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读”为本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iao9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但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却走着一条“高耗低效”之路,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苏教版大容量的课文压力之下,老师和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浮躁的情绪,对原本应该是美的体验式的阅读失去了应有的耐心。于是几乎是在学生对阅读对象完全陌生的情况下,各种各样的结论便像珍宝一样被老师郑重其事地塞到了学生手里。就这样,教师喧宾夺主,成了阅读的实际主体。久而久之,随着学生在阅读中主体地位的丧失,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也就不复存在了。我们也就无法奢望学生还有兴趣在课余时间用阅读引发他们心灵上的共鸣,引发他们自我内在品格与素质的提高。
  笔者经过多年教学一线的实践,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万万不能少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读”永远是“讲”所无法代替的。我们的课堂应该“读”起来,我们的学生应该“读”起来,在“读”的活动中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养成高雅气质。
  本文以《沙之书》的教学为切入点,就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二、案例描述
  
  在教授《沙之书》这篇课文时,笔者用了整整两个课时,比要求的一个课时多了一倍。因为笔者在教授新课之前问学生能否读得懂,学生的回答是“读不懂,很神秘”、“很荒诞,无法琢磨”,甚至有的学生说“连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临时决定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大胆设计了以“读”为主的教学模式,两节课,笔者用了差不多一节半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探讨。慢慢地,有的学生开始读出了文章的内涵,读懂了博尔赫斯在他的小说中流露出的对“无限”之物的思考。
  当笔者问学生们是否曾经有过类似“沙之书”那样无始无终的感受或者对这种感受的思考时,学生们纷纷发言:
  生1:比如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无穷无尽,虽然我们渴求知识而苦读,但是就个人的能力而言,再苦再勤,也是无法穷尽的。
  生2:正如“沙之书”,时间是无始无终、空间是无边无涯的。
  生3:我认为“沙之书”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秩序,作者说“沙之书”的页码编排是混乱的,这说明它打破了常识化的秩序,但最终它将为人们所接受。
  ……
  他们分析的形象比枯燥的答案更加全面、更有深度。一篇课文学好了,笔者只占用了十分钟的总结时间。
  
  三、思考与研究
  
  由《沙之书》的教学,笔者深刻地认识到作为第一线的老师必须意识到“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下面笔者拟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几种常见的阅读教学的方法及其效果。
  (一)文学作品类的阅读教学方法——朗读。
  1.感知性朗读。高中教材中的散文经典《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适于学生“读”的文章,给他们讲解景物特征,给他们揭示时代背景,给他们分析内心矛盾,都远没有让他们反复诵读来得有效果。
  下面是《荷塘月色》的朗读教学的主体思路设计:
  (1)学生们朗读课文,体会这篇课文的基本语调。
  (2)播放音乐,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大致情感基调。
  (3)自由选读,品味文中的佳词、美句、精段。
  (4)教师导引,有重点地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直至熟背“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这两段优美幽雅的文字。
  通过这样的朗读教学,学生深切感受到了什么是“淡淡的喜悦与哀愁”,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有的时候,学生可能无法领会文章的情调,无法把握朗读的情感,那就需要老师在一边适当地点拨,让朗读时的感情表达更加到位。老舍的《想北平》中写到:“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老舍先生用最朴实最无华但最真挚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北平的热爱与怀念,但从未出过远门的学生未必能深切地体会到老舍的这份心情。于是老师着重指导学生如何去朗读,如何读出里面的情感,“真想念北平呀”读得慢些,“落泪”与“真”重读。“落泪”表明这种想念是含泪动情的想念;“真”表明这种想念程度之深;“呀”,这一表感叹的词,增强了抒情意味,使想念之情显得亲切动人。在老师的适时指导与点拨之下,学生慢慢就读出了老舍先生的这份对北平的不舍与依恋。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这么一段关于诵读的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有理智的理解,还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由此可见,通过朗读来感知文章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内涵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2.背读。这是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比武时的一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背读教学设计:
  (1)第一次读:学生自主阅读。读三遍:一遍读准字音,二遍读通诗句,三遍借助注释读懂诗句,读出点词的味道。
  (2)第二次读:请同学展示学习成果,男生女生个别朗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要把握词的感情基调。(老师或同学适时点评,指导)
  (3)第三次读:欣赏名家朗读。在听的过程中,请同学闭上眼睛,认真想象上阕的画面气势,并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4)第四次读:齐声朗读,读出苏轼临江思古的恢宏与豪迈。(其实这个时候班里的同学已经不是在读,而是在背了)
  (5)自由朗读,读出不懂的地方。(不懂的课堂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答)
  这位老师的这堂课没有刻意的渲染,只有掷地有声的课堂提问、扎实有效地引导训练与琅琅的书声,在多遍的诗歌朗读中,在老师的适时引导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这首词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轻轻松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在座的听课老师也深深感受到了浓浓的课堂语文味。
  再如笔者在教读《〈论语〉选读》的时候,不再把主要的时间用于字词句的解读,而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让学生不断的朗读上,朗读时学生会觉得明白了课文的大意,在再次自读翻译时感到有许多地方不算顺手,一些难词难句横亘在面前,于是他们被迫着看注释、查资料、动脑筋、问老师,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孔子的闪烁了几千年的智慧也在学生一次次摇头晃脑的诵读中成为了学生的审美对象。
  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提高了,利用注释、翻查资料、质疑请教的学习习惯也养成了。文言文的词语、句法也就不必老师肢解了。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背读作用就如俞平伯先生在《关于治学问和做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古人做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作品。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来的轨道,逆溯上去。作者当时之感寄托在声音,今天凭借吟哦背诵,同声相应来使感情再现。”
  3.跳读。教师可以像主持人一样,用跳读的方式,拎出并组合全篇课文的关键内容,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有选择性的朗读。
  例:《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一起把课文读起来,老师提问,请同学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狼的嗥叫引起了什么反应?
  生:(学生齐读)“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师:山又是怎么反应的?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生:“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师:山听出了什么?
  生:山听出了“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
  这样一读,再加上师生共同的探讨,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主旨就很容易把握了。
  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竞技性朗读等都可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使用,这样我们的孩子就可以在琅琅的书声中体验艺术魅力,提高审美能力了。
  (二)一般文章类的阅读教学方法——默读。
  阅读教学内容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还有一般文章类的阅读,主要包括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记叙文等。对这一类文章阅读教学,笔者认为应该以深情“默读”作为主要的阅读方法。
  比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默读教学设计思路:
  1.自主默读,约12分钟。建议学生可以读上三遍课文:第一遍,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概;第二遍,精读课文,圈画文章重点或者不懂的语句;第三遍,读懂恩格斯渗透在文中的情感以及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2.教师指导下就文中的重点难点段落,做进一步的阅读,并提出问题,探讨分析。
  3.选读学生自己喜欢的语段。
  在这样的反复阅读中,其实不需要老师做过多的讲解,学生自己已经可以感悟到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敬仰赞美惋惜之情。同时通过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来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进一步体会他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
  默读允许在不理解的地方停留或反复,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仔细揣摩,可以透彻深刻地理解一篇文章。教读说明文、议论文等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文体(如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时,教师可以事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默读,深化提高学生的理解力。默读无须准备,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所以实用价值高,是生活中普遍采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一种阅读方式。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阐述的:“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当我们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其实已经在无形中收获了很多东西,学生在自由、喜悦、充满激情的阅读中水到渠成地提高了语文素养,培养了发现文学作品价值的眼光和思考世界人生的视角,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是真正的“高质量、低负担”的有效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4月第一版.
  2.研究阅读心理,优化阅读教学//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8(8).
其他文献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到重要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中专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提了出来。几年来,我对小学语言综合性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打破了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校内与校外、课本与生活的壁垒,改变了目前语文教学视野封闭、内容单一、效能低下的现状,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挖掘教材,狠抓拓展,感受博大
期刊
在《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8年第12期上发表的《项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人物》中,毕泗建老师对项伯在鸿门宴中的重要作用作了系统的梳理,但他把项伯当作项羽的部下来看待,并加以“内奸”恶谥,这却为我们所不敢苟同。  先看毕泗建老师对项伯、项羽叔侄身份的论述:  “项羽项伯侄叔二人出身于楚国旧贵族,反秦的历史风暴使项氏家族卷入了这场斗争。项羽在军营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可自立为‘西楚霸王’,但在家族中
期刊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题材:抒情主人公因为某件事辗转难眠,甚至夜不能寐,直至整夜失眠。这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应该值得我们思考。现结合高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其他相关诗歌,将其中主要的原因及表现陈列如下,以期对广大师生有所启迪。    一、壮志难酬,夜生悲愤    中国古代诗人多受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而积极入世,有的甚至怀揣“济苍生”、“安社稷”的宏大梦想步入仕途
期刊
伊万·马林诺卡斯基,1926年生,丹麦诗人,主要作品有《暂缓》等。  我第一眼就看到诗歌标题中“世界”两字,心想世界那么大,然而诗歌是那么短小,只有五行四句话,诗人能作什么交代呢?读罢全诗,我却思绪万千。诗中的第一、二句诗人平静地叙述了世界变迁的真相。那种代表古老传统文化的“教堂”、“古堡”已淹没在象征着现代商业和文明的“摩天大楼与工业烟囱”里,不再耀眼,少人问津甚至不能自拔。第三句是诗人对世界道
期刊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认为:“课堂教学艺术从某种角度看,也正是提问的艺术。提问方式的巧妙与否,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就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阅读教学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下面谈谈
期刊
语文学习习惯,是经过长期教育和训练形成的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比较固定、能下意识、自动化动作水平的特殊倾向。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学生拥有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便会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才能从“学会”到“会学”,才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新课标明确
期刊
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语文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阅读就是它的根!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从来都是最重要的。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语文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但有的时候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被漠视了。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没有时间读,没有方法读,没有兴趣读,没有好书读。  首先,没有时间读。课堂上,有的老师为完成预设、展示素质等目的,任意压缩学生阅读的时
期刊
前不久,笔者观摩了一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课。这节课教的是徐志摩先生的传世之作《再别康桥》。其教学安排如下:  1.教师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视频片段,由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导入。  2.教师在课件中展示徐志摩的生平简介。  3.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几幅康桥的实景图片后,播放了一段介绍康桥的视频。  4.教师给学生播放《再别康桥》的配乐朗诵。  5.教师范读。  6.学生齐读。  7.学生讨论这首诗的语
期刊
天降甘霖,“五四”风雷应时而来,唤醒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生命。深宅高院的高家兄弟的生命在展示别样的意义。觉慧走出深渊的决心如同一只发疯的狮子,而觉新却陷入了无限的困惑中。本该属于年轻人的幸福的日子却成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本该给自己带来温暖与安宁的家日日夜夜煎熬这颗本不刚强甚至略显脆弱的心。  觉新对新思想充满了渴望。“他和他的两个兄弟一样,贪婪地读着本地报纸上转载的北京的消息,以及后来上海、南京两
期刊
两千年前的汉朝,是历史上群星璀璨,群峰并峙的光辉岁月,因而才有那么多千秋万载后,依然存留青史卷册的不朽名字。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辅佐高惠文景数代皇帝,开天辟地,建功立业,才成就了汉武帝的光辉盛世。他们是大汉王朝的功臣,但是,这些功臣并非都有一个好的归宿和结局。其中,魏其侯窦婴就是一个令人扼腕的英雄人物。  作为汉景帝之母窦太后的侄子,窦婴有着令世人艳羡的出身,他尽可以依傍姑母这棵参天大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