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结构测度及产业升级路径选择

来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iihh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兰白西城市群是甘肃省和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研究其产业结构对促进兰白西城市群产业的优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西部地区其他城市群的产业升级也有借鉴意义。文章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SSM),以甘肃省和青海省作为上层区域,对兰白西城市群整体及6个市(州、地区)的产业结构的优劣和竞争力大小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兰白西城市群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色,提出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为: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新型工业发展,增加区域竞争力;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完善产业结构体系。
  关键词:中国西部;兰白西城市群;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5000108
  城市群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多个城市的集合体,是城市化和工业进程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自然产物,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新型地域单元[1]。城市群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核心区、产业高度集聚区、经济增长区和财富积聚以及科技文化的创新地区[2]。根据中国城市群空间识别范围的判断标准,中国西部地区已经形成和发育起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南北钦防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银川平原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兰白西城市群、酒嘉玉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这10个城市群[3]。兰白西城市群是甘肃省和青海省的经济核心区、产业集聚区和政治中心区,以兰州为核心,主要包括甘肃、青海两省的4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和1个地区,即兰州、白银、西宁、定西、临夏和海东及其所辖的县(区)[4]。兰白西城市群总面积8.36万平方公里,2010年常驻人口1 376.1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 271.9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 509.80元,固定资产投资1 250.74亿元,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907.41亿元。2010年兰白西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销售品零售额分别占甘肃、青海两省的50.31%、24.45%、47.08%,占西部的3.12%、1.95%、3.32%。产业结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一种重要的经济结构形态,其变动对经济增长有决定性影响[5]。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区域经济的效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6]。城市群的发展源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而工业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变动并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本文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以甘肃省和青海省作为上层区域,对兰白西城市群整体及6个市(州、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兰白西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的路径,对增强兰白西城市群在甘肃省和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也能为其他相似地区制定经济产业政策时提供经验借鉴。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Shift—Share Method,SSM)是一种用于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相当重实效的方法。该方法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7],随后邓恩和埃德加·胡佛等人在应用中将其设定出传统的偏离—份额方程式,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8]。Fagerberg和Kundsen等采用SSM分析方法对生产力增长结构和综合生产增长进行分解研究[9-10]。该方法把一个地区经济变化看作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以其所在的标准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量,即区域份额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用数学关系式表示为: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份额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11]。由于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相对静态的,仅能对某一阶段内总体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无法揭示考察期内各时间分段对总体变化的贡献与影响以及时间纬度的变化趋势[12]。为了更好地揭示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确定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本文引入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来分析区域的产业结构[13]。
其他文献
摘要:2005-2012年期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已经连续发布了5次“世界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在这7年中,中国高校在建设发展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中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突破。笔者针对这5次世界大学评价结果进行汇总比较分析,发现了中国高校在世界一流化发展进程中的具体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对未来高校国际化科研竞争力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大学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学科
期刊
摘要:大足石刻是最具代表性的宋代石窟艺术,它集建筑、舞蹈、美术、音乐等元素于一体,既受宗教仪规和量制的限制,又受时代精神、审美趣味和风俗礼仪等因素的影响,是宋代造型艺术的代表。深入研究大足石刻所蕴含的舞蹈造型,不仅可以挖掘重庆本土的舞蹈资源,丰富大足艺术研究舞蹈领域的薄弱,同时对研究宋代舞蹈的审美价值及史学意义大有裨益。文章以大足宋代石窟中的“六师外道谤佛不孝”、“春龙起蜇图”及“帝释天与阿修罗战
期刊
摘要:新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反思,能源日益枯竭及生态破坏所导致的不可持续性是新城镇化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制约因素,积极开发新能源成为新城镇化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文章在新城镇化背景下运用演化博弈的基本理论,构建了新能源投融资机制的演化博弈模型,着重分析了影响各方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因素,以寻求演化稳定策略,并通过数值分析考察了不同初始状态下博弈的动态演化过程。同时,文章针对新能源发展提出了一些
期刊
摘要:生态福利是因居民生存和发展需要,由政府向居民提供的一种以生态利益为内容的新型社会公共福利。作为一种新的福利类型,普惠性、政府主导性、整体性和非排他性是生态福利的主要特点。随着经济增长与时代进步,生态福利已是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客观需求,并将逐渐成为其成熟标志。构建生态福利制度迫在眉睫、意义重大。中国在构建生态福利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全体居民为受益对象,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
期刊
摘要:研究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了“规模结构、行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三维产业市场结构分析框架,为全面、系统地分析特定产业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将研究思路运用到中国建筑产业中,分别分析中国建筑产业的规模结构、行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从规模结构的角度看,近10年中国建筑产业市场企业规模不全相同,但是变化的程度比较稳定,整体上呈现出“竞争为主,局部垄断并存”的局面;从行业结构的角度看,房
期刊
摘要:环境保护法保护的对象不是环境本身,而是环境带给人类的利益即环境利益。环境利益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非物质性公共利益,其包括生活环境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简称生态利益)两类。环境利益是环境法正当性的基础,是推动环境法发展的动力。一切环境法理论的创新和制度的构建都不能脱离环境利益这一基本范畴,否则就会产生法律对环境保护的泛化和虚化。  关键词:环境法 ; 保护对象;环境利益 ; 利益衡平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江淮地区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石器时代的玉文化,是当时该地区史前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选取考古材料,以史前重要遗址为例,结合历史学研究方法对这一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略作探讨,梳理史前玉器功能的演变规律:玉器被大量用于祭祀和宗教活动;礼仪性用玉的逐步形成;玉器成为宗教活动中执事人员的重要辅助工具。由此得出如下结论:在距今约五六千年时,江淮地区开始
期刊
摘要:引导农民工转变为城市人口并融入城市,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民工面临的生存、心理、职业、社会、政治等发展困惑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城市融入本身是破解困惑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最终诉求。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规律和方向进行探讨后明确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本质是城市亚文化认同,实现的关键是进行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亚文化的心理重构,才
期刊
摘要:社会思潮给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及其冲突带来很大影响。当前,大学生面临价值观念冲突主要表现为:中学价值观念与大学价值观念的冲突、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理想的抽象性与现实的具体性之间的观念冲突、个体主义价值观念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等。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困惑与冲突的原因在于:资本的诱惑力、现实的残酷性、个体主体性彰显以及社会各种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的传播等。因此,必须要以社会
期刊
摘要:在应对世界金融经济危机过程中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问题,即不引发财政危机的公共债务水平或路径的研究,更加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国际上关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的理论观点与方法虽然零散但具有一致的内在逻辑。首先,归纳概述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概念含义;其次,着重从可持续性指标和可持续性检验两条思路,评述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条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再次,介绍了近年来公共债务可持续性边缘研究的新观点;最后,总结现有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