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投产当年,就实现1亿元的销售收入,2007年达到4亿元,2008年突破12亿元,而2009年预计将达到18亿元——创造如此高成长速度的是一家名为江苏吉鑫风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吉鑫风能”)的企业,创立至今不过短短5年。
吉鑫风能目前已是全球产能规模最大的风电铸件企业,主要生产1.5MW、2MW等系列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轮毂、底座、横梁、轮轴、齿轮箱体和轴承座等主要零部件,占据了国内市场的70%份额和海外市场的20%份额。“我们坚持以领先的技术,领先的产品,来巩固吉鑫在风电铸件领域的影响。”公司董事长包士金表示。
领先一步
从一开始,吉鑫风能就采取了“领先一步”的技术研发策略。国内许多风电企业的技术研发路线是:先引进国外的技术消化吸收,继而其同研发,最后走向自主创新。吉鑫风能则直接跨到第二步,与挪威著名的集成商Vestas进行共同研发,虽然只是以参与为主,但吉鑫风能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席庆彬表示,这种共同研发的策略保证公司能方便地申请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
2006年,吉鑫风能在跟荷兰一家企业接触时。对方谈到5MW铸件的一些设计概念,当时5MW产品概念在全球刚刚提出,相对于传统的MW级产品,已是全新的革命性产品。受到启发之后,吉鑫风能大胆决策,启动5MW铸件产品研发项目。虽然在2009年吉鑫在市场上的主力产品仍然是15MW和2MW,5MW产品远未到市场化阶段,但席庆彬认为,“技术方向上的储备很重要。”
吉鑫风能产能在2008年达到9.5万吨,今年将达到13万吨,销售额将突破18亿元。席庆彬表示,如果去年9月的三期工程没有因金融危机而缓建,今年还可以实现翻一番的增长。“现在的增长率稍微低了一点儿”。
虽然拥有巨大的市场份额,吉鑫风能的产品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必须保持高速扩张的态势。2005年吉鑫一期工程投产时,原本设计产能是1万吨,次年硬是在此基础上做到了2万吨的产出。在看到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爆发趋势后,吉鑫决定在建设8万吨的二期工程,2007年完工后正好赶上国内外风能行业爆发的阶段。目前,吉鑫的三期工程已经完成了一半的建设任务,将主要生产2.5MW、3MW等高端产品。
机遇与风险
包士金与风电铸件结缘也出于偶然。2004年,包士金创立的江阴市吉鑫机械有限公司与无锡一家做大型柴油机铸件的国企有业务合作关系,而印度的风力涡轮机制造企业苏兹隆正是后者的客户之一。由于苏兹隆的需求急增,但该国企无法满足。听到消息后,包士金便主动找到了苏兹隆公司,对方告知,“只要你能做得出合格的产品,我就全买了。”包士金抓住机会,成立了吉鑫风能。与包士金共事多年的席庆彬很佩服老板的眼光,“他更多的是从国际市场感受到了发展趋势”。
事实证明,包士金确实抓住了好机遇。2005年7月,中国政府出台政策,明确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超过70%,一批设备生产商都开始进入风电设备领域。包士金认为,吉鑫的另外一个优势是,公司最早是从国外客户订单做起,“跟国内相比更有价格优势”。目前,在世界10大整机生产企业中,包括丹麦vestas公司,美国GE、印度suzion、日本ISW、德国Nordex等在内的7家巨头均是吉鑫的客户;金风科技和大连重工、上海电汽、浙江运达等国内龙头也与吉鑫有业务往来。
虽然一路高速增长,但吉鑫也面临一些困境。风能是资本门槛很高的行业,在2005年刚创立时,启动资金主要来自几个自然人。席庆彬透露,当时资产很少,不能进行抵押贷款,为了一笔1,000万元的贷款,求了很多银行,“但最终都落空了”,后来一家政府担保机构出面担保才解决问题。为了满足扩张对资金的需求,2007年公司引入了风险投资。
相比于资金风险,行业起伏带来的风险更大。2008年下半年以来,吉鑫风能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欧洲客户开始取消订单,也有客户提出要延长付款期,导致资金回笼速度放缓,“这对我们是一个大考验”,原本要在去年9月份开始的三期工程不得不放缓。不过,席庆彬认为,“金融危机对我们利大于弊”。受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的新能源政策的影响,吉鑫的美国订单开始迅猛增长,从2007年的150台,套,到2008年的803台/套,2009年的定单任务超出了1,000台/套。同样,国内风电市场也显现繁荣,更幸运的是,铸件的原材料价格大幅降低。
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对铸件的价格影响很大,这也是影响是风电企业合作的一个关键因素。吉鑫跟客户之间达威了一种“互相体谅”的协议,明确界定协议价格是基于某个原材料价格基数的前提下,铸件的价格会随着原材料的价格进行调整。如今,这种合作已然十分融洽,席庆彬介绍说,有时原材料价格上涨了,有些客户甚至会主动提出要吉鑫涨价。
进入2009年,风能行业面临着泡沫化的威胁,“不管整机厂家还是零部件厂家,产量过剩已成定局。”席庆彬认为,许多整机厂商和零部件厂商在看到国内市场空间后,都通过购买国外图纸进入市场,“事实上,自己并没有设计能力、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风机安装后调试不出来,发电效率低,交货拖期,产品不断出现质量问题。目前,有不少风电场的风机并没有投入运营,成为了摆设。
事实上,中国的风能市场空间远未达到饱和。席庆彬认为,风能行业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衔接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没有过关,“关键是能不能做出满足客户需要的合格产品”。德国是全球领先的风能大国,德国联邦环境署环保与能源部门负责八克劳斯(Klaus Mueschen)在接受《创业邦》记者访问时表示,德国也曾经面临风能泡沫,最后的解决方式是,“风能技术的提升和市场广泛应用”。而市场广泛的应用则更依托于政府的政策推动。
从年初开始,业界就在期待《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可以肯定的是该法案在2009年底前出台已成定局,有相关人士表示,此规划一直未出台的原因在于,国家已经将其从一个短期规划升格为《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在4年内以翻番的速度,从一家创业公司成长为全球产能最大风电铸件厂商的吉鑫风能,已然意识到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证公司在未来的稳步发展。“以前是进行飞速扩张的量变,现在我们要谋求质变。”席庆彬称。
2008年,吉鑫风能提出了精益化管理的发展方向,“最终的目标是围绕客户的订单转,围绕客户的需求转。”精细化管理已然成效显著,目前吉鑫的生产线均为满负荷生产,13万吨的产能已接到了超过16万吨的订单。席庆彬透露,2009年被吉鑫确定为管理提升和降本增效年,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升管理水平,“如何让企业更加健康,走得更远,是我们现在考虑最多的事情。”
吉鑫风能目前已是全球产能规模最大的风电铸件企业,主要生产1.5MW、2MW等系列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轮毂、底座、横梁、轮轴、齿轮箱体和轴承座等主要零部件,占据了国内市场的70%份额和海外市场的20%份额。“我们坚持以领先的技术,领先的产品,来巩固吉鑫在风电铸件领域的影响。”公司董事长包士金表示。
领先一步
从一开始,吉鑫风能就采取了“领先一步”的技术研发策略。国内许多风电企业的技术研发路线是:先引进国外的技术消化吸收,继而其同研发,最后走向自主创新。吉鑫风能则直接跨到第二步,与挪威著名的集成商Vestas进行共同研发,虽然只是以参与为主,但吉鑫风能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席庆彬表示,这种共同研发的策略保证公司能方便地申请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
2006年,吉鑫风能在跟荷兰一家企业接触时。对方谈到5MW铸件的一些设计概念,当时5MW产品概念在全球刚刚提出,相对于传统的MW级产品,已是全新的革命性产品。受到启发之后,吉鑫风能大胆决策,启动5MW铸件产品研发项目。虽然在2009年吉鑫在市场上的主力产品仍然是15MW和2MW,5MW产品远未到市场化阶段,但席庆彬认为,“技术方向上的储备很重要。”
吉鑫风能产能在2008年达到9.5万吨,今年将达到13万吨,销售额将突破18亿元。席庆彬表示,如果去年9月的三期工程没有因金融危机而缓建,今年还可以实现翻一番的增长。“现在的增长率稍微低了一点儿”。
虽然拥有巨大的市场份额,吉鑫风能的产品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必须保持高速扩张的态势。2005年吉鑫一期工程投产时,原本设计产能是1万吨,次年硬是在此基础上做到了2万吨的产出。在看到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爆发趋势后,吉鑫决定在建设8万吨的二期工程,2007年完工后正好赶上国内外风能行业爆发的阶段。目前,吉鑫的三期工程已经完成了一半的建设任务,将主要生产2.5MW、3MW等高端产品。
机遇与风险
包士金与风电铸件结缘也出于偶然。2004年,包士金创立的江阴市吉鑫机械有限公司与无锡一家做大型柴油机铸件的国企有业务合作关系,而印度的风力涡轮机制造企业苏兹隆正是后者的客户之一。由于苏兹隆的需求急增,但该国企无法满足。听到消息后,包士金便主动找到了苏兹隆公司,对方告知,“只要你能做得出合格的产品,我就全买了。”包士金抓住机会,成立了吉鑫风能。与包士金共事多年的席庆彬很佩服老板的眼光,“他更多的是从国际市场感受到了发展趋势”。
事实证明,包士金确实抓住了好机遇。2005年7月,中国政府出台政策,明确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超过70%,一批设备生产商都开始进入风电设备领域。包士金认为,吉鑫的另外一个优势是,公司最早是从国外客户订单做起,“跟国内相比更有价格优势”。目前,在世界10大整机生产企业中,包括丹麦vestas公司,美国GE、印度suzion、日本ISW、德国Nordex等在内的7家巨头均是吉鑫的客户;金风科技和大连重工、上海电汽、浙江运达等国内龙头也与吉鑫有业务往来。
虽然一路高速增长,但吉鑫也面临一些困境。风能是资本门槛很高的行业,在2005年刚创立时,启动资金主要来自几个自然人。席庆彬透露,当时资产很少,不能进行抵押贷款,为了一笔1,000万元的贷款,求了很多银行,“但最终都落空了”,后来一家政府担保机构出面担保才解决问题。为了满足扩张对资金的需求,2007年公司引入了风险投资。
相比于资金风险,行业起伏带来的风险更大。2008年下半年以来,吉鑫风能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欧洲客户开始取消订单,也有客户提出要延长付款期,导致资金回笼速度放缓,“这对我们是一个大考验”,原本要在去年9月份开始的三期工程不得不放缓。不过,席庆彬认为,“金融危机对我们利大于弊”。受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的新能源政策的影响,吉鑫的美国订单开始迅猛增长,从2007年的150台,套,到2008年的803台/套,2009年的定单任务超出了1,000台/套。同样,国内风电市场也显现繁荣,更幸运的是,铸件的原材料价格大幅降低。
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对铸件的价格影响很大,这也是影响是风电企业合作的一个关键因素。吉鑫跟客户之间达威了一种“互相体谅”的协议,明确界定协议价格是基于某个原材料价格基数的前提下,铸件的价格会随着原材料的价格进行调整。如今,这种合作已然十分融洽,席庆彬介绍说,有时原材料价格上涨了,有些客户甚至会主动提出要吉鑫涨价。
进入2009年,风能行业面临着泡沫化的威胁,“不管整机厂家还是零部件厂家,产量过剩已成定局。”席庆彬认为,许多整机厂商和零部件厂商在看到国内市场空间后,都通过购买国外图纸进入市场,“事实上,自己并没有设计能力、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风机安装后调试不出来,发电效率低,交货拖期,产品不断出现质量问题。目前,有不少风电场的风机并没有投入运营,成为了摆设。
事实上,中国的风能市场空间远未达到饱和。席庆彬认为,风能行业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衔接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没有过关,“关键是能不能做出满足客户需要的合格产品”。德国是全球领先的风能大国,德国联邦环境署环保与能源部门负责八克劳斯(Klaus Mueschen)在接受《创业邦》记者访问时表示,德国也曾经面临风能泡沫,最后的解决方式是,“风能技术的提升和市场广泛应用”。而市场广泛的应用则更依托于政府的政策推动。
从年初开始,业界就在期待《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可以肯定的是该法案在2009年底前出台已成定局,有相关人士表示,此规划一直未出台的原因在于,国家已经将其从一个短期规划升格为《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在4年内以翻番的速度,从一家创业公司成长为全球产能最大风电铸件厂商的吉鑫风能,已然意识到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证公司在未来的稳步发展。“以前是进行飞速扩张的量变,现在我们要谋求质变。”席庆彬称。
2008年,吉鑫风能提出了精益化管理的发展方向,“最终的目标是围绕客户的订单转,围绕客户的需求转。”精细化管理已然成效显著,目前吉鑫的生产线均为满负荷生产,13万吨的产能已接到了超过16万吨的订单。席庆彬透露,2009年被吉鑫确定为管理提升和降本增效年,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升管理水平,“如何让企业更加健康,走得更远,是我们现在考虑最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