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语文教材必修四《苏武传》中“何以汝为见”注释不详,不易理解,故本文之要义有三,其一,试分析教材“何以汝为见”注释不甚明了之处,分析教材不予详注之原因;其二,考察现今可见二十余种注释本之不同注解意见,将其分类,并试析各自的理据;其三,考察各注释意见之源流,弄清肇始于何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历史材料,并提出疑问之处若干。
【关键词】语文 教材研究 《苏武传》 注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58-02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语文教材必修四第61页选录《汉书》卷五十四之《李广苏建传》,课文题名《苏武传》。该文是传统名篇,刻画苏武守节不屈的形象。其中苏武驳斥卫律一段有“何以汝为见”一句,文下注释为“即‘何以见汝为’,要见你干什么?为,语气助词。”(同上第63页)此句大意可以贯通,然注释不甚明朗,不便于理解。初读者有疑问,例如:“为什么‘为’字位置有变化?是否依据何种语法规律?“何以汝为见”与“何以见汝为”是什么关系?不明此关系,则“为”字语气用法皆见于句末,此处于句中,为什么是语气助词?于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研究而言,已有老师注意到此注释并且撰文,例如,《新课程学习》2014年第10期载有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第一中学潘淑丽老师《“何以汝为见”句式臆断》一文,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赵丕杰(1990)专著《中学文言难句析疑》也谈及此处,但此句法仍不明朗。本文臆测,教材编选在此处不予详注,应当是考虑到作为中学教材,不必在此多费笔墨,选一家之言,贯通文意即可,本句句式及语法结构可不作为教学重点。然而,顾炎武说“读九经自考文始。”我们读书不能囫囵吞枣,凡自不能通达之处,都细细考量,是把学问做到精深的门径之一。故本文欲阐明此句注释之源流,使教者明了于心,学者有所参考。
一、现今所见注释分类
考察现今所见的有关本篇本句之注释本及单篇论文、相关训诂学专著二十余种,可见注释意见种类大致如下:
其一,认为“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或“何用见汝为”,“为”是语气助词。笔者按,“为”不会用于句中起到语气助词的作用,故持此种意见者隐含一个论证过程,即原文刊刻传抄中字序颠倒。持此种意见者如下:华中农学院1983年编《古汉语知识大学语文学习辅导资料之一》第52页“为”字条注解正用此例;赵丕杰(1990)著《中学文言难句析疑》疑此句“误倒”,即“何以汝为见”是“何以见汝为”的“误倒”(第215-16页);郭建勋,胡辉杰(2012)编《中国语文》(湖南大学出版社):“为,句末语气助词。”然而,其言“何以汝见为”不知所本,应是误写(见第76页);又如刘贻钢(2004)编《大学语文》(中国铁道出版社):“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意思是见你做什么。”(见第76页);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1979)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为什么要见你。为,语气助词。”(见第272页);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1980)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山东人民出版社)第212页意见同上。又如张国光,易锦海(1992)主编《大学语文导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何以,介宾结构,即以何。译文:见你干什么。”(第96页)
其二,认为“何以汝为见”本自成立,“何以汝为见”与“何以见汝为”是两个等意句式,非文字传抄颠倒。这里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如下:
第一种:何以:何必,何用。为,助词,使宾语前置。汝为见:见汝。认为,“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此种注释见于张国风(2012)著《<资治通鉴>故事五百篇》(北京金盾出版社);潘淑丽《“何以汝为见”句式臆断》(载于《新课程学习》2014年第10期)。
第二种,以固定句式理解,即“何以……为……”为固定句式,不细加分析。依据为与“何以汝为见”类似的平行句式:“何以我为过?”(北宋李昉《太平广记》)、“何以子为问?”(南宋李吕《澹轩集》)、“子何以此为疑哉?”(南宋朱熹《日讲四书解义》)。此种意见见于张其昀(2013)著《<读书杂志>研究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941页。此处尚有疑问:列出的平行句式中“何以此为疑”与其他句有不同之处;另外,这些平行句式都见于北宋以后,以此论断《汉书》句式,犹须补充《汉书》中证据。
认为“何以……为……”是固定词组的又如何竹(1986)编《大学语文题解》(安徽教育出版社) :“‘何以……为……’是一种固定结构的词组,相当于‘以……为何’。”(第49页)举例即是此句。此解释不同于张其昀著作,源流及理据暂不明。
其三,于此句下不予注或不予明注,着眼于贯通文意即可。例如:北京外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979)编《古代诗文选读》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何以汝为见:见你干什么。”又如姜葆夫主编田素义等选注(198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天津教育出版社)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何以汝为见:为什么要见你!”(第214页);旅大师范学校中文科(1978)编著《古代作品选析》:“何以汝为见,见你干什么!”(第156页);张建业(2010)主编《李贽全集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6册 《藏书注》:“何以句,意即为何要见你呢。”(第302页);中华书局 2009年出版张永雷,刘丛译注《汉书》(节选本)于第62页整段译文中将其译为“见你做什么?”
二、源流考略
于以上各说法,本节讨论“误倒说”与“前置说”之源流。
其一,“误倒说”。认为“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或“何用见汝为”,“为”是语气助词,此种意见所依据的源头当在唐代颜师古《汉书》注本。中华书局1962年版《汉书》(颜师古注)第54卷释“何以汝为见”如下:“师古曰言何用见汝为也。”然而所见《汉书》颜师古注此句下仅有“言何用见汝为也”,未明言文字颠倒,未言“为”字是语气助词,颜师古是唐朝人,盖以等价句式解释亦未可知。颜师古之说为后人因袭。例如宋元之际训诂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此句下直接署名引用:“师古曰言何用见汝为也。”(转引自孙良明2005《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增订本第2版351页。) 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继承这一说法,又有发展。王念孙曰:“‘见’字本当在‘汝’字上,‘何以见汝为’,犹《论语》言‘何以文为’,‘何以伐为’耳。若云‘何以汝为见’,则文不成义矣。《汉纪·孝昭纪》作‘何用见汝为兄弟乎?’‘为’下加‘兄弟’二字,遂失其指。然据此知《汉书》本作“何以见汝为”也。”(转引自中华书局1983版王先谦《汉书补注》第1135页);王念孙的按语相对于颜师古,实际上在内容上是有所增加的,用《论语》的句子对应解释此句,实际上等同于将“为”字做了“语气助词”的定性。“为”字做语气助词的注解,限于笔者阅读视野,当肇始于王念孙。
故现今各注本凡言“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或“何用见汝为”,“为,语气助词”,其发展线索是颜师古到王念孙,再到现今各注本的辗转因袭。
“误倒”之说略显仓促。古籍刊刻传抄往往有文字上的脱讹衍舛,然而必得仔细考量原句是否可通,是否是习而不察之另一说法之后,再谨慎下此结论。于《汉书》一书,此种说法是否可见他例?颜王二学者均为提及。张其昀(2013)著《<读书杂志>研究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941页论及与此句类似的平行句式,却各例均出北宋之后,说服力不足。论证“误倒说”,笔者臆断,其径有三:《汉书》确无类似平行句式,而“为”常用句末作语气助词;颜师古注文本意如何;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参证。
其二,“前置说”。认为“何以汝为见”本自成立,“何以汝为见”与“何以见汝为”是两个等意句式,非文字传抄颠倒。何以:何必,何用。为,助词,使宾语前置。汝为见:见汝。认为“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此说姑且称为“前置”说。此说并非赵丕杰(1990)著《中学文言难句析疑》中断言“不是什么提宾句式”,亦不必如潘淑丽老师《“何以汝为见”句式臆断》中再次做出判断。此说法语出有本,亦须仔细考量。
此种意见的代表学者是杨树达先生。杨树达《汉书窥管》(2006 上海古籍出版社)卷六:“树达按,颜王说皆非也,《荀子·礼论》篇云:‘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比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与此句例同。此‘为’字与《左传》‘固败是求’‘唯余马首是瞻’之‘是’字用法相同。‘何以汝为见’言何用见汝也。”(第426页);又,杨树达《词诠》卷八“为”字条第十六个义项:“句中助词,宾语倒装时用之。”引用例句除以上《荀子·礼论》篇例句外,还有《不苟》篇:“唯行之为守,唯义之为行。”以及《孟子·告子上》:“惟弈秋之为听。”(“为”字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的定性为《汉语大字典》接受,并直接用《词诠》用例。)
“前置说”亦有疑问。杨树达先生所列有关“为”字提宾的例句,都有“之”字在前。“之”字与“为”字的关系如何?《汉语大词典》“为”字条亦接受“为”字提宾意见,但阐释为“与‘之’相配合,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看来“何以汝为见”与这一句法环境并不吻合。故须考察是否有单独以“为”做提宾标志的大量例句。以杨树达先生所列“是”字用法看,“是”皆有复指功能,而“之”亦有此功能,如“何罪之有”等等,故疑“之为”提宾,重在“之”,而不在“为”。
参考文献:
[1]杨树达.汉书窥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
[2]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
[4]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 1954.10.
[5]赵丕杰.中学文言难句析疑[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0.10.
[6]潘淑丽.“何以汝为见”句式臆断[J].新课程学习,2014(10).
[7]张其昀.《读书杂志》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0.
【关键词】语文 教材研究 《苏武传》 注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58-02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语文教材必修四第61页选录《汉书》卷五十四之《李广苏建传》,课文题名《苏武传》。该文是传统名篇,刻画苏武守节不屈的形象。其中苏武驳斥卫律一段有“何以汝为见”一句,文下注释为“即‘何以见汝为’,要见你干什么?为,语气助词。”(同上第63页)此句大意可以贯通,然注释不甚明朗,不便于理解。初读者有疑问,例如:“为什么‘为’字位置有变化?是否依据何种语法规律?“何以汝为见”与“何以见汝为”是什么关系?不明此关系,则“为”字语气用法皆见于句末,此处于句中,为什么是语气助词?于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研究而言,已有老师注意到此注释并且撰文,例如,《新课程学习》2014年第10期载有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第一中学潘淑丽老师《“何以汝为见”句式臆断》一文,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赵丕杰(1990)专著《中学文言难句析疑》也谈及此处,但此句法仍不明朗。本文臆测,教材编选在此处不予详注,应当是考虑到作为中学教材,不必在此多费笔墨,选一家之言,贯通文意即可,本句句式及语法结构可不作为教学重点。然而,顾炎武说“读九经自考文始。”我们读书不能囫囵吞枣,凡自不能通达之处,都细细考量,是把学问做到精深的门径之一。故本文欲阐明此句注释之源流,使教者明了于心,学者有所参考。
一、现今所见注释分类
考察现今所见的有关本篇本句之注释本及单篇论文、相关训诂学专著二十余种,可见注释意见种类大致如下:
其一,认为“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或“何用见汝为”,“为”是语气助词。笔者按,“为”不会用于句中起到语气助词的作用,故持此种意见者隐含一个论证过程,即原文刊刻传抄中字序颠倒。持此种意见者如下:华中农学院1983年编《古汉语知识大学语文学习辅导资料之一》第52页“为”字条注解正用此例;赵丕杰(1990)著《中学文言难句析疑》疑此句“误倒”,即“何以汝为见”是“何以见汝为”的“误倒”(第215-16页);郭建勋,胡辉杰(2012)编《中国语文》(湖南大学出版社):“为,句末语气助词。”然而,其言“何以汝见为”不知所本,应是误写(见第76页);又如刘贻钢(2004)编《大学语文》(中国铁道出版社):“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意思是见你做什么。”(见第76页);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1979)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为什么要见你。为,语气助词。”(见第272页);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1980)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山东人民出版社)第212页意见同上。又如张国光,易锦海(1992)主编《大学语文导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何以,介宾结构,即以何。译文:见你干什么。”(第96页)
其二,认为“何以汝为见”本自成立,“何以汝为见”与“何以见汝为”是两个等意句式,非文字传抄颠倒。这里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如下:
第一种:何以:何必,何用。为,助词,使宾语前置。汝为见:见汝。认为,“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此种注释见于张国风(2012)著《<资治通鉴>故事五百篇》(北京金盾出版社);潘淑丽《“何以汝为见”句式臆断》(载于《新课程学习》2014年第10期)。
第二种,以固定句式理解,即“何以……为……”为固定句式,不细加分析。依据为与“何以汝为见”类似的平行句式:“何以我为过?”(北宋李昉《太平广记》)、“何以子为问?”(南宋李吕《澹轩集》)、“子何以此为疑哉?”(南宋朱熹《日讲四书解义》)。此种意见见于张其昀(2013)著《<读书杂志>研究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941页。此处尚有疑问:列出的平行句式中“何以此为疑”与其他句有不同之处;另外,这些平行句式都见于北宋以后,以此论断《汉书》句式,犹须补充《汉书》中证据。
认为“何以……为……”是固定词组的又如何竹(1986)编《大学语文题解》(安徽教育出版社) :“‘何以……为……’是一种固定结构的词组,相当于‘以……为何’。”(第49页)举例即是此句。此解释不同于张其昀著作,源流及理据暂不明。
其三,于此句下不予注或不予明注,着眼于贯通文意即可。例如:北京外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979)编《古代诗文选读》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何以汝为见:见你干什么。”又如姜葆夫主编田素义等选注(198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天津教育出版社)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何以汝为见:为什么要见你!”(第214页);旅大师范学校中文科(1978)编著《古代作品选析》:“何以汝为见,见你干什么!”(第156页);张建业(2010)主编《李贽全集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6册 《藏书注》:“何以句,意即为何要见你呢。”(第302页);中华书局 2009年出版张永雷,刘丛译注《汉书》(节选本)于第62页整段译文中将其译为“见你做什么?”
二、源流考略
于以上各说法,本节讨论“误倒说”与“前置说”之源流。
其一,“误倒说”。认为“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或“何用见汝为”,“为”是语气助词,此种意见所依据的源头当在唐代颜师古《汉书》注本。中华书局1962年版《汉书》(颜师古注)第54卷释“何以汝为见”如下:“师古曰言何用见汝为也。”然而所见《汉书》颜师古注此句下仅有“言何用见汝为也”,未明言文字颠倒,未言“为”字是语气助词,颜师古是唐朝人,盖以等价句式解释亦未可知。颜师古之说为后人因袭。例如宋元之际训诂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此句下直接署名引用:“师古曰言何用见汝为也。”(转引自孙良明2005《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增订本第2版351页。) 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继承这一说法,又有发展。王念孙曰:“‘见’字本当在‘汝’字上,‘何以见汝为’,犹《论语》言‘何以文为’,‘何以伐为’耳。若云‘何以汝为见’,则文不成义矣。《汉纪·孝昭纪》作‘何用见汝为兄弟乎?’‘为’下加‘兄弟’二字,遂失其指。然据此知《汉书》本作“何以见汝为”也。”(转引自中华书局1983版王先谦《汉书补注》第1135页);王念孙的按语相对于颜师古,实际上在内容上是有所增加的,用《论语》的句子对应解释此句,实际上等同于将“为”字做了“语气助词”的定性。“为”字做语气助词的注解,限于笔者阅读视野,当肇始于王念孙。
故现今各注本凡言“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或“何用见汝为”,“为,语气助词”,其发展线索是颜师古到王念孙,再到现今各注本的辗转因袭。
“误倒”之说略显仓促。古籍刊刻传抄往往有文字上的脱讹衍舛,然而必得仔细考量原句是否可通,是否是习而不察之另一说法之后,再谨慎下此结论。于《汉书》一书,此种说法是否可见他例?颜王二学者均为提及。张其昀(2013)著《<读书杂志>研究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941页论及与此句类似的平行句式,却各例均出北宋之后,说服力不足。论证“误倒说”,笔者臆断,其径有三:《汉书》确无类似平行句式,而“为”常用句末作语气助词;颜师古注文本意如何;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参证。
其二,“前置说”。认为“何以汝为见”本自成立,“何以汝为见”与“何以见汝为”是两个等意句式,非文字传抄颠倒。何以:何必,何用。为,助词,使宾语前置。汝为见:见汝。认为“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此说姑且称为“前置”说。此说并非赵丕杰(1990)著《中学文言难句析疑》中断言“不是什么提宾句式”,亦不必如潘淑丽老师《“何以汝为见”句式臆断》中再次做出判断。此说法语出有本,亦须仔细考量。
此种意见的代表学者是杨树达先生。杨树达《汉书窥管》(2006 上海古籍出版社)卷六:“树达按,颜王说皆非也,《荀子·礼论》篇云:‘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比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与此句例同。此‘为’字与《左传》‘固败是求’‘唯余马首是瞻’之‘是’字用法相同。‘何以汝为见’言何用见汝也。”(第426页);又,杨树达《词诠》卷八“为”字条第十六个义项:“句中助词,宾语倒装时用之。”引用例句除以上《荀子·礼论》篇例句外,还有《不苟》篇:“唯行之为守,唯义之为行。”以及《孟子·告子上》:“惟弈秋之为听。”(“为”字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的定性为《汉语大字典》接受,并直接用《词诠》用例。)
“前置说”亦有疑问。杨树达先生所列有关“为”字提宾的例句,都有“之”字在前。“之”字与“为”字的关系如何?《汉语大词典》“为”字条亦接受“为”字提宾意见,但阐释为“与‘之’相配合,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看来“何以汝为见”与这一句法环境并不吻合。故须考察是否有单独以“为”做提宾标志的大量例句。以杨树达先生所列“是”字用法看,“是”皆有复指功能,而“之”亦有此功能,如“何罪之有”等等,故疑“之为”提宾,重在“之”,而不在“为”。
参考文献:
[1]杨树达.汉书窥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
[2]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
[4]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 1954.10.
[5]赵丕杰.中学文言难句析疑[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0.10.
[6]潘淑丽.“何以汝为见”句式臆断[J].新课程学习,2014(10).
[7]张其昀.《读书杂志》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