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一种态度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s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对陈幼坚的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这并不仅仅局限于设计界,艺术、广告、娱乐圈中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50多年来,他不停地汲取着世间每一个角落的养分,不断丰富自己的经历,直到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让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都只能仰望着他,感叹这难以企及的人生高度。
  然而他却说自己很庆幸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没有财富、没有背景,如此才能很努力地去完成每一份工作,珍惜每一个成就。“否则我不会达到现在你们所看到的这个状态。”他坦然地说道。


  世间因果,大抵都是如此神奇。
  展览,是对过往回忆的一种纪念
  2016年3月10日,著名设计大师陈幼坚在上海举行了《我的「日」记》展览(MY JAPLAN)。展览别出心裁地选择在了一家集合人文时尚和生活美学的书店——“衡山·和集”内展出。开幕当晚,狭小的空间内聚集了众多社会名流,陈幼坚调侃地说道:“这大概是我所举办过的最小型的展览了。”现场分享了他从1980年至今在日本的设计及艺术作品,当中包括奠定了他在日本的设计里程碑的创作、以Mr.Chan命名的中国茶及现代茶馆,还有与日本设计师在海外共同合作的项目等。


  提起这个展览的原由,陈幼坚告诉我们,一切都源于他与日本的不解之缘。
  “1975年,我首次坐飞机前往东京旅行,作为一个年轻的设计师,东京蓬勃的创意产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忆道,自那以后他便开始频繁地前往日本,游览当地的名胜、穿梭于满是古董与旧物的周日市场、拜访资深设计师……以此来感受日本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和智慧,以及如今所盛行的设计文化,这对他今后的设计创作生涯都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和影响。


  1986年,陈幼坚收到来自当时在零售界以卓越创意著称的“西武百货”的邀请函,其创意总监田中一光推荐他为“Hello Hong Kong”推广活动担任平面设计——从此开启了他在日本的设计之路。自那以后,陈幼坚与更多的日本客户和机构展开了商业或非商业的合作关系,从地产发展商到弹珠机娱乐中心、从银行集团到瓶装饮料品牌、从冥想盒到室温计……日本市场给予了他足够大的自由和空间来实现自己天马行空般的创意。此番种种,都让他在如今能够骄傲地向世界宣称自己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打开日本市场的香港设计师。想来,如果没有如此丰富的阅历和荣誉作为基础,也没有人能够有这般底气来如此介绍自己。
  于是当他在12年前将工作重心逐渐放回中国大陆之后,凭借过往的人脉,他完成了“外滩3号”项目。“私人会所并不是我的强项,但我在日本有很多有经验的朋友,通过他们的帮助能够弥补我自身的不足。”陈幼坚这样解释道,“有不少人认为跨国合作是一个大胆的举动,但我始终相信,中日双方在文化和历史上都有相似之处,它们互相影响,融会贯通。日本设计师的作品能深深反映东方文化的特征和神韵,并在中国取得共鸣。”
  基于与日本的深厚情缘,陈幼坚在香港和上海陆续举办了《我的「日」记》展览,除了希望能让国内年轻一代的设计师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和日本设计之间的历史联系之外,这个展览更象征着他对自己过往回忆的一种留念。因此在展览之余,他还同期推出了以照片为形式出版的同名新书。在这本1152页的日记书里,不仅收录了陈幼坚相关的设计作品,更记载了其早期在日本各城市出差及旅游的照片,从最大程度上呈现出这位设计大师过往生活中点滴的美好时刻。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日记》由陈幼坚亲自设计排版。封面上的照片是他本人的侧颜轮廓,据悉这是早年在北京接受采访时所拍摄的,因为他很喜欢这张照片,所以这次才拿来当封面。而之所以将背景色选为红色,一来是因为内容与日本有关,二来也包含了陈幼坚多年来对日本所持有的那种热烈而又美好的情感。而在整体设计上,区别于一般的书籍,大量页数的支撑,让这本书的外形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精美的盒子,红黑色调的对比除了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之外,更引发人的无限好奇和期待——就如同潘多拉的盒子般,仿佛隐藏着无限的宝藏和秘密等待着读者来一一挖掘。
  设计,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若要严格说来,陈幼坚并非科班出身,别看他如今坐拥600多项香港乃至国际的设计大奖,在20岁之前学习数学和化学的他尚不知设计为何物。高中毕业之后,因为无心继续求学,他便进入了一家外资的4A广告公司做学徒。在1970年至1979年这段时间,陈幼坚分别在4家4A公司打工,从学徒一直熬到了创意骨干。
  “这段经历最大的好处是,不但让我的英语突飞猛进,更学会了用外国人的眼光去欣赏本土文化。”回忆起刚入行的那10年,陈幼坚这样总结道。
  其实,他最初的这一选择,说白了纯粹就是为了能够快速地进入社会,赚钱养家,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会就此为人生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可能。但冥冥之中就是有一种注定,引领着他走向设计这条道路。而从他先前的经历和日后所获得的成就来看,“天赋异禀”这四个字用在他身上,也并不为过。
  在谈到这些成就时,陈幼坚自己也并不否认“天赋”这一说。“我觉得自己是有一点小聪明的。”他这样说道。这种感受在最初的十年、二十年恐怕还并不明显,但随着工作经历、人生经验的逐渐增多,陈幼坚开始渐渐感觉到自己与其他设计师的不同,那些在创意想法和表达方式上的独到之处。   1980年,在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和人脉之后,陈幼坚与太太创建了自己的广告公司。在30多年的时间内,他带领团队陆续完成了一系列著名的设计,其中大多数都是我们在平日里经常可以看到的:如品牌logo中的可口可乐、李锦记、citysuper、四季酒店、文华酒店、国家大剧院等;包装设计里的雀巢矿泉水、麒麟乌龙茶等;以及室内设计作品如Evian Spa、竹叶青、小南国餐厅、Hugo Boss、FANCL概念店等……这些都为陈幼坚和他的团队带来了诸多的荣誉和赞赏。


  如今,这个当初只有4个人的公司发展到了近50人的规模,已然成为香港最大的设计公司, 1996年曾被设计界视为“圣经”的美国纽约《GRAPHIS》杂志评为全球十大设计公司之一,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华人设计公司。
  这些都与陈幼坚多年来的努力和坚持不无关系,当然他的聪明才智和对艺术天生的敏感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而提起自己最早的艺术熏陶,陈幼坚提到了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是一个很有艺术天赋的人,小时候家里的很多家具都是由他亲手打造的。平日里他也很讲究穿衣搭配,对生活品质很有要求。我觉得自己身上的很多特质都比较像他。”他的童年几乎是在父亲的水果摊中度过的,那时候父亲每天都会进很多水果,各种颜色的水果被分别放置在一个个木箱中,年幼的他便跟在一旁帮着摆放,从而调整成最舒适的视觉感受。或许这种对色彩的感知培养了他的审美观,也在无形中对他的设计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东情西韵用西方手法来表达中国文化
  熟悉陈幼坚设计的人都能发现,他的作品中总是蕴含着浓厚的中国元素,但看起来又是如此的洋气。对此陈幼坚表示,自己并没有刻意为之,甚至坦言由于出生在香港,后来又在外企工作,所以最初的时候也还是会更多地偏爱于西方的东西,但慢慢地他却发现在自己骨子里始终是对蕴涵中国文化的物品情有独钟。
  因此,如果你要让他来评价自己的设计作品,他往往会惜字如金,但末了总会回答四个字——“东情西韵”:这种凭借自身对东方文化的热爱,在设计时将情感融入其中,并通过西方的现代化手法表达出来的做法,已经成为了他独创的设计哲学。
  这不仅让人们看到了陈幼坚的与众不同,更奠定了他在设计界数年来“屹立不倒”的至尊地位,“你第一眼看到我的作品,也许只是觉得很赏心悦目,但如果再仔细挖掘的话,就会发现我的每一个设计都是有文化底蕴做支撑的。”
  如今被人津津乐道的日本精工Seiko圆形时钟就是“东情西韵”风格的一大巅峰。在为日本精工表厂设计的挂钟作品中,陈幼坚用黑白二色作为时钟的基调,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阴阳两极,同时,用中国数字替代了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更为有趣的是,长长的黑色分针重叠在数字刻度上时,在钟面上就会合成出另一个完整的中国数字。对书法稍有了解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指针造型的概念取材自书法中的“永字八法”,再加上时钟边沿的红色拓印,俨然是一幅书法的变奏。
  另一个此类风格的代表作品,则是茶系列。陈幼坚钟爱茶文化,这份喜爱也延续到了他的设计中,在设计与茶有关的作品时,他总是费尽心思。例如,在为竹叶青茶叶设计包装时,他就撇去了中国民俗浮华绚烂的图案,借用老子的《道德经》作为创意的主轴,为“道”指引了明确的方向,这个“道”与宗教无关,而是取其“道”的底蕴和茶道做出联系。“这是一种精神和深层次的茶道,与其品、其觉,和茶叶延伸出的所有寓意遥相呼应。”陈幼坚解释道。
  而在为日本麒麟以其名字推出的“Mr.Chan Tea”系列设计logo及包装设计时,陈幼坚更是引用了来自佛教里面“观世音菩萨的玉指摘取绿叶”的这一情景。众所周知,在佛教中,观世音象征着救苦救难,只要轻轻一吹玉瓶中的绿叶,便可化解危难。而在陈幼坚的观念中,茶也是具有这种神气的特性,叶片变成了茶叶,玉指轻捻,余香袅袅。整个设计有一种独特的灵性蕴含其中,十分传神,只需一眼就能心领神会。但究其细节,也只是寥寥数笔,却带给人无限的冥想空间,足以体现出大师的功力。
  不过,虽然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已经被陈幼坚练就得炉火纯青,但他却直言自己懂得的只是一点皮毛而已。“只要再多问我一句,我未必可以给出一个更深刻的答案。”但之所以视觉传达的效果会那么好,他则表示是因为自己知道中国的文化应该用什么形式来表达才最合适,能让国人和老外都觉得有味道。而对于自己的设计哲学,他也从不吝于分享。在上海举办展览期间,他就同时开展了分享会,向公众讲解自己在设计时的想法,分析作品,并向在场的年轻设计师们解惑答疑。我想,这应该全部都源于他的自信吧,因为这种内在的感情和对东方文化敏锐的触觉都是天生的,也是独有的,任何人都无法轻易模仿。
  在积累了一定量的设计作品后,2002年,陈幼坚在东京银座最负盛名的平面设计画廊Ginza Graphic Gallery举办了《东情西韵》展览。相比获得的诸多荣誉,他至今都认为这个展览更能概括他的设计特点和艺术追求。而这简单的四个字,也逐渐变成了陈幼坚的制胜法宝,成为一个标签,一个暗号,在他与受众之间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继续设计,已成为了一种使命
  商业设计看起来外表光鲜,但其实每一个设计师的日常都是在被客户百般刁难,以及重复修改设计稿的状态中循环度过的。陈幼坚告诉我们,他曾经为了一个包装设计,做了90多个方案,最终客户还是选择了一年前的第一稿。这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在设计界却早就已经习以为常了。
  即便是如今功成名就,被誉为“设计教父”的陈幼坚,也依然会碰到难搞的客户,这倒真的有点出乎我们大家的意料。“我还是会经常碰到骗钱、不按照合同做事、甚至没有做人态度的客户。”陈幼坚略显无奈地说道,“所以我会向他们分享一些国外的理念和我珍视的素质,例如遵守合约的观念和诚信精神等。”
  就撇开合作本身技术层面的东西来说,一些客户的态度也让他难以容忍。“很多老总平时都不出来开会,也不关心进度,直到设计完成的最后一刻才出来,却是推翻之前所有的成果。”陈幼坚举例说道,“或者设计完成了也一直放在那里,到了一两年之后才想起来要进入推广阶段。这些都是最让我生气的,他们无法在第一时间认识到这些设计作品的价值,浪费了我和团队的大量时间。”
  对陈幼坚来说,最近的这12年应该也算是个不小的挑战。他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沟通技巧,以适应大陆市场。他直言在日本、东南亚做项目时,客户都是比较有礼貌的,沟通起来也会更加顺畅些。而造成大陆客户现状的最根本原因,他认为客户整天叫着国际化的口号, 却欠缺具体改革及实践时所需要的诚信及勇气。
  “所以,我现在做设计项目时,其实挺有使命感的。因为我觉得这不仅是在完成一项工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国人的审美观,以及扭转他们某些做人的态度。”他告诉我,有时候实在气不过了,就会直接写邮件投诉客户,也不怕得罪他们,虽然每年都会因此而损失掉一些项目,但他却并不在乎。“如果我仅仅是为了迎合客户的需求来做项目的话,那会很容易,赚钱也更轻松。但我不想这样,我希望自己的设计始终都保持在那个高度上,这是我做人最基本的原则。”
其他文献
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展览频频出现在世人面前,如何出奇制胜无不成为艺术家、策展人需要耗费心力去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如今的人们早已不再满足于一幅美妙的油画、一件冰冷的雕塑,或是一个静止的装置所能带来的精神享受。  “艺术融入生活”这句话并不能仅仅是浮于表面的泛泛之谈,而要真正落到实处。如果并非每个人都能有幸成为艺术家,那么起码可以从一场展览中获得启发,培养一种意识和美感。那么,究竟该如何打造一场引人入胜的
期刊
1990年代中期,当我开始从前卫艺术的形式美学转向社会问题情境的艺术讨论的时候,发现当时艺术家的作品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可让我讨论,当时艺术的真理依然是艺术就是艺术,如果变成社会主题了,艺术就会沦为政治的工具,而且用这种观点来质疑我已经成为了一种套路,当然到了2010年后,持这样的观点的艺术家人数在下降,但艺术不是艺术家在做,而是新闻本身可以成为艺术一说,依然让艺术家受不了,因为艺术家认为他们是艺
期刊
如今流行选择“地方风味”  走进最近启用的上海中心大厦,人们会一眼看到陈逸飞的雕塑作品《上海少女》。同样,走进成都万达瑞华酒店,在酒店一楼正中位置,就是一幅巨型漆画《蝶恋蓉城》,其与左侧的《蓉城古韵》,来自中国顶尖的漆画艺术家陈秋荣先生。  与土生土长的上海画家陈逸飞不同,陈秋荣并非成都本地人。这位来自福建的畲族画家,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与陈逸飞类似,陈秋荣亦有留洋历史——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
期刊
中国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持续的快速上涨,使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4个城市加总的房屋价值已经达到美国整个房地产市场价值的一半。分别按照“常住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住房均价=住房总价值”,对4个城市进行统计,可以得出中国一线城市住房总值达到约12.8万亿美元,而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机构测算的美国全国家庭住房总价值为26万亿美元。  房价上涨取决于人口流入等基本面因素,日本当年房价大跌之前也是有各种
期刊
上海九江路501号,Dobe We Bund,中文名称是“德必外滩”,1914年落成之际,它是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百多年来,见证了九江路这一东方华尔街的兴衰。如今,在这百年老建筑里,能看到的竟然是室内的“一丝丝垂杨线,一丢丢榆荚钱”的感觉。当然,这只是一种感觉,实际上,在此室内楼板、墙壁上种植的绿树芳花,都是精心挑选并精心设计的。  2016年4月22日下午,其设计者斯坦法诺·博埃里(Stefan
期刊
4月26日,国际知名的《早期蒙娜丽莎》研究者阿提拉·苏亚雷斯·达科斯塔菲略教授、对作品进行光学鉴定的瓦季姆·帕尔菲诺夫教授、策展方瑞士蒙娜丽莎基金会副总裁大卫·菲尔德曼以及香港明星杨恭如亲临预览现场,为公众解读这场非凡的艺术与科学的发现之旅以及永恒的达·芬奇密码。  《早期蒙娜丽莎发现之旅》展上,除了《早期蒙娜丽莎》这幅旷世杰作之外,您还可以看到关于两幅蒙娜丽莎的历史证据,从引用关于画作的叙述前后
期刊
那是一个周末下午,黄浦江边景色美好,温度宜人。但在这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黄浦江黄金水岸线边上,懂得生活的人们可以享受的,不止是景观——就在上海克拉哈勃游艇俱乐部的精致空间里,一场品鉴会愉快地进行着。  那是上海艺术家陆云华的作品个展,名曰“后园”。于是乎,观者得到了一次在浦江边上的“后园”里享受艺术之风的机会。展出的作品,不仅仅是架上油画,而且还有瓷上绘画、陶瓷作品。  陆云华在色彩和画面空间上的探
期刊
很多年前看电影《诺丁山》只记得里面那扇蓝色的门,只记得电影一开场的各式小贩摊和男主角的独白,“那是一个无聊的星期三上午,推开一扇蓝色的门……”  上个月在伦敦特意去了诺丁山,同去的友人都没有看过这部电影,自然也不知道这里有家蓝色门的书店,我一路地拍诺丁山各式各样的门,在他们看来有点匪夷所思,有点傻,那些彩色的门对于我来说除了漂亮,也许还应该有些别的什么……那天下午天气很好,白色得云压的很低,几乎一
期刊
随着O2O商业模式的高速发展,传统商业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在这个几乎所有能想到的商品,都能在互联网上解决的时候,传统商业的转身自然让我们瞩目。在太德励拓(中国)公关传播集团旗下的艺观文化的策动下,雨花客厅E- PARK用一场招商大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交融着科技的自然之美成为主角,为传统商业的华丽升级奏响一曲别样的诗篇。  蓦然回首科技路那人却在山水间  在公关活动业内,有一个不成文的现象,那就是
期刊
这就是艺术史上最著名的大胖纸!哥伦比亚画家费尔南多·博特罗以画胖子闻名于世。我们有些小盆友已经很瘦了,还老是嚷嚷要减肥,看看人家胖子活得多潇洒?  本次在中华艺术宫展出的《博特罗在中国——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展》是博特罗在中国举办的大型回顾展的第二站,第一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不论是北京还是上海,做展览的都是中国最顶尖的艺术殿堂,可见博特罗的级别之高,我们国家对他的重视程度。  展览精选了艺术家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