组内部应建立本组的奖罚制度,对小组学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成员加以表彰(如推荐为学科标兵等),对小组内合作学习不积极的学生进行惩罚(比如代本小组成员打水,打饭等),这样就可以从小组的组织管理与奖惩方面调动组员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力。
4.3构建课堂分层与分次评价机制,调动每一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利用阶段评价养成积极而稳定的学习兴趣。 针对分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部分学生成了小组“发言人”的问题,教师可采用课堂分层评价和分次评价办法调动每一个学生。即根据不同层次学生、一个学生堂课中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次数制定不同的量化评价标准。例如,对于同一个问题A层同学展示设为3分,B层同学展示设为5分,C层学生展示设为7分,为了本组的荣誉,小组一定会努力帮助B、C层同学学习,把展示活动交给B、C层次的组员;一堂课上一个学生第一次展示得5分,第二次展示得3分等。这种评价办法就可以抑制“发言人”过多地展示,把机会留给那些平时活动不积极主动的学生。
针对学生对分组学习形式所形成的心理疲劳现象,我们可通过构建课堂评价、阶段评价养成学生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课堂评价,是指对某一节课的评价,它包括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教师评价小组,由小组内部评价个人。利用小组评价来调动小组与小组间的竞争,利用小组内部的评价手段调动内部竞争。小组内部的竞争就会激发每一个成员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一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阶段评价就是在一个学段,根据学科学习小组与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比如周评价、月评价等。每周评出“周优胜团队”、“周优秀个人”,每月评出“月冠军组”、“月最佳个人”等,并隆重颁奖,让学生从精神与物质上获得成长的愉悦;每一个学期结束,对每一个小组和每位学生都进行综合评价,与学生的成长档案相结合,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努力学习的快乐,从而维持学生合作学习兴趣的稳定性。
总之,分组教学是落实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相信它会在教学探索与实践中越来越完善。以上只是笔者的一点尝试,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形式就是分组教学,它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单一与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以学生为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全员参与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能力。分组教学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解决的因材施教、合作学习的问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做法,出现了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综合看来有以下几种。
1分组过于粗放,不利于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一般地讲,学习小组的分组的原则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但是学生的发展有两种不平衡——生生间发展不平衡和学生个体各学科间的发展不平衡。在分组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只考虑其中的一个方面的因素,即生生间的发展不平衡来当作分组标准,而忽视的小组内部成员个体发展的不平衡,只用一次或者几次的测试成绩当作参考,把学生划分为ABC层,进而分出学习小组。这种划分学习小组方法存在着严重弊端,因其粗放,而忽视了成员间各学科的互补性,有时出现总成绩虽然是ABC三层,而某一科却都A层或B层或层的现象,出现了这种现象,该学科在合作学习时就会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效率。
2小组建设不完善,合作学习效率低下
学习小组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团体,尽管它的规模很小,因此要通过完善的组织建设来保证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但是,从具体操作来看,小组组织建设还不完善,行政组与学习小组不分,各组员组内职责不分明,造成课堂展示时成员相互推诿,课堂没有活力。
3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部分学生“蛰伏”与小组“发言人”现象
做为一个学习团体,它的组成是由异质学生构成的,而这些学生的个性不同,学科发展不平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总是积极主动发言,努力表现自己,有一些学生只能听众甚至成为合作学习的旁观者,导致优秀的学生越来越优秀,落后的学生越来越落后。
4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缺乏持久性与稳定性
从分组教学的实践过程来看,开始实施分组教学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合作,主动展示,但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对这种学习方式的新鲜感丧失,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渐渐丧失。从较为流行的课堂评价办法来看,教师的评价一般是小组整个评价,而不评价个人,学生个体的进步与成长无法得到及时的肯定与激励,其学习兴趣便会慢慢消失。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以下的几种办法,针对性地解决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4.1分组精细化,合理配置学生资源,使小组成员间形成全面的互补关系。 科学分组是实施分组教学、高效合作学习的前提,所以对于学生的分组一定要做到精细化。具体来说,在分组时首先要将学习小组与日常班级管理小组分开,设置学科学习小组,专门用于课堂合作学习。在学科学习小组分组时,既要考虑到学生整体学习状况,更要关注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把以总成绩为标准的分层分组法变为以学科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学科分组方法。每一学科都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分组原则分成几个学科学习小组,各学科之间实行 “走组制”。
以最常用的6人学习小组为例,一个小组内同一学科同一层次组员有2 人,组成 “2A-2B-2C”小組搭配形式,使小组成员间真正形成异质互补的格局,便于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的同层次间的讨论交流和不同层次间的互帮互助,很好地解决粗放式分组所造成的各种问题。
4.2在学科学习小组内部建立小组学习组织、管理与奖惩体系,调动每一个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力来自于小组内部的每一个成员的活力,而成员学习的活力除了来自于其本身的成长动力之外,还来自于小组内部的组织、管理与评价。学科学习小组设学习组长一名,负责本小组内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与对成员的评价,组长要选择组织工作能力强、该学科A层同学担任,充分发挥他们的学科优势,引领本组其他成员开展本学科的学习。学习小组内部应建立本组的奖罚制度,对小组学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成员加以表彰(如推荐为学科标兵等),对小组内合作学习不积极的学生进行惩罚(比如代本小组成员打水,打饭等),这样就可以从小组的组织管理与奖惩方面调动组员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力。
4.3构建课堂分层与分次评价机制,调动每一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利用阶段评价养成积极而稳定的学习兴趣。 针对分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部分学生成了小组“发言人”的问题,教师可采用课堂分层评价和分次评价办法调动每一个学生。即根据不同层次学生、一个学生堂课中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次数制定不同的量化评价标准。例如,对于同一个问题A层同学展示设为3分,B层同学展示设为5分,C层学生展示设为7分,为了本组的荣誉,小组一定会努力帮助B、C层同学学习,把展示活动交给B、C层次的组员;一堂课上一个学生第一次展示得5分,第二次展示得3分等。这种评价办法就可以抑制“发言人”过多地展示,把机会留给那些平时活动不积极主动的学生。
针对学生对分组学习形式所形成的心理疲劳现象,我们可通过构建课堂评价、阶段评价养成学生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课堂评价,是指对某一节课的评价,它包括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教师评价小组,由小组内部评价个人。利用小组评价来调动小组与小组间的竞争,利用小组内部的评价手段调动内部竞争。小组内部的竞争就会激发每一个成员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一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阶段评价就是在一个学段,根据学科学习小组与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比如周评价、月评价等。每周评出“周优胜团队”、“周优秀个人”,每月评出“月冠军组”、“月最佳个人”等,并隆重颁奖,让学生从精神与物质上获得成长的愉悦;每一个学期结束,对每一个小组和每位学生都进行综合评价,与学生的成长档案相结合,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努力学习的快乐,从而维持学生合作学习兴趣的稳定性。
总之,分组教学是落实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相信它会在教学探索与实践中越来越完善。以上只是笔者的一点尝试,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