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中“何以汝为见”之注释源流考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语文教材必修四《苏武传》中“何以汝为见”注释不详,不易理解,故本文之要义有三,其一,试分析教材“何以汝为见”注释不甚明了之处,分析教材不予详注之原因;其二,考察现今可见二十余种注释本之不同注解意见,将其分类,并试析各自的理据;其三,考察各注释意见之源流,弄清肇始于何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历史材料,并提出疑问之处若干。
  【关键词】语文 教材研究 《苏武传》 注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58-02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语文教材必修四第61页选录《汉书》卷五十四之《李广苏建传》,课文题名《苏武传》。该文是传统名篇,刻画苏武守节不屈的形象。其中苏武驳斥卫律一段有“何以汝为见”一句,文下注释为“即‘何以见汝为’,要见你干什么?为,语气助词。”(同上第63页)此句大意可以贯通,然注释不甚明朗,不便于理解。初读者有疑问,例如:“为什么‘为’字位置有变化?是否依据何种语法规律?“何以汝为见”与“何以见汝为”是什么关系?不明此关系,则“为”字语气用法皆见于句末,此处于句中,为什么是语气助词?于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研究而言,已有老师注意到此注释并且撰文,例如,《新课程学习》2014年第10期载有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第一中学潘淑丽老师《“何以汝为见”句式臆断》一文,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赵丕杰(1990)专著《中学文言难句析疑》也谈及此处,但此句法仍不明朗。本文臆测,教材编选在此处不予详注,应当是考虑到作为中学教材,不必在此多费笔墨,选一家之言,贯通文意即可,本句句式及语法结构可不作为教学重点。然而,顾炎武说“读九经自考文始。”我们读书不能囫囵吞枣,凡自不能通达之处,都细细考量,是把学问做到精深的门径之一。故本文欲阐明此句注释之源流,使教者明了于心,学者有所参考。
  一、现今所见注释分类
  考察现今所见的有关本篇本句之注释本及单篇论文、相关训诂学专著二十余种,可见注释意见种类大致如下:
  其一,认为“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或“何用见汝为”,“为”是语气助词。笔者按,“为”不会用于句中起到语气助词的作用,故持此种意见者隐含一个论证过程,即原文刊刻传抄中字序颠倒。持此种意见者如下:华中农学院1983年编《古汉语知识大学语文学习辅导资料之一》第52页“为”字条注解正用此例;赵丕杰(1990)著《中学文言难句析疑》疑此句“误倒”,即“何以汝为见”是“何以见汝为”的“误倒”(第215-16页);郭建勋,胡辉杰(2012)编《中国语文》(湖南大学出版社):“为,句末语气助词。”然而,其言“何以汝见为”不知所本,应是误写(见第76页);又如刘贻钢(2004)编《大学语文》(中国铁道出版社):“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意思是见你做什么。”(见第76页);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1979)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为什么要见你。为,语气助词。”(见第272页);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1980)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山东人民出版社)第212页意见同上。又如张国光,易锦海(1992)主编《大学语文导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何以,介宾结构,即以何。译文:见你干什么。”(第96页)
  其二,认为“何以汝为见”本自成立,“何以汝为见”与“何以见汝为”是两个等意句式,非文字传抄颠倒。这里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如下:
  第一种:何以:何必,何用。为,助词,使宾语前置。汝为见:见汝。认为,“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此种注释见于张国风(2012)著《<资治通鉴>故事五百篇》(北京金盾出版社);潘淑丽《“何以汝为见”句式臆断》(载于《新课程学习》2014年第10期)。
  第二种,以固定句式理解,即“何以……为……”为固定句式,不细加分析。依据为与“何以汝为见”类似的平行句式:“何以我为过?”(北宋李昉《太平广记》)、“何以子为问?”(南宋李吕《澹轩集》)、“子何以此为疑哉?”(南宋朱熹《日讲四书解义》)。此种意见见于张其昀(2013)著《<读书杂志>研究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941页。此处尚有疑问:列出的平行句式中“何以此为疑”与其他句有不同之处;另外,这些平行句式都见于北宋以后,以此论断《汉书》句式,犹须补充《汉书》中证据。
  认为“何以……为……”是固定词组的又如何竹(1986)编《大学语文题解》(安徽教育出版社) :“‘何以……为……’是一种固定结构的词组,相当于‘以……为何’。”(第49页)举例即是此句。此解释不同于张其昀著作,源流及理据暂不明。
  其三,于此句下不予注或不予明注,着眼于贯通文意即可。例如:北京外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979)编《古代诗文选读》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何以汝为见:见你干什么。”又如姜葆夫主编田素义等选注(198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天津教育出版社)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何以汝为见:为什么要见你!”(第214页);旅大师范学校中文科(1978)编著《古代作品选析》:“何以汝为见,见你干什么!”(第156页);张建业(2010)主编《李贽全集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6册 《藏书注》:“何以句,意即为何要见你呢。”(第302页);中华书局 2009年出版张永雷,刘丛译注《汉书》(节选本)于第62页整段译文中将其译为“见你做什么?”
  二、源流考略
  于以上各说法,本节讨论“误倒说”与“前置说”之源流。
  其一,“误倒说”。认为“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或“何用见汝为”,“为”是语气助词,此种意见所依据的源头当在唐代颜师古《汉书》注本。中华书局1962年版《汉书》(颜师古注)第54卷释“何以汝为见”如下:“师古曰言何用见汝为也。”然而所见《汉书》颜师古注此句下仅有“言何用见汝为也”,未明言文字颠倒,未言“为”字是语气助词,颜师古是唐朝人,盖以等价句式解释亦未可知。颜师古之说为后人因袭。例如宋元之际训诂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此句下直接署名引用:“师古曰言何用见汝为也。”(转引自孙良明2005《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增订本第2版351页。)   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继承这一说法,又有发展。王念孙曰:“‘见’字本当在‘汝’字上,‘何以见汝为’,犹《论语》言‘何以文为’,‘何以伐为’耳。若云‘何以汝为见’,则文不成义矣。《汉纪·孝昭纪》作‘何用见汝为兄弟乎?’‘为’下加‘兄弟’二字,遂失其指。然据此知《汉书》本作“何以见汝为”也。”(转引自中华书局1983版王先谦《汉书补注》第1135页);王念孙的按语相对于颜师古,实际上在内容上是有所增加的,用《论语》的句子对应解释此句,实际上等同于将“为”字做了“语气助词”的定性。“为”字做语气助词的注解,限于笔者阅读视野,当肇始于王念孙。
  故现今各注本凡言“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或“何用见汝为”,“为,语气助词”,其发展线索是颜师古到王念孙,再到现今各注本的辗转因袭。
  “误倒”之说略显仓促。古籍刊刻传抄往往有文字上的脱讹衍舛,然而必得仔细考量原句是否可通,是否是习而不察之另一说法之后,再谨慎下此结论。于《汉书》一书,此种说法是否可见他例?颜王二学者均为提及。张其昀(2013)著《<读书杂志>研究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941页论及与此句类似的平行句式,却各例均出北宋之后,说服力不足。论证“误倒说”,笔者臆断,其径有三:《汉书》确无类似平行句式,而“为”常用句末作语气助词;颜师古注文本意如何;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参证。
  其二,“前置说”。认为“何以汝为见”本自成立,“何以汝为见”与“何以见汝为”是两个等意句式,非文字传抄颠倒。何以:何必,何用。为,助词,使宾语前置。汝为见:见汝。认为“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此说姑且称为“前置”说。此说并非赵丕杰(1990)著《中学文言难句析疑》中断言“不是什么提宾句式”,亦不必如潘淑丽老师《“何以汝为见”句式臆断》中再次做出判断。此说法语出有本,亦须仔细考量。
  此种意见的代表学者是杨树达先生。杨树达《汉书窥管》(2006 上海古籍出版社)卷六:“树达按,颜王说皆非也,《荀子·礼论》篇云:‘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比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与此句例同。此‘为’字与《左传》‘固败是求’‘唯余马首是瞻’之‘是’字用法相同。‘何以汝为见’言何用见汝也。”(第426页);又,杨树达《词诠》卷八“为”字条第十六个义项:“句中助词,宾语倒装时用之。”引用例句除以上《荀子·礼论》篇例句外,还有《不苟》篇:“唯行之为守,唯义之为行。”以及《孟子·告子上》:“惟弈秋之为听。”(“为”字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的定性为《汉语大字典》接受,并直接用《词诠》用例。)
  “前置说”亦有疑问。杨树达先生所列有关“为”字提宾的例句,都有“之”字在前。“之”字与“为”字的关系如何?《汉语大词典》“为”字条亦接受“为”字提宾意见,但阐释为“与‘之’相配合,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看来“何以汝为见”与这一句法环境并不吻合。故须考察是否有单独以“为”做提宾标志的大量例句。以杨树达先生所列“是”字用法看,“是”皆有复指功能,而“之”亦有此功能,如“何罪之有”等等,故疑“之为”提宾,重在“之”,而不在“为”。
  参考文献:
  [1]杨树达.汉书窥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
  [2]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
  [4]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 1954.10.
  [5]赵丕杰.中学文言难句析疑[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0.10.
  [6]潘淑丽.“何以汝为见”句式臆断[J].新课程学习,2014(10).
  [7]张其昀.《读书杂志》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0.
其他文献
笔者自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对106例骨折患者失眠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患者失眠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现报告如下.
现在的典型与过去的典型不一样了,现在的典型宣传与过去的典型宣传也大不一样了。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生活、国防等领域的广泛普及
我科2006-2008年对16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在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的同时进行系统的术后康复护理,均达到满意的康复效果,现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缺口连接酶联反应(Gap—LCR)ELISA对小婴儿(〈6个月)沙眼衣原体(CT)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新生儿科及门诊393例肺炎患儿鼻咽拭子标本进行CT组织培养检测,并参照Dille
儿童期抑郁的发病率低,症状表现也有别于成人期抑郁障碍。本研究对抑郁障碍1例男童进行分析,发现患儿焦虑抑郁情绪、激惹、社会退缩及外化性行为问题较为突出,采用舍曲林结合认
【摘要】目前我国中职生的历史常识水平令人堪忧。加强对中职生历史常识的教育,能够使中职生对我国经济、文化等发展历史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并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从中职生历史学习的现状入手,着重论述了中职生学习历史常识的意义,以及加强中职生历史常识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中职 历史常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53-02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综合征)是以双侧肉芽肿性全葡萄膜炎为特征的疾病,常伴有脑膜刺激征、听力障碍、白癜风、毛发变白或脱落[1].此病虽
“班班通”工程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大手笔,但多数教师只把它视为教学的新工具,这是不够的。“班班通”的引入不仅是教学工具范围的扩大化,更应该引起我们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
【摘要】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是为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际性应用人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能力较强的人才迫切追捧,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也顺应了广大社会市场日益密切交流的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提高口语交际课程教学质量已是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教学 交际策略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
患者女,33岁,停经6月余.B超提示:胎死宫内2 d,来我院要求引产.给予依沙吖啶100 mg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术,1 h后娩出一死男婴,立即予宫体肌肉注射缩宫素10 U,产后30 min胎盘无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