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看法,及时的质疑,能激起学生探究的高潮。同时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使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敢想、敢做,敢于创新,充分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 学习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02-02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封闭的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数学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在体验中感悟数学,在感悟中认识数学,在认识中应用数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的心灵自由放飞。因此我在数学课堂中针对“探究式学习”做了大胆的尝试与研究,在这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动手操作,提供探究空间
心理学家提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每节课,我都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研究:学生分小组活动:用12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我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研讨。
二、利用情境的创设,探究数学问题
生活处处有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是学习数学的本源。给学生一双用数学眼光洞察世界的慧眼,这是孩子明天的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有一双火眼金睛,使他们看到数学就在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留心就能发现它,使每个孩子都高兴地叫起来:“数学,我捉到你了!” 我们给孩子的不是起早贪晚,聚精会神得来的沙金,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与其“学会”,不如“会学”。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陌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究数学问题。
例如在讲授《按比分配》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张先生和李先生合伙开一间小店。张先生出资70000元,李先生出资30000元。小店第一個月益利10000元。可是在益利分配时,李先生要求平均每人分5000元。你认为这样分配合理吗?请你帮他们想一想按什么方法分配这10000元的益利?”通过学生围绕合理与不合理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在接下来的新课学习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气氛浓烈。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而变成十分有意义和愉快的事了。
三、利用合作学习为重要探究形式
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结合,而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通过合作与交流,学生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个性,学会彼此尊重、理解和容忍,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探究方案的能力等。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让四个同学一组,每组有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一盆沙土、橡皮泥、纸片、剪刀等。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去做实验,每个小组所选取的材料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却是一样的:当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公式是什么?而且理解为什么?以及如果条件变化了会怎样?学生在探索中找到了规律,掌握了学生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师有意识为学生提供探索空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创新的乐趣,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总之,在探究的活动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得出了一定的结论,这些都是学生亲历探究实践活动之后所获得的。教师应该认真的倾听学生的看法,及时的质疑,能激起学生探究的高潮。同时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敢想、敢做,敢于创新,充分体验了创造的快乐。这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时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自己的手、自己的脑去探索,去创造。探究真正让学生有了一个“亲自”思考问题的过程,真正有了一种“亲自”实践的精神,真正有了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 学习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02-02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封闭的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数学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在体验中感悟数学,在感悟中认识数学,在认识中应用数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的心灵自由放飞。因此我在数学课堂中针对“探究式学习”做了大胆的尝试与研究,在这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动手操作,提供探究空间
心理学家提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每节课,我都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研究:学生分小组活动:用12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我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研讨。
二、利用情境的创设,探究数学问题
生活处处有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是学习数学的本源。给学生一双用数学眼光洞察世界的慧眼,这是孩子明天的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有一双火眼金睛,使他们看到数学就在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留心就能发现它,使每个孩子都高兴地叫起来:“数学,我捉到你了!” 我们给孩子的不是起早贪晚,聚精会神得来的沙金,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与其“学会”,不如“会学”。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陌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究数学问题。
例如在讲授《按比分配》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张先生和李先生合伙开一间小店。张先生出资70000元,李先生出资30000元。小店第一個月益利10000元。可是在益利分配时,李先生要求平均每人分5000元。你认为这样分配合理吗?请你帮他们想一想按什么方法分配这10000元的益利?”通过学生围绕合理与不合理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在接下来的新课学习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气氛浓烈。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而变成十分有意义和愉快的事了。
三、利用合作学习为重要探究形式
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结合,而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通过合作与交流,学生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个性,学会彼此尊重、理解和容忍,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探究方案的能力等。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让四个同学一组,每组有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一盆沙土、橡皮泥、纸片、剪刀等。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去做实验,每个小组所选取的材料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却是一样的:当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公式是什么?而且理解为什么?以及如果条件变化了会怎样?学生在探索中找到了规律,掌握了学生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师有意识为学生提供探索空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创新的乐趣,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总之,在探究的活动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得出了一定的结论,这些都是学生亲历探究实践活动之后所获得的。教师应该认真的倾听学生的看法,及时的质疑,能激起学生探究的高潮。同时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敢想、敢做,敢于创新,充分体验了创造的快乐。这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时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自己的手、自己的脑去探索,去创造。探究真正让学生有了一个“亲自”思考问题的过程,真正有了一种“亲自”实践的精神,真正有了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