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的思考

来源 :农产品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uxin_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文化是中华文明立足之根基。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简称GIAHS),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2年启动,我国是最早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计划的国家之一。截至目前,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总数已达50项,其中我国有15项(浙江省有3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由原农业部于2012年启动。杭州市作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挖掘方面却乏善可陈,不仅尚未实现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名录零的突破,而且在全国先后公布四批共91项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中(浙江省有8项),仅有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1项列入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第一轮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建立的农业文化遗产后备名录库中,全国共有408项(浙江省有46项),杭州仅建德苞茶文化系统1项列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出要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时代需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农耕智慧,为大国农业外交提供中国方案。杭州作为长三角地区举足轻重的中心城市,是未来世界级大湾区的核心增长极,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应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迎头赶上,走在浙江省的前列。现以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为例,就杭州市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发展方向做些粗浅探讨,以期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西湖龙井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经验
  近年来,杭州市以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为载体,结合杭州实际,不断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管理挖掘工作,积极组织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努力扩大杭州市农业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誉度。
  发挥西湖龙井载体作用,构建品牌影响力。西湖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山水文化和人文历史而闻名世界,而西湖龙井茶更是以独有品种属性、生产技艺、历史文化脉络和品牌影响名扬天下。
  独特性方面:产区位于西湖区(西湖风景名胜区),年平均气温在15?17℃之间,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土质为泥盆纪石英岩发育而成的黄泥沙土壤,自然环境独特。群体种是西湖茶区最传统的品种,属灌木型中小类茶树,经历长期自然驯化和人工筛选形成,加工出來的龙井茶外形和内质均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品种资源独特。生产采用丛栽种植模式和重施有机肥的培育方式,采摘鲜叶后,采用“抓、抖、搭、搨、捺、推、扣、甩、磨、压”等10种手工炒制法(该项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经过其独特的品质后熟技术处理(即将手工炒制辉锅干燥冷却后的茶叶放入贮藏茶叶的石灰缸进行保存),生产技艺独特。
  历史性方面:杭州是我国茶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历时千余年。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设立时,杭州就已种有茶叶;唐代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寺、灵隐寺产茶的记载;宋代苏东坡留下“老龙井”匾额;明代西湖龙井茶被选为贡茶;清代乾隆六下江南,四上龙井,题写六首龙井茶御诗,亲封“十八棵御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关心西湖龙井茶的发展,多次视察茶乡,更是让其名享誉海内外。G20峰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各国元首时邀请他们共同品尝西湖龙井茶,为西湖龙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杭州的茶产业发展、杭州的茶文化走向国际,为世界共享西湖龙井再搭建了新的历史舞台。
  品牌性方面:西湖龙井享有“百茶之首”“绿茶皇后”的美誉,经过多年的发展,品牌影响力及推动产业发展日益突出。成功当选中国十大名茶、“金奖”产品,已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产业带动明显,西湖龙井每年以占全省茶叶3%的产量带动全省300万亩茶园、175亿元的产值,60多万户茶农受益。168平方公里的西湖龙井茶产区,茶叶生产、农旅融合、茶楼经济已为茶村走出了幸福美丽之路。
  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政策,增强品牌影响力。2013年,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列入中国第二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后,杭州市进一步明确管理责任,实行文化遗产系统最严格的产地保护政策。一是明确管理机构。由西湖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以及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负责管理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做好辖区内遗产的具体工作。二是严格基地保护。杭州市在西湖区(西湖风景名胜区)划定168平方公里的范围为“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区”,并颁布《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先后获得国家质监总局授予的“地理标志产品”和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是出台政策措施。杭州市出台《“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等政策,以加强品牌管理。西湖区和西湖风景名胜区每年免费向茶农发放菜籽饼有机肥,保护遗产地的生态环境、传统知识和技艺。四是提供支撑保障。西湖区和西湖风景名胜区每年投入2575人次、出资1000万元,对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开展保护工作。
  掌握国际茶产业话语权,释放品牌影响力。经过多年的发展,西湖龙井茶的品牌影响力及推动产业发展日益突出,成为世界了解杭州的文化标识。一是巩固茶都地位。让永久落户杭州的世界级茶博会,成为“西湖龙井茶”等茶商茶企作为提升品牌、扩大销售的重要途径,成为茶商茶企在茶行业中的地位象征,让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的国际茶、咖、品茗器具展示展销中心和采购中心,唱响“茶为国饮 杭为茶都”品牌。二是掌握产业话语权。通过一年一度的国际茶博会,持续开展“西湖论茶”中国茶业国际高峰论坛、“茶产业杭州指数”编制和发布,逐步形成包括价格指数、成本收益指数、消费指数、行业景气综合指数等在内的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功能性的指数体系,掌握国际茶产业话语权。三是展示文化魅力。通过每年举办西湖龙井茶开茶节,开展“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师”等级评定、炒茶大赛、炒茶大师评选、“全民饮茶日”等活动,进一步展示杭州的茶事、茶人、茶历史、茶文化,“以茶为媒”建立起多边合作磋商机制,分析国内外茶叶生产、加工、消费趋势,交流茶业科技创新成果,共同谋划国际合作项目。   发掘其他农业文化遗产,拓展品牌影响力。根据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的申遗经验,杭州继续发掘其他农业文化遗产,其中以建德苞茶文化系统最有代表性。建德苞茶创制于1870年,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唐陆羽的《茶经》中对建德的茶叶已有记述。2008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德苞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一是积极申报名录。国家十分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利用工作,除分批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外,还分批开展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并建立了农业文化遗产后备名录库,目前已完成第一轮的普查。在第一轮普查中,杭州市的建德苞茶文化系统,顺利列入国家农业文化遗产后备名录库。二是明确组织机构。建德市已做好苞茶文化系统申遗工作,成立了建德市苞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建德市茶叶产业协会负责管理苞茶区域公用品牌,出台了《建德市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3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政策,在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品牌营销推广、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三是实行产地保护。将现辖的新安江街道、洋溪街道、更楼街道、下涯镇、杨村桥镇、乾潭镇、梅城镇、三都镇、大洋镇等9个乡镇街道列入核心产地保护区,实行最严格的产地保护政策,并已获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杭州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杭州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杭州市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发展的压力也愈发俱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入库数量偏少,政策研究不足。从“入库”数量上来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国有15项,浙江省有3项,杭州市尚未实现零的突破;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国共91项遗产,浙江省有8项,杭州市仅有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1项;在第一轮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建立的农业文化遗产后备名录库中,目前全国共有408项,全省有46项,杭州市仅1项。这也反映了杭州市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相关政策和申报标准研究不够,各级政府对于相关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明确专门部门专人负责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导致申报材料针对性不够、历史数据素材有限,未能全面充分反映杭州市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价值。
  产业种类单一,发掘思路不宽。目前全国现有的1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属于种植业的8项,林果业的3项,渔业的1项,复合系统的3项;全省现有的8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属于种植业的3项,林果业的2项,渔业的2项,复合系统的1项。而杭州市获认定的遗产项目和被列入的后备项目,均属种植业,并且都是茶叶,对比全国和浙江已入选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有待进一步发掘其他大类的农业生产系统、复合系统,进一步拓展发掘思路,丰富杭州市的农业文化遗产的产业种类。
  可选范围偏窄,品牌影响不够。杭州市对遗产的关注范围,基本局限于农业生产本身,忽略了生产外的相关文化艺术活动。就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而言,局限于种植、加工等生产环节,未能将茶艺等文化服务环节纳入整个系统,且西湖龙井品牌在市场流通环节被假冒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品牌形象;就建德苞茶文化系統而言,目前将工作重点集中在产业管理方面,未能有效提升品牌的认可度和知名度;就临安山核桃、进化青梅等4个农业生产系统而言,在梳理的基础上还未及时申报。
  下一步对策和建议
  农业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宝贵财富,它蕴藏了人民创造历史的无穷智慧和精神力量,能反映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灿烂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杭州农业文化遗产,是杭州市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也是杭州市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和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更是杭州市新的文化地标。
  进一步强化职能,加强保护意识,进一步健全组织,明确职能,不断加大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一是健全组织机构。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遗产保护“一法六条例”的规定,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以杭州市保护工作委员会为中心,相关部门和区、县(市)为成员单位的农业文化遗产网络保护体系,加强保护队伍,形成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切实推动杭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面上不断拓展,在质上向纵深发展。二是强化政策支撑。不断完善法规制度,增加保护经费,强化基层基础,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机结合,积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如通过修订《西湖龙井茶证明标管理办法》,将原有所使用的各种标识使用申报办法、统一标识包装、专卖店(点)管理办法等进行统一合并,统一使用“西湖龙井茶证明标”一种证明标识,确保了杭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统一领导。三是加大宣传引导。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通过“茶博会”、农民丰收节、民间工艺大赛等各种载体,积极挖掘、整理、保护和展示生态农业文化遗产,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活品质之城”建设结合起来,让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充分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有效解决“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的现象。
  进一步理顺机制,强化管理工作,运用数字管理,建立遗产动态监测机制,不断强化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录用工作。一是运用数字管理。积极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将产品数量、产品质量、销售情况、电子帐户增减变动等情况,通过系统实时在网上动态显示,随时跟踪产品信息质量,实现实时管理和溯源管理,有效解决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弊端。二是落实分级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工作要求,各区、县(市)全面负责文化遗产的数据核实填报、产品质量监管、网上动态公示和属地执法监管等工作;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系统开发、管理、使用的监督管理;市市场监管局主要负责商标侵权、假冒产品的查处;相关产业协会负责做好证明标的使用授权、发放、数据信息共享等工作。三是积极申报认定。各区、县(市)政府要结合目录制订抢救计划,对列入国家农业文化遗产后备名录库项目,尤其是对濒危项目,要及时予以保护。重点加强对已梳理出来的临安山核桃、天目笋干、进化青梅、梅里方顶柿共4个农业生产系统,以及建德苞茶文化系统的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并助力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冲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实现杭州市零的突破。
  进一步发掘资源潜力,实现量质同升,加强交流合作,落实共建共享机制,全面促进杭州市农业文化遗产的振兴。一是积极搭建平台载体。进一步加强普查工作,明确步骤方法和工作计划,制订相关管理办法,强化数字系统的运用和监管,适时地组织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市场主体、企业主体和管理系统使用对象的应用能力,免费参观开放,吸引广大市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通过各种主流媒体及时发布信息,提高杭州市农业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二是实行奖惩约束机制。建立“红黄黑榜”完善奖惩机制,对损害文化遗产品牌形象信用缺失的市场主体,予以黄榜警告,屡次不改的,列入黑名单,禁止使用品牌授权。同时,对管理规范、信用良好的市场主体,进行红榜表扬。三是全面振兴文化遗产。积极探索文化遗产网络保护体系,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人才队伍,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通过开展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为文化遗产保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体制性障碍。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多种保护途径,做到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全社会力量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借助各种赛事活动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全面振兴农业文化遗产。
  (作者单位:杭州市农业农村局)
其他文献
2019年,按照新的机构改革后的职能划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中用于农牧民的补贴部分,包括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继续由农业农村部门负责落实,称为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补奖政策”)。  据了解,草原补奖政策实施9年来,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牧民收入持续增加。  自政策实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10.2亿亩天然草原受益,其中禁牧4.0478亿亩,草畜平衡6.152
期刊
貴州部分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帮助当地农民提高收入。
期刊
在吉林省“十杰百优”青年和吉林市首屆十大农村创业创新明星评选中,吉林出彩农业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恒吾名列其中。用多年所学回报家乡的勇气和决心,让“80后”的郭恒吾一步一个脚印,不忘初心、踏踏实实、造福一方。  郭恒吾今年36岁,吉林省桦甸市人,200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方工业大学法学专业;2009年4月任北京富恩德粮食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同年9月在吉林农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期刊
隨着气温逐渐回升,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在田间地头伴着花香开展春耕生产。
期刊
近日,在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金所街道法祖屋村的草莓育苗基地,工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開始复工生产。据了解,该草莓育苗基地优质穴盘苗畅销20多个省市,带动周边300多名农村务工人员就业增收。
期刊
近期,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出现农产品滞销卖难情况。在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的号召下,北京新发地、河南商丘、广州江南、江苏凌家塘、江苏南环桥等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广泛动员,加强对接,发挥市场作用,全力以赴解决各地农产品滞销问题,凝心聚力做全国抗击疫情攻坚战的坚强后盾。作为全国重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之一的河南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作为,加强对接,
期刊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个春节变得异常安静和紧张,餐厅关门,电影撤档,平日里热闹的商场里变得空荡荡……一些重度依赖线下的领域几乎陷入停摆的困境,给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冲击。  危机的另一面永远存在着机遇。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早已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线上购买水果、蔬菜等生活必需品。  面对2020年初的这场疫情,电商平台不仅及时补足了城市生活需求,同时也为农产
期刊
近年來,陕西洛南县玫瑰小镇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围绕玫瑰花海主题,兴建木屋风情酒店、水上乐园、涂鸦艺术村等旅游体验项目,实现了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到休闲式农业体验的转变。自2017年5月开放以来,该小镇已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2018年达8000元,顺利实现整体脱贫,开创了山区特色扶贫的新模式。
期刊
WTO乌拉圭回合农产品贸易谈判就如何区分“贸易扭曲性生产措施”和“非贸易扭曲性生产措施”进行了艰苦而又细致的讨论,最终将不同的国内支持措施分为“黄箱”和“绿箱”两类。与“黄箱”政策相比,“绿箱”政策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会引起贸易扭曲,不需要减让承诺。那么国内支持措施需要具备哪些特征才能被认定为属于“绿箱”政策,它又具体包含哪些措施呢?  “绿箱”政策的定义和标准  WTO《农业协定》规定:政府执行某项
期刊
春节将至,年夜饭桌上的“猪肉”比例,逐渐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在多轮政策扶持、市场行情带动下,近期全国生猪生产形势全面向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双双探底回升,猪肉价格高位回落后趋于下行。  全国生猪稳产保供形势已然“回暖”。  2019年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牵动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为确保百姓碗里不缺肉、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一场围绕猪肉稳产保供的保卫战全面打响。  山
期刊