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塑料消失在水中,正以肉眼不可见的方式影响着人类健康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ziwei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刘田宇
   每年约有800万吨的塑料进入海洋。你可能还记得那些海洋垃圾的图片,抑或听闻塑料垃圾缠住鲸、海龟的新闻。这些图片、新闻让塑料污染成为全世界倍受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
   然而,长久困扰海洋科学家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从海洋中找到的塑料数量只有理论,上输入海洋塑料总量的约1%呢?余下的99%去了哪儿?这个未解之谜的答案逐渐开始变得明晰。
   海阔水深窥一斑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UtrechtUniversity)的海洋学家VanSebille说:“我常开玩笑说,研究海洋塑料污染是项很容易的工作,因为你能轻易地在任何一片海面上找到至少一块塑料垃圾。”但是,海洋学家们谈论的仅仅是海面,而大海是有深度的,是三维立体的。
   塑料不会凭空消失,这99%的塑料一定隐匿在海洋的某处,它们或埋在了海底的泥沙中,或在深海中成群移动。此外,荷兰皇家海洋研究所(RoyalNetherlandsInstituteforSeaResearch)的生物地球化学家HelgeNiemann认为,这些塑料污染物可能以一种更难被发现的形式存在:它们已经支离破碎,变成细小碎片而消散在海洋中,宛如糖溶在水中无影无踪。
   从旧金山湾向南,跨过蒙特利湾,伸展到BigSur附近红树林山区的整片海域是美国最大的海洋保护区。如果你去踏足SantaCruz(海洋保护区沿岸的一个小镇一译者注)的海滩或是沿着加州海岸公路自驾,你就会发现那里的海洋十分洁净。然而,这并不是真相。
   搜寻塑料
   近两年,蒙特利湾水体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自制了一种遥控潜水装置来收集海面下肉眼几乎不可见的微小塑料颗粒。“你看不到它们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海洋学教授AnelaChoy说。她同时主导了蒙特利湾的塑料搜寻工作。该团队的潜水装置能够在海洋中仔细过滤海水以检测其中的异物。
   Choy团队发现,海平面下200米深的海水中每立方米海水有近15块塑料。这一密度与海洋表面的垃圾密度相近。甚至在1千米深的海面下,塑料垃圾仍然存在。Choy说:“我们近两三年的工作仅仅探寻了世界海洋的一小块区域而已,这只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
   Choy团队的工作揭示了塑料在海洋水体中的存在并首次定量测得了塑料污染物的数量。其实,科学家们对这个结果早有预感。2004年,海洋学家RichardThomson提出了“微塑料”(microplastic,长度小于2毫米、难以被捕获的塑料颗粒)概念,并指出,在深海或海床上可能找到大量微塑料污染物。Sebille课题组发表于2017年的一篇论文对海洋中的塑料总量进行了推测,认为自1950年以来,可能已有1.96亿吨的塑料沉眠海底。
   但这些沉入海洋的塑料来自何方?它們又是如何来到深海的?
   从何而来
   微塑料的来源广泛,它们颗粒小、成分复杂,这使得确定它们的来源成为一项艰辛的工作。不过科学家们已经能够利用激光光散射(LaserLightScattering)的方法确认塑料的成分了。在蒙特利湾中找到的塑料污染物大都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我们生活中使用的一次性塑料袋的主要成分。该结果说明这些塑料来自陆地生活区,而非近海渔业污染。而塑料是如何沉入海底的,答案目前尚无定论。
   常识告诉我们塑料密度比水小,应浮于水面,因此,塑料沉降需外力协助。可能的方式包括:塑料缠绕在海洋中密度大的垃圾上而伴随下沉,或由于光照降解和海水的侵蚀变成碎片,被海洋生物摄入,带入深海。Choy团队已发现两种可转移塑料的生物红蟹和幼形纲海鞘。前者在近海吞食塑料后于深海中将塑料排出;后者周期性地将进食的塑料与黏液一同分泌出体外,这种混合分泌物最终会进入海底。一项2011年的研究推测,每年有近1.2万吨塑料被北太平洋海域的鱼类吞食。Sebille课题组估算目前约有10万吨的塑料正存在于海洋动物体内。
   任重道远
   近年来又有了令人不安的新发现。法国PaulSabatier大学的研究员AlexandraTerHalle团队在伦敦泰晤士河和欧洲十余条河流的支流中找到了比微塑料更小的塑料颗粒——纳米塑料。纳米塑料颗粒的长度比1微米(0.001毫米)还小,连显微镜都观察不到,只能依靠先进的测试方法检测其存在的痕迹。有关纳米塑料的研究工作才刚刚起步,但纳米塑料绝不是善茬。它们对人类的危害远比微塑料更加严重。因其极小的尺寸,纳米塑料可以在血管中沉积,在器官细胞膜上附着,甚至能够穿过血脑屏障,破坏神经系统,扰乱生殖功能。
   TerHalle说:“这些海洋中的塑料到底来自何方?过去40年间我们已经分离出了能观察到的塑料污染物,但现在我们发现了不可见的纳米塑料。这些特殊的、反应活性极高的小家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启一段漫长的探索之路。
   结语
   酒浮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已经引起了公众和科学界对塑料污染的关注。它们同时也如浮标一样,指示着位于它们下方更巨大的塑料“仓库”。毫无疑问,搜寻消失的塑料已为海洋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领域的大门。
其他文献
当你晚上仰望星空时,有没有想过这满天的繁星其实是有生命的?当它们走到一个演化周期的盡头,会以不同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超新星爆发就是恒星结束自己生命历程的一种方式,它用极其绚丽的“烟花”为自己的一生闭幕。在超新星爆发过程中,恒星会在瞬间释放巨大能量,亮度也随之剧增,以至于整个银河系都能看到它的光辉,可以称之为“宇宙中最壮丽的烟花”。   超新星的巨大威力   超新星在爆发过程中瞬间释放的能量高达1
期刊
当前,寻找地外生命正在经历一场创新的浪潮。对系外行星的发掘经历了过去20年的黄金时代,现在是时候开始确定下一步计划了:确定哪些已知系外行星可能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  2017年12月13日,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举办的美国地球物理学联盟秋季会议上,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和两所大学的科学家向大家展示了跨越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太阳物理学和行星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证明了在寻找地外生命的过程中跨学科研究方法
期刊
冰川,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是江河之源,也是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在中国的西部,厚厚的冰川覆盖了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片美丽奇异的冰雪王国。   距今65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隆升,这里的气候逐渐变得极端,最终,它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陆地,也成为我国主要的冰川分布区。由于温度较低,高海拔地区的降水通常以雪为主。结构疏松的雪花受到重力压迫就变成了致密的粒雪,粒雪继续互相挤压,雪粒间的空隙越来越小,
期刊
塑料自从发明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汽车、电子产品、包装、衣物等,随之而来的塑料污染也成为全球性难题。根据欧洲塑料制造商协会(PlasticEurope)发布的年度报告,2018年全球塑料产量约为3.59亿吨,1950年以来全球塑料生产超过80亿吨,其中仅有9%的塑料垃圾可回收利用,12%进行了焚烧处理,其余大部分塑料被丢弃到环境中。近几十年来,塑料产量持续增加,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环境
期刊
尽管现代生活的喧嚣充斥着人们的日常,但人们仍然与自然世界保持着深厚的情感联系。野生动物和植物启发了人类的历史、神话、语言以及人们对世界的看法,野生动物的存在给人类带来欢乐,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每一次的物种灭绝,意味着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家园,将有可能是一个孤独和寒冷的世界。   科学家预测,在未来几十年中,地球上将有超过100万种动植物物种灭绝,其中有一半是昆虫。它们的消失可能对人类造成灾难
期刊
多年冻土融化。地球观测卫星于2018年8月27日拍摄的西伯利亚的亚马尔半岛永久冻土融化后形成的池塘   当最后一根钻杆从冰层里取出时,科学家们也不知道,自己将要开启一个怎样的“时间胶囊”。2015年9月,中美俄意秘五国科学家到达昆仑山古里雅冰川,这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共同开展的一次综合科考活动,目的是通过钻取冰川深部冰芯研究古代环境特征。   冰川是降雪落到地面后无法融化
期刊
每个对物理学有点兴趣的人都知道,量子理论有悖常识。  有人说,现实的量子观就像一个疯人院,里面住的是成为浪潮的粒子。当然也可以反过来看,也就是说疯人院里住的是浪潮,这些浪潮能变成粒子,相互之间可以通过奇怪的信息交流,这是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无法形容的。我们认为世界是由坚实的离散物体构成的,如树、狗和桌子,这些东西具有我们都认可的客观属性。但是在量子力学中,具有明确身份的经典客体的整体概念似乎并不存
期刊
斯皮策太空望远镜作为NASA的四大空间望远镜之一,于2003年8月25日发射升空,以观测天体红外波段的方式研究充满无限未知的宇宙,是人类送入太空的最大的红外望远镜。2020年1月30日,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正式"退役"。它在太空中工作的16年间,拍摄了大量惊为天人的图像,揭示了红外宇宙的美丽景象。斯皮策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天体物理学家莱曼·斯皮策。他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把望远镜放入太空以消除地球大
期刊
黏菌是群体智能的代表:个体是单细胞,但菌落的繁殖移动却像是拥有智慧——可以找到食物之间的最短路径。在一項最新研究中,黏菌的群体智能被进一步开发——研究者参考黏菌生长设计出的新算法,竟然能够高质量地模拟宇宙演化的过程,井构建出可信的星系间暗物质网络。   绘制宇宙网的黏菌算法   根据广为接受的大爆炸理论,在大爆炸之后,弥漫在宇宙中的物质逐渐形成了星系、星云等天体,天体之间则存在着巨大的空洞。依照现
期刊
位于阿根廷冰川国家公园,由ESA的卫星拍摄于2016年1月22日。该公园于19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遺产”,是该国最大的公园,面积超过7000平方公里。在过去的50年中,由于气温上升,冰川国家公园和更广阔的巴塔哥尼亚冰原中的许多冰川持续融化。图片中破碎的冰川漂浮在阿根廷湖上游的水中,湖水独特的颜色,是由于在冰川强大的摩擦力下粉碎的岩石物质漂浮在水中所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