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克纳小说女性形象的二元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yal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福克纳创造了规模宏大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他的作品不仅深刻地表现了南方贵族的腐败,而且强烈谴责了清教观对人性尤其是对妇女的摧残;此外,清教式的妇道观在某种程度上也被福克纳在不知不觉中消化吸收,成为他怀疑和批判女性本身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福克纳 清教观 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l897-1962)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创造了有着浓厚地方性与历史性特征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使其思想艺术观以及对南方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都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福克纳在清教家庭和社会中长大,但清教主义对他的影响并没有妨碍他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也许正是由于他的血液中浸透了清教主义思想,他的批判才如此尖锐,切中要害。总的来说,他是在清教主义的深刻影响下对清教主义进行批判,同时又对人做清教式的道德探索。
  一 通过塑造女性形象突出对清教观的批判
  福克纳小说中的南方,是一个年老垂死的世界,体现在南方几个家族的衰弱和没落。在这些家族中,丈夫、父亲有着特殊的地位。父权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人的心灵,成为福克纳的批判对象。《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爱米丽就是这一传统思想的典型殉葬品,她的父亲力图把她塑造为美国南方的“淑女”,而她一切都服从父亲的安排,直到30岁仍在闺中未嫁。后来,她断绝了与任何人的交往,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40年后,终生未嫁的爱米丽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她去世后,镇上的人们惊奇地发现了尘封40年的秘密:她毒杀了她人生中唯一爱过的男人荷马·伯隆,并与“他”终身相伴,凄凉地度过了自己孤独、悲惨的一生。爱米丽杀死伯隆表明了一种复杂的感情:情之深爱之切,却不能真正拥有。一方面是对生命、对爱的渴望;一方面却又想保持淑女的形象。在当时一位高傲的南方淑女被北方汉子拒绝可以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不可两全时便痛下决心,以扼杀生命来维持对爱情的渴求,这无疑是爱米丽最大的悲剧。在小说当中,福克纳赞扬爱米丽作为南方女人敢于担当风险、战胜各方面的压力,始终忠于爱情,认为爱米丽身上的人性美和个性美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她对爱情的执著和勇气正是作者所歌颂和欣赏的人类品质,是人类战胜苦难、走向永恒的基础。但是,像爱米丽这样“勇敢、不屈不挠”的南方妇女最终却也没有逃脱清教社会对她的影响,更没有超越腐朽的传统道德给南方妇女的种种精神束缚。
  清教妇道观在把妇女变成“大家闺秀”的过程中,把她们妻子的温柔和母亲的慈爱都给清除掉了。《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夫人是美国南方的一个大家闺秀,家道的没落、世态的炎凉使她的心态发生了畸变,促使她痴迷于宗教,几乎丧失了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天性中所应具有的贤淑与母爱,成为一个冷面铁心、顾影自怜、无病呻吟的老太太,成为凯蒂兄妹无法摆脱的命运诅咒,她的失职被描写成为孩子们悲剧人生的重要原因。《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先生(也包括康普生夫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爱米丽的父亲以及沙里多斯、斯特潘等约克纳帕塔法地区的大庄园主家族的“始祖”都是父权制统治下的代表人物。按照清教戒律,上帝已经规定子女必须顺从父母,因此,在家里,孩子们要以阁下、女士等来称呼父母,绝对服从父母的命令、不能违抗,也不能拖延。在这些清规戒律的支持下,家长们变得毫无人性,即使对自己的子女也没有半点温情。他们说话的声音虽不凶狠,却毫无人情味儿,完全冷漠干瘪,像书写或印刷在纸上的字句。他们从不懂得什么叫怜悯。他们牢牢地控制了子女的生活。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必须的,是符合上帝要求的。
  福克纳借此批判了美国南方社会旧传统、宗教和社会势力对人性特别是对妇女的摧残。美国南方是清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区域,《圣经》主导社会思潮,而《圣经》中有大量关于妇女必须服从男人的故事和言论。《旧约》说上帝用男人的一根肋骨创造出女人并吩咐她服从男人。《新约》教导说:
  “你们作为妻子,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一样,教会怎样服从基督,妻子也要怎样顺服丈夫。”
  这就明确规定了妇女的附属地位。更为严重的是,《圣经》告诉人们,因为夏娃经不起魔鬼的诱惑,人类才失去伊甸园,坠入无穷的苦难之中。所以妇女历来就为此备受责难。这种思想在基督教社会中是很有影响的,在清教徒中则更是如此,所以在当时美国南方,女人低下的地位表现在男人们并没有将女人当正常的人看待,而是当成为他们生儿育女的机器和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在《押沙龙,押沙龙!》中,塞德潘为了找一个财产的继承人,向洛莎小姐“求婚”,但条件是先试试看她能否生一个儿子。遭到拒绝后,他与穷白人窝许·琼斯的外孙女朱莉同居,目的也是找一个财产继承人。朱莉分娩后,塞德潘得知生的不是男孩而是女孩时,竟然破口大骂,说她还不如牛马畜牲。在塞德潘的眼中,洛莎小姐和朱莉都只是能传宗接代的工具。这一点塞德潘自己跟康普生也说得非常清楚:
  “你知道,我脑子里有一个计划。要实现这个计划,我应该有钱、房子、种植园、奴隶、家——当然也应有一个妻子。”
  可见,在他的思想中妻子是一种拥有物,与房子、钱、种植园等值,他并没有把妻子当作人来看待。这种非人性的思想和行为使男人们变异了,他们不再是丈夫和父亲,而是清教的清规戒律的代言人和处罚的执行者。福克纳在小说中不仅批判了这些人的清教观,而且批判了这种男权制度对妇女以及后代的危害,这也是他对清教伦理观的洞察、分析和批判更为鞭辟入里之处。
  二 以清教式妇道观怀疑和批判女性本身
  在批判清教思想的同时,清教式的妇道观在某种程度上也被福克纳在不知不觉中消化吸收,成为影响他的女性观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在他对女性形象进行塑造的过程中,两种互相对立的情感同时并存:一方面,作为一名人道主义者,福克纳不可避免地对身受清教传统压迫或毒害的女性,尤其是贵族女性怀有同情与关注,总是直接点出或间接暗示出清教背景在其人生中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美国南方的土生子,在对具体的女性,尤其是那些具有性叛逆特征的女性人物进行评判时,福克纳又常常不由自主地带上清教主义的思想,流露出某种对于女性本身的怀疑和批判态度。这样,两个方面的因素交织在一起,给他的女性观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
  凯蒂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女性人物代表,童年时期的凯蒂正如班吉记忆中的那样,善解人意,美丽热情。她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她诚实、个性强,爱憎分明,敢于同旧传统和不良行为作斗争。当康普生夫人竭力用传统妇道观把她塑造成为一个“大家闺秀”时,她对此嗤之以鼻,拒绝顺从。福克纳借助于凯蒂的形象来表达他对清教传统的蔑视,他称赞凯蒂的反抗精神和追求自由的勇敢精神。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纯洁高傲的南方淑女却终于走向极端,沦落风尘。凯蒂的堕落社会因素固然是主要方面,但是凯蒂本身的弱点,本身不完善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也是造成她走向沦落的原因。另外,凯蒂同昆丁之间那种不正常的爱,虽然没有超越性的界限,但仍然是病态而不能为世人所接受的。凯蒂的一生从对传统的反抗和对爱的追求开始,竟以沦落成冷漠、没有道德观念的妓女和情妇而告终,这是凯蒂的悲剧,是康普生家族的悲剧,更是整个南方社会的悲剧。在作品中,福克纳最终暗示凯蒂虽然是被社会所毁,是社会摧残妇女的象征,但她个人的两难、挣扎、抉择的空间仍然是存在的。在福克纳的笔下,凯蒂既是天使又是淫妇、既叫人销魂又让人伤心绝望,从而着力倾诉了他内心深处对女人的思想感情。他美化凯蒂,又批判她甘于接受命运的安排,承认自己是邪恶的,并开始自暴自弃,走上堕落的道路。福克纳最后不得不发出哀叹:她不需要别人的拯救,已经再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拯救的了(李文俊,2003)。对《圣殿》中谭波儿形象的塑造也清楚地反映了福克纳的这一矛盾心理。对谭波儿的父兄所把持的清教化家庭在其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负面作用,福克纳在作品中是有所体现的,但他对谭波儿的轻佻浅薄和自甘堕落所做的浓墨重彩的描写,却不自觉地流露出他对犯有性过失的少女所持有的清教式的批判激情。福克纳自己后来也意识到这一点。法国学者莫里斯·库安德鲁在30年代初期就曾指出福克纳在作品中的性描写带有清教主义倾向,对此,福克纳欣然表示同意,并承认自己先前都未曾意识到。虽然福克纳笔下的大多数女性都没有逃出悲剧的结局,但《喧哗与骚动》中的女仆迪尔西却是个亮点。迪尔西是个黑人妇女,作为仆人,她勇敢、温顺、宽怀大度。她对主人的孩子充满了慈爱与关心,并顽强地支撑着日益败落的康普生家庭,而她对主人忠心耿耿,也正符合福克纳对女性的要求。从迪尔西的身上可以看出福克纳妇女观的核心就在于女人要安分守己,为男人服务(陶洁,1992)。从这一点上来看,福克纳又落入了传统意识和男权主义的归宿。虽然福克纳向读者揭示的正是人性追求美好希望的本能,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但他的女性观也无疑会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这是他笔下众多女性都难逃悲剧命运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 影响福克纳女性书写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文学的载体,文学必定要以不同的手段反映当前的文化,美国的小说自然也不例外。当时清教社会的黑暗、虚伪和残酷无疑是影响福克纳书写女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其文学创作深深地扎根于美国南方的历史和当时现状。福克纳受到南方传统的熏陶,在关于祖先的勇敢、荣誉、怜悯、骄傲、正义、自由的种种传说中长大,对家族的自豪和故土的热爱从小就在他心灵深处播下种子。然而南北战争以南方的失败而告终,战争后南方的传统价值观崩溃,他们曾经引以为荣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在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冲击下土崩瓦解。南方的迅速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和战后美国社会迷惘思潮的蔓延促使福克纳对传统做出反思,面对现实做出新的思考。他揭去南方精神遗产的美丽外衣看到了南方奴隶制的罪恶,清教思想的残酷和非人性的一面。这种认识对于深深眷恋着家园的福克纳来说,无疑是非常痛苦的。但他没有回避这种痛苦,而是以艺术家的敏锐眼光看清了事实。他所看到的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南方人民的痛苦。在新南方,平静和睦的生活为混乱喧闹的都市生活所破坏。人们成为被人操纵或操纵别人的机器。因而又不由自主地转而求助旧的生活方式,但马上又记起历史的负罪感而备觉惶恐。福克纳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复杂的感受来描绘南方社会,构思自己的艺术世界。他按自己的情绪加工、改造他熟悉的南方人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一整套“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这套“世系”小说是一部编年史,它几乎是一个地区的缩影,只要堆积在一起,综合起来,也就成了整个面临工业文明侵入的南方社会现实。
  福克纳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无法容忍对人性的任何形式的压迫和摧残,他塑造了既是天使又是淫妇的凯蒂,父权制下疯狂与恐怖的爱米丽,以及丧失母性的康普生夫人这些受害女性形象,揭露和谴责了南方旧传统中的清教主义和罪恶的妇道观对人性的压抑和对妇女的摧残,这也是他人道主义的反映。福克纳小说中女性人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复杂而感人的人性美,充分体现了他对南方妇女的独特理解,这理解中有赞美,也有批判,是在罪恶的历史和悲剧的现实中显示出的真实的人性,赋予了人性深沉的意蕴和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文俊:《福克纳传》,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2] 陶洁:《喧哗与骚动新探》,《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4期。
   [3] 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版。
   [4] 肖明翰:《试论福克纳笔下的妇女形象》,《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5] 朱振武:《夏娃的毁灭: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女性范式》,《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作者简介:高晓天,女,1981—,黑龙江双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小说,工作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一种具有民族自治性特点的文学探索,中国新时期先锋文学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作家们首次以本体(存在)关怀的态度进行的创作,同既往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相比,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个性化(人性化)。本文通过对先锋文学的思想前提、主要内容、精神特点、思维局限等方面的考察,揭示其本体意蕴。  关键词:新时期 先锋文学 本体 存在 人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一 先锋文学思想前提:华夏文明传统
期刊
摘要张爱玲的成名作《金锁记》表现了曹七巧在一个封建贵族家庭里性格扭曲变态的发展过程,展现了封建压迫和金钱枷锁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随着时间推移,曹七巧逐渐由一个健康正常的姑娘变成了阴狠毒辣的老太婆。本文试从曹七巧的变态性格发展的源起、推动、形成和最终疯狂等四个方面,来对其变态性格的形成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金锁记》 曹七巧 变态性格 形成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张
期刊
摘要《白噪音》是奠定唐·德里罗在美国文坛地位的代表之作。小说探寻了后现代社会中暗藏的死亡危机,生动表现了当代美国人对于死亡的意识,被称为“美国的死亡之书”。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主人公杰克·格拉迪尼的死亡恐惧心理及其拒斥行为进行了剖析解读。  关键词:《白噪音》 死亡恐惧 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唐·德里罗(Don Delillo,1936-)是美国后
期刊
摘要艾丽丝·沃克的成名作《紫色》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叙述立场。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的美国黑人女性形象,记录了黑人女性在传统的夫权专制和种族歧视的社会里打破沉默,寻求自我的决心和勇气。书中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表现出黑人女性在其主体意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各种反映,显示出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黑人女性构建新型的性别身份的艰难历程。  关键词:女性形象 主体意识 身份寻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是一部书写藏族土司兴亡史的力作。小说呈现了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五个特征:个人视角的历史,历史的虚构叙事,历史的随意与荒谬,人物自身的茫然,以及隐喻化的理想追求。本文通过对这五个特征的研究,从艺术特色上对《尘埃落定》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尘埃落定》 新历史主义视角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一个人视角的历史  在新历史主义观点看来,历
期刊
摘要谭恩美是美国华人文学世界里一位十分杰出的作家,她吸引了国内国外评论界的关注。《喜福会》(1989)是谭恩美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全书讨论了中国母亲与她们的美国女儿之间的微妙情感。本文拟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结合前人对这部作品中的东方主义的探究,对小说《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再思考。谭恩美在书中对中国的部分描写体现了东方主义色彩,但是作为一名华裔作家,她更想将这部作品作为反抗东方主义的武器,表
期刊
摘要林海音是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位本土女性小说家,也是台湾作家中最早在其作品中为妇女的不幸命运呐喊和抗争的作家。本文试从纳妾制度下的幽怨妻妾、“五四”语境中的觉醒女性、封建礼教下的传统守护者等三方面,分析林海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并揭示这些形象对于历史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林海音 小说 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林海音是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位本土女性小说家,也是台湾女性文
期刊
摘要欧·亨利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最后的常春藤叶》以一片叶子为线索,歌颂了老画家为了挽救年轻画家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感人故事。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给人以生的力量的叶子的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小说中的叶子不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老画家贝尔曼的化身。其意义在于实现了全文主旨的升华——伟大的人性之爱使得枯叶不朽。  关键词:叶子 欧·亨利 善与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作家。他早在新文学运动初期就积极提倡进步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些理论。在托派分子混淆中国社会性质之时,他以自己创作的《子夜》,形象、生动、巧妙而又含蓄地回答了托派提出的问题,而这部作品也是现实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茅盾 《子夜》 吴荪甫 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一 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中国化  现
期刊
摘要景物描写是小说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所占比重极小,但读者却能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窥见小说的艺术特色。本文试从自然景物描写的角度,一窥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景物描写 隐意 写景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围城》是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也是他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人们对《围城》有许多关注和评价。有人称《围城》为学者小说;有人说《围城》是秉承了西方16世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