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理念下初中英语“有效课堂”的实践与建构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h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投入的教学时间、教学热情与学生所获得的英语素养、能力之间存在着不对应,与“有效课堂”的要求相距甚远。全纳教育理念下,英语教学要以“全纳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精心的目标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积极的课堂评价、有效的教学生成四个方面为重点,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全纳教育;初中英语;有效课堂;建构策略
  联合国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新时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反思近几年的课堂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效益不高,仍存在着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突出学生“求知”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如何“共处、做事和做人”,关注了少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又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21世纪的教育是“全纳”的教育。用“全纳教育”理念指导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必然趋势。
  一、概念界定
  1.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主要观点是: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新理念。
  2.有效课堂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
  建构“有效课堂”需要一套策略,要求教师在掌握有关的教育、教学知识的同时,还须树立“全纳教育”理念,使每一个学生实现其自身价值。
  二、英语“有效课堂”的实践与建构
  1.精心预设每个学生均能参与其中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建构“有效课堂”的前提是,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要围绕“全纳教育”的人权观理念,考虑所预设的课堂活动是否富有情趣和吸引力,能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学习的权利”,在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前提下,引发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笔者设计的一节教学课:Go for it 8A Unit 12 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What’s the best……”等话题谈论“Preference”并进行比较,引出电影院话题;比较三家电影院的利弊,引出与电影有关的新词汇seat,screen, cinema, theater, comfortable,close to, service等,主要语法是形容词最高级的用法。
  笔者先复习形容词的比较等级,然后开展竞赛,让学生利用形容词的比较等级讨论班级同学之最,气氛很活跃。这是尊重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为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接着展示三个明星的照片:潘长江、谢霆锋和成龙,比较他们的年龄、身高、体重、头发和外貌,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然后引入本课内容,通过对三家电影院的比较,引出形容词最高级的用法。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出示图片,重点突破。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下面的表格讨论, 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make a survey.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hree supermarkets in our city: Renben, Sanhe, Huarun? Find out which is your favorite supermarket?
  ■
  这一环节是本堂课的高潮,因为前面的重点是鼓励和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这里是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2.合理策划每个学生均能有所领悟的教学活动,容纳学生的各种差异
  建构“有效课堂”的基础,是根据“全纳教育”的平等观理念设计能容纳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的课堂活动。平等环境下开展的课堂活动,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纳教育”所强调的容纳主要是针对排斥的。从英语中的“容纳”和“排斥”两个词来看,很明显就可以看到这两个词的对应性。容纳为“inclusion”,其反义词排斥为“exclusion”。
  例如,在“任务型教学”中,笔者如下进行教学活动。
  [教材分析]Go for it 7A 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
  [语言目标]能使用do和does引导的一般疑问句,学会使用描述性的形容词及祈使句的使用。
  [任务设计]A survey on students’ favorite ball games, 学生们按座位分组完成调查表。
  [操作过程]
  T: I want to know which are your favorite ball games, please fill in the form in groups.
  S: What ball games can we choose?
  T: Basketball, volleyball, baseball, pingpong ball, etc. The following adjectives can help you give your reasons: boring, interesting, fun, relaxing…And please use the sentences you learn from this unit.   [教学评价]学生迅速分组行动,配合默契,并能自觉推选group chief,课堂上的母语基本上销声匿迹。在规定时间内,每个小组都完成了调查任务。这次小组合作任务完成得较为有效,顺利。原因有两个:(1)在师生关系平等的前提下,教师指示语明白清楚,活动前的指导提高了学生理解任务的能力。(2)在生生关系平等的氛围里,学生之间配合默契,协作精神好。
  但是,这次任务仍属于机械性练习,对于学习能力较好、思维更活跃的学生而言,这种任务显然太轻而易举了。任务没有达到激活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潜能的教学目的。
  [反思完善]笔者将此次任务进一步扩展,加大语言输出量:(1)鼓励学生在回答“why”问题时运用课文外词汇,并进行创新性回答。(2)将任务分为基本部分及扩展部分,并完成以下调查:What balls do boys / girls play? If he / she doesn’t like sports, what club do they like to join? Why? (3)每组推选一名reporter,向全班同学报告调查结果。
  3.及时营造每个学生均能积极参与的教学氛围,捕捉学生的生成资源
  建构“有效课堂”的关键,是根据“全纳教育”的民主观理念,营造全体学生均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英语课堂是一个有生命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的课堂。按照“全纳教育”的观点,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和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全纳教育”提出的“积极参与”,目的就是要建构一个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分子的“有效课堂”。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的民主课堂中,才会涌现出大量意想不到的信息和问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动态生成资源。
  案例:If Bob Smith is a 30-year-old man ,what can we call him?
  根据教材,预设的答案为Bob,Bob Smith或Mr. Smith。正当学生按着教师的预设顺利回答之际,有一位学生给出答案Uncle Smith。该生答完之后,相当一部分学生说:“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这样更有礼貌。”同时对该学生投以赞赏的目光。这完全出乎预设,但也在情理之中。中国人习惯于对成年男性(除父亲外)称作叔叔、伯伯,以示礼貌,所以Uncle Smith 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这表明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欠缺。教师何不抛开教案,抓住契机,向学生介绍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称呼方面的不同之处。
  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机会,教师就顺着这位学生的回答问:“你们是不是觉得这位同学的回答显得更有礼貌?”学生们纷纷表示“是”。“但是我们该称呼他为……”教师卖关子,“Uncle Bob,而不是Uncle Smith。”自然,这个意外的话题引起了学生极度的关注。学生顿时明白外国人的“Uncle ”是放在“名字”的前面,而不是放在“姓”的前面。
  本案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反映了教师营造民主氛围的有效性。教师能注重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发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正是这样的民主氛围才形成了生成的基础,催生了一个有效的课堂。
  4.认真设置每个学生均能张扬个性的教学内容,实践学生的多维评价
  建构“有效课堂”的重点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就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
  根据“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教师评价既要客观公正又要热情鼓励;既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张扬。作为教师,一定要妥善处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一定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说,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回答,教师在指出其中不足的同时,要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这样,学生会从教师赞赏、激励的语言中获得的学习成就感,并由此获得蓬勃发展的动力,个性特点也得到充分地张扬。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普通课程,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有问题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在学生取得成绩和进步时给予赞赏和鼓励”。通过评价,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三、实践体会
  在“全纳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其有效性就是体现在能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和自信心;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并获得“有效学习收藏”,而这也是我们研究“有效课堂”的初衷。
  “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踏踏实实地研究“有效课堂”,以“全纳教育”理念作为指导,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合理运用控制论的原理,使课堂教学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良雄,黄远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7,(01).
  [3]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04).
  [5]刘培芳.英语课堂提问与答问策略[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01).
  [6]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泉州市金鸡拦河闸重建工程闸室基础钻孔灌注桩全部位于河床水中,施工采用水中充灌砂袋筑岛作为其施工作业平台,分左、右岸二期筑岛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实践证明:充灌砂袋筑岛
论述了在西江岸线利用规划中,应用GIS搭建规划管理平台,基于该平台将三维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运用于系统中,并对GIS在水利规划工作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探索。
考试目标和考试内容的多元性必然要求考试方式方法的多样化。由于每种考试方法都有自身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所以认识每种考试方法的特点并能够正确地选择运用,对于获取相应的评价信息并对评价对象的属性作出适当的价值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考试方法与教师和学生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考试任务、达到考试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所以本文将考试方法界定为“在考试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达到考试目的、完成考试
数学教学在中职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激发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数学课程也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
针对横县自来水供水的现状和自来水厂一级泵站取水口存在的水源污染及供水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考虑,提出自来水厂一级泵站新址方案,并进行规划设计及评
摘 要:本文主要讲述笔者在WORD排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可供从事相关教学的师生参考,以求达到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技能和知识并重的目的。  关键词:WORD排版;教学实践;讲演结合;分层教学  一、边讲边练  WORD排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讲与练的比例。如果只讲授理论,不留时间给学生练习,那教学就会失去意义;反之,不给学生讲述基本知识,让学生盲
摘 要:本文探讨了职教教师所需具备的职业素质,分析了目前职业学校教师在职业素质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职教教师职业素质的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化;措施  一、职业教师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有很多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职业教育的教师
欣赏即认识某一事物而后从中体验美的感受,使身心获得愉悦的过程.与这一活动联系最紧密的就属艺术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是美的构造,人们对美的体验以及鉴赏方面的心理过程与
当前,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影视教学作为一种极具视听冲击效果的手段被众多教师尝试使用。本文试着从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学习现状着手,分析影视教学在公共英语教学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为学生进入高校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打好基础。那么,如何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呢?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科学的课程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也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尤其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不要总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