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伟大的旅行科子家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gig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1769年9月14日,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出生在柏林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优渥的成长环境使他拥有醉心于科学探索的自由和机会。
  他早年的生活多在游览欧洲的名川大山中度过。法兰克福大学、哥廷根大学和弗雷伯格矿业学院都是他曾经学习过的地方。他在这些学校学习金融学、解剖学、天文学和地质学,培养了性格中对知识和智慧无止境追求的韧性。他一生都在不同的国家、文化和语言间穿梭,可以用德语、法语、拉丁语、西班牙语和英语进行写作和通信交流。
  有时,人们称他是最后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代表着那个时代所知的与世界有关的一切。他在生态学、全球变化和地球科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和我们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1796年,27岁的冯.洪堡开启了他将为之奋斗终生的学术项目:希望能将所有自然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通过结合曾学习地球物理和生命科学的经验,他开始探索自然力量的动态平衡。冯·洪堡敢于走进自然界探险,也敢于在思想和理论上冒险。他认为,想要研究这个世界,就必须要走出去,直接面对世界上的各种景象。冯·洪堡鼓励科学家把世界本身变成一个实验室,利用科学所掌握的一切概念與仪器来观察、测量和编目这个世界。
  他的作品传达了这种冒险精神。
  2
  年轻的冯.洪堡一直在寻找出海远行的机会。在巴黎的时候,他幸运地结识了植物学家兼内科医生邦普兰(AimeBonpland),他们最终一起获得了西班牙国王的许可,得以前往当时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他想要前往南美的初心与其他首次到访这些未知之地的欧洲人不同,他对谋取私利、开发土地并不感兴趣。在他眼中,南美是一扇等待开启的未知世界的大门。通过这扇门,他有机会揭开那些有关遥远地方、有关那里的物种以及它们之间所有关系的神秘面纱。
  1799年6月,这两位科学家乘坐护卫舰扬帆起航,开始了一段历时5年,途经南美、墨西哥、古巴和美国的旅程。冯·洪堡也因他在这趟旅程中的重要发现和独特见解而远近闻名。
  在旅途中,冯·洪堡对南美洲的奥里诺科河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探索。这条河在今天的委内瑞拉境内,河道呈一个大大的弧形,在流经一个宽阔的三角洲后汇入加勒比海。在奥里诺科河探险期间,冯·洪堡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差点在这段旅途中饿死。他在这条河上待了4个月,跋涉的距离超过2770公里。他遇到了当地的原住民,并对沿途新发现的数百种植物和动物物种进行了描述。
  即使在今天,这条河的上游仍然是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带,而在1800年,欧洲人对这条河更是一无所知。
  电鳗就是冯·洪堡在这条河上的重要发现之一。他与邦普兰起解剖了几只电鳗,甚至从已死去的电鳗中也感受到了电击。他在探险过程中还证实了卡西基亚雷河的存在,这条水道连接着奥里诺科河和亚马孙河流域。在自然界中,两大水系之间像这样通过天然水道而实现的自然联系是很罕见的。
  冯.洪堡的南美之行在他试图登顶厄瓜多尔的钦博拉索山时达到巅峰,这座山在当时的欧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在无法逾越的地形迫使他返回之前,他爬到了5917米的高度一这是当时人类所能抵达的最高点。
  正是钦博拉索山的坡度,让冯.洪堡首次产生了自然是一张生命之网的想法。在攀登过程中,冯·洪堡的观察为他激发了一种全新的、从整体视角看待地球的方法。他在一系列著作中都通过文字描述和图形绘制清晰地表达了这种见解。这些著作改变了科学的进程,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理解。
  冯·洪堡精心绘制的《自然之画》是他将地球视为一个系统的象征。在这张图中,他不仅定义了植被的区域分布与海拔、温度和湿度的关系,而且最关键的是,他还将这些分布与世界,上的其他山脉进行对比,试图了解生物和非生物领域之间的全球性联系。
  这种整体性联系的观点与当时的主流科学观点截然不同。在当时,主流科学观点侧重于解释人为区分的个体层面的生物体。冯·洪堡则预见了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win)关于生命网络错综复杂的著名观点——“树木交错的河岸”,并且还认识到生物体与周围的环境能相互影响。
  他深刻地感受到人类也被缠绕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网络中。他认为殖民者为了农业生产,尤其是为了欧洲和美国的纺织品市场而抽干湿地、砍伐森林,在大地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疤,会减少自然植被的覆盖,使土地变得干旱而没有生产力。从这个方面来看,他是第一个强调人为利用土地和气候变化会对自然世界产生影响的西方人。
  在冯·洪堡的众多创新中,等温线也是其中之一——这是一条连接给定时间下相同温度点的线。在伍德布里奇(WilliamChanningWoodbridge)利用冯·洪堡的数据绘制的世界等温线图中,虚线表示了从“炎热”到“寒冷”的气候区域。
  此外,这次旅行也满足了冯·洪堡对火山的痴迷。当时,除了欧洲的几座活火山外,人们对火山的形成知之甚少。在旅途中,冯·洪堡与邦普兰穿越了安第斯山脉,攀登了几十座火山,收集了大量关于海拔、压力、地质和磁罗盘方位的数据。他从这些测量结果中发现,地球的地磁赤道比地理赤道要偏南800多公里。
  在游历了古巴、墨西哥和美国之后,冯.洪堡于1804年返回欧洲,与他一同回去的是6万份属于6000种植物物种的标本,其中2000种物种在当时的欧洲是未知的。此外还有大量关于美洲土著文化的笔记、素描,以及对地理、天文、气象的观测实录。
  3
  返回欧洲后,冯·洪堡频繁穿梭于欧洲大陆,最终选择在巴黎定居,在那里,他成为正蓬勃发展的科学界的核心人物。冯·洪堡在巴黎的那些年(1807-1827年),直致力于提携年轻的艺术家学者和旅行的研究人员。
  相比于对巴黎的钟爱,冯.洪堡对柏林的感情则更加矛盾。1769年,他出生于这座城市,但直到1827年,年近60岁时,他才终于在这座城市定居下来,那时距离他的美洲探险已经过去了近20年。   在1827-1828年,他在柏林的大学和歌唱协会所在的音乐厅举办“宇宙讲座”,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公众对自然科学的认识。通过向普鲁土文化部提出评价和建议,冯·洪堡直接影响了大学的政策、教授的任命和国家科研收藏体系的建立,并热心于促进跨国学术交流。1829年,他完成了第二次伟大的探险之旅,这次,他穿越了遥远的俄罗斯和西伯利亚地区。
  冯·洪堡是一位多产且富于创造力的作家,他撰写过约50部专著和800多篇论文,而且还能用德语以外的语言向学者和大众发表演讲。
  在他生命的最后30年里,他一直在撰写著作《宇宙》,试图为自然的方方面面提供科学的解释。直到1859年他去世时,这本书仍未能完成,但他为我们留下了其中的4卷。《宇宙》中有一段话,几乎可以反映他的雄心,他写道:
  “我总是竭尽全力地通过物体之间的普遍联系来理解它们,并将自然作为一个被内在力量驱动的整体加以呈现,这就是引导我前进的首要动力。如果不经热忱的努力获得各分支學科的知识,所有描画宇宙整体图景的尝试都只能是无用的空中楼阁。
  《宇宙》是有史以来出版的最具雄心的科学著作之一,它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代艺术家、作家、科学家和政治家。
  惠特曼在写《草叶集》时,曾把一本《宇宙》放在书桌上作为灵感来源。冯.洪堡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德国作家、诗人歌德在谈到这位探险家和科学家时说:“和冯·洪堡待上几天就像活了好几年一样。
  梭罗深受冯·洪堡的影响。在《瓦尔登湖》中,他对自然史的详尽描述,其灵感就来自冯·洪堡将科学与诗意的独特结合。
  在1804年访问美国期间,冯·洪堡在白宫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杰斐逊的接见,两人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在此后多年一直保持通信。
  在谈到冯·洪堡对美国的影响时,爱默生写道:“他是世界上那些不时出现的奇迹之一,仿佛在向我们展示人类思想的可能性。
  南美独立运动领袖玻利瓦尔称赞冯·洪堡是“新世界的发现者”海克尔是德国一位杰出的生物学家和博物学家,他赞同冯.洪堡对自然界整体性的看法,创造了“生态学”这一术语。
  美国博物学家缪尔在保护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冯·洪堡著作的一位忠实读者。他曾写道:“当我们试图单独挑出任何东西时,我们发现它与宇宙中的任何其他东西都有关联。”
  马什是美国的一位自然保护主义先驱,他在《人与自然》一书中反映了冯·洪堡的哲学思想。他坚持认为砍伐森林会对气候造成影响。
  达尔文仔细研读冯·洪堡的著作,并对其进行了大量注解。他写道:“我对他的那些著名事迹十分钦佩,其中有一部分我几乎烂熟于心,这使我决定去遥远的国度旅行,并使我自愿成为女王陛下的‘贝格尔号’船的博物学家。”后来,这两个伟大的科学家终于得以相遇,并且互相交换了信件,而信中的内容是他们对物种变化这一问题的一些相同观点。
  这些故事都证明了冯·洪堡带给世人的精神力量。直至今日,这种精神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研究人员去探索存在于这个世界中的潜在联系。
  今天,我们在纪念这位几乎被遗忘的伟大科学家时,同时也应该牢记他所带来的警醒:从他第一次发出警告,认为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和气候变化会对自然世界造成影响,到今天已有约200年,这个世界依然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挑战。面对开始加剧的全球性变化,我们也必须加快应对这些难题的步伐。
   创造自然
  ——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
   作者:【德】安德烈娅·武尔夫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原作名:TheInventionofNature
   译者:边和
   出版年:2017-11
   第十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奖推荐图书
   18世纪的人类以“进步”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如何理解自然”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生命之网”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冯·洪堡。
   安德烈娅.武尔夫为写作本书重新追寻洪堡的足迹。她以生动的笔触和翔实的资料将洪堡的个人传记、旅行历险和自然观念的演变交织在一起,既揭示了他在科学史,上的枢纽地位,也搭建起这位150多年前的博物学家与现代的联系。洪堡宛如一位21世纪的通才,带着远超同时代人的前瞻性视角,将敏感的心灵注入对奴隶制、自然环境与科研发展等问题的探讨。这位跨越科学与艺术的观察者,可以超越任何时代。
其他文献
位于阿根廷冰川国家公园,由ESA的卫星拍摄于2016年1月22日。该公园于19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遺产”,是该国最大的公园,面积超过7000平方公里。在过去的50年中,由于气温上升,冰川国家公园和更广阔的巴塔哥尼亚冰原中的许多冰川持续融化。图片中破碎的冰川漂浮在阿根廷湖上游的水中,湖水独特的颜色,是由于在冰川强大的摩擦力下粉碎的岩石物质漂浮在水中所致。
期刊
译|刘田宇   每年约有800万吨的塑料进入海洋。你可能还记得那些海洋垃圾的图片,抑或听闻塑料垃圾缠住鲸、海龟的新闻。这些图片、新闻让塑料污染成为全世界倍受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   然而,长久困扰海洋科学家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从海洋中找到的塑料数量只有理论,上输入海洋塑料总量的约1%呢?余下的99%去了哪儿?这个未解之谜的答案逐渐开始变得明晰。   海阔水深窥一斑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Utr
期刊
阿拉斯加海岸外的水域,每年都会持续出现这种水华。它们代表着海洋浮游植物的活力。如同花朵般的藍色和绿色海水看上去美丽,却反映出这片生态系统中的一些复杂问题。对于为什么它们会每年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出现在这里,专家也难以说清。
期刊
将可食用的野生动物限定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采用清单式管理,清单外的一律禁止食用。借鉴国际公约的名录做法,公布不可食用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名录,将地方保护的非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传统的“三有”动物,以及那些更容易引发公共卫生问题的动物(如刺猬、蝙蝠、穿山甲、蜈蚣、毒蛇等)則可以考虑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允许科研利用和生态灭杀,但严禁食用。将可食用野味等同于肉类食品予以严格监管,实行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  
期刊
2015年7月24日,一处冰山漂浮在格陵兰岛的迪斯科湾。几千年来,地球海平面一直保持相对稳定,但是现在,海洋水位正在上升。仅在过去20年里,海平面上升超過5厘米。覆盖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古老冰盖继续发出警报,气候变暖正在影响它们的稳定性。来自卫星的支持加上实地测量,使科学家能够准确估算出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在过去10年中每年的冰损失量,并确定由于陆地冰损失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幅度。长达10年的记录表明,格陵
期刊
位于格陵兰岛屿西海岸,由ESA的卫星于2017年8月8日拍摄。在这张经过处理的图像中,红色是海岸上低矮的植被,水中的淡藍色漩涡是悬浮的细小沉积物,来自冰川强大的摩擦力下粉碎的岩石。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几乎是毁灭性的,尤其是对低洼的沿海地区。此外,越来越多的淡水注入海洋会影响海水盐度,继而影响全球气候调节的主要参与者——洋流。
期刊
火星东经244°北纬85°地区,是覆盖着冰雪的北极。图中白色是极地明亮的冰层,深色是地表洼陷和更深的低谷,同时显示出那里有強风和暴风雨活动的迹象。图片左侧横向延伸的云流,其实来自一场局地小型风暴,尘埃被暴风吹起,喷射进火星大气。图像由航天器携带的高分辨率立体摄像机拍摄。
期刊
像太阳这种规模的恒星,诞生于气体和尘埃云中,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缓慢地将它的核燃料氢燃烧成重元素氦。在经历数十亿年光明灿烂的生命后,它们的氢燃料即將耗尽。这时,恒星会开始膨胀,将星体的外层推离;E自身则处于一个极小极热的核心位置。这些“中年”恒星会膨胀得非常巨大,被称为“红巨星”。所有这种红色“巨人”都因有节奏的“呼吸”而从内到外显示出缓慢的亮度波动。这样的状态将持续数百万年。进入晚年,恒星会经
期刊
这是白矮星WDJ0914+1914和它身边的系外行星。这颗行星类似太阳系中的海王星,是一颗冰巨星,科学家们暂时还不清楚它为什么会出现在一颗死亡的恒星——白矮星周围。长久以来,天文界普遍认为,恒星在濒临死亡的挣扎中,会膨胀得十分巨大,吞噬掉周围的行星。而经历过致命膨脹期已成为白矮星的WDJ0914+1914周围,为何还有一颗行星,科学家们也比较困惑,也可能这只不怎么走运的冰巨人来自系外,不小心掉进了
期刊
2019,恍然入梦   2019年的最后一天,人类在暖冬中疲惫入梦。8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命规律与几千前并无两样。然而在这一年,人类的镜像世界“硅基生命”则发生了巨变。   人类整体算力进入“千万亿次时代”;计算存储一体化正在重构网络大脑,算法升级一触即发;AloT大数据落地“万物互联”亿级终端数据将助燃“智力爆炸”。从算力到算法再到大数据,它们对应的正是未来世界的生产力、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每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