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间问题“遭遇”情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033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数学新教材是结合计算在具体的情景中来解决教学问题的,相对于以往的应用题教学,多了学习过程的活泼而少了学习过程的思辨性。如何在情景中突出中间问题而又不拘泥于情景,使学生感受到“中间问题”不可或缺?在第二轮教学本内容时,我作了以下尝试:
  案例片段一
  出示主题图。(略)
  师:你发现了哪些信息?请你找一找,并用手圈一圈。
  学生找信息,并用手圈信息。
  学生反馈信息,老师用卡片出示:1.原来有22人在看戏
  师:读了这条信息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只有一条信息不能解决问题。
  生2:我想后来看戏的人可能会多起来,也可能会少。
  师:为什么?
  生2:又有人来了,人就多了。没人来,但有人走了,就少了。
  学生说第二条信息:又有13人来看戏(师用卡片出示)。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1:我想到现在一共有多少人来看戏?(师板书)
  师:谁来解答这个问题?(学生解答22 13,师板书)
  师:已经找到了两条信息,这幅图中其他还有信息吗?
  生1:有一些人离开了?(其他学生点点头)
  师:离开了几人?
  生2:离开的有6人。(师用卡片出示)
  师:现在有三条信息,你能选择其中的两条或三条提出问题吗?
  生1:我选择1和3,提出的问题是还剩几人在看戏?(师请学生解答)
  生2:我选择2和3这两条信息,提出的问题是“又来的比离开的多几人?”(师板书)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3:13-6=7(人)。
  生4:我提出的问题是离开后还剩几人?选择的信息是1和3。(师板书并请学生解答)
  生5:我提出的问题是现在还有多少人?选择的信息是1、2和3。(师板书问题)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在草稿纸上解答。
  展示学生的解答:
  方法一:22 13=35 35-6=29(人)
  方法二:22-6 13=29
  方法三:22 13-6=29(人)
  方法四:l3-6=7(人) 7 22=29(人)
  师(指着方法一):谁能告诉大家,22 13用到了那两条信息?
  生1:用到了“原来有22人在看戏和又有l3人来”这两条信息。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2:解决了“又来了后现在有多少人在看戏?”(师板书)
  师:这个算式(师指35-6=29(人)用到了哪几条信息?
  生1:有6人离开。
  (学生找不到第二条信息,沉默。)
  师:35是从哪里来的?
  生:我们算出来的。
  师:原来它是一个问题,现在呢?
  生:变成了信息。
  师:如果不解决“又来了后现在有多少人在看戏”这个问题,我们能解决“现在有多少人吗?”
  生:不能。
  师:看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很重要。师指着方法二、三教学,教学过程同上。(过程略)
  师:13-7解决了什么问题?
  生1:来的人比去的人多几个?
  生2:也可以说去的人比来的人少几个?
  师:为什么要7 22呢?因为来的人多,人数越来越多,所以要加。
  师:同学们,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生答现在还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一下子就解决了呢?(生摇头)我们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呢?(学生随着我的指示逐个说)为什么要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静静地思考,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起手。
  生3:第一个问题跟我们要解决的“现在一共有多少人”像连环套一样套着的,没有第一个问题就不能解决“现在一共有多少人?”
  师:的确,第一个问题与第二问题之间就像一个连环的套,缺了第一个问题,就无法解决第二个问题。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管它“中间问题”。
  案例片段二
  师:同样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为什么一个只要一步算式(22 13),而另一个却要两步计算呢?(学生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了有学生举手。)
  生1:因为第一次提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只用到两条信息,而第二次有三条信息,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以要用到两步计算。
  生2:第二次如果用一步计算的话,只解决了又来后有几人,所以还得再算一次。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发现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也知道解决所求的问题,必须先解决什么问题。与第一次教学相比,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改观,少了盲从,多了理性。这些可喜的进步从何而来呢?关键的一步是加强了对数学信息的判断和处理的教学。
  1.换个次序,给学生以畅想的空间
  单一的一条信息有时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但增加合适的条件,情况就会产生变化。再如,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两条或三条信息提出问题,正是有了这一教学环节,当学生列出“13-6=7”、“7 22=29”时,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它的意思。看似简单的过程,实际上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思考范围,增加了思维的广度。
  2.换个方向,让学生在情景中的思考趋于理性
  在上例中,我让学生从情境获取信息,再结合具体情境分析,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言之有物。然后逆流而上,看算式“22 13”想一想,你用到了哪两条信息,根据这两条信息解决了什么问题,算式“35-6=29(人)”又用到了那两条信息。这一过程的加入,让学生在寻寻觅觅中感悟,感受到问题与信息是可以转化的,感知到中间问题的重要性与隐蔽性,从而使得学生的思考趋于理性。
  3.换个角度,让学生解决问题中愿意说。
  怎样把有用的“老方法”在新的问题解决中也熠熠生辉呢?我换种说法,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样一来,变“算”为“解决”,使之更贴近问题解决,更贴近学生,学生也就更愿意学,愿意说。
其他文献
从实数域上近似收敛数列空间Ac(R)定义出发,指出了收敛数列空间和近似收敛数列空间Ac(R)的包含关系和稠密性,介绍了近似收敛数列空间Ac(R)的一些基本性质,着重讨论了近似收敛数列空
目的探究左肝蒂阻断行左半肝微创手术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时间段内来重庆西南铝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
所谓后进生,即指在班级或同龄人当中,他们的品德行为、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及成绩等方面处于滞后状态,需要提高、进步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后进生身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三个问题:(1)
为了获得变系数非线性发展方程的无穷序列精确解,给出一种辅助方程的Backlund变换,并用符号计算系统Mathematica构造了广义变系数KdV方程和带强迫项变系数组合KdV方程的无穷序
目的探究Wiltse入路、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T10~L2)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T10~L2段脊柱骨折患者76例,随机分
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但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呢?不久前听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给了我很多启示。  片断一:用几分之一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师:盒子里有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生1: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2。 
统编教材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单元设计形式——“活动探究”。初中全套教材共设计了四个“活动探究”,分别是八上的新闻、八下的演讲、九上的诗歌和九下的戏剧。八年级上的第
PACS管理医学影像并向诊断和临床医师提供医学图像处理和显示功能,在医院的应用中必然要求与HIS融合.本文基于SAN结构,提出PACS在功能、流程和数据三方面与HIS的融合方法,并
在低年级进行“疑问式阅读教法”试验初探  施 红   古人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式阅读教学法”课型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为研索”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运用“疑问式阅读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中构成内部学习动机,以疑为引线,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阅读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以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ARCO.PC.BT-2245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是80年代意大利生产,现在厂家已停止生产多年,但因其经久耐用,使用和维护简单,使用单位还不少.为保证分析质量的准确和仪器正常工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