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牛钉子屋”是拆迁法治化的寓言

来源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ajdofai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则叫人五味杂陈的拆迁故事。位于上海沪亭北路中央的“上海最牛钉子屋”,真要拆了!
  2017年9月7日,在这里僵持了14年的徐先生一家开始打包搬迁,预计最快于9月12日就能彻底清空房子。眼看着老宅周边从乡村小道变成柏油马路,附近的老邻居一户户搬走,一辆辆急速行驶的汽车从自家门前飞驰而过,徐家人这14年过得“并不舒服”。
  人生能有几个14年?这个反问句,大概既能惋惜靡费在拆迁博弈上的家庭时光,亦能注释地方拆迁漫长博弈的“有理有据有节”。据媒体报道,沪亭北路拓宽工程在2008年10月前有了方案,但由于动迁工程浩大,完工日期一推再推。“滞留户”从最初的10多户慢慢减少为4户,2009年7月仅剩2户,到2011年1月仅剩下1户不肯搬迁。用徐家人的话说,“早在2003年9月19日,我们就收到了政府的动迁通知书,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14年”。
  坦白说,在中国拆迁征地历史上,漫天要价的钉子户和花样百出的暴力强拆并不鲜见。2011年《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就是为终结行政强拆乱象应运而生的。在此语境之下,各地“最牛钉子屋”的正向价值,大概在于两个层面:一方面,公民捍卫合法物权之心,在法治语境下化为对等的话语权和谈判权。“有恒产者有恒心”,面对古今中外的钉子户,莫不让人敬畏地方公权之谦抑谨慎。另一方面,属地拆迁较为人性,没有用停水断电等“合法伤害权”倒逼,更没有拿“天灾人祸”来恫吓。就像徐家人所说:“街道里的领导经常来,问问我们有何难处,谈谈心,也确实感动了我们。”如果拆迁果真都能如此,那些有辱法治斯文的人命官司恐怕就会再少些。
  “上海最牛钉子屋”算是画上了完美句号,有个细节值得玩味:即便14年过去,该协议动迁仍然按照原来的动迁安置方案,并没有超越该地区的统一安置标准。一来,这说明“拖字诀”并非动迁谈判中的硬通货,所谓“大闹大解决”的丛林法则,并没有在相关地段拆迁工作中兑现价值。这种原则的坚守,才是拆迁公平的底线;二来,拆迁部门并未放弃钉子户。以为“晾着晒着就能自己熬不下去”的想法,终究没有僭越权力责任对民生冷暖的关照。拆不拆是一回事,管不管是另一回事——各有各的邊界,各有各的道理。
  “上海最牛钉子屋”是拆迁法治化的寓言。尽管媒体的笔调略有春秋意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7.35%,一线城市城市化率超过80%。不过,相较于世界发达国家,中国拆迁征地等热火朝天的工作,可能很长时间还是“在路上”。如果说2013年初国家发改委颁布《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开启了中国城镇化的风口,那么地方“钉子户”和“钉子屋”的命运与走向,就是拆迁法治化、人本城镇化的寓言。
  (选自《光明日报》)
  【赏析】
  这场14年的拆迁马拉松,虽然没有赢家,亦没有输者。拆迁户体面捍卫了自身的合法权益,虽牺牲了生活质量,却也是选择自由;动迁方依法恪守了拆迁程序,虽辛苦陪跑了14年,却赢得公众对法治的信仰和敬畏。每一座城市的发展,都当有等得起这个“14年”的耐心与信心,更当有悯恤并理解这个“14年”的作为与力量。
其他文献
2017年12月31日,湖南长沙天心区某小区楼下一条金毛犬被民警打死的视频、图片,在微博上引起了很多爱狗人士质疑。当天21时15分,长沙市公安局天心分局通过官微“天心警事”发布通报称,因金毛犬咬伤3人,民警出警未配备麻醉枪,且短时间未找到狗主人,手枪射击容易跳弹伤人,为防止该狗伤害更多行人,民警遂用木棍对狗进行扑杀。但是,此事中出警民警的家门口还是被人送了花圈。  围绕着“棒杀金毛犬”一事,警方、
期刊
【日积月累】  文言实词小课堂  道  苏洵欲往京城,道(取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道路),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主张),以为六国用兵之道(策略)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谈论)此事:孰闻道(道理)多也?  【译文】  苏洵想要前往京城,取道泰山间的小路。遇到有隐士在道路间行走,两人在茶亭休息,谈论秦国与六国的事情,隐士列举了兵家的主张,认为六
期刊
鹧鸪  郑 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 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 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阔, 苦竹丛深日向西。  【赏析】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鹧鸪的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晚唐诗人郑谷的这首《鹧鸪》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郑谷也因为这首诗被誉为“郑鹧鸪
期刊
这个故事发生在苏州。  或许,这也称不上是一个故事吧。  1993年的春天,他因为单位的业务,从北方直抵上海,又从上海转杭州,从杭州坐夜航船到苏州。船上的一夜十分诗意,他要了一碟豆腐,一碟青菜,一瓶老酒,一碗饭。他吃掉了这些东西。他近铺的一个老者说:“小伙子好饭量啊!”  他就笑了。  夜风从运河上吹来,潮潮的,带有一点水腥。  船是早上七点钟到的苏州,苏州给他的印象是水气忒重。他背了一个大包,茫
期刊
《人间世》播出,呈现失败,引人关注;“不完美”医学,必须面对,令人感动。凡事难尽善,正视不完美,和谐人间世。(提出论点。)  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但曾几何时,医生竟成了“危险”的职业。“医闹”之事,时有发生;医生被害,令人扼腕。“治好了是应该的,治不好是你无能”的偏见,成了医生难解的心结。《人间世》的开播,正是为医患之间搭建起了互相理解、换位思考的沟通桥梁。(摆现象,指出《人间世》开播的意义。)
期刊
六千万年前的一次意外,生命退回到最初的蒙昧;六千年前的炎炎夏日,人类开始有了最初的文明。今天的我,也许身在灯红酒绿的都市文化中,心间却奔腾着远古时代的金戈铁马。而在我的梦想里面,这一切,不过是一个悠长的回忆。  鱼儿逆水而游,费尽全部心力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那不过是一次生命的溯源;鸟儿孤身穿过峡谷,只为了一次“飞蛾扑火”式的交配,那也是生命的溯源;“虎毒不食子”的老虎妈妈,为了保护孩子不惜血流成河,
期刊
阮郎归  晏几道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相思情怨之词,抒发的是居者对行者的思忆之情。在这首词中,词人运用了层层剥开的手法,把人物面对的矛盾逐步推上顶端,推向一个绝境,从而展示了人生不可解脱的一种痛苦。  词的上阕即物思人,感昔伤今,抒写了女主人公对行者薄情的满腔怨恨。开篇两句,
期刊
本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將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译文】  柳宗元本来追求飞黄腾达,但被贬到柳州,亲近自然,种植植物,返回到他的根本,有很多收获。后人将他的言论编辑成许多册书,就是今天所见的版本,来推究他当时的心境。  鄙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
期刊
【问题点击】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任何一个善于写作的人,都会在选材上下功夫。李渔在《闲情偶寄》指出:“人唯求旧,物唯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由此可见材料新颖对于作文是何等重要。  【方法指津】  如何用一双发现的眼睛,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材料,使临场写作避熟求生、以新制胜呢?下面着重提三点:  1.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特长。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读书的时间
期刊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周书·贺兰祥传》)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