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程资源解“无米之炊”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c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十里长街送总理》片段
  (课前学生未查找任何资料)
  课将结束时:
  师:总理的灵车慢慢远去,可赶来送行的人们却久久不愿离去,他们多么希望能再看总理一眼,多么希望总理能来到身边……(眼含泪水深情地诉说着)
  (有的学生已与老师一起沉浸在文本之中,而有的学生看着老师的泪水在窃窃私语、在发呆、甚至在偷笑。)
  案例二:《一夜的工作》片段
  (课前请学生们查找与总理有关的资料,对总理的生平有一个大致了解。)
  师:1998年3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那一年,有一个叫宋小明的诗人,怀着对总理的无比沉重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
  (师有感情的诵读)《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
  在你的胸前写下
  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
  用你的眼睛诉说
  你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不用多问
  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
  用你的微笑回答
  你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不用多问
  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
  人们在心里呼唤
  你是这样的人
  师:听完了,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1:这首诗写出了对总理的热爱。
  生2:我从“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知道总理在有伤痛的时候也不让别人知道,怕别人为他担心。
  生3:整首诗可以看出总理的心中装的是别人,没有自己。
  ……
  师: 这就是我们的周总理,那么就让我们去读读《一夜的工作》,去感受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歌颂总理?
  (学生自学)
  师: 读了课文后,我们来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歌颂总理?
  生1:周总理对工作总是那样的认真,一丝不苟。
  生2: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劳苦,又是多么简朴。
  生3:周总理一天只是小睡一会,我在网上看到,总理白天的工作也是很忙的,他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陆续有学生补充生3的内容)
  ……
  生4:周总理还很平易近人。在这篇文章中写到“他先让作者去休息,等轮到他时再让他起来,而且边批阅边询问。”另外的资料也有这方面的内容,如给站岗的哨兵送雨衣……
  (学生们不仅从各个角度感受总理的伟大,而且在讲解中穿插着各种方式的朗读,使课堂气氛富有生气,又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反思:
  对于像周总理这样的老一辈革命家,现在的学生已是非常的不了解,而且还会对文本中的一些环节的描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文章是故意这样写写的,是小说。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就吃了“没有了解学生、只备教学不备学生”的亏:认为只要自己吃透了教材,有充分的材料来辅助,课一定会成功的,而且在自己声情并茂的导语中会使这节课达到高潮,会让学生一起与文本、与作者、与老师产生共鸣的。结果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在需要学生引起情感共鸣的时候出现了出现了偷笑、不解的场面。使教学功亏一篑。
  因此,我在设计《一夜的工作》时进行了两头落实,先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而且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的,要求他们每人必须收集到一份与周总理有关的资料,且四人的内容不能重复。然后在专门拿出一节课,让他们进行交流,扩大了解的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一个参谋。然后再精心设计教案。在这样的铺垫下,本节课教学效果不错。学生们都进入了文本,课堂上,学生、老师与文本合为一体。
  本课教学中我先利用诗歌铺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然进入角色;然后小解诗歌;再让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总理。在学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解读文本,教师只是帮助他们找到中心词“简朴、劳苦”。在学习中,学生们不仅很好地解读了文本,还充分利用资料加以说明总理的品格。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语言丰满,全方位,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小高潮。
  通过课程资源的引进,学生对周总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仅仅只抓住“周总理病重时的一天的工作”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然后让学生说说听了周总理的这些事迹,知道总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他还是忙于工作,他想到的是工作,而他身体却那么累了,“你想到了什么”、“你又想告诉别人什么”、“又怎么说”等拓展性问题,使学生在“想开去”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周总理高尚品质的认识。
  课后,我还设计了小练笔:用“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或“读了《一夜的工作》有感”来写写对总理的认识或心中的感触。批改后发现,学生的情感已引起了共鸣,对总理有了更深一步的感触。与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后所写的感受有了天壤之别。
  可见,通过搜集资料的实践,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爱好课外读物,多读课外书的好习惯。广泛搜集并交流资料,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为探究性学习打下了基础。可谓“一举三得”。只要我们教师学会积累经验,巧妙地利用课程资源,这类难以理解的课文照样能教得有声有色,学得兴趣盎然,不会出现“无米之炊”的现象。
  责任编辑王波
其他文献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培养语感。    一、紧扣重点品读深化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对课文中第三小节最后一句体会成功喜悦与艰辛进行了朗读指导。  师: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居里夫人提炼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生:三年
期刊
【聚焦背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言行思想乃至通过这个个体需要学生达到的各种认知元素、精神的升华都是离不开教者合理的引领。   斯霞老师曾在《我怎样备课》中说:“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自己受教育,受作品感染的过程……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和作品里的思
期刊
语感是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领悟与感受,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受能力。词句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理解品味、积累运用词句中加强语感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谈一下我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在咀嚼品味中感悟    首先是联系。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讲到“雪中送炭”一词中,我先让学生理解“雪中送炭”
期刊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试着采用“自读自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具体是这样做的:    一、民主开放,愉快入诗    以低年级学生为例,我经常选择故事导入法,如教学古诗《小儿垂钓》片断:  1、情趣导入:小朋友,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想听吗?(孩子的眼睛放出光彩)   师边讲故事,边做钓鱼状,学生很快
期刊
计算教学中,新课程倡导“算法多样化”。在实践中,教师已经普遍能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运算方法,并自我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但又带来了两种倾向:一是盲目求“异”,为“多样化”而“多样化”;二是鼓励“自由化”,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究竟算法多样化的初衷和归宿是什么呢?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要不要算法的优化呢?    一、倡导计算方法多样化,形成计算技能    1.掌握计算的一般策略  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
期刊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反映政治课很难上,教师教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兴趣也不大,课堂始终缺乏活力。那么如何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创设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政治课堂,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    首先,内容要“实”,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政治课不是“讲讲道理,吹吹牛皮”的简单说教,而需要教师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实
期刊
元代管道升的《我侬词》写夫妻爱情时说“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形象地表达了夫妻生死相依,不可分离的深厚情感。其实,除了夫妻关系,这世间也还有其他的一些事物之间,同样也水乳交融,相依相生,不可割裂,文学和艺术就是这样。如果把文学和艺术比做是一对姊妹花,倒毋宁说它们是“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的这种关系
期刊
澄城中学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建校于1924年,是关中地区建校历史悠久的学校之一,陕西省标准化中学,经过八十多年风雨洗礼,不断发展,日益壮大。如今,澄城中学已发展为拥有70个教学班,师生5500余人的基础教育类超大规模学校。    一、加大投资,带动学校教育大发展    近年,澄城中学先后投资268万元建成了3#教师宿办楼,解决了80名教师的住宿问题;投资180万元,改造了实验大楼和校园广场;投资11
期刊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仅有善良的心和默默地埋头苦干是不够的,要让孩子真正喜欢你,必须具有亲和力,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和蔼、亲切、热情、温暖。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表达情感的人,就不能做教师。”这说明有亲和力的教师在工作中能很快地与幼儿拉近心理上的距离,容易赢得幼儿的喜欢。    一、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幼儿    长时间和幼儿在一起,教师有时会不自觉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
期刊
教材依据:  中图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我来试试看》。  设计思想:  教学本课主要是设计三个活动:(一)我想试一试(“摘红环”游戏);(二)我能试一试(叠衣服、剪窗花、钉纽扣、跳绳);(三)展示与交流(展示课件,交流认识),让学生通过游戏、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不同方法与同伴合作、交流,通过交流,分享感受和活动成果,提升生活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只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