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在读者心目中引为圣地的光合作用书店黯然倒闭,而几乎同时,在广州奢侈品牌扎堆的太古汇,时尚消费与书籍共存的方所书店在喝彩声中登场,刚开张便有不俗的业绩。在面临电子书大军压境的时代十字路口,书店存亡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对于爱逛书店的读者来说,与书店的缘分却是无法割舍的。这一期,我们诚意推介一些关于书店的书,它们都是献给书店的情书。
1.《业余书店》
作者:邱小石、阮丛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大概2006年开始在豆瓣上关注读易洞。因为这家书店的存在,很认真地就社区书店这概念思考过一段时间。每一种业态的存在都是在响应需求,都有存在意义。和其他小型书店对比,读易洞创办人之一是广告人出身,书店的调子和一些策略很有广告人那种凡事做到极致的气质。但也许始终是植根于社区,理念、立场和一条路走到黑的坚持总会和庸常生活电光火石地碰撞几下。这家店有脾气,这本小书也有脾气,但更多是无奈。但创办人应该要释然:坚持这件事,本身就不计较别人的回应。有朋友想在二三线城市做书店,我向他推荐此书。无他,里面有道有术,作者的和盘托出也能给人心态上的准备。有了这几手,社区小书店可以谈生存了,但记得绝不要谈盈利。
2.《最糟也最棒的书店》
作者:松浦弥太郎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日本人嘛,似乎干什么都可以与梦想有关。松浦最近正在积极宣传这种理念:每个人都可以拥抱梦想,做自己喜欢、有创意的工作。此书归类为“设计/生活”,鼓励年青人走一条与别不同的路,体会寻梦的路上跌跌撞撞的惊喜。书名本身颇有深意:别人眼里的最糟,或者是自己眼中的最棒,但梦想永远能引导你找到真实的自己,找到隐藏在缺陷里的美好。
3.《书店的灯光》
作者:刘易斯·布兹比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人进入了某个行业10年以上,行内什么都可以是故事。如果这行业是百年来经历无数变迁的出版业,故事里就更多了一些故纸堆里的人情味儿。此书作者Lewis Buzbee,书店行业任职17年,书中除了回忆起自己的阅读启蒙,还简单叙说了书与书店的历史以及跟书有关的动人故事。“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一盏灯,点亮了人与书店之间的交流。电子阅读和网络购物如果即将成为这个时代的风潮和注脚,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如果越来越商务和冰冷,书店能否抛却对知识载体本身的执著,为交流提供更宽容的场所?或者将来有一天,人们手捧iPad或Kindle,背靠着放满《莎士比亚全集》的实木书架,热切谈论着16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生活细节。届时人们或者甚至已不需要咖啡,iPad或Kindle会释放出含咖啡因的气味。不过,他们头顶上依然是那盏黄昏亮起的书店的灯。
4.《替人读书》
作者:吕大年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海上文库”收入的作家里,吕大年不是最知名的一个,却是西学功底最深的一位。书名对应的是其中《替人读书》这篇为《推敲“自我”:小说在十八世纪的英国》而写的书评。吕先生的文笔清简磊落,把普通人读来聱牙诘屈的英国文学中的生活细节解读得通透妥帖。读来仿佛有十七八世纪英国乡间的微风吹起,捎来纯棉制品的清香和马车的得得蹄响。其中收录的《第二只布谷》,评论的是《泰晤士报》历年读者回信汇编《第一只布谷》续编。当时的这些读者来信颇能反映社会变化,其中不乏划时代的洞见。
5.《我与兰登书屋》
作者:贝内特·瑟夫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本贝内特回忆录,其经典性在于真实记录了美国出版业的变幻和兰登书屋出版集团的崛起,记录了一个无比瑰丽和繁荣的年代。书中写到的尤金·奥尼尔、威廉·福克纳及杜鲁门·卡波特等人,日后成为了美国文学中的极具代表性的作家。贝内特做过的最具有幽默感的事,就是为促成《尤利西斯》在美国出版,不惜挑战美国法律,事先设了局,让海关把书没收了,同时把各种各样的有利评论贴在没收书中,以便用作证据引用。结果他居然赌赢了。贝内特的人生历程,除了是一个成功出版人的成长轨迹外,更多的是提供给国内出版界的经验借鉴。
6.《相约在书店》
作者:范用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联书店总经理范用先生的一生是“为书籍的一生”。他的经历和上面提到的贝内特颇为类似。同样经历了黑暗和辉煌交织的年代,同样在出版中与很多作家学者结为好朋友,也都有着为普罗大众出版优质图书的梦想追求。行内都说范用脾气大,他的文章读来却有稚气。他与丁聪的交往最有意思。《相约在书店》这篇就是写丁聪因为被夫人制食,跑“到范用那里”“反饥饿”——先到三联书店打望打望,然后和范用一起下小馆,甚至还有一条约定:路西的馆子丁聪付,路东的馆子范用付,要是碰上叶浅予,就吃叶老的。范用说,和丁聪的相识是臭味相投,沆瀣一气。丁聪性子善良可爱,和他的漫画是一个路子。给《读书》画了二十多年的漫画,可以说每一幅都浸透了他与范用的情谊在里面。
1.《业余书店》
作者:邱小石、阮丛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大概2006年开始在豆瓣上关注读易洞。因为这家书店的存在,很认真地就社区书店这概念思考过一段时间。每一种业态的存在都是在响应需求,都有存在意义。和其他小型书店对比,读易洞创办人之一是广告人出身,书店的调子和一些策略很有广告人那种凡事做到极致的气质。但也许始终是植根于社区,理念、立场和一条路走到黑的坚持总会和庸常生活电光火石地碰撞几下。这家店有脾气,这本小书也有脾气,但更多是无奈。但创办人应该要释然:坚持这件事,本身就不计较别人的回应。有朋友想在二三线城市做书店,我向他推荐此书。无他,里面有道有术,作者的和盘托出也能给人心态上的准备。有了这几手,社区小书店可以谈生存了,但记得绝不要谈盈利。
2.《最糟也最棒的书店》
作者:松浦弥太郎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日本人嘛,似乎干什么都可以与梦想有关。松浦最近正在积极宣传这种理念:每个人都可以拥抱梦想,做自己喜欢、有创意的工作。此书归类为“设计/生活”,鼓励年青人走一条与别不同的路,体会寻梦的路上跌跌撞撞的惊喜。书名本身颇有深意:别人眼里的最糟,或者是自己眼中的最棒,但梦想永远能引导你找到真实的自己,找到隐藏在缺陷里的美好。
3.《书店的灯光》
作者:刘易斯·布兹比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人进入了某个行业10年以上,行内什么都可以是故事。如果这行业是百年来经历无数变迁的出版业,故事里就更多了一些故纸堆里的人情味儿。此书作者Lewis Buzbee,书店行业任职17年,书中除了回忆起自己的阅读启蒙,还简单叙说了书与书店的历史以及跟书有关的动人故事。“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一盏灯,点亮了人与书店之间的交流。电子阅读和网络购物如果即将成为这个时代的风潮和注脚,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如果越来越商务和冰冷,书店能否抛却对知识载体本身的执著,为交流提供更宽容的场所?或者将来有一天,人们手捧iPad或Kindle,背靠着放满《莎士比亚全集》的实木书架,热切谈论着16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生活细节。届时人们或者甚至已不需要咖啡,iPad或Kindle会释放出含咖啡因的气味。不过,他们头顶上依然是那盏黄昏亮起的书店的灯。
4.《替人读书》
作者:吕大年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海上文库”收入的作家里,吕大年不是最知名的一个,却是西学功底最深的一位。书名对应的是其中《替人读书》这篇为《推敲“自我”:小说在十八世纪的英国》而写的书评。吕先生的文笔清简磊落,把普通人读来聱牙诘屈的英国文学中的生活细节解读得通透妥帖。读来仿佛有十七八世纪英国乡间的微风吹起,捎来纯棉制品的清香和马车的得得蹄响。其中收录的《第二只布谷》,评论的是《泰晤士报》历年读者回信汇编《第一只布谷》续编。当时的这些读者来信颇能反映社会变化,其中不乏划时代的洞见。
5.《我与兰登书屋》
作者:贝内特·瑟夫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本贝内特回忆录,其经典性在于真实记录了美国出版业的变幻和兰登书屋出版集团的崛起,记录了一个无比瑰丽和繁荣的年代。书中写到的尤金·奥尼尔、威廉·福克纳及杜鲁门·卡波特等人,日后成为了美国文学中的极具代表性的作家。贝内特做过的最具有幽默感的事,就是为促成《尤利西斯》在美国出版,不惜挑战美国法律,事先设了局,让海关把书没收了,同时把各种各样的有利评论贴在没收书中,以便用作证据引用。结果他居然赌赢了。贝内特的人生历程,除了是一个成功出版人的成长轨迹外,更多的是提供给国内出版界的经验借鉴。
6.《相约在书店》
作者:范用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联书店总经理范用先生的一生是“为书籍的一生”。他的经历和上面提到的贝内特颇为类似。同样经历了黑暗和辉煌交织的年代,同样在出版中与很多作家学者结为好朋友,也都有着为普罗大众出版优质图书的梦想追求。行内都说范用脾气大,他的文章读来却有稚气。他与丁聪的交往最有意思。《相约在书店》这篇就是写丁聪因为被夫人制食,跑“到范用那里”“反饥饿”——先到三联书店打望打望,然后和范用一起下小馆,甚至还有一条约定:路西的馆子丁聪付,路东的馆子范用付,要是碰上叶浅予,就吃叶老的。范用说,和丁聪的相识是臭味相投,沆瀣一气。丁聪性子善良可爱,和他的漫画是一个路子。给《读书》画了二十多年的漫画,可以说每一幅都浸透了他与范用的情谊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