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快步进入大众化阶段。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出现了农民工与高校毕业生争抢就业岗位现象。对处于“夹生层”的高职生而言,就业压力愈显突出,心理误区更加显现。正确分析其就业心理问题及成因,有助于寻找调适就业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积极促进和引导高职生健康就业。
关键词: 高职生 就业 心理误区 调适
就业心理是指人们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迈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已有“平分天下”之势。高职生人数急剧增多,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社会共识和热点。而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是导致其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如何正确引导高职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不良干扰,促进和引导高职生健康就业、对口就业非常必要。
一、高职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与普通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存在较大差距,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大多数毕业生能夠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就业、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他们同样带着健康的心理状态参与就业择业的。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业准备不充分,心理压力很大,出现了种种心理危机,产生了严重的就业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出现极端的行为,影响着他们的健康就业。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高职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有效地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求职期望,培养积极情感,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非常必要。
1、精英情结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铸就了很多大学生的“精英情结”。这种“精英情结”导致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对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的出现。家长、学生以及整个社会对就业产生过高期望,部分大学生就业心态变得狭隘,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受到很大限制。“精英情结”造成了部分毕业生薪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毕业生大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中,造成了局部地区人才过剩;部分毕业生只想从事金融、计算机等热门行业,造成了部分行业人才过剩。这样的就业观和就业环境严重脱节,难以面对与适应激烈的职场竞争。
2、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普遍偏低,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高职生这方面尤为明显。这种规划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在对自我和工作世界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学习期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目标。而很多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学习主要围绕专业课进行,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另外也没有培养职业所要求的必备能力。求职时目标不清晰,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使求职变得盲目,缺乏针对性,降低了求职的成功率。
3. 心理素质偏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已经成为当前就业的主流发展方向。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其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进,经济危机的影响,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高职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必将影响其顺利就业。
4、就业理念不合理
态度决定命运。高职生职业选择时存在较多不合理的态度、信念,直接影响顺利就业。就业中的信念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自我认知不合理。或迷茫时的自我否定心态,会造成求职中的犹豫、软弱;或 “我无法从事任何与自身能力、专业不合的工作”的静态眼光,难以适应职业生涯的动态发展;如“只要我愿意去做,我就能做任何事” 过于自负的自我认知,自以为什么都能做,往往什么都做不好,也难以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2)职业定位不合理。在历经寒窗苦读之后,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渴望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职业岗位。然而,不少高职生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难以充分展示自我。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引起高职生职业定位的偏差,出现好高骛远或者悲观失望的情况,从而错失就业良机。高职生对自己没有一个清醒的定位,容易产生期望值高与满意度低的冲突,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失落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职业选择。
(3)就业信念不合理。一些同学对于就业过于草率,如“我会凭直觉找到最适合我的职业”,结果到了岗位上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者不适合这个职业,造成频繁跳槽。过于随意地选择职业,往往会空耗精力,不利于在行业中提高自己,延误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学生过于慎重,把职业的发展眼光放在经济发达的地域和行业,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就业基点。把职业看成静态的,认为“一选定终身”,结果导致犹豫不决,错失就业良机。
二、高职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误区
正是因为存在着种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导致高职生在职业选择时产生认知偏差等心理误区。他们的就业选择或是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专业能力的发展,容易被用人单位冷落;或是就业时希望自由度较高的工作岗位,要求相关部门减少用工制度的各种限制,而现实社会中的“裙带关系”、“暗箱操作”等用人现象,易滋生不满情绪,导致心理失衡;部分毕业生虚荣心很强,过于自负,喜欢攀比,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评价,失败时就怨天尤人;“学习好不如有个好爸爸”,一边痛恶拉关系、走后门,一边想办法找关系以谋求岗位;还有部分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在个人与单位的“双向选择”时,有机会不敢把握,失去时又懊悔不已;等等。这些心理误区必然引起高职生就业过程中的适应困难和困惑,引发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出现心理危机。
三、高职生健康就业的心理调适
要预防和减少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走出误区,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密切配合、积极行动,做好他们就业心理的引导和调适工作。 1、社会和家庭方面。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就业保障机制,为高职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针对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把就业安置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合理优化配置资源,保证就业市场公平、有序竞争。要进一步增加就业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排除不正之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扰,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与使用,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就业氛围,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家长们也要主动与学校和社会合作,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化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帮助其健康成长、成才。
2、学校方面。“出口畅才能进口旺”。学校要转变育人理念,有效开展就业教育、培训和指导。(1)加快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高职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意识。学校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教学改革,注重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构建专兼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重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及时调整专业,重组课程设置,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订单”教育,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着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2)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合理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学校应当重视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高职生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合理的就业取向,有效地进行自我塑造,提高职业素养。(3)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做好就业推荐工作。学校对毕业生应主动关心,不断加大就业信息宣传力度,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为毕业生提供及时、周到、便利的各项服务,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重视毕业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训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缩短课本到社会的距离;创造各种条件,邀请经验丰富的成功创业人士、优秀毕业生等来校座谈,介绍就业创业经验;做好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和就业后继服务,不断提高就业质量。(4)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等教育活动,培养高职生健康的就业心理。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就业心理咨询、指导,引导高职生正确把握和调整择业期望值,充分认识自我,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引导毕业生积极参与竞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通过自主择业实现人生价值;加强高职生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学会调节个人情绪,正确对待挫折, 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及时排除不良心理倾向,避免心理冲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与挑战;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等心理障碍,正确分析主客观原因,找回自信。
3、毕业生方面。就业是高职生把握自己命运的起点。由于心理上的困惑、压力、误区会干扰正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影响身心健康,必须自觉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自信,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维护心理平衡。毕业生在进行心理调适过程中,应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对待求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失利,调整好期望值,不要盲目与人争强斗胜。同时,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的方法,事业或生活遇挫时,采用目标转移、适度宣泄、自我安慰和 激励等方式舒缓不良情绪,发挥个人潜能。
总之,高职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不容忽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本人等各方面通力协作完成。而高职生自身更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心境,自觉地调整心态,保持自信、乐观的情绪,顺利完成从学生时代到社会角色的转换,尽快走出误区,走出困境,积极健康地就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注:本文荣获江西省2010-2011学年职业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 主编 张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
2、《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主编 陈淑萍 王群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
关键词: 高职生 就业 心理误区 调适
就业心理是指人们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迈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已有“平分天下”之势。高职生人数急剧增多,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社会共识和热点。而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是导致其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如何正确引导高职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不良干扰,促进和引导高职生健康就业、对口就业非常必要。
一、高职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与普通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存在较大差距,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大多数毕业生能夠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就业、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他们同样带着健康的心理状态参与就业择业的。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业准备不充分,心理压力很大,出现了种种心理危机,产生了严重的就业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出现极端的行为,影响着他们的健康就业。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高职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有效地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求职期望,培养积极情感,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非常必要。
1、精英情结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铸就了很多大学生的“精英情结”。这种“精英情结”导致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对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的出现。家长、学生以及整个社会对就业产生过高期望,部分大学生就业心态变得狭隘,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受到很大限制。“精英情结”造成了部分毕业生薪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毕业生大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中,造成了局部地区人才过剩;部分毕业生只想从事金融、计算机等热门行业,造成了部分行业人才过剩。这样的就业观和就业环境严重脱节,难以面对与适应激烈的职场竞争。
2、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普遍偏低,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高职生这方面尤为明显。这种规划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在对自我和工作世界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学习期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目标。而很多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学习主要围绕专业课进行,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另外也没有培养职业所要求的必备能力。求职时目标不清晰,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使求职变得盲目,缺乏针对性,降低了求职的成功率。
3. 心理素质偏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已经成为当前就业的主流发展方向。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其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进,经济危机的影响,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高职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必将影响其顺利就业。
4、就业理念不合理
态度决定命运。高职生职业选择时存在较多不合理的态度、信念,直接影响顺利就业。就业中的信念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自我认知不合理。或迷茫时的自我否定心态,会造成求职中的犹豫、软弱;或 “我无法从事任何与自身能力、专业不合的工作”的静态眼光,难以适应职业生涯的动态发展;如“只要我愿意去做,我就能做任何事” 过于自负的自我认知,自以为什么都能做,往往什么都做不好,也难以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2)职业定位不合理。在历经寒窗苦读之后,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渴望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职业岗位。然而,不少高职生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难以充分展示自我。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引起高职生职业定位的偏差,出现好高骛远或者悲观失望的情况,从而错失就业良机。高职生对自己没有一个清醒的定位,容易产生期望值高与满意度低的冲突,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失落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职业选择。
(3)就业信念不合理。一些同学对于就业过于草率,如“我会凭直觉找到最适合我的职业”,结果到了岗位上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者不适合这个职业,造成频繁跳槽。过于随意地选择职业,往往会空耗精力,不利于在行业中提高自己,延误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学生过于慎重,把职业的发展眼光放在经济发达的地域和行业,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就业基点。把职业看成静态的,认为“一选定终身”,结果导致犹豫不决,错失就业良机。
二、高职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误区
正是因为存在着种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导致高职生在职业选择时产生认知偏差等心理误区。他们的就业选择或是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专业能力的发展,容易被用人单位冷落;或是就业时希望自由度较高的工作岗位,要求相关部门减少用工制度的各种限制,而现实社会中的“裙带关系”、“暗箱操作”等用人现象,易滋生不满情绪,导致心理失衡;部分毕业生虚荣心很强,过于自负,喜欢攀比,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评价,失败时就怨天尤人;“学习好不如有个好爸爸”,一边痛恶拉关系、走后门,一边想办法找关系以谋求岗位;还有部分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在个人与单位的“双向选择”时,有机会不敢把握,失去时又懊悔不已;等等。这些心理误区必然引起高职生就业过程中的适应困难和困惑,引发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出现心理危机。
三、高职生健康就业的心理调适
要预防和减少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走出误区,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密切配合、积极行动,做好他们就业心理的引导和调适工作。 1、社会和家庭方面。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就业保障机制,为高职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针对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把就业安置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合理优化配置资源,保证就业市场公平、有序竞争。要进一步增加就业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排除不正之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扰,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与使用,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就业氛围,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家长们也要主动与学校和社会合作,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化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帮助其健康成长、成才。
2、学校方面。“出口畅才能进口旺”。学校要转变育人理念,有效开展就业教育、培训和指导。(1)加快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高职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意识。学校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教学改革,注重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构建专兼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重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及时调整专业,重组课程设置,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订单”教育,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着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2)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合理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学校应当重视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高职生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合理的就业取向,有效地进行自我塑造,提高职业素养。(3)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做好就业推荐工作。学校对毕业生应主动关心,不断加大就业信息宣传力度,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为毕业生提供及时、周到、便利的各项服务,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重视毕业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训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缩短课本到社会的距离;创造各种条件,邀请经验丰富的成功创业人士、优秀毕业生等来校座谈,介绍就业创业经验;做好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和就业后继服务,不断提高就业质量。(4)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等教育活动,培养高职生健康的就业心理。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就业心理咨询、指导,引导高职生正确把握和调整择业期望值,充分认识自我,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引导毕业生积极参与竞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通过自主择业实现人生价值;加强高职生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学会调节个人情绪,正确对待挫折, 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及时排除不良心理倾向,避免心理冲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与挑战;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等心理障碍,正确分析主客观原因,找回自信。
3、毕业生方面。就业是高职生把握自己命运的起点。由于心理上的困惑、压力、误区会干扰正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影响身心健康,必须自觉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自信,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维护心理平衡。毕业生在进行心理调适过程中,应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对待求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失利,调整好期望值,不要盲目与人争强斗胜。同时,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的方法,事业或生活遇挫时,采用目标转移、适度宣泄、自我安慰和 激励等方式舒缓不良情绪,发挥个人潜能。
总之,高职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不容忽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本人等各方面通力协作完成。而高职生自身更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心境,自觉地调整心态,保持自信、乐观的情绪,顺利完成从学生时代到社会角色的转换,尽快走出误区,走出困境,积极健康地就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注:本文荣获江西省2010-2011学年职业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 主编 张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
2、《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主编 陈淑萍 王群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