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格局下民办院校心理育人机制

来源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482a3710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高校学生工作关键一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育人必须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健康发展。通过剖析民办院校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危机干预及平台保障等心理健康教育布局,探索“五位一体”格局下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路径措施,为民办院校提升育人实效提供借鉴。
  关键词:“五位一体”;心理育人机制;民办院校;育人路径
  大学阶段是学生从生理成熟走向心理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实现角色转变、增强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期间,很多学生会面临各种剧烈矛盾冲突问题,进而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越来越被高度重视。2016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专业化水平[1]。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将“心理育人”概念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要求“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2]。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再次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高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认为高校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3] 。
  心理育人既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和措施[4]。近年来,在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委员会指导下,省内各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多方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公办与民办学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民办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经费投入、硬件建设、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心理咨询服务与危机防控机制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民办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能力存在一定差距,部分民办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仅仅关注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授课情况,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重视度不高,进而导致个别学生无法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5]。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部分民办院校并未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也未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研室,简单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于思政课教学部,或将其设置为选修课对学生开放。此外,部分民办院校没有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多由辅导员兼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定位也仅仅停留在“别出事”上面,对学生心理健康层面的认知较片面。观念上的滞后及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直接妨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和学生的健康发展[6]。
  (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投入不足
  因民办院校无国家配套财政补贴,教学活动及工作经费支出比重取决于单位盈利状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进高水平专业教学人才、投入硬件建设均需要大量经费支持[7],而民办院校在面对该类无明显效益产出的课程开设上积极性显然不够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费投入的不足必然导致硬件设施匮乏,如没有必要的心理咨询辅导室和心理档案室、教辅设备不足、师资水平低、任课教师的深度学习培训机会少等,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实开展。
  (三)缺乏稳定、健全的师资队伍
  要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具备健全、稳定和专业的师资队伍,只有教师队伍完善,才能展开高水平教育[8]。然而,对民办院校而言,囿于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重视程度不足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部分民办院校心理专职教师无法满足1:4000的师生配比要求。个别民办院校学工队伍和心理教师因为福利待遇差和缺乏晋升空间,人员流动性较大,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9]。
  (四)个别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较落后
  许多民办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由非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担任,个别辅导员没有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教学观念相对陈旧,无法紧跟时代节奏,教学方法未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个别教师把心理健康课当成品德教育课,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心理教育的一种体现,忽视了学生心理层面的引导,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变味”。如今,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学观念新颖,教学方式推陈出新、紧跟时代步伐。但部分民办院校由于师资水平较低,开展的心理健康理论教育水平并不高,导致无法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育,使得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欠缺必要的认知和能力,不能有效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扰[10]。
  (五)心理危机防控的基层网络敏感度低
  大部分民办院校不开设心理类相关专业,学生只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学习到相关心理健康等方面知识,若个别民办院校不开设此课程,学生则无法在大学阶段正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而作为心理危机“五级”防控网络中最基层也是最重要的一关——广大学生,他们对危机信号的发现和识别因缺乏专业知识而不敏感,对参与危机防控工作反应迟滞或效果不佳。由于民办院校原有工作的思维定势和不良习惯,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防控队伍明显缺失,导致心理育人意识和危机防控能力总体不足。
  二、“五位一体”格局下心理育人体系构建的意义
  教育部在《关于培育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的通知》中对高校育人体系建设作出了具体规划,要求建成包括“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危机预防干预、平台保障”等要素在内的“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通过构建“五位一体”的心理育人体系,培养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11]。此外,“五位一体”格局下的心理育人体系在实施大学新生心理普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与教学、学校心理咨询、各类心理健康活动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构建“五位一体”格局的心理育人体系是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客观需要
  大学阶段是学生知识、学识快速积累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人生角色发展变化的关键阶段[12]。大学生如果在面对诸如学业、人际、情感、就业等问题时处理不当,可能会出现负面应激心理反应,严重时可能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出现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为此,如何引导学生理性面对大学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需要积极面对并妥善解决的问题。
  过去高校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更多的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一对一”面谈咨询或小团体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此种心理辅导方式覆盖面较小,难以惠及全体学生。运用“五位一体”模式协同开展工作,才能更有效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种种挑战。
  (二)构建“五位一体”格局的心理育人体系是实现心理育人目标的根本保障
  心理育人不仅仅能解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而且能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认知观念,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健全的人格[13]。同时,心理育人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心理育人的目标,不是单靠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几次心理咨询就能做到的。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五位一体”格局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够保障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并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处理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在心理咨询服务中协助学生解决具体心理问题,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危机进行有效预防和及时干预,提供各种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对高校心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给予保障。多方联动,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解决心理困扰相结合,提升大学生心理素养[14]。
  三、“五位一体”格局下民办院校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措施探索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坚守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宣传主阵地
  根据《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 》和中共教育部党组2018年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文件指示精神,要求面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严格落实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有条件的民办院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鼓励有条件的院系和心理咨询中心共同开发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如艺术类院校或有艺术类专业的学校可以考虑开设与学生个人发展成长和艺术心理鉴赏有关的课程。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心理素养和艺术品鉴能力,又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平台建設,帮助学生掌握大学生常见心理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二)构筑实践活动平台,拓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形式和内容
  各学校可按照不同学期、按四季或按不同主题,围绕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构筑实践活动平台,组织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如近年来,广东某高校每年上半年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有二十多项主题活动呈现给全院师生,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每年参与人员累计达到4000人左右,普及面广;每年9-11月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月活动,包括“新生素拓训练营”、“心理素质拓展嘉年华”和各院系心理特色活动三大模块,每年参与学生达5000余人,约占全校学生的33%。除此之外,还有全校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包括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主题沙龙、个案心理督导、心理主题辩论赛、心理主题讲座、新生心理关怀、班级心理委员上岗培训、心理协会及各系辅导站新干事培训等“心灵成长坊”活动。这些心理健康知识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极大地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作为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提高心理咨询服务水平,帮助师生走出心理困境
  提高心理咨询服务水平,帮助师生走出心理困境,需做好个体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工作,建立完善心理咨询预约系统,拓宽咨询辅导的途径和方式。开通线上(网站和公众号、电话专线)预约和线下(现场、他代)预约等多种预约途径,开辟面询辅导、电话辅导和网上辅导等多种个体辅导服务。在个体咨询辅导服务过程中,高校发现心理问题严重或危机隐患的个案,要做到“四及时”,即及时上报、及时告知家长、及时转介治疗、及时安排重点监护。做好个案咨询辅导的过程记录和档案管理工作,做到辅导服务专人跟进,一人一档管理。做好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对同质心理问题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做好团体辅导的主题确认、成员招募、过程监控以及参与者的成长记录。此外,还要关注心理咨询师团队的建设与成长。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是一个正负能单向交换的工作,对咨询师的技术水平、心理容量、自我调节能力、知识结构等要求很高。心理咨询师需要不断参加高水平专业技术培训,加强同行间交流学习,实现自我身心放松,提高自身心理咨询服务的技能水平和身心延展能力。
  (四)建立完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网络,做好师生心理预防干预工作
  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动向学生普及积极健康的心理保健知识,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提升学生的抗逆力水平和心理危机辨识防范水平,最终达到心理危机预警防控的目标。建立健全心理危机群防机制,构建“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系部—班级—宿舍”五级危机防控网络;建立与周边专科医院的校医绿色通道,完善重症个案转介诊疗机制;在每年10月至12月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在次年4月至5月对大三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更新大三学生的心理档案信息。根据普查结果及时筛查心理高危个案并定期随访;对在近期受到重大生活事件刺激的学生要做好生活化监控;在特殊阶段(如放长假前后、考试周前后、毕业前)进行重点排查,做到提前预警学生心理危机。确保信息通畅,快速反应,最大限度降低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和事故率。   (五)加强软硬件平台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驾护航
  认真贯彻执行《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规定,按照生均10元/年的标准下拨心理工作专项经费,并设独立账户,做到专款专用,保障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确保必要的咨询辅导场所、图书资料室及个案档案保管场地、心理测评场所和接待室等,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在学生宿舍区增设一些朋辈会谈室等;确保必要的心理测评系统软件、沙盘游戏等各种心理辅导器材、心理专业及精神疾病类图书资料等;在人员配备上,严格按照不低于1:4000的师生配比,配足配强心理专职教师。民办院校考虑经费短缺的因素,可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兼职为辅的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此外,考虑到大部分民办院校不开设心理专业的现实情况,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各院系心理辅导站可大力培养一批心理专项学生干部,作为心理工作队伍的有益补充,形成心理工作教师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两个梯队。由心理咨询中心牵头,建立健全系统化、规范化的心理工作培训体系,加强两支队伍的培训指导,提高两支队伍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壮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量。
  不仅如此,网络平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三课堂,需加大建设力度,尽快利用网络咨询所具备的超时空性、覆盖面广等优势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活动。学校需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要点问题,建设线上心理咨询网站、微信公众号,完善线下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以此作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学习、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工作活动的辅助平台,通过线上线下途径为学生普及心理危机预防知识,提高服务的时效性、针对性和便捷性。
  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關系到学校的安全稳定,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家庭幸福。积极探索心理育人工作机制,发挥心理工作在培养时代新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Z].2016-12-30.
  [2]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Z].2017-12-06.
  [3]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Z].2018-07-06.
  [4]贾林祥.心理育人的内涵、机制与实施路径[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9(03):112-116.
  [5][7][8][10]章斌,王学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J].农家参谋,2018(24):171.
  [6]张晶.大数据背景下浅谈民办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的关系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8(09):190-191.
  [9]谯炜骅.谈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才智,2019(24):30.
  [11]于言君.创设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2010(03):35.
  [12]潘莉,董梅昊.高校心理育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及其突破[J].思想理论教育,2019(03):90-94.
  [13]马建青,杨肖.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8(09):87-90.
  [14]刘三明,祝鑫.高校辅导员与心理教师协同开展心理育人机制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9(06):56-59.
  责任编辑  晨曦
  作者简介:梁燕玲,广州大学华
  软软件学院学生处心理中心主任;陆卓林,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学生处心理中心教师;张广金,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学生处处长。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高校“大思政”格局构建的过程中,高校国旗护卫队因其独特的思想、管理和活动建设而具有激发队员的精神动力、引导队员坚持正确方向以及塑造个体人格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高校国旗护卫队主要通过学生自我教育、仪式创设及实践活动等途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国旗护卫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高校国旗护卫队需要强化对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合理设计和开展仪式教育,进一步推动实践育人,与高校“大
期刊
摘 要:资助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如何提高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是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着力点。针对新时代的发展特点,高校可從以下六个方面创新资助育人的工作路径:第一是创建资助育人的网络工作体系;第二是开展优秀品格教育;第三是制定心理健康帮扶计划;第四是加强经济困难生的综合素质训练;第五是探索勤工助学新育人模式;第六是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平台。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路径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组织和高校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战斗堡垒。论文立足于新时代背景探索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通过理顺管理体制、支部设置科学化、强化工作队伍、健全考核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角度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支部设置;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党员是建设伟大工程、成就伟大事业的骨干力量,是未来党员干部的重要来源。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好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存在理论水平低、党性认知水平不高、组织纪律性不强、脱离群众等方面的不足。分析发现,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正、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组织生活涣散是造成其党性修养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但同时也受到高校环境和社会因素的
期刊
摘 要: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构建包括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进入机制、协调机制、共享机制、互补机制、互动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监督机制等在内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协同保障机制,并形成以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课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协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全面协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需求与教师思想政治
期刊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点。爱国主义教育是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交汇点。高职院校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呈现的一些问题影响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效果,分析问题所在,并借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结合理论核心内容,从认知水平、学习环境、榜样示范和多样化教学模式四方面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高职院校;爱国主
期刊
摘 要:高校后进生是校园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一类群体,其主要特点为学业不佳、心理状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随着该群体数量的逐年增加,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文章在对广西某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影响后进生学业的主要原因在于后进生自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强、学习意识薄弱,且家庭和学校作为外在影响因素,也影响着后进生的学业状况。后进生学业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学生自身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期刊
摘 要: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是提升组织力,加强党组织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着“三化”、“三不”、“三低”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升。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队伍建设不到位。本文以广州大学为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总结出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从强化思想引领力、提升群众凝聚力、抓好自身建设力、增强组织战斗力、打造党建品牌力等五个方面入
期刊
摘 要:推进高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高校教育思想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存在教师教学行为欠主动、学生学习心态不积极、学校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高校需要积极构建高位推动、部门联动、家校互动的“三位一体”全员育人体系,建构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全方位育人体系,搭建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全过程育人体系,即从形成育人思想共识、统筹
期刊
摘 要: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保证教学改革创新发展方向的重要前提,行动导向教学实现了由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转换,教学方式从“教知识”变为“教方法”;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尤为重视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如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等;教学实施强调“可视化”,认为非专业能力同样可实现“可视化教学”,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常见的“教”与“学”脱节问题。本文在系统地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