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诗 画如诗 人如诗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gl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0月9日,许淇先生因患前列腺癌逝世,享年79岁。
  翌日,在许老师旧宅灵堂,面对先生遗像,脱帽鞠躬,我抽噎叨念,先生走好。眼泪断珠落下。
  1961年,也是一个秋日,包头铁道学院许朴老师带我登门拜见许淇先生。几天以后,我独自去他那里,可以说,那是他对我的面试和第一次授课。两个多小时,只谈论文学艺术。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他说,你如果想画画,就要做伦布朗,你要想写作,就要做托尔斯泰。不是小托尔斯泰,是大托尔斯泰!
  那时,许先生就住在市文联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北墙上挂着他画的伦布朗油画像,那幅画像有两个巴掌大小,此后五十余年,几次搬家,他家墙上的画换了又换,伦布朗一直是墙上常客。
  我至今还清楚记得许老师当时的样子——黑框眼镜后面一眨不眨瞪大的眼睛,为加重语气而皱紧了的双唇。许淇上海长大,他没有江南人常见的小白脸,倒长着一张北方汉子的紫脸堂且泛着油光。一支枣红色大烟斗,有时端在手上,有时咬在嘴里。他有能耐叼着烟斗说话,虽然咬字不甚清楚了,他显然很享受那种状态,他那种状态彻底就把我征服,我感觉我就是个乡巴佬。屋里缭绕着烟草的芳香白雾,留着长背头的许先生像一头雄狮子在我面前高大起来。自惭形秽的我,暗自判断他的年龄应该在四十岁上下。其实算下来,那时他只有25岁。
  从那天开始,许老师书架上的文学类书籍,凡是以前没有看过的,一周三本两本的,我陆续借回去读,到66年文革爆发之前,差不多都读过了。我记得开始两个月借了契科夫小说集,之后几个月借阅的是安徒生童话集。他的书柜上贴着“敝帚自珍概不外借”的纸条,能够长期借书给我,令我永远心存感激。小托尔斯泰也就是阿历克谢.托尔斯泰,我从书店陆续买到他的《苦难历程》三部曲,读后令我对这位擅长描写大场面的大师产生敬意。我知道许淇不是瞧他不起,而是对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
  四十多年后,我向许老师提起那次他说过的话,他认真地想了想说,不记得了。
  记得不记得不重要了,成就伦布朗托尔斯泰还是没有成就伦布朗托尔斯泰,也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许先生一生是这般兢兢业业履行的。相信认识许先生的人,都会说我此言不虚。那洋洋洒洒十卷《许淇文集》,还有那无可数计的精美绘画,便是有力佐证。
  六十年里,除文革最黑暗的几年,读书写作绘画,是他每天的全部,其勤奋专一精神,怕是世间只有寥寥几个虔诚的和尚才能相比的吧。勤奋+天才+对美的执著,完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许淇。
  才子滑国璋说,作家许淇不是激昂慷慨,批判抨击的斗士。他只表现美好。此言中肯,但他也绝不是歌德派。《艳阳天》《创业史》他绝对写不出的。山川远漠,鸟兽鱼虫,当然还有百变人生,他的两只笔始终都在倔强地发现真美,讴歌真美。
  许淇是美的疯狂恋人和不知劳累的歌者。
  和朋友谈许淇,其文学创作小说写得少这个现象如何解释。我说,是因为他不会撒谎。
  这见解评论家会嗤之以鼻,许淇本人却并不反对。诚实的人都知道,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小說更需要迎逢政治的嘴脸才能写得出。许淇没有这个本事。而散文因其“散”的特征,比较容易逃过政治的绞杀,比较容易获得生存空间。许淇的散文和绘画都是真性情流露,他的性情,只适合这样表达。久而久之,许淇也爱上了这种文学形式,悠悠六十年耕耘,取得了傲人的硕果。今天,如果要将他的两支笔排个先后,我会把绘画放在前面。这和许淇笔力无关,只关乎笔尖的取向。在展现美上,绘画更有先天的优势。
  半个多世纪过去,许淇给我的直观印象,第一次见面他不显年轻,到2012年确诊罹患癌症,亦不见其衰老。清澈的眼睛,斯文的谈吐,孩子的灿烂微笑,始终是他的三大招牌。
  是的,许先生始终都是一个大男孩。这证明俯拾皆是。
  80年代一次开文代会,宴会后许淇对我说,有一个女人,悄悄对他讲,许淇我要和你交朋友,我已经爱上你了。我赶忙道贺他桃花运,我说我猜着是谁了,内蒙话剧团的吧?他笑而不答,坏笑。全不是淫邪的,而是毛头孩的嘎笑,说,让给你。我逗他,那么漂亮的脸蛋,一掐一股水,还有那长腿,你舍得?你就不动心?许淇说,不动心还叫男人!动心动心,可过不了计晓荣那一关啊。
  是怕夫人计晓荣知道了那一关过不去,还是自己心里就立起来了夫人计晓荣这么一个关卡?我判断是后者。至于为什么告诉我,我说他是有贼心没贼胆还想要显摆。
  1975年夏天,下乡知青王东华领许淇、史振己和我三人,去达茂旗看那达慕。四个人坐在解放牌卡车马槽上,颠簸了五六个小时,近傍晚时分到达百灵庙,夜宿百灵庙中学一教室的干草堆里,干草堆高过窗户,王东华借来两床棉被,油渍麻花,四个人共用。第二天,抖落一身碎草,赶去观看摔跤赛马,第三天王东华领我们去他插队的新宝力格公社。坐的还是大卡车还是颠簸几小时,只是多了两个醉醺醺牧人。抵达前,王东华说,大队书记姓郭,秃子,就怕见官,我说你们是记者,保管有好招待。许淇咧嘴,瞟一眼醉汉沧桑的脸,摇头说,我装装装不了。紧张的,说话都结巴了。王东华问,想不想吃现杀的羊肉?许不语,老史也是心有踹踹,文革中我已经死过两回,这样事对我来说仅是个小刺激,便自告奋勇走在前面。见到郭书记,一听介绍是包头的记者,这平日里威风八面的主儿果然正眼不敢抬起,唯唯诺诺令我路上准备好的词儿派不上用场。他一边为事先不知道上级来视察接待不周,结结巴巴道歉,一边早吩咐妇女队长杀羊。在大队专为接待上级领导搭盖的新房里,四个人大快朵颐吃了一大洗脸盆手把羊肉,装模作样地听了郭书记的汇报,舒服睡下。王东华说,你们尽管住,十天半月,保管天天好吃好喝!
  夜里没有听见许老师打呼噜,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压低嗓门喊,快走快走,穿帮可了不得!
  昨天,面对裸露双臂的摔跤手,踢翻尘浪的纷乱马蹄,许淇沉醉在对那个彪悍民族远去身影的无尽遐想之中,他的脸上放松的肌肉绽开痴迷的笑靥,今日,他却像一个站在中苏边境线上的偷渡者,紧张惶恐,只想一步逃离。结果,我们真的就逃离了,连一句告别的话都没有给郭书记留下。至于后来王东华如何去打圆场,那就不得而知了。   许淇和计晓荣女士喜结良缘是1964年秋天。一天我去拜访许老师,发现他屋子里多了一位梳两根大辫子的河北姑娘,几排书架往外多挪了一米,后面的单人床换成了双人床。许老师把夫人介绍给我,乐滋滋端出喜糖让我吃。这“良缘”二字不是随便说的,从那以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五十余年,许老师心无旁骛,全部心思投入他钟爱的文学创作和绘画当中。后来做了小学老师的计晓荣女士,把她的全部爱恋崇拜,铸造成许淇依靠的山舒心的港湾。今日许老师的成就,真应该按歌曲里唱的,分一半给计老师。
  文革期间,许老师一家四口住东河区复成元巷,一间14平方南屋。塞外的冬天,北风挤进门户,直撞南墙,屋里比屋外暖活不了多少。邻居都在朝北的门外搭一间小屋,御寒还可以存放杂物。任何家务事许淇都是不会做的,更何况是搭小凉房这等浩大的土木工程!文学艺术是只不死鸟。文革中文艺界被黑成酱缸臭狗屎,偏偏有人痴心痴迷,员外家小姐偏爱叫花子,许淇家的泥水活给了文艺青年接近作家的机会。材料不花钱,捡来的或者是从工厂单位拿来的,人工也不用花钱,甚至,饭也都是不吃的。那时候粮食凭证供应,三四个大小伙子,一天饭会吃掉许老师家半月粮食。作为酬劳,许老师拿出躲过搜查保存下来的画册让我们翻阅。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拉斐尔《基督升天》,伦布朗《圣斯蒂芬被石块击毙》等等,还有俄罗斯的列宾,苏里科夫等古典大家的不朽杰作。他兴致勃勃逐帧讲解品论,一赞三叹,摇头晃脑。兴致更浓,他找出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朗诵《夜行的驿车》。那是一曲想象力的赞歌。如诗的美丽文字,奇妙的故事,许先生高超又倾尽才情的诵读,令人如醉如痴。在那个贫困年代,这种款待要比一顿盛宴更让人过瘾,许先生安贫乐道的生活状态,让我们都把他看做了精神富翁。在那间陋室,土炕占了一半面积,低矮的屋梁上,还吊着一辆外国进口的崭新的自行车。那是许淇的叔叔,被我们国家请来指导建设大型养鸡场,从美国带来给他的礼物。不会骑,又没有地方放,让我给高吊在那里,不意构成了绝佳的景致。四十年时光如水,其境其情,已成永忆!
  古往今来,大成就者都有异于常人的性情。许淇不会说谎话,也不把人往坏处想。世上有欺诈有邪恶有憎恨有卑鄙有下流,那都离他很远,远在伊拉克远在印度的贫民窟远在纽约旧金山的街头。做了文联主席,官场的偷鸡摸狗,他都不懂,想学也学不来。在包头文联,班子里面几个副职都比他厉害,连司机都可以欺负他。司机小李要求分房,别的领导都打官腔。找到他,他给司机小李大讲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说有房也要先分给编辑们,你是司机要放在后面考虑。小李知道自己连考虑的地方都沒有,肚子里生气嘴里说好好好,等许淇有事坐车外出,半路上小李说,车坏了,许主席你去找出租车坐吧。许淇就乖乖去坐出租车了,全然想不到是故意整他。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小李说许主席很可爱,别的头儿坐他的车装模作样,摆出威风架势,许主席平易近人,可以大放厥词,譬如“你这个主席我也能当”之类。许淇相信身边的人都是天使,没有人会骗他。得了前列腺癌,且不能手术,家人和医生向他封锁消息,说是前列腺发炎,他就真心相信。药瓶子上明白写着治疗癌症,天天吃他也不看。儿子带他去放疗,回来他对人说,是儿子托了人情,用最高级的设备给他烤电,放疗室门楣上的大字,根本不进他的法眼。这等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在许淇身上很是正常,这等傻事只有许淇做得出。
  其实,许淇是意志坚韧的强者,他有超乎常人的执行力。就说身体锻炼,定下的指标他会不折不扣的天天完成,风雨无阻,经年不变。他认为死亡离他还很远,他是皇天的宠儿,神鬼都会保佑他,高血压糖尿病前列腺炎这些疾病他都会战而胜之。他的心思仍然全在创作上面,散文的写作计划一页一页添加,彩墨画不断有新想法,新收获。最上等的好宣纸最高级的颜色他舍不得使用,他自信自己正在酝酿更大的突破。今年8月里我和小李去看望许先生。我把他从卧室里搀扶出来,想架他到客厅沙发上去坐。他委坐在卧室门边的椅子上,便不想动弹,但仍然颇有谈兴。我们谈到韩美林老甲海日汗,谈到北京的宋庄798,谈到宝鸡的石鼓博物馆青铜器博物馆,许淇还讲了国画布色怎样才能不浮不飘,以及丙烯颜料画国画的使用心得等等。怕他累,一个小时后我们恋恋告别。9月再去看望,我把他搀抱到外屋,还是那把椅子,他坐在那里,眼睛睁开又闭上,想说话已经没有了力气。小李拿自己种的西红柿给他吃,咬一口便放下。告别的时候,我心里泪痕斑斑了。
  今年7月份,许淇先生荣获内蒙古包头市首届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他把全部奖金十万元拿出来设立了许淇文学奖,以期繁荣包头市的文学创作,奖掖文学后人。同时,许淇艺术馆也在包头美术馆开馆。许淇的绘画正是在身染不治前后几年,渐入佳境,登上全新的台阶。他把光水颜色在股掌之间玩弄到了新的境地,坚固的文学底蕴支撑着浪漫主义的霓裳羽衣,无论浓抹还是淡彩,都散发着优雅的文人气息,博得了越来越多的赞叹喝彩。倘若天老儿慈悲,再给几年阳寿,不知许先生更会创造出何等的精彩和绚丽!
  昨天,计老师趴在友人肩上嚎哭,老许走了,我的天塌了!对于文学艺术界来说,许先生身后,这杆大旗谁能扛得起呢?
  我久久眺望北方高原清凉的天空。
其他文献
从哪个角度上说,我都是城市的游魂。  其实,在这座城市,我已整整生存了二十三年。就算是在我的人生履历中,说长不长,说短也并不短,几乎占我人生的一半。在乡村度过童年,之后游学在外,有了家,女儿出生后的第三年,我就迁居这座古城,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之后的漫漫岁月,无疑也将在这里度过,直到生命的尽头,依旧在城市边缘的一偶,找一小片青山绿水的地方,蜷缩在大地下,腐烂着,消失着,灵魂却凝结如水晶琥珀,留下城
期刊
外面下着雪。这是最冷的一个冬天。我和母亲坐在14楼的玻璃窗边,看了一眼窗外被白雪覆盖的大地。下雪天,我的心总是像个孩子一样的雀跃。母亲在摘菜,我在读一本书。房间里温暖如春,窗台上君子兰温柔地绽放。不知怎的,母亲忽然叹了一口气,她说,如果你外婆能住上一天有暖气的房子,哪怕是住一天,那该多好。我看到了母亲的目光里的疼惜,随即轻轻合上书,陪着母亲摘菜,窗外的雪静静地落,大地银装素裹。我听母亲讲外婆的故事
期刊
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千帆竞发的港湾,目光五彩斑斓  一座城市就是一个遥远连着遥远的彼岸,海市蜃楼一般  来的脚步像春天的雨滴即便散碎也是一种歌唱  去的目光像一把镰刀挥动着即便无畏也是一种惆怅  被润泽的会一天天长起来,成为这座城市的风景  被收割的会一天天泛黄枯萎,曾经的只有你知我知  一个人一辈子要走过多少座城市,去留之间只留无奈  一辈子要忘掉多少故事,城市才显得无关我乎无关存在  过去的时代真
期刊
一  春节过了。元宵节走了。  数九寒天去了。 惊蛰季节到了。  南下的阳光一寸寸地向北回归;北上的暖风一缕缕地带来雨水。  我知道,此刻我站在一个时间的节点之上。再一次的岁月交替,让我心有所动、心有未尽。抬眼望去,河山之间,时光依然不紧不慢地走;俯首两岸,河山之间,一切周而复始地再来一遍。  千里冰封的黄河再一次开始流凌,河水再一次挣脱束缚后放肆地歌唱。沉默的阴山,积雪已经消融,土石的颜色开始转
期刊
1  刚一踏上遂宁的土地,我就感受到了这里的古朴之风。遂宁地处四川中部,自东汉置县之始,历为州、府、郡、县治所和专员公署驻地,素有“川中重镇”之称。就我所到过的城市,还没有见过像遂宁这样,被一首千年相传的民谣装点得如此婀娜多姿。  观音菩萨三姐妹,同锅吃饭各修行。  大姐修在灵泉寺,二姐修在广德寺,  唯有三姐修得远,修在南海普陀山。  说真的,我至今仍不能给这段文字一个准确“定位”。从韵律上看,
期刊
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  三座城市,一个“金三角”  于春风吹拂的季节里  在祖国北疆,明珠一样闪烁  三座城市,一座桥梁  连起各自鲜活而充盈的心脏  多像三胞胎兄弟  用执着的信念,为爱写着盟约  三座城市,一个经济圈  大格局的蓝图,绘出光明前景  煤炭、钢铁、机械、羊绒  北疆的工业和资源,得天独厚  三座城市,一条命脉  有着密切的经贸和社会关联  多像草原上的火车头  带动经济,
期刊
目送白菜进城  一辆农用车出现在我的前方  车上拉了满满一车白菜  那些菜一望而知便是新鲜的  饱满圆润  根须上沾着微湿的泥土  叶子上闪烁着晶莹的露珠  在北方生活过的人  一定会对这种蔬菜心怀感恩  简单、朴素、易于保存  像一位忠厚的朋友  在寒冷的年代  陪伴我们过冬  作为一种植物  此刻白菜的一生似乎已经结束  作为一种蔬菜  白菜才刚刚踏上旅程  告别田野  告别养育自己的农人  
期刊
1  妈妈来信了,说她正坐在昆仑山的脚下看雪,远处的雪应该很厚吧,但太阳正从她的头顶经过,所以不冷。她说她感觉好多了,心情也很好,没有想我,当然,也没有想我的父亲。  要不是这封信,我几乎忘了妈妈出远门这事。这段时间我很少回家,或者说,毕业后就很少回家——工作占用了太多时间,每天像个机器似的采写这个城市里的死亡事件,是的,你知道这个世界每天会死多少人吗?好像每天不以奇特的方式死掉一些都不正常似的。
期刊
白露和谷雨一起来寻老江。  他们站在屋檐下,门口一边一个,互相乜眼抱膀子,谁也不说话,就像一对镇门兽。风从百合街刮来,穿过鸳鸯巷直扑院子,旧春联被吹得梭梭浪翻。白露和谷雨各自抖腿驱寒,脚下的碎煤球被捻成渣屑,发出撕扯人神经的噪声,这让躲在屋里抽烟的老江感到格外心烦。  以往他们不这样,单个来,怕碰面,闹臭了,躲还来不及。那是一九九七年的事,谷雨大学刚毕业,买婚房还差一笔钱,找开饭馆的姐姐白露借,白
期刊
1  这是一座冬天的城市。  关于一座城市,词条中的介绍都很规范,人们被限制在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历史人文、交通旅游这几个简单明了的词语之间,感觉到,好像一座城市只有概况,而在各种概况的下面不给城市一点喘息的空闲,也不给人们留出一点想象的空间。幸运的是,眼前的这座城市之于我,不是各种乏味的解说,而是声情并茂地演绎和细枝末节地渗透。  在一个雪花飘飞的日子,我走在这座城市的街上,不是乘车,只是走,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