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簡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古体诗。它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以凝练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这首诗巧用夸张、反衬的手法高度概括地表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和战士们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种艺术性的缩小或夸大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象以及英雄胆略的自然表露。
【设计理念】
长征这段历史是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学生在理解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及体会长征精神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将学生带入诗歌描写的情境,使其感同身受,就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因此,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就有助于学生领会全诗所蕴含的意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诗句,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若等闲”等词语的含义。
2.能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
3.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感悟,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诵读诗句,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夸张手法的运用,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读诗句,了解长征历程
1.图片导入
(出示一组长征图片)同学们知道图片上展现的是什么情景吗?(板书:长征)是的,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壮举,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征就是征程、征途。长征就是长长的征途、漫长的征途。
2.初解长征
(1)课前教师布置大家搜集资料,了解长征。
(2)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及相关图片,教师简要介绍长征路线。
(3)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毛泽东不但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一生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七律·长征》就是其中的一首(简介“七律”)。
3.初读诗歌
检查通读情况,相机纠正字音。再读诗句,注意停顿和节奏,读清楚诗的韵脚。
设计意图: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教师让学生简介长征的知识,一是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二是促进他们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
二、品诗句,想画面,感受长征艰险
1.通过刚才的了解,长征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充满艰险)
2.诗句中有很多词句写出了长征的艰险。自由读一读,画一画。
3.交流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逶迤”是什么意思?“五岭逶迤”呢?读到这些词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预设:连绵起伏的山岭绵延万里,红军战士穿梭其间,一边防备敌人的追击,一面又面临险恶的环境。)
“乌蒙磅礴”又让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预设:高大巍峨的乌蒙山,山势险峻,头顶苍鹰盘旋,旁边就是悬崖峭壁。)
学生说画面,教师随手板画:连绵起伏的五岭、高大险峻的乌蒙山。
这山怎样的险?还是让我们看看毛泽东写的另外一首小诗——
(出示: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在这样的山岭中行走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自由交流)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出示金沙江图片)“云崖”说明什么?金沙水拍云崖,怎么会让人感觉到暖呢?(教师简介金沙江战斗胜利情况: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山峰陡峭,敌人曾嚣张地说:“这里连一只鸟也休想飞过去。”但是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把敌人主力部队吸引开,另一面趁机抢渡金沙江,等敌人发现上当后,为时已晚,红军的主力部队已经顺利渡江,他们只能望江兴叹,我们没费一枪一弹就渡江成功,战士们个个欢欣鼓舞。)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齐读诗句)
“大渡桥横铁索寒”又是怎么回事?(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学生交流)
再读四句诗,感受长征的艰险。
(3)“更喜岷山千里雪。”看图,想象红军爬雪山的情景,他们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怎么理解“更喜”?
4.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境。再读读这首诗,你能读出长征的重重险阻吗?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要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诗歌是抒写心灵的艺术,诗歌之美在于它所描绘的生动的画面。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自己的积累,想象长征画面,让学生真切感受长征的险恶环境。学生在走进文本、融入文本中用自己的心灵和文本交汇,接下来体会红军的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就水到渠成了。
三、诵诗句,悟诗情,体会英雄气概
1.长征这样艰险,可是毛泽东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表现长征的艰险吗?他究竟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请你再读读这首诗,找找答案,注意圈画出关键词语。
2.交流读书感受
(1)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勇敢顽强的精神。
①哪个词写出了他们的勇敢顽强?理解关键词“不怕”“只等闲”。
教师追问:他们不怕什么?(远征难。)
五岭逶迤,他们——不怕!
乌蒙磅礴,他们——不怕!!
金沙水拍——不怕!!!
大渡桥横——不怕!!!
岷山千里雪,更是——不怕!!!
②这是什么样的气概?(英勇无畏、不畏惧、勇往直前、藐视困难)
③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语也写出了战士们面对万水千山时英勇无畏、藐视困难的气概,是哪一个?(理解:只等闲)
诗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请你快速找出来。
(2)理解:“腾细浪”“走泥丸”“喜”“尽开颜”。
①从“腾细浪”“走泥丸”中你看到了什么?在战士们的眼中连绵起伏的五岭就成了——细小的波浪。在战士们的眼中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就是——脚底的泥丸。这是什么写法?(夸张、比喻)看,(教师随手将前面五岭和乌蒙山的板画改为细小的波浪、泥丸样。)这样的山岭在红军的脚下,你有什么感觉?(红军战士就像巨人,就像巨神,高山峻岭只不过相当于小小的浪花、小小的泥丸。)
②我听出来了,山再高我们不怕,水再深我们也不怕,我们笑着跨过高山,这就是英雄,这就是英雄的队伍。来,让我们读一读,感受一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尽管面对的是——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金沙的水、大渡桥的铁索,但是,再艰难的路程我们都走过来了,你看——(“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想想看:他们喜的是什么?(预设:他们喜的是——连绵的五岭、险峻的乌蒙跨过来了,金沙江不伤一兵一卒胜利渡过了,天险大渡桥也没能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追击的敌人被远远甩在后面,绵延的雪山、布满沼泽的草地都被战士们踩在了脚下。)
多么乐观的战士们!还有什么困难能吓到他们呢?想想看,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名战士,当你看到追击的敌人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绵延千里的雪山踩在了脚下,湍急的江水也被抛在身后。此时,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你还会说些什么?
真是“红旗漫卷西风”啊!毛泽东看着欢呼的战士们心情怎样?(学生交流)
毛泽东就是饱含这样的胜利喜悦和革命热情挥笔写下了《七律 长征》!(齐诵)
设计意图:列宁说:“缺失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教师层层推进地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他们就能真切体会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乐观的精神。其间适时的诵读又将学生带入诗歌意境,使其投身其中,感同身受,从而使学生感动起来,最终实现作者、教者、学生心心相通,情情相激。
四、议长征,传承精神
1.后人这样评价长征——(出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
它向谁宣言,在宣言什么?又播种什么?(预设宣言:红军打不垮!我们战无不胜!播种精神:英勇无畏、勇敢顽强、乐观、不放弃、不退缩、勇于挑战。)
2.今天的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五、课外阅读延伸
1.搜集毛泽东诗词,特别是长征时期的诗词,并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2.搜集长征故事,举办一次长征故事会。
3.推荐读物《地球上的红飘带》《西行漫记》。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古体诗。它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以凝练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这首诗巧用夸张、反衬的手法高度概括地表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和战士们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种艺术性的缩小或夸大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象以及英雄胆略的自然表露。
【设计理念】
长征这段历史是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学生在理解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及体会长征精神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将学生带入诗歌描写的情境,使其感同身受,就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因此,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就有助于学生领会全诗所蕴含的意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诗句,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若等闲”等词语的含义。
2.能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
3.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感悟,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诵读诗句,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夸张手法的运用,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读诗句,了解长征历程
1.图片导入
(出示一组长征图片)同学们知道图片上展现的是什么情景吗?(板书:长征)是的,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壮举,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征就是征程、征途。长征就是长长的征途、漫长的征途。
2.初解长征
(1)课前教师布置大家搜集资料,了解长征。
(2)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及相关图片,教师简要介绍长征路线。
(3)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毛泽东不但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一生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七律·长征》就是其中的一首(简介“七律”)。
3.初读诗歌
检查通读情况,相机纠正字音。再读诗句,注意停顿和节奏,读清楚诗的韵脚。
设计意图: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教师让学生简介长征的知识,一是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二是促进他们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
二、品诗句,想画面,感受长征艰险
1.通过刚才的了解,长征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充满艰险)
2.诗句中有很多词句写出了长征的艰险。自由读一读,画一画。
3.交流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逶迤”是什么意思?“五岭逶迤”呢?读到这些词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预设:连绵起伏的山岭绵延万里,红军战士穿梭其间,一边防备敌人的追击,一面又面临险恶的环境。)
“乌蒙磅礴”又让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预设:高大巍峨的乌蒙山,山势险峻,头顶苍鹰盘旋,旁边就是悬崖峭壁。)
学生说画面,教师随手板画:连绵起伏的五岭、高大险峻的乌蒙山。
这山怎样的险?还是让我们看看毛泽东写的另外一首小诗——
(出示: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在这样的山岭中行走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自由交流)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出示金沙江图片)“云崖”说明什么?金沙水拍云崖,怎么会让人感觉到暖呢?(教师简介金沙江战斗胜利情况: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山峰陡峭,敌人曾嚣张地说:“这里连一只鸟也休想飞过去。”但是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把敌人主力部队吸引开,另一面趁机抢渡金沙江,等敌人发现上当后,为时已晚,红军的主力部队已经顺利渡江,他们只能望江兴叹,我们没费一枪一弹就渡江成功,战士们个个欢欣鼓舞。)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齐读诗句)
“大渡桥横铁索寒”又是怎么回事?(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学生交流)
再读四句诗,感受长征的艰险。
(3)“更喜岷山千里雪。”看图,想象红军爬雪山的情景,他们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怎么理解“更喜”?
4.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境。再读读这首诗,你能读出长征的重重险阻吗?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要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诗歌是抒写心灵的艺术,诗歌之美在于它所描绘的生动的画面。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自己的积累,想象长征画面,让学生真切感受长征的险恶环境。学生在走进文本、融入文本中用自己的心灵和文本交汇,接下来体会红军的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就水到渠成了。
三、诵诗句,悟诗情,体会英雄气概
1.长征这样艰险,可是毛泽东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表现长征的艰险吗?他究竟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请你再读读这首诗,找找答案,注意圈画出关键词语。
2.交流读书感受
(1)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勇敢顽强的精神。
①哪个词写出了他们的勇敢顽强?理解关键词“不怕”“只等闲”。
教师追问:他们不怕什么?(远征难。)
五岭逶迤,他们——不怕!
乌蒙磅礴,他们——不怕!!
金沙水拍——不怕!!!
大渡桥横——不怕!!!
岷山千里雪,更是——不怕!!!
②这是什么样的气概?(英勇无畏、不畏惧、勇往直前、藐视困难)
③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语也写出了战士们面对万水千山时英勇无畏、藐视困难的气概,是哪一个?(理解:只等闲)
诗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请你快速找出来。
(2)理解:“腾细浪”“走泥丸”“喜”“尽开颜”。
①从“腾细浪”“走泥丸”中你看到了什么?在战士们的眼中连绵起伏的五岭就成了——细小的波浪。在战士们的眼中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就是——脚底的泥丸。这是什么写法?(夸张、比喻)看,(教师随手将前面五岭和乌蒙山的板画改为细小的波浪、泥丸样。)这样的山岭在红军的脚下,你有什么感觉?(红军战士就像巨人,就像巨神,高山峻岭只不过相当于小小的浪花、小小的泥丸。)
②我听出来了,山再高我们不怕,水再深我们也不怕,我们笑着跨过高山,这就是英雄,这就是英雄的队伍。来,让我们读一读,感受一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尽管面对的是——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金沙的水、大渡桥的铁索,但是,再艰难的路程我们都走过来了,你看——(“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想想看:他们喜的是什么?(预设:他们喜的是——连绵的五岭、险峻的乌蒙跨过来了,金沙江不伤一兵一卒胜利渡过了,天险大渡桥也没能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追击的敌人被远远甩在后面,绵延的雪山、布满沼泽的草地都被战士们踩在了脚下。)
多么乐观的战士们!还有什么困难能吓到他们呢?想想看,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名战士,当你看到追击的敌人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绵延千里的雪山踩在了脚下,湍急的江水也被抛在身后。此时,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你还会说些什么?
真是“红旗漫卷西风”啊!毛泽东看着欢呼的战士们心情怎样?(学生交流)
毛泽东就是饱含这样的胜利喜悦和革命热情挥笔写下了《七律 长征》!(齐诵)
设计意图:列宁说:“缺失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教师层层推进地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他们就能真切体会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乐观的精神。其间适时的诵读又将学生带入诗歌意境,使其投身其中,感同身受,从而使学生感动起来,最终实现作者、教者、学生心心相通,情情相激。
四、议长征,传承精神
1.后人这样评价长征——(出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
它向谁宣言,在宣言什么?又播种什么?(预设宣言:红军打不垮!我们战无不胜!播种精神:英勇无畏、勇敢顽强、乐观、不放弃、不退缩、勇于挑战。)
2.今天的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五、课外阅读延伸
1.搜集毛泽东诗词,特别是长征时期的诗词,并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2.搜集长征故事,举办一次长征故事会。
3.推荐读物《地球上的红飘带》《西行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