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乐府诗婚恋伦理叙事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h4975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两汉时期是叙事诗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两汉乐府诗以强烈的叙事性有别于主抒情的《诗经》及其所形成的传统。研究两汉乐府诗婚恋伦理问题不仅要涉及婚姻诗、恋爱诗、怨妇诗等,在叙述行为的相关研究中要更开阔视野,研究汉乐府诗歌涵盖的一些新层次内容。
  法国结构主义叙述学家热奈特在发掘故事底下的深层结构时,采取了一种侧重于话语,然后逐渐进入深层的方式,他提出叙述问题包含三个层次的理论:故事、叙事、叙述行为。在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产生有着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聂珍钊学者指出,伦理学对道德原则的抽象和对具体伦理问题的争论可以嫁接到文学的批评中。两汉乐府诗歌内容的丰富、故事的完整是笔者选其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一、人神伦理视域下汉乐府诗的婚恋世界
  叙述的原因,人们普遍知道的是叙述者对现实的不满而描绘一个理想世界,或是记录下美好的情感故事以流传千古,或是借男女的恋爱作比意在他处等。而做这些普遍性原因之外的探讨,能够挖掘出更多影响婚恋伦理观念的时代元素。汉武帝改革体制的意愿非常强烈,而且他还是乐府诗歌中祭祀诗歌的创作组织者和作者。汉武帝时代,社会方方面面发展良好,这样的社会条件对人神相通的关系构建非常有利。采诗是乐府诗产生的一个环节,这些诗歌被采纳的用途要么是像男女爱情诗一样被朝廷舞乐使用,要么是像郊祀诗歌一样用于祭祀诵读。人神相通意味着人与神从异类转变为同类,这种观念实质上是指天人感应。对于人来说,人有男女之分,分别为一阳一阴;对于神来说,阳是天气,阴是地气。阴阳交合的时候祭祀,才能達到人神相通。《礼记·乐记》中记载:“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物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以孝治天下、强调家庭的思想往往隐含在游子诗和思妇诗中,比如《悲歌》《古歌》《伤歌行》《饮马长城窟行》等,描绘游子在外漂泊的苦以及思妇缠绵悱恻的情感来表达安定在家的好。这些诗歌继承了教化诗歌叙事的完整性,表现为在文末把其叙述所期望的情境表达出来。比如《枯鱼过河泣》直接说明教化的内容是:相教慎出入;《上之回》点出教化目的:千秋万岁乐无极。郊祀诗中运用这种完整成熟的叙述方式的作品有《景星》《五神》《惟泰元》《日出入》《华烨烨》等。
  乐府诗里的婚恋世界在人神相通的期盼下,担负着人界阴阳关系的构建任务。阴阳关系有这样几组:乾坤之阴阳,艮兑之阴阳,震巽之阴阳,坎离之阴阳。乾坤之阴阳为互体,双方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阴阳二者无法分割:艮兑之阴阳是化育关系,两者结合有产生、孕育、创造新事物的能力;震巽之阴阳为同根,即两者同一起源,就是震巽两卦都起源于震卦;坎离之阴阳为对立,两者起的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作用,比如《礼记·昏义》所言:“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表达的意思是男耕女织,各司其职。
  二、叙述者:婚恋伦理叙述的写作者
  叙述者通俗地说就是文学作品的写作者,它是叙述过程的发起者和实施者,在叙述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叙述者的职能有狭义的叙述职能,还有管理职能、交际职能、证实职能、思想职能。其中,思想职能让叙述者成功获得教化的权力。分析两汉乐府诗歌的叙述者情况,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乐府的发展样貌,还能够找到两汉伦理意识构建变化的迹象。现存的汉代乐府诗从写作者的角度可以分为无名氏和有署名两大类。从总的汉代乐府诗歌情况来看,知道作者的共计33人57首诗。由此计算,现存汉乐府诗歌中作者为无名氏的有91首。根据经验得知,汉代乐府诗歌主要来自民间,其作者为无名氏的应占较大比例,但是知道作者的汉代乐府诗歌占35%,是远超出预想的。而这其中的原因与乐府机关的采编制度有关。
  汉代乐府作为国家机关,它所承担的任务是为国家提供音乐,必须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所以对收录的诗歌有所取舍。文人和贵族的诗歌代表了本阶级的审美倾向,他们的创作从本阶级的视角出发,自觉地维护本阶级的统治。但是乐府需要维持本身的生命力,需要从民间汲取养分。民间作品质朴俚俗、粗野有力,虽然丰富多彩,但是能够与统治者意志合拍的却不多。在收录的过程中,乐府会收录那些与统治者意志合拍的作品,而其他的大量优秀作品就这样被无情舍弃了,这不是历史舍弃了它,而是人为地遗忘了它。所以现存作品的状态并不是当时的创作状况,这能够反映出文人和贵族阶级的伦理取向。两汉乐府诗歌创作主体经历了变迁,表现为由贵族到一般文人的身份转移和普通文人思想话语意识逐渐增强。西汉的汉乐府诗署名作者多为贵族,东汉的汉乐府诗署名作者多为文人。
  从接受角度来看,西汉社会对文学的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出自对上层社会的尊敬和好奇,所以普通文人创作的作品被保留下来的很少。东汉时,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文人的进一步成长,整个社会对文人的思想观点逐渐开始重视,文人开始成为社会伦理的领风者。相比民间的人们喜欢实实在在的婚姻对象和热烈的爱意,文人更向往的是爱情本身的缠绵悱恻与永恒绵长,并关注婚姻关系里的“雅正”。
  三、叙述的流传:传奇动人的婚恋伦理
  叙述是针对受述者的,所以需要一定的传播手段。传播手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叙述者。在农业社会,诗歌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口头传播和文本传播,口头传播方式以语言和表情动作为手段进行,传播的空间范围有限,是一种周期不规律、信息容易变形和遗失的亲身传播。婚恋伦理诗歌基本上都有一个故事为写作背景,因此在流传的过程中,诗歌和背后的故事都一并传播开来。比如《公无渡河》讲述了一个女子为了追随坠河而死的丈夫而投河的故事。故事和诗歌的结合,能够把受述者带入场景中。在文本传播中,故事对诗歌正文的传播更加重要,故事赋予了诗歌叙事性、传奇性、戏剧性,让诗歌更加易于记录和流传。
  在上古时代,只有得到官方自上而下强力推广的文学才可以像《论语》《孟子》那样妇孺皆知,像汉乐府诗歌除了被国家音乐机关收录,还可以借助婚恋伦理故事流传开来。诗歌正文将故事浪漫化、艺术化,便于故事的流传;故事的故事性和传奇性有助于加强人们对诗歌本身的接受。而反过来,这种戏剧化的伦理故事反映的是实际生活中的伦理状况。
  四、结语
  人神观念在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元素中都得到体现,乐府诗里的婚恋世界担负着阴阳关系的构建任务。婚恋伦理观念的传播,不单是上行下效,而是文人渐渐担起社会伦理厘清者的角色。婚恋伦理诗歌以男女情爱故事赋予的故事性、传奇性,在流传中自带优势,使得婚恋伦理教化思想得以发扬。
  (广西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孩子和父母的缘分,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从最初的揽入怀中到放下行走,再到后来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回忆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对孩子的爱,从未停止;给孩子的爱,一生不求回报。  童年的记忆模糊而又深刻,或许很多个童年的片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遗忘,但影响一生的关键时刻,或温暖,或冷漠,却总是那么刻骨铭心。  幸福的人,可以用童年改变
期刊
到现在,我每次路过这里,都忍不住要驻足,久久地张望……  这还是我小时候的事情。那时,这里是一座快要荒废了的公园,杂草丛生,枯黄欲凋。那交错疯长的草根上裹满了灰尘,一张锈迹斑斑的长椅在草丛旁孤零零地立着。一到傍晚,特别是要下雨的时候,这里便光线陡黯,黑压压的一片,凄神寒骨,异常萧索,还时不时传来几声凄惨的鸟叫。可天晴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温柔的阳光就像一层薄纱,轻轻地搭在长椅上,铁红色的锈斑倒也能折射
期刊
鲁迅的作品之所以有恒常的价值,主要因为其文章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伪君子及丑恶社会现象的狠批态度,以及非凡的艺术造诣和文体创新。而在鲁迅之后,萧红在文坛上大放异彩。萧红继承和发展了鲁迅的作品风格,对广袤黑土地上麻木的人们进行了批判,以儿童的视角展现了芸芸众生相,尤其是对那个时代女性普遍存在的悲剧性命运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描述。  一、对于麻木看客心理的批判  鲁迅的小说大部分是以“看客”
期刊
苏童的小说中充满着审美心理的内蕴,首先是阴影原型的显现,他在童年时期和成长过程中遭受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成为阴影原型埋在心底。受此影响,苏童小说中的多数人物也受到了阴影的“诱惑”而变得扭曲,暴露出人性的黑暗;除此之外,他笔下的“香椿树街”和“枫杨树乡”系列小说塑造的是一种文化空间,而非简单的地理概念,这可以引起读者的审美情感。本文从荣格的阴影原型说以及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来分析苏童及其
期刊
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是华夏文明的传承符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我国已经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网络新媒体对我国语言文学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随着人们应用网络新媒体进行阅读和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高,大量的网络流行语产生了,这些语言有着新颖、幽默、灵活的特点,受到新媒体使用者的青睐,但也对传统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对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想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网络不仅
期刊
中国现当代文学出现时,社会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中,在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和冲击下,知识分子在努力探索社会历史的转型方向。知识分子对国家与个人出路的迷茫和探寻,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出现了较多“零余者”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亦被时代赋予鲜明烙印。在国际文学界中,“零余者”形象在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反复出现,因此诞生了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零余者”形象。  “零余者”实质上并不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但
期刊
北岛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著有诗集、散文集和小说,他对于朦胧诗的创作有着巨大贡献的事实是毫无争议的。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他的诗歌充斥着悲观主义,对社会现实不断进行反省和批判。他善于塑造英雄形象,以孤独而高傲的姿态来反抗人生。虽充满怀疑和焦虑,但他在悲观思维之下依旧对光明和希望充满了渴求。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诗坛充斥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而以思考人生意义和肯定自我价值为特色的朦胧诗的出
期刊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描述青春叛逆问题的作品非常多,它们被统称为青春叛逆主题,而这种主题是在一定的历史与文学条件下出现的。与此同时,这一主题以一种倔强的生命形式来展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发生了大变革,人们的身心得到了彻底解放,文学领域出现了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与人的文学思潮,它深入人们的心灵并激发更多作家创作叛逆主题作品,其中青春叛逆者形象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本文以《莎菲女士的日
期刊
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声画结合,亦静亦动,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比文字更形象,比一般的表演更生动。  近年来,红色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观众在欣赏电影时可以得到感官愉悦,同时也能受到家国情怀的熏陶。现如今雷剧横行,不符合史实的抗战剧层出不穷,严重消耗了观众对红色影视作品的好感,但也不乏一些反响好的作品。《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一部备受观众欢迎的电影,具有感情真挚、能引发共鸣的情景因素,以及全
期刊
一  茫茫的夜,一个女人在河堤徘徊。她感到没有来日了,要结束这人生,一跃,跳下河潭,到極乐世界去,图个安静、吉祥。  不知什么时候,她在昏迷中听到声音,眯眼一看,发现自己躺在房间的一张床上,四壁雪白,灯火明亮,一个女人守在她身旁。她心想:这就是极乐世界。  她动了动身子。“啊,眼睛睁开了,”又一听,“啊,醒过来了。”听到的是女人的声音。  “什么?你是地狱里的人?在唤我?我死了又生?”她在昏迷中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