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探究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网络平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055 — 03

引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实现路径。借助先进的传播工具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需要掌握的新方法。

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现状分析


   依据《2020中国网络经济年度洞察报告》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度,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64.5%,移动网民的占比达到了9.93成。回溯分析可知,到了2019年,我国的网民总数已经达到了9.04亿,是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数字经济现阶段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现状意味着网络信息系统的应用广泛性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要求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系统不仅是客观上文化传播工作的开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必然选择。而根据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随着网民规模的扩大,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有了更加坚实的用户基础。而经济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用户的思想认知水平和政治觉悟得到有效提高,经济发展的方向才能得到有效导正,而且借助网络信息系统和平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当代思想教育的科学方向。

二、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挑战分析


   从网络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入手进行分析,可知网络信息技术一方面具备具体应用维度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存在信息流通多元化和其本身丰富性较强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需要面临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规避这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的风险是需要讨论的重点问题〔2〕。
   (一)应用优势分析
   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工具和技术,其自身的出现和生存必然是由于在实际应用中所具备的一些典型优势。从具体的应用优势的角度上分析,可知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对理论性较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进行广泛传播,且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也可以依托不同的载体和形式进行适当的转换,对于受众来说,这种传播形式较之传统的传播形式本身就具有新鲜性和吸引力,能够激发大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相关的思想文化学习工作中去〔3〕。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要切入点,包括了高校大学生和政府、企业工作人员两部分。以高校大学生为例,相较于传统组织形式下的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教学的开展,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转变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呈现状态,这会直接起到激发学生主观上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另外,由于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传播具有共享性和普及性较强等特征,在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也不容易造成受众由于文化背景和思想认知能力上的差异所带来的知识传播层次和理解效果的差异,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在内容的全面性和整体结构上是具有高度统一性的,这避免了在针对不同地区或生长环境的人群进行思想教育和文化传播时可能出现的效果差异问题。最后,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开展本身的角度上来讲,有了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的支持,意味着文化内容的传播途径也得到了有效地丰富和发展,这也是促进传播工作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的重要条件。具体来说,除了传统的通过图书、杂志、新闻等传统的途径达到面向大众的文化传播目的外,有了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一些基于多媒体工具形成的视频、纪录片形式,也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途徑,且利用视频或纪录片的形式开展传播工作,本身其在呈现形式的丰富性上就更强,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4〕。
   (二)主要挑战分析
   基于网络平台的先进性和技术性特征,在实际应用这种技术和平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和挑战。首先,网络平台上信息流通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会导致一部分带有负面思想引导作用和色彩的信息流入到大众文化的内部结构中。这种负面信息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受众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与思想的认知和理解带来一定的误导和障碍。尤其是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而言,其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支持力量,正处在思想意识和文化认知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关键阶段,负面的思想引导和文化内容干扰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认知的偏差。至基于网络信息系统和技术为载体开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大众化传播工作中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5〕。其次,基于网络渠道实现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存在问题,这一点主要是指在基于网络平台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虽然从形式上来讲大众化文化传播的工作得到了执行,但实际的执行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员群体中,有超过60%的受众都表示通过不同的渠道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但其中有近30%的受众表示其对于理论知识内容存在一些基本印象和理解,但对于联系实际运用这一指导思想的方法并不能做到有效掌握。这意味着虽然部分工作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得以完成,但实际的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

三、网络传传播视域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基于上文的分析可知,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作为一种具有现代化色彩的技术和平台,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规避这种技术和平台的负面影响,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要求寻找合理利用这种先进技术的有效路径。
   (一)传播过程中灵活坚持传统与创新结合的方式
   在传承中创新是理论知识学习和文化传播中应当追求的最终目标,只有经过了创新的理论知识才具备在新时期发展并稳定的生命力。而从传播工作的开展形式方面来讲,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本身就是不同于传统传播方式的一种新形势,必然能够更好地与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状态相适应。为了切实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效果,关于相应的理论知识框架和内容,要注意尊重传统的理论知识体系。针对部分理论知识的普及在内容标准方面,还需要依托传统的理论知识框架作为参照,这也是为了从根本上保障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方向不发生偏差。另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文化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阶段的发展和变化后,其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的文化发展史,把握住这部分传统层面的框架结构和内容是非常重要的〔6〕。另外,从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上来说,理论的创新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平台和技术可作为理论创新的载体和传播途径进行应用。关于创新工作本身的开展方面,理论的创新在新时期是以习近平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主的,在进行文化传播时,应当重视依托网络平台和途径,一方面通过系统党课或者“学习强国”软件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这种基于开发定制的软件开展相关文化传播和学习的方式一方面具有客观上的规范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学习的过程起到监督、管理、考察的作用,是有效规避负面信息干扰的传播和学习方法。    (二)传播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理论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工作的开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理论是实践工作开展的重要参照标准,实践是验证理论知识科学性的有效途径。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需要得到充分重视的核心原因。所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指不仅要基于上文选用专门的、具有系统性的理论学习软件和工具开展相关的学习,同时也要针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进度和效果加大考核和评价的力度,合理的考察和评价一方面能够便于掌握大众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相关进度和学习效果,从而提高相关理论知识和传播工作开展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还应当从实践活动的开展角度入手,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获得更加有效地实践支撑〔7〕。例如,在社区范围内、企业员工内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酌情开展爱心义诊、为独居老人献爱心或者基于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志愿活动等。只有让受众通过社会实践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实践方法进行全面的体验和掌握,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工作切实取得在受众的思想上和行动上起到促进和提升作用的效果。最终引导受众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实现全民思想认知水平和政治觉悟的逐步提升。
   (三)规范网络信息技术在传播中的应用流程
   这一点主要是指在基于网络实现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要通过制度建设和规则制定给传播工作的开展从客观上提供有效的依据。另外,除了开发利用具有针对性的系统UR软件外,建立专门的宣传网站或者在政府官网上设置专门的学习栏目也是规范文化大众化传播模式的有效途径。首先,关于网站建设的问题,可依托新闻网页、社区论坛网页或者企业官网以及用于商务娱乐活动的网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时期理论内容作为文化宣传专栏进行设置和融入,这会在感官上给受众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让受众从精神和思想层面对这方面传播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认知。另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还可以依托网络舆论氛围,将这方面工作开展的意义和性质提升到一个较高的高度上。例如,基于十九大的核心思想,利用政府部门和官方网络舆论的引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学习提供更为充分地条件和契机,网络舆论的特点在于传播速度快、普及范围大,对于具有积极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来讲,这种传播载体的优势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最后,为了促进传播工作的开展在稳定且绿色的网络环境下开展传播工作,政府部门还应当及时根据网络传播环境的现状以及传播工作的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工作规范和制度,确保传播工作的开展所处的网络环境尽可能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下。
   (四)利用网络系统和平台搞好宣传工作
   网络系统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广泛性呈现不断扩张的趋势。从宣传工作的特征角度分析,可知这部分工作的开展在重点要求上包括了广泛性、准确性和共享性的特征。在利用网络平台和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的过程,就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系统这一特征和优势的过程〔8〕。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相关信息的宣传工作也是大众化传播工作开展中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为了取得更好地宣传推广效果,政府方面可依托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適当对社会舆论主题方向进行引导,以社会层面上的议题为切入点,筛选其中具有思想深度和文化价值的议题,通过辅助引导人民群众参与讨论为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触和学习提供契机。另外,可针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大宣传力度,明确宣传工作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的重要基础作用,引导民众立足当前的社会发展状态和个人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状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意义进行初步理解。在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传播工作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网络平台上的反面素材,避免一味地规避负面信息刺激民众的好奇心,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发挥出负面信息和资源在正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呢。这也是对宣传工作开展手段的一种有效创新。最后,合理有效地宣传工作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合分析可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不仅是维持这一理论在长期发展更新中生命力的重要条件,更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需求状态的重要工作内容,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实现这方面工作的开展是传播工作本身的创新和优化,也是提升传播成效的重要条件。只有认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且从传播工作开展落实的路径方面进行合理的筛选和运用,就能够适应新时期这一工作开展的客观要求,促使这一理论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 考 文 献〕
   〔1〕丁冉.互联网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评《网络境遇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问题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3):18-22
   〔2〕韩硕.主旋律电影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研究——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86-89.
   〔3〕王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研究〔J〕.记者观察,2020,(14):130-130.
   〔4〕田野.论新时代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9,(03):110-111.
   〔5〕李丹颖.浅析微信终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J〕.山西青年,2019,(16):124-
  124.
   〔6〕田园.新媒体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和路径〔J〕.改革与开放,2019,(12):45-47.
   〔7〕蒋交交.第三文化空间视域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新西部(中旬刊),2019,(08):3-5.
   〔8〕王钰博,陈淑丽.图像叙事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9,(06):72-76.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其他文献
关键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演化博弈;策略剖析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070 — 03 一、演化博弈的基本内容   (一)博弈论概述   所谓的“博弈论”其实从某方面来讲也被称之为对策论,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对对手进行系统化深入研究,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发展策略,由此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据调查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3.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030 — 03 引言   高校作为我国人才聚集地,接受的新知识和技术的速度和时机也是最快的,这对于高校的党建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极大地推动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只有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党建工作中去,才能更大限度地开展党建活动。与此同时
目前,进博会主要采用政府主导的包办模式,这对于确保运行稳定性和提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较高程度的行政化办会也面临一定的挑战.推动进博会向市场化运作的方向发展,有助于
关键词:大学生;理论性社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040 — 03 一、理论性社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理论性社团组织是由有相同理论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们根据高校相关程序、章程组成的、自主开展活动的学习性组织,这样的社团的主旨及其主要活动就是进行理论学习,根据新形势、新政策,通过讲
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进入全球化、后工业化时期,合作治理理论作为一种解决跨界事务的治理范式在西方兴起,并在各级政府应对前所未有的各种挑战中得到了广泛的尝试和应用,逐渐成为公共行政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对合作治理理论的相关文献从合作治理的产生背景、概念界定、运行机制等三方面对合作治理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对我国未来的合作治理理论发展提出一些展望。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016 — 03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发展的重点项目,通过建立具有乡村特性的产业,可进一步提高乡村的经济发展,带动多产业的创新,全面地推动乡村多元化建设,拉近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乡村本身的现状来进行改
关键词:齐齐哈尔;冷链物流;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077 — 03   冷链物流,是指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减少产品损耗,在产品的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进行低温保存的一项系统工程。冷链物流运输涉及产品主要为冷藏冷冻食品、特殊医药品和特定化工品,如农副产品、疫苗、干冰等。伴随经济的快速
长三角地区经历了分工合作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制造业竞争优势不断强化。同时长三角地区贸易规模持续上升,但贸易竞争力经历了先上升后稳定的阶段性变化,并未出现持续提升。今后一段时期,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与贸易竞争力“双提升”,需要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建立区域统一市场,塑造更高水平的开放经济新优势,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体系。
绿色翻译是将普遍存在于生态翻译中的绿色方法与绿色理念相结合的一种生态翻译实践表征形式,其本质是基于生态翻译学进行的绿色行为方式与绿色行为活动。将绿色翻译置于生态翻译学的语境中来考察其相关特征发现,共在性、共生性、和谐性奠定了绿色翻译的生态翻译学基础。绿色翻译具有本体意义上的和谐性,绿色翻译所内含的三个基本问题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具体体现为:译者生存的境遇性问题、文本生命的生成性问题、翻译生态的交互性问题。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立场来考察绿色翻译的这三个问题,有利于译学界更好地理解与把握绿色翻译这种特殊的翻译实践活
《诗源辩体》卷二主要是许学夷有关楚辞的批评,他对刘勰、朱熹、严羽、祝尧、胡应麟等人观点既有继承,又有所超越。许学夷以“辨体不辨意”为批评原则,强调屈骚本辞赋之宗,“不必以圣经列之”;他接受《昭明文选》骚、赋二分的分类原则,重点辨析骚、赋之别。对于楚辞各篇价值与优劣比较,许学夷往往据其文辞之有无意蕴、有无文采而立论。他对《楚辞》作者的考辨,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屈原“忠而过”的评价,体现了许学夷对儒家中和思想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