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1月10日,重庆沙坪坝区家乐福商场内,发生一起因争抢特价食用油造成的踩踏伤亡事故,造成3人死亡,31人受伤。
对于这起由“一桶油引发的血案”,有人认为,是因为民众太贪小便宜;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商家的管理漏洞;还有人认为,它击中公共安全軟肋,暴露政府公共监管职能的疏忽。
诚然,群众是有些“贪小便宜”,商家的管理自然也难辞其咎,政府的监管自有其责,然而,仅仅只有这些原因吗?近年来,一桶廉价油、一斤便宜鸡蛋所引发的踩踏事故已发生多起,是什么导致了类似事件的频频发生?为什么为“区区”十几元钱的便宜,老百姓会在凌晨4点就开始排队?为什么一个商场的优惠行动会激起一个城市凶猛的抢购狂潮?为什么人们在涨价狂潮面前如此笃定“泰然领受”而在降价时又是如此冲动“奋不顾身”?
一桶油引发的血案
11元钱今天能干什么?大约能买1斤猪肉、或5斤大米、或几棵白菜,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繁华地带的停车1小时。如此少的一点钱,在很多人眼里,大概都是视而不见的。然而,便宜11块钱的一桶油,却在重庆引发了血案。
据报道,家乐福沙坪坝店以庆祝开业十周年的名义,于2007年11月10日推出一款菜油特价促销,原价每桶51.4元的5升装菜油只卖39.9元。凌晨4点多,就有大量市民前往排队等候。上午8:20超市开门营业时,市民们已在店外排成了数十米长龙。
购油活动开始后,现场骚动起来,几百人围挤着准备抢油。由于其他入口开放得比东门入口快些,造成排在东门的顾客迅速拥挤起来,大家吆喝着互相推搡,现场已经有些混乱了,随后,当东门一打开,排队等候多时的市民像潮水一样涌进大门,大概有一两百人一齐挤向入口,造成了相互踩踏,数人惨叫着倒地受伤…… 20多分钟后,就有人开始从人群里被拖出来,而其他的人仍然在疯狂抢购,售油处像打仗一般,工作人员被挤到了货堆上。最后该事件造成3人死亡,31人受伤,其中7人重伤。
本来,是商家组织的一场促销的活动,瞬间却演变成人间悲剧。然而,重庆的这场悲剧并非孤例。
早在2005年2月1日,成都家乐福双桥店在所谓的开业促销活动中因为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而导致促销现场混乱。在数千人抢夺特价商品的“肉搏大战”中,有5人在踩踏中不同程度受伤。
2007年8月,成都市西大街路口一家超市,原本4块多一斤的鸡蛋卖3块2,吸引了上千市民排队抢购,结果造成4名顾客当场不同程度的受伤。
2007年10月26日,上海乐购超市三门店开业仅5分钟,排队购买低价豆油的数百名消费者便因拥挤而发生踩踏事件,15人被确诊受伤,1人骨折。
……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悲剧的再三发生?一桶廉价油、一斤便宜蛋为什么能够引起人们如此疯狂?为什么在这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还有那么多人要为柴米油盐这些基本的生活资料争得头破血流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折射民生之困
有人认为,都是贪婪惹的祸,超市踩踏事故是人性的一个折射。但是,当我们看到那些为一桶廉价油争抢的人大都是低收入者、老年人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为了区区一桶油,也就是便宜11.5元钱,群众却能迸发出如此抢购“热情”,甚至甘冒被挤伤、踩踏的危险,说明什么呢?说明群众对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米袋子”和“菜篮子”价格的无比敏感和对民生的潜在焦虑,尤其是大量的困难群体,他们对于价格的涨幅更为敏感和看重。
自2003年以来,房价就连续猛涨,国际油价不断飙升。而2006年底以来,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显现,猪肉、粮食、蔬菜、食用油价格连续上涨,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10月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7.6%,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幅度最高,达到38.3%。高CPI张着大口,但工资却不见上涨;人口红利、血汗工厂和透支环保带来的高额外汇储备尚未赋福于民,反而因流动性过剩让可怜巴巴的资产缩水。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下,如果不让自己失重,就只有抓紧一些东西,比如食用油,比如一套房子。
在这个敏感时间,家乐福超市突然推出特价食用油,无疑触动了市民被物价紧逼的脆弱神经,诱发了抢购热潮,进而导致了踩踏事故的发生。可以这么说,油价上涨、市民恐慌才是踩踏事故的内在原因,而家乐福超市的促销活动则是一根诱发矛盾的导火索。不难想像,如果不是物价上涨过快,如果不是还有那么多人生活在危机的边缘,市民即便趋利意识再强,也不至于为了一点小利而罔顾性命。
“穷”是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挥之不去的梦魇,这种历史记忆和现实的两极分化,促使“贪便宜”这种无奈举动成为贫困百姓“勤俭治家过日子”消费购物的首要出发点。你可以责备穷人说,你虽然穷,但是你应该有秩序地排队,这不就没有事故了吗?是的,道理是这样的,可是,事实证明,一旦想买1公斤便宜鸡蛋的穷人挤到一起,情形就是这样,有什么办法呢?抢油的几百号群众大多是年纪较大的低收入者,报道中有78岁的老太,也有60多的老头,想想他们这些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弯腰驼背,步履蹒跚的人,还在为了生计,为了那么一桶油不惜凌晨4点排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难道仅仅只是中国人素质低的问题吗?
呼唤民生关怀
其实,超市踩踏事件所带给我们的反思,不能限于对公共安全的反思,也不能限于对商家促销手段不当的反思,更应该反思的是平抑物价的政府之责,更应该反思的是收入分配不尽公平合理下的穷人生存之困、生存之苦,更应该反思一些政府在理解“穷人经济学”上的偏差,更要反思一些政府在提速“最慢的船只”上的乏术。
“家乐福踩踏事件”无疑是一场悲剧,悲在死者的离去,悲在一部分困难群体为了一点“利益”而打破道德约束下的公共秩序。避免类似悲剧的上演,仅有公共安全的加强是不够的,仅有商家促销手段的规范也是不够的,核心在于从根本上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中国改革这么多年,国家富裕了,特权阶层富裕了,可普通老百姓呢?低收入阶层呢?最近几年,他们实际上更穷了。中国的贫富差距近几年逐年扩大,基尼系数已逼近0.5,超过了美国,更超过了欧洲诸国,已跨入世界贫富差距最为悬殊的国家行列。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12月1日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在2001年至2003年间,中国经济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但13亿人口中最贫穷的10%人群实际收入却下降了2.4%。最近一年来的通货膨胀更使“富人愈富,穷人愈穷”了。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完善,低保、失业救济等标准过低,覆盖面过窄,不能为穷人撑起一张“安全网”。
而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有少数人享受的福利不叫福利,只有社会最边缘、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群也能享受到福利,才能切实体现社会福利的真正意义。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社会福利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普通市民的收入和分配水平应成为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当经济发展与人们收入水平不协调时,政府就需要认真思考并解决这一问题;当某个地域出现失业率上升时,这个地域就要受到重点监督,以促使其尽快解决问题;在这个体系中,再贫穷的人也不必为自己的生存发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强调“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可以说,这是近年来我国强调民生政策的延续,也是当前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热点。
我们应当继续强调和延续这项政策,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而且,政府还要采取各种措施,平抑物价,改善供需不平衡,打击投机炒作行径;同时,提高低保标准,减轻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压力。将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到降低失业率、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社会稳定等上面来,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以实现,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油盐柴米,关乎大局。把握民生脉动,关注民生诉求、不断解决好民生问题,见证、检验着中国各级政府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能力。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真正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类似的踩踏悲剧也才不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