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货币合作的理论\实践与启示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_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货币合作问题得到经济学家和各国政策制定者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本文在回顾区域货币合作理论、实践历程的基础上,得出区域货币合作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亚洲货币金融合作的重点,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区域货币合作稳步推进的保障结论。
  关键词:区域;货币合作;理论;实践;启示
  
  在区域经济和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货币一体化合作已然成为国际金融合作的研究热点,并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成功实践。
  一、区域货币合作理论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
  蒙代尔在1961年发表的论文《最优货币区理论》中,首次提出将世界经济划分为若干个货币区,每个货币区内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或使用同一种货币,对区外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最优货币区(OptimalCurrencyArea,OCA)”理论。此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组成最优货币区成员国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这些研究角度主要包括;
  (1)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蒙代尔(1961)和英格拉姆(1962)认为,如果一个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就能实现资本和劳动力从赤字国向盈余国的转移,促进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内外均衡。因此,生产要素高度流动的国家(地区)适合组成最优货币区。
  (2)经济高度开放。麦金农(1963)认为,较高的内部经济开放度是组成货币区的必要条件。因为,经济高度开放的小国汇率稍有变化,就会引起国内物价的剧烈波动,对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产生严重影响,但对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却相对较小。
  (3)经济多元化。凯南(1969)认为,经济高多元化的国家才是货币区的理想参与者。因为经济多元化意味着商品生产的多样化,可以降商品受外部市场冲击的风险,并能以商品为纽带在区域内编织相互依赖的国际经贸网,结成经共同体。这样,一方面能承受实行固定汇率后害本国经济稳定性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最优货币区”提高货币效率。
  (4)通货膨胀偏好相似。弗莱明(1969)认为物价稳定是“最优货币区”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相似的通货膨胀率是实行共同货币政策的前提件。如果通货膨胀率差距过大,则高通胀国家求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低通胀国家可能希望持不变,而通货紧缩国家可能要求采取扩张性币政策,从而无法实现政策的一致性,也就很难持货币区稳定。
  (5)政策一体化。基于对宏观层面趋同条必要性的理解和对现实中宏观结构差异的认识,英格拉姆等人(英格拉姆,1969;凯南,1969;哈勒,1970)先后提出了构成最优货币区的政策一化条件,即各成员国必须对其货币、财政及其他济、社会政策进行协调,寻求一致。
  (6)金融一体化。英格拉姆(1973)在其后的研究中指出,与长期资本自由流动相联系的融一体化才是衡量货币区是否最优的最佳标准。因为在金融高度一体化的条件下,利率的任何小波动都会导致资本的跨国充分流动,而货币可以避免利率波动对汇率的冲击。
  (二)“一个市场、一种货币”思想
  20世纪90年代中期,货币一体化研究主流开始从“确立一个给定货币的最佳地理流通空间”转向“为一个几乎给定的地理区域设计一种最佳货币”,其中以爱默生和格罗斯(EmersonandGros)的《一个市场、一种货币》、斯坦因奈尔(Steinherr)的《欧洲货币一体化三十年》、格罗斯和特基森(GrosandThygesen)的《欧洲货币一体化》等为代表。爱默生和格罗斯阐述了“一个市场、一种货币”的思想。他们认为,货币选择主要取决于市场状况和市场需求,具体货币空间应根据实际货币交易网络划分,每个货币空间就是其功能性权威的影响范围,即完整市场在货币层面的体现“货币圈”。当一个国家无法更好地发挥货币职能时,如果货币权让渡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福利的提高,那么,就应将货币权上交给更高层次的超国家机构。此时,货币开始真正服务于市场,无论这个市场有多大,涉及多少个国家,只要是一个统一大市场,单一货币就是最佳的选择。
  (三)GG—LL模型
  随着欧元区的建立和部分地区美元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国家都面临是否参与区域经济、货币一体化的选择。在此背景下,克鲁格曼、贝奥米、艾肯格林和查拉斯等学者对一个经济体是否加入货币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克鲁格曼的GG—LL模型引入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加入货币区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成为确定一国是否加入货币区的重要分析工具。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新进展
  1)最优货币区标准内生理论
  随着欧洲货币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学家逐渐意识到,仅用历史数据判断一国是否适合加入区域货币联盟并不科学,因为形成货币同盟的“事前”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事后”满足,即最优货币区标准具有内生性,这极大地降低了货币同盟的理论成本及一国加入的条件要求。
  2)转换成本标准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后,对OCA的成本、收益分析开始转向更现实的方面,关于“网络外形与转换成本”的研究是代表性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货币为其使用者提供了一个“网络外形”,货币的具体价值取决于“网络”内用户的多少,用户数量越多,使用该种货币的人均收益就越高。由于受历史环境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向新货币过渡中较高昂的“转换成本”,使得人们在新货币使用上存在一种“惰性”。因此,由自主发行货币到加入货币联盟是一次货币制度的重大变迁,变迁动力来自成本与收益的对比,以及对政治因素的考虑。
  3)最优货币区指数理论
  前述理论的单一分析标准是传统理论分析的核心,也是实证检验的主要依据。然而据此进行实证检验面临一个困难,即“没有一个国家可能拥有成为货币联盟理想成员国应具备的所有特征,而且众多指标并不能正式地相互权衡”。由于衡量标准多样,由不同标准出发得出的结论往往产生矛盾,且难以确定应以何种标准为主要依据,或者哪些标准是必须的,这使得关于成为货币区成员国条件的实证研究陷入困境。
  贝奥米和艾肯格林(BayoumiandEichengreen)创造了衡量特定地区满足OCA标准的最优货币区指数(OptimalCurrencyAreaIndex,OCAI)。这一理论的主要逻辑是:凡影响一个国家做出是否加入货币区决策的变量,一定会影响其双边汇率(无论名义还是实际),即影响汇率变动和影响政府对汇率制度选择的经济因素相同。因此,识别出影响双边汇率波动的因素,就能间接识别影响各国对汇率稳定性的潜在偏好因素及权重,进而根据OCA指数判断哪些国家适合组成货币区,或顺序排列适合同特定国家组成货币区的国家。在实际运用中,该方法首先建立解释双边汇率波动的回归方程,按照最优货币区理论和汇率决定理论设定解释变量,通过回归明确哪些解释变量有效。然后,根据回归模型,输入解释变量数值(或趋势值),得到一个双边汇率波动的预测值,该值被称为OCA指数。这实际上是利用汇率波动高低来衡量成员国间组成货币区的综合成本,因为一个有效货币同盟内部汇率波动为零。总体上,OCA指数方法增强了对OCA标准检验的可操作性。
  二、区域货币合作实践
  (一)欧洲货币一体化
  早在20世纪50年代起,欧洲联盟(欧洲共同体的前身)就开始了进行货币一体化的尝试,一直到2002年1月1日起欧元正式流通,成为欧元区各国唯一的法定货币。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现是世界货币史上的一个创举。正如欧洲中央银行前行长杜伊森贝赫所说,欧元是欧洲人民联合的象征。欧元区现有12个国家,考虑到其他欧洲国家正在积极谋求加入欧盟,预计在未来10年内,欧元区可能会扩展到28个国家。此外,中非和西非的13个CFA法郎区国家原来是钉住法郎,现在实际上钉住了欧元。加上北非和中东的部分国家也选择钉住欧元,那么欧元区可能扩展到50国,总人口超过5亿,总的GDP规模将大于美国。
  迄今为止,欧盟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大贸易集团。统一货币后,欧元在国际结算、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进一步增强,成为可以抗衡美元的一种重要货币。
  随着欧元区资本市场不断一体化发展,欧元区国家投资者,尤其是政府部门更愿意在欧元区而非国内市场借债,单一货币欧元为在国际市场融资带来的优势,同时投资银行费率的降低和投资者倾向于通过国际市场进行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也带动欧元区主权债券发行的增长。以欧元发行的国际负债额已经远远超过以美元发行的国际负债额,成为全球最大的发行比重。
  伴随着欧元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巨大的具备较强流动性的金融市场的形成,欧元拥有了挑战美元作为最大储备货币的潜力。由于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尤其是亚洲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将外汇储备多元化时越来越青睐于欧元,预计欧元占官方储备的比例将很快突破25%。2007年末,美元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比例降至约60%,而与此同时,欧元迎头赶上,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比例从1999年17.9%升至2007年的35%。
  (二)拉美国家美元化
  拉美国家货币美元化的内涵,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替代”现象。“货币替代”是指一国居民因对本币的币值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外币在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部或部分地替代本币。在经济易发生动荡的拉美国家,为寻求本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实施美元化政策,使美元具有和本国货币同等的法定货币资格,由此形成了特有的美元区域化现象。
  拉美地区国家提出“美元化”的内在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本身存在问题。20世纪70年代,拉美一些国家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价格多变,本国货币大幅贬值,为了保值,人们在进行各种交易时都用美元计价。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超级通货膨胀”的影响,拉美许多国家开始采用“双轨货币制”,本国货币与美元同时流通,这种“双轨货币制”为拉丁美洲“美元化”奠定了基础。此外,最优通货区理论也为拉美地区国家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该理论认为,对于开放型的小国经济而言,采用与其经济贸易关系紧密的大国的货币固定汇率办法就能有效防止金融动荡。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拉美经济“美元化”的又一动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拉美国家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不断加强区域内联系与合作,以增强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美洲自由贸易区等经济协作体的建立,就是这种合作的体现。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贸易一体化推动了货币一体化。当贸易关系加强时,同主要的经济伙伴分享一种共同货币自然会带来利益,因为利用汇率差别转移资本的成本会变得更高。2005年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强了拉美同占统治地位的美国市场的贸易联系,并加速了这个地区的“美元化”。
  (三)非洲区域货币合作
  非洲的货币合作最早起源于殖民地时期,但是法属殖民地和英属殖民地的各类国家群体联合进行了共同的货币制度安排。当时实行的货币制度安排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英属殖民地国家的货币钉住英镑,并由英镑支持,而当地政府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殖民行政当局凭借在英国政府储备投资的利息而获得领地特权收入,而法属殖民地的法郎也是钉住宗主国法国的法郎,且殖民地的货币发行最终是由法国财政部的可兑换性保证和对政府借贷融资幅度的限制来支持的。非洲法郎区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货币、经济和文化区域,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融合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真正的地区性货币体系。非洲法郎区货币合作的模式是在原法属殖民地的法郎联盟逐渐扩展基础上组成了非洲法郎货币联盟。该种模式的特征是:从技术层面上讲,法郎区是一个具有内外联系的货币体系。从政治层面上讲,法郎区则是各成员国政府所支持的合法组织,它以一种国家责任的方式实施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不发达金融合作体系的典范。
  1)西非货币联盟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独立后,货币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西非货币联盟成立于1973年,成员国有贝宁、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几内亚比绍、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和多哥。联盟拥有统一货币西非法郎(FCFA)和共同的中央银行,即西非中央银行(BCEAO),在联盟范围内,西非国家中央银行保持着货币的发行权,但它仍同法国国库维持“清算协定”,从而使非洲法郎可以无限制地自由兑换外汇。1994年,在西非货币联盟(1973)的基础上成立了西非经济货币联盟,联盟拥有统一的货币——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与欧元直接挂钩。
  2)中非货币联盟的产生
  中非货币同盟是在中非关税和经济同盟(以下简称同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盟成立于1964年目前拥有喀麦隆、刚果、加蓬、乍得、中非和赤道几内亚六个成员国,是非洲地区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在建立起中非关税同盟后,于1975年创办了中非国家银行(BEAC),统一了货币和利率,并开始实行共同的金融货币政策,在中非经济货币一体化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1998年2月5日,联盟第33届首脑会议在加蓬首都利伯维尔召开,会议决定正式成立中部非洲经济与货币共同体。
  3)非洲区域货币汇率合作的模式
  总的来说,非洲区域货币汇率合作一直遵循钉住汇率的路径选择。起先是钉住法国法郎,以后又钉住欧元。在非洲法郎区域内,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切资金流动完全自由,在法郎区内部外汇兑换是无限制的,但整个区域对外实行统一的外汇政策。这使得非洲法郎区具有了“货币联盟”的性质。
  三、启示
  从欧洲货币联盟到欧元的诞生,从拉美国家美元化到非洲区域货币合作,通过对欧、美、非三种货币合作动因、模式、汇率制度等方面的比较后,认为各种合作模式、制度安排、政策协调各具特色,在当时的条件下对本地区经济金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就启示我们:区域货币合作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亚洲尤其是东亚货币合作的重点,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区域货币合作稳步推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富有.区域货币合作:理论、实践与亚洲的选择[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2]胡列曲.发展中大国最优汇率制度动态决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
  [3]赵锡军,李悦,魏广远.亚洲货币合作:理论与可靠性分析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
  [4]祝小兵.区域货币合作的国际实践与启示[J].经济纵横,2007(6).
  [5]莫理宁.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及我国的因应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05(8).
  [6]张廷良.非洲货币合作历程及发展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2(12).
其他文献
按照传统的理论讲,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为企业当家作主。“企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这些曾经风靡一时、铿锵有力的话也不知是否已经过时,但随着时代变迁,员工在企业的地位、作用和福利待遇甚至人权自由等诸多问题,已不断成为劳企双方的突出矛盾,而往往员工则是弱势和被动接受的最无奈的一方。特别在基层的员工,经常被迫加班加点,强迫无偿劳动,没有话语权,也没有正常的公休日和年休假等等,生存状态苦不堪言,却很少有人关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传统服务行业,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然而,繁华背后也尽显无奈,据中国饭店协会报道,2009年餐饮企业服务人员流动率平均达到了56%。各地餐饮服务人员的高流失率,已成为餐饮企业发展的严重阻碍。本文拟对部分餐饮企业服务人员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产生餐饮企业服务人员高流动率的原因,提出关于解决餐饮企业服务人员高流动率的对策,以期对
期刊
摘要: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本文对犯罪中止的基本概念、应负刑事责任的科学根据、处罚原则、及特征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文章的最后,作者对犯罪中止的完善和发展展开了探讨与研究,以望推进相关理论的更加成熟,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司法实践。  关键词:犯罪中止概念;处罚原则;犯罪中止特征    一、犯罪中止概述  (一)犯罪中止
期刊
摘要:简要介绍了我国民航油库接地系统安全现状,分析了接地系统不健全对民航油库造成的安全危害,并对我国民航油库接地系统规范化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民航油库;接地;安全;规范化    1、民航油库接地系统安全现状  石油产品特别是喷气燃料、汽油、煤油、柴油等轻质油品在储存、流动过程中因放电而引起爆炸和火灾事故屡见不鲜。比较典型的油品静电火灾事故发生在1969年12月,先后有英国、荷兰、挪威的3艘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施已有10多年的历史了,农村学校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良好的教学方法的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云南省寻甸县六哨乡的教师进行了调查,以此来分析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选择教学方法的状况。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农村中小学教师    本调查对象为云南省寻甸县六哨乡的中小学教师,六哨乡是一个集高寒、民族、贫困三位一体的山区
期刊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
期刊
摘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是福建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先行先试项目,3年来已经取得了不少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也面临着制度限制、赴台手续繁琐、项目经费不足等问题。为此,需要制定相关政策、简化赴台手续、加入经费投入等。  关键词: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  2009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赋予了福建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先行先试的地位。同年9月,福建为推动闽
期刊
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农门”,不能就农说农。“三农”的非农化是其根本出路,而要农民非农化,首先必须使之知识化。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首先解决三农教育问题。  关键词:三农;知识化;三农教育  “三农”问题是我国跨世纪的难题,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1]和减少农民[2];社会学
期刊
摘要: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一般认为是公共财政的核心与关键。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及其成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预算民主是发展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强化政府预算透明度,完善政府预算监督体系又是推举民主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应该加强政府预算透明度水平,而人大应该进一步完善对政府预算的监督体系,使我国民主预算水平进一步提高。本文分析了我国民主预算的现状和面临的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不仅造就了我国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奇迹,同时它也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的社会结构。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和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新兴社会阶层迅速崛起,并且快速发展壮大。目前,新兴社会阶层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新兴社会阶层成分复杂,在政治意识、价值观念以及人生信仰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社会的影响也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